研究生: |
洪鈴惠 |
---|---|
論文名稱: |
張竹坡《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評點研究 |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7 |
中文關鍵詞: | 張竹坡 、金瓶梅 、評點 、文龍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2 下載:1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張竹坡批評《金瓶梅》中的評語以及小說文本作為研究對象,以論述張竹坡批評《金瓶梅》中的小說觀點與小說定位,並探考張氏評點之價值以及評點與小說文本之間的相互影響。透過研究,筆者企圖釐清張竹坡之評點夾在《金瓶梅》文本與讀者之間,對於小說在閱讀與接受上的改變。
明清之際小說評點隨著小說文本一同刊刻,小說評點發展可以說達到了高峰。附有評點的小說銷得動也銷得快,評點文字作為小說解讀的形式出版,一方面加深了小說閱讀的趣味,一方面則呈現了評點獨特的文學性與創造性。當評點者將評點書寫於小說文本旁,企圖指引後來讀者閱讀方向、轉移讀者關注焦點時,其實正干預了真正的作者─文本─讀者之間的交流。
小說《金瓶梅》因過度寫實的性愛場面描寫,以及情節中充滿情欲貪淫的荒誕生活描述,在明、清兩代讀者群的閱讀與接受中,可說一直處於尷尬曖昧的局面。知識分子在儒家傳統思想影響下,認為文學須背負「教化」的責任,因此紛紛將《金瓶梅》的閱讀視為勸善懲惡之書,張竹坡更透過他的道德教化觀點,認為小說中大肆書寫財物之奢與情慾之淫,乃在於使讀者領悟財色皆空的思想,並且以欣賞小說藝術之角度言及《金瓶梅》人物塑造、情節結構,其中對於批評術語的使用以及小說要素的觀察可以說承上啟下別具意義,而附有評點的張評本,亦可謂清代閱讀《金瓶梅》之範本。
論文先從《金瓶梅》之序、跋談起,觀察歷代文人讀者對小說的批評與閱讀,是否足以造成張氏評點介入的契機,並以此觀點作為後來評點者之評閱的基礎。另外則探討小說評點之源頭,藉由探討評點的發展史,以進一步理解小說評點形成之經過與成就。接著,透過對張竹坡回前總論的掌握,歸納張竹坡批評《金瓶梅》之理論核心,深入了解評點者對《金瓶梅》的批評與價值判斷,以客觀而系統地歸結張氏的批評面向,包含:以道德作為小說定位、以苦孝含酸為作者說法、以及提供讀者進行閱讀的標準程序。
此外,再進一步論述張氏評點中對於文本的細部閱讀與批評,並指出其夾批、眉評已能與評點者所提到的批評概念相互呼應,且自成體系,並分別以「情理觀」探討小說人物語言,以「冷熱觀」解釋小說結構布局、以「財色皆空」的思想說明小說主題。最後,客觀歸納張竹坡評點的文學價值,將其評點內涵以作者創作論與讀者接受觀來探討,試圖在評點者進行「寫」與「讀」的過程中,為評點者保留一席地位,並討論評點者介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在讀者閱讀《金瓶梅》的過程裡,張竹坡化身為伴讀者,掌握小說中的每個關鍵,包含人物間的對話以及每個最微小瑣碎的情節,並且時時在小說文本中發言。他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寫下,指導並且要求後來的讀者,順應自己的法則來閱讀「他的」《金瓶梅》。
論文最後,則反省評點者實際在文本中操作自己所提及的小說批評理論時,是否能夠完全與文本所表述之特色吻合,並且以後來的評點者文龍作為對照,來觀察評點對於小說的詮釋與改造。對於小說文本透過各種瑣碎的細節以表現刻劃細膩、描摹入神的特色,張竹坡往往只選取文本中符合自己評點原則的小說段落,加以大肆發揮,極具張氏個人主觀意識以及主導性。而文龍與張竹坡同為「文人型」的評點者,作為精讀深研的小說評點家,他們的批評原則與對小說的看法各有特色,可見小說往往帶給讀者不同的激盪。當面對同一文本,評點者/讀者們對小說文本各自有不同的聚焦點,透過觀察《金瓶梅》其他評點文字,筆者亦試圖對張竹坡評點《金瓶梅》做一全面性的反思與瞻望。
一、古典原籍
(漢)鄭玄:《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
2007年)
(明)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明)袁中道:《遊居柿錄》(臺北:新興書局,1982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清)張竹坡評點:《第一奇書─竹坡本金瓶梅》(康熙
乙亥年1695張竹坡評在茲堂本《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閆昭典、王汝梅、孫語誠、趙炳南校點:《新刻繡像批評
金瓶梅》(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金聖歎:《金聖歎全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二、近人專著
方正耀:《中國小說批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理論術語匯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汝梅、張羽:《中國小說理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汝梅:《金瓶梅探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
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王璦玲:《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5年)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申 丹、王麗亞著:《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石麟:《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吳敢:《張竹坡與《金瓶梅》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吳晗、鄭振鐸:《論金瓶梅》(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62年)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 : 當代文學理論家》(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艷情小說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林明德、黃文吉策畫:《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臺北:五南書局,2007年)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林驤華編:《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9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孟昭連、寧宗一著:《中國小說藝術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胡文彬、張慶善編:《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頁27。
孫述宇:《小說內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孫超:〈論晚清文龍批評《金瓶梅》的新策略與新識見〉,《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一期,頁102-106。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徐朔方:《論金瓶梅的成書及其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徐朔方編:《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6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健、謝綉華著:《中西小說理論要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曹煒、寧宗一:《《金瓶梅》的藝術世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曹煒:《《金瓶梅》文學語言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梅節:《金瓶梅詞話校讀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盛源、北嬰編:《名家解讀金瓶梅》(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5年)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馮仲平等:《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名家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黃毅、許建平:《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視角與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黃霖:《金瓶梅考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黃霖:《金瓶梅演講錄》(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年)
黃霖等著:《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黃霖、李桂奎、韓曉、鄧百意著:《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09年)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黃霖、杜明德主編:《《金瓶梅》與臨清──第六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黃霖、辜美高編:《明代小說面面觀》(臺北:學林出版社,2002年)
楊彬:《崇禎本《金瓶梅》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楊義:《中國古代小說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葉桂桐:《論金瓶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齊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劉毓忱、朱一玄編:《水滸傳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輝:《金瓶梅成書與版本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臺北:貫雅文化,1992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蔡國梁:《金瓶梅考證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魏子雲:《小說金瓶梅》(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魏子雲:《明代金瓶梅史料詮釋》(臺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
魏子雲:《金瓶梅研究二十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俄】米哈依爾‧巴赫汀(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白春仁譯:《巴赫汀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法】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著,賴守正譯:《情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美】帕瑪(Richard E. Palmar)著,嚴平譯,張文慧、林捷逸校閱:《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浦安迪自選集》(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美】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美】康正果:《身體和情慾》(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美】伊麗莎白. 弗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美】韓南(Patric Hanan)著,王秋桂等譯:《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雅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的寫作藝術》(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英】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劉炳善等譯:《普通讀者:吳爾芙閱讀隨筆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著,:《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德】姚斯(Hans Robert Jauss)、【美】霍拉勃(Robert C.Holub)等著,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瀋陽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德】姚斯(Hans Robert Jauss)著,顧建光、顧建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三、期刊論文
王汝梅:〈《金瓶梅》繡像評改本:華夏小說美學史上的里程碑〉,《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7卷6期(2007年11月),頁131-137。
王枝忠:〈謝肇淛的小說理論和小說創作〉,《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5。
王增斌:〈《金瓶梅》文學估值與明清世情小說之流變〉,《山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卷第3期(1999年9月),頁3-9。
王輝斌:〈明末清初小說批評的特色與成就〉,《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頁47-52。
史小軍:〈《金瓶梅詞話》的敘述風格變異與作者問題──以潘金蓮與陳經濟的偷情故事為例〉,《文藝研究》2008年第7期,頁59-66。
李西成:〈《金瓶梅》的社會意義及其藝術成就〉,收入《明清小說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頁155-172。
李志宏:〈論《金瓶梅》的情色書寫及其文化意味──以潘金蓮的情慾表現為論述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2002年第7期,頁1-54。
李梁淑:〈論《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的女性人物批評〉,《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頁179-207。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1996年第1期,頁101-118。
林偉淑:〈《金瓶梅》家庭宅院的空間隱喻〉,《輔仁國文學報》2010年4月第30期,頁249-270。
胡衍南:〈《金瓶梅》非「淫書」辨〉,《淡江中文學報》2003年第9期,頁169-192。
胡衍南:〈《金瓶梅》「世情小說」論〉,《淡江中文學報》2004年第10期,頁79-99。
胡衍南:〈《金瓶梅》有無「微言大義」之商榷──綜述《金瓶梅》研究的一個觀點〉,《書目季刊》2004年第4期,頁79-94。
胡衍南:〈兩部《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對照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007年3月第29期,頁115-144。
苗懷明:〈20世紀以詞話本為中心的《金瓶梅》研究縱述〉,《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1期,頁75-81。
徐朔方:〈論《金瓶梅》的性描寫〉,《浙江學刊》1994年第3期,頁79-82。
浦安迪在〈談中國長篇小說的結構問題〉,收於葉維廉編:《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臺北:黎明出版社,1977年),頁173-195。
荒木猛:〈關於崇禎本《金瓶梅》的補筆〉,《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頁13-17。
孫寧:〈論《金瓶梅詞話》中宴飲描寫的市井氣質〉,《瀋陽大學學報》,2011年6月,第23卷第3期,頁105-107。
馬耀民:〈作者、正文、讀者─米赫依‧巴赫汀的《對話論》〉,收於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 : 當代文學理論家》(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頁65。
崔曉西:〈張竹坡在《金瓶梅》點中的「情理」範疇及其在小說批評史上的地位〉,《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頁6-11。
張強:〈打破文學傳統的佳構──論世情小說《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頁150-163、219。
張進德:〈明清人解讀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頁172-186。
張隆溪:〈詮釋的暴力:論傳統的政治倫理批評〉,收於楊儒賓編:《中國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頁1-14。
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顧〉,收於《文學評論》2003年第1期,頁60-70。
許建平:〈新時期《金瓶梅》研究述〉《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90-95。
許建平:〈新時期《金瓶梅》研究述評(續)〉《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頁44-47。
郭玉雯:〈《金瓶梅》小說中的藝術風貌──由(七發)論及其諷諭意義與美學特色〉,《臺大文史哲學報》,1996年6月第44期,頁1-40。
郭玉雯:〈紅學索隱派的比附觀念與方法〉,《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9-2000年20、21期合刊,頁243-313。
陳大康:〈論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1期,頁171-191。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頁99-140。
陳金泉:〈金聖歎與張竹坡:中國古典小說美學之日月合璧〉,《學術交流》1994年第2期,頁103-110。
陳金泉:〈張竹坡小說美學思想之我見〉,《江西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頁58-63。
陳洪:〈金瓶梅人物三論〉,《文學與文化》2010年第1期,頁4-14。
陳翠英:〈今昔相映:《金瓶梅》評點的情色關懷〉,收於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67-103
陳翠英:〈閱讀與批評:文龍評金瓶梅〉,《臺大中文學報》2001年12月第15期,頁287-320。
傅承洲:〈西門慶的三種生活與《金瓶梅》的批判傾向〉,《文學史話》2010年第3期,頁82-87。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1991年8月第3期,頁73-101。
賀根民:〈文體自覺:張竹坡、文龍《金瓶梅》人物評點差異溯因〉,《貴州文史叢刊》2006年第3期,頁30-34。
賀根民:〈實踐精神:張竹坡、文龍《金瓶梅》人物評點平行論〉,《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月,第23卷第2期,頁83-87。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1年第19期,頁55~108。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2001年12月第15期,頁115-157。
齊魯青:〈明代《金瓶梅》批評論〉,《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94-102。
齊魯青:〈論張竹坡《金瓶梅》批評〉,《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59-69。
劉勇強:〈《金瓶梅》文本與接受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68-76。
劉曉軍:〈二十世紀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研究評述〉,《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頁23-27。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2001年第1期,頁118-124。
蔡一鵬:〈論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的道德理性思維方式〉,《文學遺產》1994年第5期,頁106-114。
蔡一鵬:〈張竹坡美學思想散論〉,《漳州師院學報》1995年第1期,頁73-79。
蔡靖芳:〈張竹坡小說創作論的主體間性〉,《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8月,10卷4期,頁90-94。
羅德榮:〈張竹坡寫實理論的美學貢獻〉,《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頁92-95。
羅德榮:〈從傳奇到寫實─《金瓶梅》小說觀念的歷史性突破〉,《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7月,第28卷第4期,頁72-76。
四、學位論文
朴炫玡:《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小說理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欣倫:《《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漢字閱讀觀的建構》(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李梁淑:《金瓶梅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曾鈺婷:《說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游千慧:《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與脂硯齋評點《紅樓夢》之比較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楊淑惠:《張竹坡評論《金瓶梅》人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葉恬儀:《張竹坡批評《金瓶梅》之女性人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