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鄒正強 TSOU Cheng-Chiang |
---|---|
論文名稱: |
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創造力 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 of Exploring Experiment Teaching on Creativity of the Eighth-Grad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葉名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7 |
中文關鍵詞: | 探究式實驗 、創造力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 |
英文關鍵詞: | Inquiry experiment, Creativity, Williams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2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以及學生對探究式實驗的學習感受。本實驗採用「準實驗設計」之「不等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樣本取自台中市某國中八年級的兩個班級學生共63人,實驗組31名學生接受每週一節課的探究式實驗教學,控制組32名學生接受食譜式實驗教學。兩個班皆由研究者親自擔任教學,自100學年度九月開始至十一月,為期十週,每週一堂課。
本實驗採威廉斯創造力測驗量化統計分析,探討學生在實施「探究式實驗教學」後,對於創造性思考活動、創造性傾向及學習反應等表現之影響。本研究有以下結論:
一、創造思考活動的影響
探究式實驗教學之實驗組較控制組對於學生創造性思考之整體能力、開放性、獨特性、精密力及標題,有顯著的學習成效。但對於創造思考活動之流暢性與變通性,則無顯著之學習成效。
二、創造傾向的影響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對於挑戰性與想像力無顯著的成效。然而對於創造傾向整體表現、冒險性及好奇心則有顯著之表現成效。
三、實驗組學生對於「探究式實驗教學」具正向與肯定的反應。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 of Exploring Experiment Teaching on Creativity of the Eighth-Grade Students.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The subjects were students (N=63) in two classes of 8th grade selected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One class was assigned to b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31) and the other was assigned to be the control group (N=32).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Exploring Experiment Teaching once a week.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The experiment started from September 2011 to November 2011. Both groups were instruct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instruction was conducted one class per week and lasted for ten weeks.
This study appli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Williams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intending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e Exploring Experiment Teaching on the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divergent feeling and learning respon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the following:
1. Regarding the creativity cognitive abilit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otal scores,” “openness,” “originality,” “accuracy” and “title”.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luency” and “flexibility”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2. Regarding creativity affective charact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allenge” and “imagination”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scores,” “adventure” and “curiosity”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e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Exploring Experiment Teaching.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1988)。創造思考和學校教育。臺北市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專輯(一),1-10。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木榮(198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王木榮(198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貴春(2000)。STS及科學寫作活動對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相關態度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翠妃(2008)。探究教學對國中資優學生創造力和科學推理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甘漢銧、熊昭弟、鍾聖校(1996)。小學自然科學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田佳立(2007)。應用POE教學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試行研究-以國一生態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池彩卿(2009)。創意教學提升國中生科學創造力之行動研究-以理化科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余瑞虔(1999)。國中理化創造性教學法影響國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余學敏(2002)。以「心智繪圖」應用於創新教學之初探。中等教育,53(4),49-52。
吳孟修﹙1998﹚。經由STS探究實驗設計開發學生之創造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版,臺北市。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淑芳(1998)。透過科學史探究活動開發學生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明修(2011)。POE教學策略在國中二年級「氧化還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明堂、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學科−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109,56-63。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林佳蓁(2005)。探討以問題解決模組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臺北市:東華。
林劍池(2008)。STS教學活動對於國中九年級學生創造力的影響-以「暖暖包」、「伏打電池」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寶山(1988)。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邱鴻麟、林秀蓁(1995)。一位國中理化教師實驗室之教學與經營。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紀薰順(2010)。以POE教學策略促進國中學生理化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浮力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春興(1991)。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振松(2001)。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淑宜(2007)。運用問題本位學習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國小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第七期。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育部高級中等學校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曹志隆(2004)。以科學創意遊戲教學訓練方案激發國小資優班學生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
郭重卲(1995)。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的革新。科學教育學刊,49,213-224。
陳俊宏(2008)。以5E學習環教學模組探討國小學童之學習成效-以奈米科技議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威龍(2006)。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陳龍安(1984)。創造性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陳龍安(1994)。創造思考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1999)。活潑快樂的創意教學。教師天地,102,13-19。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曾俊鋒(2007)。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創造力、後設認知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普通班中的資優生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臺中市。
曾建城(2009)。小組論證融入POE教學策略對光學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游岫萱(2009)。POE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游清福(2007)。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酸鹼概念改變之研究-以臺北縣偏遠濱海地區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榮祥(1983)。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二)舒華布的探究科學模式。科學教育月刊,64,2-12。
楊榮祥(1999)。多元化教學模式:營造正向的學習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葉玉珠(2000)。影響創意發展的個人特質、家庭及學校因素量表之發展。發表於技術創造力研討會之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詹秀美(1988)。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宇姍(2008)。以POE教學模式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水溶液相關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擇文(2003)。國小五年級自然科融入STS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批判思考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韓順興(2005)。創造性探究教學對國中生理化科學習動機、創造力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魏秀恬(2001)。國中科技教育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羅焜榮(2005)。結合POE與合作學習法對國三學生學習電流的化學效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蘇麗涼(2002)。國中理化實施探究導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1989).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ocevar, D. (1981).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review and crit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5, 450-464.
Hegarty-Hazel, E. (1990). The student laboratory and the science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Herron, M. D. (1971). The nature of science enquiry. School Review, 79, 171-21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alincsar, A. S., Magnusson, S. J., & Vincent, M. (2000). Supporting guided-inquiry instructio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 88-91.
Roth, W. M. (1994). Students views of collaborative concept mapping. An emancipatory research project. Science Education, 78, 1-34.
Schwab, J. J. (1962).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enqui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F. E. (1969). Models of encouraging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by integrating cognitive affective behavio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 7-13.
Williams, F. E. (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New York: D. O. K. publisher. Inc.
Williams, F. E. (1982). Develop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t home and in school. Gifted Child Today, 5,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