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瓔芬 Shih, Ying-Fen |
---|---|
論文名稱: |
國小低年級學童體育課自覺學習成效與課餘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 Perceived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and After-schoo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of Low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闕月清
Keh, Nyit-Ch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低年級學童 、自覺學習成效 、課餘運動參與 、休閒運動 |
英文關鍵詞: | low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learning achievement, after-school sports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recreational sports activiti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8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國小低年級學童對健康與體育課程中體育部分自覺學習成效,瞭解課餘運動參與之現況,探討國小低年級學童在健康與體育課程中體育課自覺學習成效與課餘運動參與之間的關係,以分析健康與體育課程中體育課認知、技能、情意的學習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課餘運動參與的影響。本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研究範圍,並以研究者所任教學校之一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以為期6週5個班共60節的研究歷程,採行動研究法,透過教學省思、學生回饋、媒體紀錄進行資料蒐集。質性文字資料採內容分析法,透過彙整、編碼與分類,進行歸納、分析;學生回饋之量化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複選題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國小低年級學童體育課「運動認知」的學習成效最高,平均為4.80分、其次是「運動技能學習」的4.75分、再其次為「運動情意學習」的4.74分,自評結果介於符合至非常符合之間,顯示國小低年級學童體育課自覺學習成效大致良好。二、在課餘運動參與頻率的現況上,國小低年級學童平均一星期中運動的次數介於每週四次和每週五次之間,平均每次運動的時間介於46~60分鐘之間;課餘時間運動參與類型以「健身運動」排名第一。三、國小低年級學童體育課自覺學習成效與課餘運動參與達顯著正相關 (r = .63) ,其中以「運動技能」最為顯著。本研究發現國小低年級體育教師應運用創意、樂趣化、資訊融入體育的教學策略,並重視運動休閒課程融入體育教學中,以引起學童的運動興趣,提高學習成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erceived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and after-school sports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of low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ir cognitive, skill and affec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on their participation of sports activities. Five classes of first grade students in a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 were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Each class met twice per week for 6 weeks with a total of 60 teaching session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in which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teaching reflection, student feedback and media recording.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conduct the analysis, summarization, coding and classification inductively. Student feedback was processed and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multiple response analysis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uggested: 1. The perceive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sports cogni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scored the highest (4.80), followed by “sports skills” (4.75) and “affective of sports”(4.74). The results of self-evaluation were between “consistent” and “very consistent”, indicating a high level of perceived learning. 2. The frequency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ranged from 4 to 5 times per week and time spent was 46 to 60 minutes each time. “Fitness exercise” was most frequently engaged by students after school. 3.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erceived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and after-school sports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of low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 = .63).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incorporate more creativity, entertainment and information in their teaching strategy, and the inclusion of recreational sports activities also should be emphasized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e learning.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運動活動專書。臺北市:作者。
王熏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禎祥(2004)。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秋光(2004)。屏東地區原住民國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臺北:商務印書館。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嘉慶(2001)。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萬福(1986)。如何辦好國民小學體育科教學研習會。國民體育季刊,14(2),21-33。
李一聖(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效能信念有效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沈文再(2005)。體育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貴福(1993)。國小體育實務。臺北巿:心理。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適能。臺北市:師大師苑。
林貴福、盧淑雲(2003)。健康與體育課程理論與活動設計。臺北縣:冠學文化。
林博文(1998)。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課程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晏州(1984)。區域性戶外遊憩資源規劃方法之研究-兼論臺灣地區遊憩資源開發策略。都市與計畫,11,1-18。
周郁采(2006)。國中體育課學習成效自評結果與運動休閒參與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胡文聰(2004)。宜蘭縣國小五年級學童心理健康和健康與體育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
孫碧津(2004)。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市:作者。
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鋕誠(2004)。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鴻雁(1998)。大眾傳播媒體在運動行銷扮演之角色。國民體育季刊,27(1),11-16。
陳玉枝等合著(2004)。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臺北縣:冠學文化。
陳肇芳(2007)。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民修(2005)。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就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1997)。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鳳怡(2001)。從生理特徵談唐氏兒童的身體活動。學校體育,11(2),88-92。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4),25-30。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3-109。
葉憲清(1991)。學校體育之教材。國民體育季刊,18(3),31-43。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臺北:正中書局。
楊雅雲(2005)。臺北市國小學童自覺健康狀況與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楊木仁(1992)。中老年人健康管理與休閒運動。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181-194。
蓋浙生(1985)。教育經濟學。臺北市:東華。
廖建盛(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蔡貞雄(1989)。國民小學體育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貞雄(1998)。落實休閒運動的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7(3),9-15。
蔡貞雄(2001)。國小體育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蔡軒宇(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體育課程價值取向與學生學習滿意成效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素琴(1998)。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貴中(1998)。大眾傳播媒介報導職棒訊息之社會功能。國民體育季刊,27(1),17-23。
鄭光慶(1998)。運動傳播媒體之社會角色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7(1),17-23。
劉明川(2002)。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海鵬(2002)。臺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再清(2004)。澎湖縣國小學生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南投縣。
劉洧駿(2004)。臺北縣蘆洲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謝鎮緯(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鍾志強(2002)。大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斗六:雲院書城。
蕭世原(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蘇廣華(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以國立臺南護專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Betz, E., & Klingensmith, J. (1970).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 3, 110–118.
Fentem, P. H. (1992). Exercise in prevention of disease.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48(3), 630-650.
Keogh, J. (1962). Analysis of general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33, 239-244.
Kelly, J. R. (1996). Leisure(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re 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Maxwell, J. A.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Thousand Oaks, CA: Sage.
McBride, R. E. (1992). Critical thinking – An over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 112-125.
Placek, J. H. (1992). Rethinking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 integrated, thematic approach. Quest, 44(3), 330-341.
Ritchie, J., & Lewis, J. (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Thousand Oaks, CA: Sage.
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Me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m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2), 155-167.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Silverman, S. (1991).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2(4), 352-364.
Spence, R. B., & Evans, L. H. (1956). Dropouts in adult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6 (4), 221-225.
Tannehill, D., & Zakrajsek, D. (1993).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 A multi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3, 78-84.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Wilson, R. L. (1991). Physical activity, absenteeism, stress, and attitude toward work. U. M. I. Dissertation services(order no. 912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