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董明祥 Tung, Ming-Hsiang |
---|---|
論文名稱: |
讓步連詞「雖」的歷時研究 A Diachronic Study of Concessive Conjunction Sui |
指導教授: |
郭維茹
Kuo, Wei-J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雖 、讓步連詞 、縱予 、容認 、讓轉複句 |
英文關鍵詞: | sui(雖), concessive conjunction, concessive conditional, normal concessive, concessive-adversative complex sentenc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16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1 下載:8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讓步連詞「雖」作為讓步功能詞使用由來已久,在古漢語中能兼表虛讓的縱予及表實讓的容認功能,甚至沿用至今,於現代漢語中更是作為讓轉複句中的讓步分句之主要關聯詞。本文以讓步連詞「雖」為研究對象,旨在爬梳「雖」的演變脈絡,就其在漢語史各時期的相關議題提出研究說明。
本文第二章意在考述讓步連詞「雖」的來源,主要聚焦於上古時期「雖」的形成與發展,我們認為「雖」的前身當為上古的繫詞「隹(惟、唯、維)」,無論從語源上或是實際發展情形都與繫詞義的肯認、強調功能有關係,且在複句中讓步語境的產生,也對繫詞發展為讓步關聯詞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本文第三章在探究讓步連詞「雖」在歷史發展中,其讓步功能的演變軌跡為何,以上古至近代時期的歷時觀察為主。經由考察我們以為應當是其他縱予連詞的發展影響取替了「雖」表縱予的功能,因此中古時期以至於近代漢語,「雖」的讓步功能漸發展成僅表容認義,並延續到現代漢語中。另外,我們也甄別「雖」字讓轉複句在歷時脈絡中的使用構式與轉折類型的表達。
本文第四章則著重於中古、近代漢語中盛行的「雖X」類讓步雙音連詞的形成與發展,我們考察諸多「雖X」類讓步雙音連詞,得出此類雙音連詞複合成詞的原因:其一為跨層結構的重新組合;其二為讓步連詞「雖」附綴上虛詞詞尾而成;其三為與讓步連詞「雖」語義相近,進而相合成詞的。而促成此類雙音連詞的複合成詞,我們認為主要有兩大機制在推動,分別是:詞義虛化和類推,一則造成複合結構內成分的語法化,一則加速詞彙化的發展。
There has been a long history for the concessive conjunction (henceforth CC) suī (雖) to act as a functional word. It denotes both concessive conditional (even if), viz. semi-factual concession (虛讓), and normal concessive (although), viz. factual concession (實讓)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its usage lasts up to the present day as the main connective in the concessive clause of a concessive-adversative complex sentence (henceforth CACS) in Modern Chinese. This thesis thus takes suī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combing through its evolving trajectories, we attempt to provide explanations for related issues in each stages of the Chinese history.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suī, focusing on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ld Chinese. We consider the copula wéi (隹, including graphemes惟, 唯 and 維) in Old Chinese as the predecessor of suī, since the latter is correlated to the confirmative or emphasis function of the form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ither etymology or the actu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emergence of concessive context in complex sentences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from copula into concessive connective.
Chapter 3 investigates the concessive function of suī along its evolving trajectories in history, and the diachronic inspection concentrates mainly on the period from Old Chinese to Early Modern Chinese. Through the surveying, we claim that the concessive conditional sense of suī was taken over by other conjunctions. The concessive function of suī, therefore, narrows down gradually to merely the normal concessive sense in Middle Chinese, together with Early Modern Chinese, and this situation remains in Modern Chinese. Besides, for the CACS’s of suī we distinguish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in actual usage as well as expression types in adversative sentences within diachronic contexts.
Chapter 4 pays attention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yllabic CC’s in construction of suī-X, which prevail in Middle and Early Modern Chinese. After examining a good deal of cases, we obtain the patterns of compounding in those disyllabic CC’s as following: 1) the reassembling across hierarchies; 2) the suffixation of functional word to suī; 3) the combination of suī and its near-synonyms. Behind compounding processes as such we conceive of two main propellent mechanisms, namely, the bleaching of lexical meaning and analogy, which lead to the grammaticalization within the compound structure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lexic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1.傳統文獻
〔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2016,《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2002,《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
〔元〕盧以緯著,王克仲集注,1988,《助語辭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清〕馬建忠著,章錫琛校注,1988,《馬氏文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清〕袁仁林著,解惠全注,1989,《虛字說》,北京:中華書局。
〔清〕王先慎,1998,《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清〕吳昌瑩,2003,《經詞衍釋》,北京:中華書局。
〔清〕劉淇著、章錫琛校注,2011,《助字辨略》,北京:中華書局。
〔清〕王引之著,2017,《經傳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屈萬里,1983a,《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
屈萬里,1983b,《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
徐元誥,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楊伯峻編著,2015,《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編著,李學勤主編,2000,《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近人論著
丁樹森,1936,〈詩經「式」字說〉,《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四分,頁487-495。
于省吾主編,1996,《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1954/2014,《中國現代語法》,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1989,《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2015,《漢語語法綱要》,北京:中華書局。
王海棻、趙長才、黃珊、吳可穎,1986/1999,《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慧萍、潘秋平,2011,〈從語義地圖談「然後」〉,《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五)》,頁254-311,北京:商務印書館。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1987,《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方梅,2006,〈北京話裡「說」的語法化——從言說動詞到從句標記〉,《中國方言學報》第1期,頁 107-121。
石毓智,2005,〈判斷詞「是」構成連詞的概念基礎〉,《漢語學習》第5期,頁3-10。
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譯,1989,《金文的世界 : 殷周社會史》,臺北:聯經出版社。
白川靜著,鄭威譯,2016,《漢字百話》,臺北:大家出版。
邢福義,1985,〈現代漢語的「即使」實言句〉,《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頁34-48。
邢福義,2001,《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向熹,2010,《簡明漢語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伊藤道治,1985,〈卜辭中「虛詞」之性格——以叀與隹之用例為中心〉,《古文字研究》第12輯,頁153-165。
江藍生,1988,《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北京:語文出版社。
朱歧祥,1992,〈釋叀〉,氏著《甲骨學論叢》,頁181-194。
呂叔湘,1974/1992,《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呂叔湘,1980/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樂士、敖鏡浩、王克仲、麥梅翹、王海棻,1985/1989,《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北京出版社。
沈培,1992,《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述〉,《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頁17-24。
沈家煊,2001,〈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第33卷第4期,頁268-275。
沈家煊,2003,〈複句三域「行、知、言」〉,《中國語文》第294期,頁195-204。
沈家煊,2004,〈語用原則、語用推理和語義演變〉,《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6卷第4期,頁243-251。
志村良治著,江藍生、白維國譯,1995,《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汪維輝,2003,〈漢語「說類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中國語文》第295期,頁329-342。
沙加爾著,龔群虎譯,2019,《上古漢語詞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余靄芹、鄧琳,2010,〈甲骨卜辭的「惠」——為紀念敬愛的何樂士先生而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一室編《何樂士紀念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頁240-257。
李思明,1996,〈《朱子語類》的讓步複句〉,《安慶社院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頁48-54。
李存智,2010,《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臺北:萬卷樓。
李宗焜編著,2012,《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
李永春、劉單單,2012,〈論連詞「雖然」詞彙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頁49-53。
巫雪如,2012,《先秦情態動詞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肖旭,1997,〈也談「自」和「復」〉,《中國語文》第265期,頁319-320。
吳凱風,2006,〈「雖然」的語法化探析〉,《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7卷第11期,頁67-69。
周法高,1961/1993,《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周法高,1988,〈論上古漢語中的繫詞〉,《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九本第一分,頁89-113。
周法高,1994,《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周剛,2002,《連詞與相關問題》,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周曉林、王進超,2011,〈元明時期漢語讓步連詞的若干特點〉,《廈門理工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頁82-86。
房玉清,1992/2008,《實用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孟凱,2002,《漢語讓步複句的演變》,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孟凱,2004,〈中古漢語讓步複句探析〉,《長春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頁40-51。
金鑫、劉清平,2010,〈讓步標記「雖使」的形成過程及其消亡原因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第8卷第5期,頁22-27。
金鑫,2016,《漢語有標讓步複句研究》,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香坂順一著,植田均譯、李思明校,1992,《水滸詞彙研究(虛詞部分)》,北京:文津出版社。
姚振武,1997,〈再談中古漢語的「自」和「復」及相關問題——答劉瑞明、蔣宗許先生〉,《中國語文》第256期,頁55-62。
姚孝遂、肖丁合著,1995,《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
胡厚宣主編,1999,《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嶋謙一,1998,〈中山王陵三器銘文中「隹」和「也」的比較〉,郭錫良主編《古漢語語法論集:第二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選編》,北京:語文出版社,頁144-149。
高嶋謙一、司禮義,2012,《殷墟文字丙編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高云海,1998,〈「自」和「復」非詞尾說質疑〉,《中國語文》第265期,頁317-319。
高文盛、席嘉,2005,〈《朱子語類》中的讓步連詞「雖」及相關問題〉,《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 卷第5期,頁82-89。
郭志良,1999,《現代漢語轉折詞語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郭錫良,2005,〈先秦語氣詞新探〉,《漢語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維茹,2016,〈今文《尚書》「惟」字分裂句初探〉,《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5期,頁135-174。
郭維茹,2019,〈「古漢語言說動詞「道」的語法化」〉,「漢語語法化的通與變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漢語語法史研討會」,2019年9月6-7日,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郭燕妮,2017,〈論「雖」的職能優化與轉折復句系統的重構〉,國際漢語學報第8卷第1輯,頁184-193。
徐陽春、侯友蘭,2005,〈論讓步〉,《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1期,頁40-43。
徐中舒主編,2006,《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
徐朝紅、蔣冀騁,2010,〈從句法角度看連詞「雖然」的產生〉,《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頁122-125。
徐朝紅,2017,《漢語連詞語義演變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席嘉,2010,《近代漢語連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容庚編著,2011,《金文編》,氏著《容庚學術著作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張玉金,1985,〈甲骨卜辭中語氣詞「唯」與「惠」的差異〉,《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年第6期,頁69、73-75。
張玉金,1988,〈甲骨卜辭中「惠」與「唯」的研究〉,《古漢語研究》,1988年第一期(創刊號),頁4-9。
張玉金,1994,《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
張玉金,2001,《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玉金,2002,《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玉金,2016,《出土先秦文獻虛詞發展研究》,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張書鋒,1988,〈殷墟卜辭「惠 」、「隹」用法比較〉,《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3-18。
張誼生,2003,〈「副+是」的歷時演化和共時變異——兼論現代漢語「副+是」的表達功用和分布範圍〉,《語言科學》第2卷第3期,頁 34-49。
張洪超、劉昌華,2007,〈讓步複句的預設研究〉,《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頁80-83。
張麗麗,2005,〈從使役到致使〉,《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頁119-152。
張麗麗,2006,〈從使役到條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頁1-38。
張麗麗,2009,〈試論縱予連詞「即」、「便」、「就」的形成〉,《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1期,頁 99-145。
張麗麗,2010,《讓步和轉折複句中的虛化現象》,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97-2410-H-002-111-MY2)。
張麗麗,2011,〈轉折義副詞「反」、「卻」、「倒」的歷史演變與用法分布〉,《漢學研究》第29卷第4期,頁253-288。
張麗麗,2012,〈從限定到轉折〉,《臺大中文學報》第36期,頁245-298。
張麗麗,2016,〈轉折詞「可」與「可是」演變綜論〉,《成大中文學報》第54期,頁 167-206。
張麗麗,2018,〈讓步關聯詞「盡」與「盡管」的形成〉,《歷史語言學研究》第12 輯,頁44-64。
張麗麗,2019,〈漢語轉折詞演變綜論〉,《歷史語言學研究》第13輯《慶祝蔣紹愚先生八秩華誕特輯》,頁315-337。
張峻豪,2018,《助詞「也」的功能與副詞「也」的產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崔永東,1994,《兩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梅立崇,1995,〈現代漢語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頁25-31。
梅祖麟,1978,〈現代漢語選擇問句法的來源〉,《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一分,頁15-32。
梅祖麟,1982,〈從詩律和語法來看〈焦仲卿妻〉的寫作年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第二分,頁227-249。
梅祖麟,2008,〈上古漢語動詞濁清別義的來源——再論原始漢藏語*s-前綴的使動化構詞功用〉,《民族語文》第3期,頁3-20。
梅廣,2019,《上古漢語語法綱要(修訂二版)》,臺北:三民書局。
游文福,2007,《《孟子》雖字句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程元敏,2008,《尚書學史》,臺北:五南圖書。
董秀芳,2003,〈「X說」的詞彙化〉,《語言科學》第2卷第2期,頁46-57。
董秀芳,2004,〈「是」的進一步語法化:由虛詞到詞內成分〉,《當代語言學》第6卷第1期,頁35-44。
董秀芳,2011,《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樹達,1954/2013,《詞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伯峻,1956/2016,《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
楊伯峻、何樂士,2001/2013,《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榮祥,2000,〈近代漢語中類同副詞「亦」的衰落與「也」的興起〉,《中國語文》第274期,頁57-64。
楊榮祥,2002,〈副詞詞尾源流考察〉,《語言研究》第48期,頁66-72。
雷煥章,1985,《法國所藏甲骨錄》,臺北:臺北利氏學社。
解惠全、崔永琳、鄭天一,2008,《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
蒲立本,1995,〈古漢語體態的各方面〉,《古漢語研究》第27期,頁1-13。
蒲立本著、孫景濤譯,2006,《古漢語語法綱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裘燮君,2008,《商周虛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2012a,〈釋「𡆥」〉,《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377。
裘錫圭,2012b,〈卜辭「異」字和詩、書裏的「式」字〉,《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212-229。
裴學海,1954,《古書虛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蔣紹愚,1990/2008,《唐詩語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蔣宗許,1994,〈再說詞尾「自」和「復」〉,《中國語文》第243期,頁460-465。
蔣宗許,1998,〈關於詞尾「復」的一些具體問題〉,《中國語文》第265期,頁314-315。
管燮初,1962,〈甲骨文、金文中「唯」字用法的分析〉,《中國語文》第116期,頁243-250。
管燮初,1981,《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誠,1986,〈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頁277-302。
趙誠,2011,〈金文的「隹、唯」(雖、誰)〉,氏著《探索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35-145。
趙艷,2017,《漢語縱予連詞演變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瑞明,1989,〈詞尾「自」類說〉,《語文研究》第33期,頁16-19、27。
劉瑞明,1997,〈詞尾「自」和「復」的再討論〉,《綿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頁61-67。
劉百順,2008,〈連詞「雖然」「然雖」考辨〉,《語言研究》第28卷第1期,頁89-93。
劉昌華,2012,〈讓步複句的「主觀性」考察」,《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0 卷第4期,頁14-17。
劉承慧,2008,《先秦複句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96-2411-H-007-027)。
劉承慧,2019,〈語體角度的先秦語法演變分析——從《左傳》、《荀子》中的「雖然」、「然則」談起〉,《漢學研究》第37卷第2期,頁1-24。
劉丹青,2004,〈漢語裡的一個內容賓語標句詞——從「說道」的「道」說起〉,《慶祝《中國語文》創刊 50 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 110-119。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2014,《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潘志剛,2014,《魏晉南北朝漢語連詞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謝紀鋒,1984,〈《詩經》中「維」字的意義和用法〉,《中國語文》1984年第3期,頁222-225。
藍鷹、洪波,2001,《上古漢語虛詞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韓啟振,2015,《現代漢語讓步條件句認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魏培泉,2000,〈東漢魏晉南北朝在語法史上的地位〉,《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頁199-230。
魏培泉,2003,〈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語法的重要發展〉,何大安編《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學研究所,頁75-106。
魏培泉,2004,《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魏培泉,2013,《漢語引語動詞的歷史發展》,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101-2410-H-001-086)。
魏培泉,2015,〈上古漢語副詞「其」、「將」的功能與來源〉,《古漢語語法研究新論》,頁244-257,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魏培泉,2019,〈上古漢語指示詞的語法化〉,「漢語語法化的通與變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漢語語法史研討會」,2019年9月6-7日,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龔煌城,2000,〈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的詞頭問題〉,《語言暨語言學》第1卷第2期,頁39-62。
Bybee,Joan, Revere Perkins and William Pagliuca.1994.“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spelmath , Martin. and König, Ekkehard.1998.“Concessive conditionals in the languages of Europe,” Adverbial Constructions in the Languages of Europe. Ed. By Auwera, Johan van der. In collab. with O Baoill, Dónall P.Pp.563-640. Berlin:Mouton de Gruyter.
Heine, Bernd and Kuteva,Tania.2002. “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önig, Ekkehard.1985a.“Where do concessives come from?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ssive connectives,” Historical Semantics: Historical Word-formation. Ed. By J. Flsiak. Pp.263-282.Berlin:Mouton de Gruyter.
König, Ekkehard.1985b. “On the History of Concessive Connectives in English.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Evidence,” Lingua 66,Pp.1-19.
König, Ekkehard.1991. “Concessive Relations as the Dual of Causal Relations,” Semantic Universals andUniversal Semantics. Ed. by Dietmar Zaefferer. Pp.190‐209. Berlin, New York: Foris Publications.
König, Ekkehard and Peter Siemund. 2000. “Causal and concessive clauses: Formal and semantic relations,” Cause—Condition—Concession—Contrast: Cognitive and Discourse Perspectives. Ed. by ElizabethCouper‐Kuhlen and Bernd Kortmann. Pp.341‐360.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Kortmann, Bernd.1997. “Adverbial Subordination: A Typology and History of Adverbial Subordinators Based on European Languages.”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Malchukov, Andrej L.2004.“Toward a Semantic Typology of Adversative and ContrastMarking,” Journal of Semantics 21.2, Pp. 177-198.
Onions, Charles T. edite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G. W. S. Friedrichsen and R. W. Burchfield.1966.“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ulleyblank, Edwin G.1959. “Fei非,wei唯 and Certain Related Words,”In Studia Serica 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 Ed by S.Egerod and E. Glahn,Pp.178-189.Copenhagen: Munksgaard.
Pulleyblank, Edwin G.1994. “Aspects and Aspect in Classical Chinese,” 高思曼、何樂士主編《第一屆國際先秦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集》,長沙:岳麓書社,頁313-363。
Paul Hopper、Elzabeth Closs Traugott著,張麗麗譯,2013,《語法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Serruys,P. L-M. 1974. “Studi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Oracle Inscriptions, ” T'oung Pao,60:1, Pp.12‐120.
Serruys,P. L-M. 1980. “Towards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bone Inscriptions, ”《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 Pp. 313‐364.臺北:中央研究院。
Takashima, Ken-ichi.1990. “A Study of the Copulas in Shang Chinese,”《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12冊, Pp1-92.
3.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ancient/
中央研究院中古漢語標記語料庫,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middle/
中央研究院近代漢語標記語料庫,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early/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modern/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inscription.asdc.sinica.edu.tw/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bronze.asdc.sinica.edu.tw
甲骨文合集在線檢索,http://www.guoxuedashi.com/jgwhj/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cbetaonline.dila.edu.tw/
羅鳳珠唐宋文史資料庫,http://cls.lib.ntu.edu.tw/tasuhom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