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幼玲
Lin,yu-lin
論文名稱: 音樂性向測驗、術科測驗與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表現之相關研究-以宜蘭縣國中音樂班為例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Musical Aptitude Test, Musical Performance Tes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Mus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ally-Talented Classes in Yilan County
指導教授: 吳舜文
Wu, Shun-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音樂才能鑑定音樂性向測驗音樂術科測驗國中音樂才能班
英文關鍵詞: identification of the musically-talented, musical aptitude test, musical performance test, musically-talented clas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呈現九十六及九十七學年度入學之宜蘭縣國中音樂班學生音樂性向測驗、音樂術科測驗及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成績之表現,顯示學生音樂才能鑑定具中等以上水準且入學後專業課程表現較鑑定時為佳,其次並就鑑定所施行之性向與術科測驗及其與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之相關進行分析,獲得具體之研究結論如后。
    壹、音樂性向測驗整體分數與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成績之相關情形:一、性向測驗整體分數與入學後專業課程學習總成績具高度相關。二、性向測驗整體分數與入學後副修成績具高度相關,但與主修成績未具相關。三、性向測驗整體分數與入學後視唱聽寫、音樂欣賞、樂理成績具高度相關,尤以視唱聽寫最為顯著,與和聲、合奏則未具相關,合唱僅於女生顯示相關。
    貳、音樂性向測驗分測驗分數與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成績之相關情形:一、性向測驗以音高分測驗分數與入學後專業課程總成績達高度相關,女生於音的和諧度分測驗及男生於音高分測驗亦有相關,惟部分分測驗為負相關。二、性向測驗以音的和諧度分測驗與入學後副修成績達高度相關,男生於音高、音的記憶廣度分測驗亦呈現相關,惟與主修成績不具相關且部分分測驗與主修成績呈現負相關。三、性向測驗以音高、音的記憶廣度、音的和諧度分測驗分數與入學後視唱聽寫成績具高度相關,部分分測驗與音樂欣賞、樂理成績呈現相關,但亦有分測驗與和聲、合奏成績出現負相關,且不同學年度入學與不同性別學生在分測驗與共同課程各科成績之相關情形不盡相同。
    參、音樂術科測驗整體分數與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成績之相關情形:一、術科測驗整體分數與入學後專業課程學習總成績具高度相關。二、術科測驗整體分數與入學後主修及副修成績具高度相關,男生則僅與副修成績具相關。三、術科測驗整體分數與入學後視唱聽寫成績具高度相關,與和聲、音樂欣賞、樂理、合唱成績亦有相關,合奏則多未具相關,且男生之音樂欣賞與合奏成績與術科測驗整體分數呈現負相關。
    肆、音樂術科測驗分項分數與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成績之相關情形:一、術科測驗以音樂常識及聽寫分項分數與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總成績最具相關,次之為視唱分項分數亦具相關。二、術科測驗以主修分項分數與入學後主修成績,以及聽寫、視唱分項分數與入學後副修成績,最具相關;但男生聽寫與視唱分項分數與其入學後主修成績卻為負相關。三、術科測驗分項分數多與入學後相關音樂專業課程成績具有相關,如音樂常識分項分數與入學後樂理、和聲成績,聽寫分項分數與入學後視唱聽寫、和聲成績,以及視唱分項測驗分數與入學後視唱聽寫成績等,但主修分項分數與入學後共同課程成績卻多呈現負相關。
    依據研究結論,研究者並提出音樂才能鑑定、音樂班學生輔導、及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以作為我國未來藝術才能優異教育改進與發展之參考。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of the musically-talented students’ musical aptitude test,musicalperformance tes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mus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fter entering the musically-talented classes. Subjects, total 82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those who were identified as musically-talented students during 2007-2008 academic years in Yilan County. Average and Person correlation were used for the analysis. The finding were stated as below:
    First, the correlation of musical aptitude test and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mus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were: 1) the aptitude test and the total course scores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2) the aptitude test and the “minor instrument” course score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ut no correlation to the “major instrument” course. 3) the aptitude test and the “sight-singing & dictation”, “music appreciation”, and “music theory” course scores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sight-singing & dictation” was the highest.
    Second, the correlation of musical aptitude subtests and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mus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were: 1) the “pitch” subtest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total course scores. 2) the “musical consonance” subtest and the “minor instrument” course score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ut some subtests showe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the “major instrument” course. 3) the “pitch”, “music memory span”, and “musical consonance: subtests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sight-singing & dictation”coursescore.
    Third, the correlation of musical performance test and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mus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were: 1) the performance test and the total course scores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2) the performance test and the “major & minor instrument” course scores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although the male students showed only to the “minor instrument” course. 3) the performance test and the “sight-singing & dictation” showed highly positive along with the “harmony”, “music appreciation”, “music theory”, and “chorus”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but showed negatively in the “ensemble” course in the male students.
    Last, the correlation of musical performance subtest and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mus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were: 1) the “musical knowledge”, and “dictation” subtests and the total course scores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2) the “major instrument” subtest / the “major instrument” course, and the “dictation” & “sight-singing” subtests / the “minor instrument” course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ut the male students’ “dictation” & “sight-singing” subtests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their “major instrument” course. 3) the subtests mostly showed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related courses, but the “major instrument” subtest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many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also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identification, the counseling of musically-talented students, and the future studi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音樂才能、音樂性向、音樂成就及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國內音樂才能優異鑑定及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音樂才能班課程及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研究流程 4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音樂性向測驗、術科測驗與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表現狀況 41 第二節 音樂性向測驗與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表現之相關分析 45 第三節 音樂術科測驗與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表現之相關分析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建議 68 參考書目 71 壹、中文部份 71 貳、外文部份 74 附錄 77 附錄一 研究樣本音樂性向測驗標準分數原始成績 77 附錄二 研究樣本音樂術科測驗原始成績 81 附錄三 研究樣本入學後音樂專業課程原始成績 85 附錄四 研究樣本資料蒐集發函 89

    壹、中文部分
    方淑玲(1991)。國小音樂資優學生音樂性向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德高(1996)。資賦優異教育。臺北:五南。
    李佳霓(2003)。國小音樂才能班術科評量方式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琴娟(2003)。遊戲化直笛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直笛學習興趣、直笛成就及音樂成就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博明(2003)。簡明樂理。臺北:樂韻。
    吳智亭(2006)。無伴奏合唱曲應用在國小音樂班五年級合唱音感訓練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舜文(2009)。音樂資賦優異教育。2009/8/1取自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214
    林幸台、王振德、郭靜姿、陳美芳、陳昭儀、潘裕豐(1999)。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林小玉(1999)。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欣賞教學。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主編:世紀末的回顧: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25)。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倍瑜(2001)。國民中學音樂性向測驗初步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
    邱垂堂 (1993)。兒童音樂訓練教學的探討。國民教育,33(11,12),15-25。
    邱垂堂(1996)。我國國民小學音樂資優兒童的鑑別研究。臺北師院學報,9,673─696。
    邱垂堂(1998)。音樂與欣賞。臺北:樂韻。
    姚世澤(1994, 1997)。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姚世澤(1999)。音樂教育論述集。臺北:師大書苑。
    姚世澤(2004)。臺灣音樂教育的變革與未來發展趨勢之探究。臺灣教育,628,2-13。。
    胡昭瑛(2003)。國中音樂才能班視唱聽寫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佩瑜(2004)。我國高中音樂班學生音樂能力學習需求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惠華(1993)。國內外音樂性向測驗發展之趨勢。教師之友第34卷,4,35-42。
    郭玉生(198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
    郭靜姿(1994)。資賦優異學生的鑑定問題探討。資優教育季刊,53,1-9。
    郭靜姿、吳舜文、蘇郁惠、曹錦慧、王珮萱(2006)。國民中小學音樂性向測驗指導手冊。臺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郭有遹(1994)。文藝與音樂才能。資優教育季刊,52,1-9。
    郭文青(2001)。國小音樂才能班新生入學鑑定方式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李綢、盧欽銘、陳淑美(1981)。我國國小學生音樂性向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4,103-114。
    陳淑美(1993)。音樂能力測驗的發展。載於中國測驗學會主編:心理測驗的發展與應用(頁81-106)。臺北:心理。
    陳怡婷(2003)。國小學童音樂性向測驗編製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未出版,臺中。
    陳綾君(2007)。多元音樂聆聽於國小學童音樂性向及音樂偏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教育部(1997)。藝術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a)。藝術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b)。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各年級教學科目及授課內容參考原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c)。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學生入學鑑定參考原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 2007)。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教育部。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蕙慧(1995)。兒童音樂教育與心理學關係析論。新竹師院學報,8,137-164。
    張蓓莉、林幸台(1999)。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臺北市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國華國中(2009)。國華國中簡介。2009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ghjh.ilc.edu.tw/ghjhnew/m2.php
    張純鈞(2009)。音樂資優班學生音樂性向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宜蘭縣國小音樂才能資優班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惠君(2001)。兒童音樂性向發展與測驗。成長幼教季刊,47,47-49。
    復興國中(2009)。復興國中簡介。2009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fsjh.ilc.edu.tw/
    楊道鑌(2003)。音樂教育與人的發展。九十二年度教育論壇中區座談會,臺中師範學院。
    楊淑媚(1999)。合奏之詮釋。邁向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之藝術:合唱與合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11-120)。臺北:臺北巿市立師院。
    廖玫茹(1993)。國小合唱指揮研究。高雄:復文。
    劉美英(2004)。國小原住民與音樂資優班學生音樂性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賴美鈴(1988)。音樂能力測驗。國民教育,28((10、11),42-52。
    鄧雅文(2008)。桃園縣國中小音樂資優班團體課程設計與實施狀況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蘇郁惠(1995)。兒童音樂性向與相關因素之探討。中等教育,46,4。
    蘇郁惠(1998)。兒童音樂性測驗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鴻鳴(1994)。達克羅茲節奏教學法簡介。鴻鳴─達克羅茲節奏教學月刊,1(1),3-5。
    謝佩倫(2000)。國小學童A 型行為、音樂性向、家庭音樂環境與音樂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鍾淑慧(2005)。幼兒音樂性向與音樂表現能力發展因素。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顧如君(2001)。高中音樂才能班音樂欣賞課程設計與教材統整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貳、外文部分
    Boyle, J. D. & Radocy, R.E. (198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 New York:Scrirmer Book.
    Boyle, J. D. (1992). Evaluation of musical ability. In Colwell, R.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roject of the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pp.247-265). New York: Schirmer.
    Baum, S., Owen, S. V., & Oreck, B. A. (1996). Talent Beyond Words: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Talent in Dance and Music in Elementary Students. Gifted Children Quarterly, 40(2), 93-101.
    Dorhout, A. (1982). Identifying musically gifted children. Journal for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5(1), 56-66.
    Elliott, D. (1996). 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rdon, E. E. (1967).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taxonomy of tonal patterns and rhythm patterns: Evidence of difficulty level and growth rate. In Gordon, E. (Ed.),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the psychology of music, 9 (pp.39-92). Iowa city, IA: University of Iowa.
    Gordon, E. E. (1989). Audie. Chicago: G.I.A.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rory of muiltiple intelligence. NewYork: Basic Books.
    Karma, K.(1976). The Ability to Structure Acoustic Material as a Measure Aptitude, 3:Theoretical refinem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34485)
    Murphy, F (1990). Music and the gifted. 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7(1), 33-35.
    Moon, Ick Choo (1992). Remarks by the gifted on the gifted. American Music Teacher, 41(4), 22-23, 74.
    Marek-Schroer, M., & Shroer, N. (1993). Identifying and providing for musically gifted young children. Roper Review, 16(1), 33-36.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