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佳儀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英語翻轉教學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Flipped Learning Applied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黃乃熒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4 |
中文關鍵詞: | 翻轉教學 、英語差異化教學 、資賦優異教學 、補救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flipped learn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gifted students learning, remedial teaching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42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1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翻轉教學」在國中英語教學方面的應用,包括英語差異化教學、英語資賦優異教學和英語補救教學。採用質性研究的訪談法,以教學現場中的三位國中英語教師,進行三次的深度訪談,以了解「翻轉教學」在這三種不同的教學情境當中,其教材的準備工作、實施的方式、實施的成果,以及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等,一一的予以釐清和說明,並做一個綜合的分析和歸納。
本研究結果分析如下:第一、「翻轉教學」運用於英語教學當中,在提升學生課堂的學習動機和參與方面,三位個案教師均認為有明顯的改變。第二、在學習成效方面,差異化教學的成效較差,資賦優異教學的實施成效非常理想,補救教學也有相當佳的實施成效。第三、三位教師都認為最大的挑戰就是教材的準備不易,再來就是上課方式的改變等,都是要去克服和做調整的部分。三位個案教師均認為,英語的教學,應該根據學生的程度,分成不同的級數,除了讓教師可以在教材的準備上和教師的教學上,更為聚焦之外,還可以讓程度相近的學生,有更多和同儕學習及互動的空間。最後根據研究的發現做成結論,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This study is mainly disscusing the application of flipped learn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s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is a case study focusing on three types of classroom learning—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gifted students learning, and remedial teaching. To get more details about the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class,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re adopted in this case study to gather data, including interviewing three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and analyzing collected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after receiving flipped learning, most of the students show higher interests in taking part in class learning activities.
Sencond, as to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shows the least effect, remedial teaching have quite siginificant improvement on students learning, and gifted students show the most desirable effect.
Third, the common challenges for three English teachers are the heavy burden of the preparatory work and the complete chan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 which needs great determination and effort to overcome and adjust.
At last, three English teachers all agree that before students take English classes, they sh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arning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English abilities. If the similar level students can be in the same group, English teachers are able to focus more on the the preparatory work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By doing so, students with peers having closer abilities can have better interaction and discuss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 are presented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flipped learning in the future.
一、 中文部分
毛連塭(1995)。端正資優教育加速制的觀念。資優學生鑑定與輔導,心理出版社。
毛連塭(2001)。如何實施資優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子龍(2014)。結合概念構圖之翻轉教學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靜宜大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如玉(2013)。國中英語教師對區分性教學應用於國中普通班英語課室的教學信
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黃隆(2003)。電腦補助教學對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瀅傑(2015)。探討翻轉學習對自然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塑化劑為例。大同大
學生物工程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天下雜誌(2013年11月)。十二年國教國中現場大調查。取自 http://
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089
江曉茹(2014)。混成學習結合翻轉教室對不同學習風格大學生之研究。國立臺北
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行政院104年6月23日院臺教
第1040033079號函核定。
吳武典(1994)。資優教育的研究與課題。臺灣師大特殊教育系與中華民國特殊教
育學會主編: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1-17。台北:編者。
吳武典(1995)。資優教育的「正思」與「迷思」。資優學生鑑定與輔導,心理出
版社。
吳武典(1998)。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3,197-220。
吳武典(2000)。資優教育全方位發展策略的整合型研究。資優教育的全方位發展,
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2014)。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二):現況分析與師資培育。特殊教育季刊,
130,1-10。
吳昆澤(2015)。探討成就動機、教學成效與再次參與意願的關係-以組織行為之翻
轉教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吳筱莉(2014)。翻轉教學對低成就學習者之英語自我導向學習與學習成效影響。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世勳(2016)。基於科學探究教學模式下的翻轉課堂方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世韡(2015)。翻轉教室於資優教育的實行與應用之行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
用數學系數學建模與科學計算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佳芳(2015)。翻轉學習在國中生物科的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惠雯(2015)。運用翻轉教室模式以提升國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與英語學習態度
之研究。康寧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燕秋(2014)。基於翻轉學習概念之互動式教學平台架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
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呂豐章(2015)。合作學習搭配翻轉教室對高職生學習效果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
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科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臺北市。
周宛瑜(2015)。翻轉教室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簡單機械
單元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楷蓁(2013)。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
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云莉(2013)。國小英語字母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美玲(2000)。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秋萍(2006):國小資優資源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互動交流現況與需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倖妃(2015)。專訪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入學多元還不夠,全人教育是未來。
天下雜誌2015年教育特刊。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4。高雄:麗文。
林珮甄(2014)。不同電子白板互動模式之教學順序對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及學習態
度之影響-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林淑華(2015)。探討影響國中教師實施翻轉教學意圖之因素─以臺中市某國中為
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尚達(1992)。蔣中正先生與九年國民教育政策形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文傑(2015)。翻轉教室教學對於大學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之研究。靜宜大學資
訊傳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邱裕惠(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室之應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紀佩妘(2014)。翻轉教室教學法對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影
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子傑(2015)。探討影響翻轉課堂學習成效之因素。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
46(1),45-46。
洪儷瑜(2012)。全民教育—補救教學的基本概念與實施。師大教育研究與評鑑中
心。
洪儷瑜(2012)。由補救教學到三層級學習支援。教育研究月刊,221,13-24。
香港教育局(2009)。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報告。取自:
http://www.legco.gov.hk/yr09-10/chinese/panels/ed/papers/ed1214-rpt0910-c.pdf
郭為藩(200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增訂五版)。 臺北:文景。
施欣怡(2015)。新興媒體策展應用於國小二年級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
YouTube為例。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袁麗卿(2006)。探討英語學習策略輔導方案對國小英語科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表
現、學習策略運用及自我效能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列賢(2015)。國中數學翻轉教室之可行性及翻轉教室的實施對國中數學學習態
度及學習策略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市。
徐佳煌(2015)。數位學習管理系統建置與評估-以數位設計課程翻轉教學為例。國
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唐淑華(2013)。帶著希望的羽翼飛翔-談補救教學與十二年國教的定位與方向。
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12。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教育部。
陳永錚(2015)。翻轉教室的實踐:平板電腦之教學效果與學習意願、師生關係、
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佳妤(2016)。翻轉教室教學法對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琮琪(2014)。將翻轉教室融入高中數學教學的行動研究---以「排列組合」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雅慧、賓靜蓀(2014)。教學改變,15個關鍵問答。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
26,52-62。
陳雅慧、賓靜蓀(2015)。我們的教學—無效學習急需改善。親子天下,73,150-153。
陳燕磁(2014)。國小三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郝永崴(2015)。談Web2.0網路工具的教學價值。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
271-284。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教科技領域『資訊科技』科目課程綱要座談
會草案,未出版。
黃永和(2013)。低成就學生的特質與輔導。新北市教育季刊,9,19-23。
黃怡寧(2015)。互動式電子白板對於加強九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和成
就感的研究。教育研究論壇,6(2),76-94。
黃政傑(2014)。中小學教改新方向。台北:冠學文化。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
161-186。
黃寶珠(2015)。三峽區國小教師對翻轉教學態度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資訊與圖
書館學系數位出版與典藏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郭珮君(2015)。翻轉教室於國中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靜姿(1995)。談「資優」的概念。資優學生鑑定與輔導,33-48,心理出版社。
郭靜姿(2000)。資優學生之鑑定研究與鑑定趨勢。資優教育的全方位發展,
183-202,心理出版社。
郭靜姿、蔡尚芳、王曼娜(2000)。跳級生對於生活適應程度的感受為何不同。資
優教育的全方位發展,203-241,心理出版社。
張正男(2014)。翻轉教室應用在數學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玉姿(2015)。影響國中教師實施翻轉教室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珍瑋(2015)。全球流動時代的國際學生爭奪戰:台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契機。
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83-114。
張景媛(2001)。學業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載於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
周文欽(主編),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康育萍、趙維孝(2015)。台灣給不起的,我們到菲律賓圓夢。商業週刊1435,
96-102。
曾正宜(2015)。學習科學之核心議題與研究趨勢。教育研究集刊,61(3),105-117。
曾正宜(2015)。科技與學習:從科技的能供性與決定性看學習的五大面向。教育
的想像—演化與創新,243-264。
曾柏瑜、陳淑麗(2010)。初任補救教學大專生的專業成長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
刊35(1)39-61。
曾淑惠(2015)。翻轉教學的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08-11。
曾婉玲(2015)。以學生觀點探討影響學思達教學法學習成效及學生參與翻轉教學
的意圖。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釋嫻(2014)。翻轉課堂教學對大學生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
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賈馥茗(1995)。資賦優異與教育機會均等。資優學生鑑定與輔導,7-12,心理出
版社。
葉芳吟、鄭怡賢(2012)。補救教學及差異化教學種子教師培訓課程。臺北市補救
教學工作坊。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53-60。
楊國揚、王立心(2015)。數位教科書的想像到實踐:由審定政策與技術規範談起。
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287-307。
楊懿桂(2015)。建構學童對翻轉教室接受度之模糊推論模式。亞洲大學資訊工程
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月瞻(2001)。國小英語教師知識對教學歷程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怡甫(2013)。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評鑑,41,
31-34。
劉曉儒(2015)。教師對翻轉教室觀點之探討:以學生學習動機及態度為例。國立
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鄭雅菱(2014)。以平板電腦進行國小英語課堂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
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勝耀(2011)。弱勢教育公平指標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4(4),63-88。
蔡典謨(1995)。只有歷史能告訴我們誰是真正資優。資優學生鑑定與輔導,65-73,
心理出版社。
蔡欣晏(2015)。翻轉教學運用於高職會計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
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香玲(2015)。翻轉課堂教學與數學學習成效的探究 ~以列式與等量公理為例。
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素薰(2014)。英語繪本的製作與教學應用:師資教育中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建
議。中等教育,66(2),182-194。
蔡瑞君(2015)。數位時代「翻轉教室」的意義與批判性議題。教育研究與發展,
10(2),115-138。
賴秀芬(2003)。國中英語專家教師實務知識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賴秋琳(2016)。結合自律機制之翻轉教室學習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
台北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錢思媚(2015)。運用翻轉教室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三年級數學課程應用之行動
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謝瑋哲(2015)。國民小學教師對翻轉教育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天祐(2015)。遊戲式翻轉教學數位遊戲之動機激發與問題導引對科學概念建構
之影響以國中理化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
文,未出版,新竹市。
蕭富元(2015)。百花齊放的學習—從魔獸到公民。天下雜誌2015年教育特刊。
蕭朝昌(2015)。國民中學數學科教師差異化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薛毅白(2015)。結合翻轉教室與合作學習應用於九年級地理之教學研究。國立臺
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科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南市。
鍾昌宏、王國華(2015)。別被影片綁架了—逆向的翻轉教室課程設計。中等教育,
66(2),69-80。
鍾珮玲(2012)。運用多媒體融入大學的英語教學以提升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
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蓮縣。
簡麗賢(2014)。熱門話題-翻轉教室不要淪為翻桌教室。中國時報。
羅耀宗、黃貝玲、蔡宏明譯(2009)。Tapscott, D. Growing up digital.《N世代衝撞:
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二、 西文部分
Aaron & Jonathan (2013) Flip Your Students'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70 (6),
16-20.
Agbatogun, A. O. (2014). Developing Learners’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rough Active Learning: Clickers or Communicative Approac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7(2), 257-269.
Ausubel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x (2003). CALL—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outledge, USA. 117-133.
Bergmann﹐J.﹐& Sams﹐A. (2012).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Washington: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Bland, M., Saunders, G., & Frisch, J. K. (2007). In defense of the lectur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37(2), 10-13.
Bloom, B. (1985). 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Bowgren, L., & Sever, K. (2010). 3 Steps Lead to Differentiation.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31(2), 44-47.
Brown. H.D. (1993).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rd ed.).
Addition Wesley Longman, Inc.
Brown. H.D. (2000). Teaching by Principles (2nd ed.). Addition Wesley Longman,
Inc.
Chang et al. (2009). EduBingo: developing a content sample for the one-to-one
classroom by the content-first design approac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 12 (3), 343–353.
Chapelle.A. (1997). CALL in the year 2000: still in search of research paradigms?
Routledge, USA. 242-264.
Costin. F. (1972). Lecturing versus other methods of teach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 4-31.
Cuban, L. (2001). Oversold and underused: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unkel (1991). The effectiveness research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computer-assited language. Routledge, USA. 211-241.
Finocchiaro & Brumfit (1983). The Functional-National Approac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sey et al.( 2013). Flipping the sociology classroom: towards a practice of online
pedagogy. Journal of Sociology, 49 (4), 471–485.
Fulton, K. (2012). 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 Flip your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39(8), 12–17.
G. Gebhard (2006).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2nd ed.).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laser, R. (1977). Adaptive education. N Y: Holt, Rinehart, &;Winston.
Hall, T. (2002).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Wakefield, MA: National Center on Accessing the General Curriculum.
Hao, Yungwei(2016)。Middle school students' flipped learning readi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Explor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 circumstanc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9, p295-303.
Herreid & Schiller (2013). Case Studies and the Flipped Classroom.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42 (5), 62-66.
Hoover, J. J. P. J. R. (2004). Differentiating Standards-Base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verse Needs.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 25(2), 74-78.
Hubbard (1996). Elements of CALL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implentation. Routledge, USA. 337-355.
Hyland & L. C. Wong (2013).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English Language Eduation. TJ International Ltd, Padstow, Cornwall, Great Britain.
King, A. (1993). From sage on the stage to guide on the side. College Teaching, 41(1),
30–35.
Knight, J. K., & Wood, W. B. (2005). Teaching more by lecturing less. Cell Biology
Education, 4, 298-310.
Knight, J. K. (2010).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the competitiveness agenda. In L. Portnoi,
V. Rust., & S. Bagley (Ed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global competition phenomenon, (pp. 205-218) New York: Palgrave.
Kim, M. K., Kim, S. M., Khera, O., & Getman, J. (2014).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flipped classrooms in an urban university: An exploration of design principles.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2, 37–50.
LaFee (2013) . Flipped Learning. Education Digest. 79(3) , 13-18.
Lage, M. J., Platt, G. J., & Treglia, M. (2000). 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1, 30-43.
Mason et al. (2013).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verted classroom to a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 an upper-division engineering course.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56 (4) (2013), pp. 430–435
McKeachie, W. J., Pintrich, P.R., Lin, Y-G., & Smith, D. A. F. (1986).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cLaughlin et al. (2013). Pharmacy student engagement,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
in a flipped satellite classroom.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77 (9).
Morgan, Hani. (2014) Flip Your Classroom to Increase Academic Achievement.
Childhood Education, 90(3), 239-241.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 31-50.
Nunan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New York:
Prentice-Hall.
Rahman et al. (2014). The influences of flipped classroom: A meta analysis.
Engineering Education, Kuala Lumpur, Malaysia .
Roberts, K. D., Park, H. J., Brown, S., & Cook, B. (2011). Universal Design for Instruction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ly Based Articles. Journal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nd Disability, 24(1), 5-15.
Sawyer, R. K. (2014a). Introduction: The new science of learning. In R. K. Saw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earning sciences (2nd ed.)(pp. 1-1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yer, J. (2012). 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15, 171–193.
Sun et al. (2016). The effect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to OpenCourseWare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self-regul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ttp://dx.doi.org/10.1111/bjet.12444
Tomlinson, C. (1993). Independent study: A flexible tool for encouraging personal and
academic growth in middle school learners. Middle School Journal, 25(1), 55-59.
Tomlinson, C. A. (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03). Fulfilling the promise of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responsive teaching. Alexandria,VA: Ascd.
Tomlinson, C. A. (2005). Grading and differentiation: Paradox or good practice? Theory
into Practice, 44 (3), 262-269.
Tomlinson, C. A., & McTighe, J. (2006). Integrat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Alexandria, VA: ASCD (200 pp., $25.95 pb, ISBN:
13-978-1-4166-0284-2).
Warschauer & Healey (1998). Comput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 overview.
Routledge, USA. 79-107.
William H. & Jamis J. (2016). To Flip or Not to Flip? Analysis of a Flipped Classroom
Pedagogy in a General Biology Cours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45(4), 31-37.
Yarbro et al.,(2014), Yarbro, Arfstrom, McKnight, & McKnight. Extension of a review of flipp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flippedlearning.org/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1/Extension%20of%20FLipped%20Learning%20LIt%20Review%20June%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