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秀玟
Hsu.Hsiu-Wen
論文名稱: ─ 跨界‧遊思 ─「我」的繪畫創作研究
Imagination Crossing the Time and Space Minds without Border Thoughts
指導教授: 黃進龍
Huang, Chin-L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自我觀照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唯識論
英文關鍵詞: the ego, perspective, Symbolism, Surrealism, Mere-Consciousness Theo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論述以跨界遊思─「我」的繪畫創作為研究主題,意指無拘無束、深沉的思惟遊走於感官界與精神界,以「心靈」深刻的觀察頓悟複雜的事物,「自我觀照反思」,而不固執自我、去除生命的慾念而「喚回自性」。

    主要的創作元素取自平日生活中的體驗所轉化成的內在精神象徵,以內在象徵意念、超現實的創作理念及手法和心理學層面的探討,來描繪自我的內心世界。從〝人與物〞、〝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面向切入,透過時間的流轉,時空背景的轉換及自我角色的多重扮演,來探索自我內在思惟、情感思緒,透過想像與現實共構的世界來表達自我的潛在心象。象徵手法是人們傳情達意的表現方式之一,筆者藉由象徵所傳達的想像及其隱藏的隱喻來反映自我心靈的潛在意象,擷取超現實主義的幻想風格、創意與空間重組的概念,作為創作的表現手法及理念。

    本創作研究論述的主要架構包括:﹝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步驟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確立學理研究欲探討的中心主旨及範圍,並訂定自我的創作方向。第一章﹝創作的學理基礎﹞,闡述自我創作的理念並探討影響個人創作的脈絡源流─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學思想與佛教唯識論相應的觀念之比較。第二章﹝創作實踐與理念之探討﹞,包含自我的創作理念、創作風格的轉變以及「我」的哲學探討與作品相關性之分析。第三章﹝繪畫構成要素之探討﹞,針對創作的內容、表現形式、油畫媒材與技法的運用做一探討。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闡述本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內涵與實踐。﹝結論﹞部分主要針對本研究作綜合性的結論、省思及未來之展望。

    The study theme of thesis is “Imagination crossing the time and space minds without border thoughts—the ego of study for creative painting.” The meaning is free and easy, deep thoughts which go across sense and spirit borders via “soul” deep observation insight complicated as well as the ego perspective and introspection in order to rid of life desire to recall real nature but fixed the ego.

    The main creative element is catching transfer inside spirits symbol from daily life experiences. To draw the ego inner world by inside symbol idea, surreal creative concept and psyche level research. Researching the ego inside thoughts, emotions and feelings by way of combining with imaging and real world expressing the ego latent so that view different angles through by time and space transformed and the self role multi-play from people and things, people and people, people and environment. Symbol technique is one of representing way of delivering sentiment. The author would reflect the ego soul of potential image by means of dissimulate metaphor and collect the concept of fantasy style of surrealism, originality and space recombination as expressing techniques and ideas for composing works.

    The frameworks of producing study to expound are included:

    Exordium—instruction the motive, purpose, steps and methods research scope and limits of the study.
    Chapter1 Creative fundamental theory—expounding the ego creative concept and then discuss the effect of personal producing on the origin thread of thoughts according to Symbolism, Surrealism,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of Sigmund Freud, Carl Gustav Jung as well as expression introducing comparison from analytical psychology and Buddhist Mere-Consciousness Theory.
    Chapter2 To research producing practice and concept—including the ego creative concept and style transferred, even analyzi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hilosophy and works.
    Chapter3 Discussing painting elements—focus on creative matter, display mode, oil painting material and sketch techniques.
    Chapter4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creative works—to expound this series of works’ producing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practice.
    Conclusion—make the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for the study and look into the future.

    目 次 謝 誌…………………………………………………………………Ⅰ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Ⅳ 目 次…………………………………………………………………Ⅴ 圖 次…………………………………………………………………Ⅵ 表 次………………………………………………………………XII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一章 創作的學理基礎 第一節 精神分析學對藝術創作的影響………………………………9 第二節 精神分析學思想與佛教唯識論 ……………………………20 第三節 象徵主義及其啟示 …………………………………………29 第四節 超現實主義的影響 …………………………………………36 第二章 創作實踐與理念之探討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6 第二節 創作風格轉變分析 …………………………………………47 第三節 「我」的哲學探討與作品之相關性…………………………54 第三章 繪畫構成要素之探討 第一節 創作的內容與表現形式分析 ………………………………61 第二節 媒材運用與技法分析 ………………………………………69 第四章 創作作品解析 第一節 童年記憶系列 ………………………………………………82 第二節 心象發展系列 ………………………………………………89 第三節 觀照反思系列………………………………………………100 結 論 第一節 創作研究之心得……………………………………………115 第二節 未來之展望…………………………………………………117 參考文獻………………………………………………………………119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1.Bates Lowry著;杜若洲譯,《視覺經驗》。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76年。
    2.David Fontana著;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台北:知書房社,2003年。
    3.Jean-Luc Chalumeau著;王玉齡譯,《藝術解讀》。台北:遠流出版,1996年。
    4.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5.Virgil C Aldrich著;徐來譯,《藝術哲學》。台北:幼獅文化出版,1974年。
    6.Wtadystaw 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7.王文科、王智弘著,《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2004年。
    8.王勝著,《西方傳統油畫三大技法》。 台北:史博館,2000年。
    9.卡爾‧榮格著;黎惟東譯,《人類及其象徵》。台北:好時年,1983年。
    10.吉爾伯特‧萊爾(Gilbert Ryle)著;劉建榮譯,《心的概念》。台北:桂冠,1992年。
    11.朱立元、張德興等著,《西方美學通史 第六卷 二十世紀美學》〈上〉。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99年。
    12.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u)著;香光書鄉編輯組譯,《無我》。嘉義:香光書鄉出版,1997年。
    13.佛洛姆(Erich Fromm) 、D.T.Suzuki,Richard de Martino著;王雷泉、馮川譯,《禪宗與精神分析》。 台北:遠流,1990年。
    14.余秋雨著,《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0年。
    15.宋學軍著,《一次讀完26本心理學經典》。台北:海鴿文化,2006年。
    16.李長俊著,《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79年。
    17.李賢文著,《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出版,1982年。
    18.李健儀著,《油畫技法》。 台北:藝風堂,1987年。
    19.沈德燦著,《精神分析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2003年。
    20.貝蒂‧愛德華著;張索娃譯,《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台北:時報文化,2005年。
    21.河合隼雄著;羅珮甄譯,《如影隨形:影子現象學》。 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22.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頁415。
    23.容格(Carl G. Jung);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遠流,1990年,頁168。
    24.馬鳳林著,《象徵主義》。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年。
    25.張春興著,《心理學思想的流變》。台北:台灣東華,2000年。
    26.莊秀玲、蔡佩玲、洪劭涵、朱佩儀編輯,《理性與感性─古典油畫技法彰化地區巡迴展》。彰化:彰化文化局,2001年。
    27.陳書凱著,《一次讀完15位心理學大師經典講義》。台北:靈活文化,2004年。
    28.陳淑華著,《油畫材料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29.曾長生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西方媒材類:超現實風繪畫=Taiwan Modern Art Series》。台北:文建會,2004年。
    30.曾肅良著,《當代藝術廣角鏡:曾肅良藝術評論集》。台北:三藝文化出版,2002年。
    31.黃海雲著,《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出版,1991年。
    32.熊宏哲著,《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 台北:貓頭鷹,2000年。
    33.趙雅博著,《藝術哲學散論》。台中:台中市文化中心,1991年。
    34.劉千美著,《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文化,2001年。
    35.劉文潭著,《中西美學與藝術評論》。 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3年。
    36.劉其偉著,《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1991年。
    37.劉思量著,《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
    38.潘煊著,《種活藝術的種子:朱銘美學觀》。台北:天下遠見出版,1999年。
    39.魯仲連編著;謝君麗譯,《超現實主義》。台北:縱橫文化,1997年。
    40.羅傑‧渥許(Roger Walsh)、法蘭西絲‧方恩(Frences Vsughan)著;易之新、胡因夢譯,《超越自我之道》。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3年。
    41.蘇珊‧郎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事業,1991年。

    二、英文專書
    Freud, S., An Autobiographical Study,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53, p.80.

    三、期刊論文
    1.佛學唯識論與精神分析學—李興武、丁炳麟著。佛教線上-資訊中心-學術論文http://big5.fjnet.com/fjlw/200810/t20081013_84048.htm〈檢索日期2008/12/25〉。
    2.林煊哲著,《繪畫中社會關懷與象徵手法的結合》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游伯松著,《容格藝術觀導論,美育第95期》。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
    4.釋忠定、林碧玉編輯,《佛教學生論文:The Buddhistic themes of students》。高雄市:妙林雜誌,2001年。
    四、網路資料
    1. 台中龍門研究所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9RsB1fz4PO8J:www.1493.com.tw/upfiles/skill01101373983.pdf+%E6%AD%B7%E5%8F%B2%E7%A0%94%E7%A9%B6%E6%B3%95&hl=zh-TW&ct=clnk&cd=1&gl=tw〈檢索日期2009/01/19 〉
    2.精神分析心理學http://tw.myblog.yahoo.com/jw!QODMFUeREQMfH1v.c4GzFg--/article?mid=3303〈檢索日期2008/12/14〉
    3.榮格的分析心理學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40906192
    〈檢索日期2008/12/25〉
    4.詹姆斯霍爾博士(James A. Hall, M.D.)著;廖婉如譯,《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台北:心靈工坊,2006年。http://www.psygarden.com.tw/book/book.php?func=visit&bookid=789869-10af962a61f-fe695d7ec2b60193eb3f148bf0d1b44&deepread=5〈檢索日期2008/12/25〉
    5.象徵主義的特色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1701185
    〈檢索日期2008/12/10〉。
    6.藝壇網路-藝術學習 http://art.network.com.tw/01learn/ArtAppreciate/08Modernism/12.asp
    〈檢索日期2008/12/13〉。
    7.超現實主義http://sq1.tmoa. gov.tw/art/html/2-4/〈檢索日期2008/06/13〉。
    8.超現實主義http://home.kimo.com.tw/hct06157/art12_5.htm〈檢索日期2008/06/13〉。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