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鳳婷
論文名稱: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與高中藝術史教材教法研究─以《中國文化史》為中心
指導教授: 陳豐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歷史教學人文主義中國文化史藝術史教材教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4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藝術史課程對社會、學生的意義和重要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透過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融入與藝術史相關教材的講授,使學生對中國藝術產生更大的興趣、更多的了解及更深的體會;進而知曉藝術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判斷、表達的能力,以期有助於人文主義教學目標的達成。
    以教育研究的性質來說,本研究著重於將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活動設計,藉由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為依據,配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所訂定的教學目標,探討如何透過藝術史教學加以實踐。除了以現行教科書內容為討論素材外,也引用藝術史相關資料以為教學活動的補充。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採用符合人文主義教育理念且易於闡發情意的問題探究法,透過問答教學法與多媒體教學法兩種教學策略,進行人文主義的藝術史教學。最後並進行認知與情意的評量。同時提出結論與建議,除闡明藝術史的課程設計及教材內容,的確可以達成人文主義教育目標,並對歷史學科認知能力與情意陶冶有所助益外,也針對研究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供改善或解決之道,作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及文章結構7 第二章 藝術史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目標9 第一節 高中藝術史的課程設計10 第二節 人文主義的藝術史教學目標22 第三章 藝術史的教材設計45 第一節 教材設計的一般規準46 第二節 人文主義的藝術史教材設計54 第四章 藝術史的教學方法-以問題探究法為例73 第一節 問題探究法76 第二節 問答教學策略在書法單元的應用88 第三節 多媒體教學策略在繪畫單元的應用113 第五章 藝術史的教學評量141 第一節 認知教學目標的評量142 第二節 情意教學目標的評量15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77 第一節 結論177 第二節 建議180 參考書目185

    參考書目

    歷史、教育類

    1.王爾敏,《檮乘小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2.王文俊,《人文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1983 年。
    3.王仲孚主編,《中國文化史》,台中: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王仲孚主編,黃裳編著,《中國文化史備課用書》B冊,台中:康熙圖書網路有限公司,2005年。
    5.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6.方炳林,《普通教學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7.甘懷真、簡杏如編著,《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8.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學論》,石家莊市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9.朱光潛,《談修養》,台北:翔元文教,1990年。
    10.江良規,《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11.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第三輯》,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7年。
    12.何炳松,《歷史研究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13.何燊,《視聽教學輔助工具的製作與運用》,台北:台灣書店,1968年。
    14.呂達、李雪華,《課程教材及教學法通論》,台南:國教之友社,1965年。
    15.李春芳,《國民中學教學媒體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90年。
    16.李緒武,《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1992年。
    17.李錫津,《教育理念與教育問題》,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18.Thomas Armstrong著,李平譯,《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19.Robert Heinich等著,李文瑞等譯,《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書廊,2002年。
    20.Goodlad , J. I.著,沈劍平譯,《學校的職能》,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21.林寶山,《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1993年。
    22.林玉體,《教育概論》,台北:東華書局,1987年。
    23.林能士主編,《中國文化史》,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4.徐宗林,《赫欽斯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1973年。
    25.徐宗林,《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圖書,1990年。
    26.高士瑛,《電腦多媒體教學在國中藝術教育上的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7.高廣孚,《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1991年。
    28.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29.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30.孫邦正,《普通教學法》,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
    31.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1989年。
    32.郭為藩,《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圖書,1994年。
    33.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34.陳國川,《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年。
    35.陳景磐著,呂達、劉立德修訂,《中國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6.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編著,《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復文出版社,1990年。
    37.陳淑英,《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務》,台北:著者,1993年。
    38.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年。
    39.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40.張元編著,《中國文化史》,台北:龍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1.張元,《中國文化史教師手冊(A冊)》,台北:龍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2.張清濱,《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
    43.張添洲,《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
    44.張霄亭等著,《教學原理》,台北:空中大學,2000年。
    45.張素卿,《性別議題融入高中藝術教育之課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46.張美艷,《當前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改革主要議題之探討》,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47.黃光雄等譯, D. R. Krathwohl、B. S. Bloom、B. B. Masia合著,《情意領域目標分類》,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年。
    48.黃光雄編譯,Robert J. Kibler,Donald J. Cegala,Larry L. Barker,David T. Miles原著,《教學目標與評鑑》,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年。
    49.黃政傑主編,《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50.黃政傑,《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1998年。
    51.黃政傑,《教育學透視》,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52.彭竹君撰,《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53.葉寶玉撰,《網路教學資源在高中歷史科教學之利用─ ─以88學年度新課程之台灣史教材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54.馮至、范大燦譯,弗里德里西‧席勒著,《審美教育書簡》,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55.裘學賢,《人文主義哲學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56.John Dewey著,鄒恩潤譯,《民本主義與教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0年。
    57.蔣汝蘭,《國小藝術教育中藝術史教學途徑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005年。
    58.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台南:王家出版社,1968年。
    59.錢穆,《文化學大義》,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
    60.謝水南,《情意的特質與教學策略》,台中:中等教師研習會出版,1991年。
    61.歐陽教,《德育原理》,台北:文景書局,1998年。
    62.歐滄和,《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63.鍾魯齋,《中學各科教學法》,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64.饒朋湘著,《課程教材及教學法通論》,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師範專科學校,1966年。
    65.瞿立鶴、鄭世興主編,《教育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78。
    66.Alter, J., & Spandel, V. (1992).Using portfolios of student work in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Education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67.Ellis. A. K.(1981). Teaching and Learn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2nd ed. Allyn and Bacon.
    68.Gross, R. F.(1978). Social Studies for our Time, John Wiley and son.
    69.Kimeldorf, M.(1994).A teacher's guide to creating portfolio for success in school, work and life. Minneapolos: Free Spirit Publishing Inc.
    70.Phenix, P. H. (1964). Realms of Meaning, New York:McGrow-Hill.
    藝術專書
    1.王耀庭,《繪畫》,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5年。
    2.史紫忱,《書法史論》,台北 : 中國文化大學,1982年。
    3.朱光潛,《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4.李文珍,《書法教育論集》,台北:廣東出版社,1980年。
    5.伯精,《論山水畫》,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
    6.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圖書,1995年。
    7.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8.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
    9.孫過庭著,姚平譯註,《書譜》,台北:正中書局,1981。
    10.馬宗霍編輯,《書林藻鑒》,台北:商務出版社,1982年。
    11.托爾斯泰(Lev Tolstoy)著,耿濟之譯,蔣勳校訂《藝術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12.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三民出版社,2004年。
    13.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台北:華正出版社,1984年。
    14.張以國,《書法:心靈的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15.莊天明,《書法的最高境界》,南京 :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16.張長傑,《中國繪畫藝術欣賞》,台北:書泉出版,2003年。
    17.傅抱石,《中國的人物畫與山水畫》,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18.楊新、班宗華,《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19.大衛貝斯特著,廣梅芳譯,《理性的藝術》,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
    20.楊家駱編,《世界書局藝術叢編》第一集第八册《南朝唐五代人畫學論》,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21.虞君質選輯,《美術叢刊》第三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年。
    22.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23.蔣勳,《中國美術史》,台北:東華書局,1993年。
    24.蔣勳,《藝術概論》,台北:東華出版社,1995年。
    25.蔣勳,《美的沉思》,台北:雄獅圖書,2003年。
    26.劉千美著,《藝術與美感》,台北:台灣書店,2000年。
    27.謝稚柳,《水墨畫》,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28.蕭默著,《中國建築》,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29.《歷史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期刊、論文
    1.王明珂,〈對當前高中「中國文化史」的檢討與建議〉,《中等教育》,第三十二卷第五期,1981年10月。
    2.王珉,〈藝術與人生的終極關懷〉,《藝術探索》,2000年第4期。
    3.王樹槐,〈研究歷史應否運用道德的裁判〉,《思與言》,第4卷第5期,1967年1月。
    4.王仲孚,〈當前高中中國文化史教學之回顧與展望〉,收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中等學校人文社會學科教育研討會報告書》,1986年6月。
    5.王仲孚,〈國中歷史科的性質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收錄於《歷史教育論集》,台中:大同資訊圖書出版社,2001年。
    6.王仲孚,〈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一卷六期,2001年4月。
    7.王建台,〈自然主義與身體教育〉,收於許義雄等著,《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上) ----政策與思想篇》,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8年。
    8.王耀庭,〈丹青彩繪─漢唐間繪畫的發展〉,收入郭繼生編,《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9.方聞著,邱琳婷譯,〈中國繪畫何以是歷史〉,《當代》,第一九二期,2003年8月。
    10.石守謙,〈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收入郭繼生編,《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11.朱惠良,〈無形之相─書法藝術〉,收入郭繼生編,《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12.史振鼎,〈人文主義教育的省思─ ─試談人文主義教育的困境及其對應〉,《台灣教育》,第435期,1987年3月。
    13.古風,〈蔡元培美育思想三題〉,《人文雜誌》,第二期,1994年。
    14.Hering , W. M.著,司琦譯,〈探究法要義〉,《國教輔導》第二十卷第九、十期,1981年8月。
    15.任弘,〈評高中歷史第五冊中國文化史〉,《教學與研究》,第四期,1982年6月。
    16.江天健,〈歷史教學與電腦模擬遊戲〉,《竹師社會科教育學報》,第1期,民國87年6月。
    17.江天健,〈電子佈告欄輔助歷史教學─以中國歷史專題討論課程為例〉,《竹師社會科教育學報》,第2期,民國88年6月。
    18.伍振鷟,〈美育〉,收入田培林主編《教育學新論》,台北:文景出版社,1986年。
    19.呂祖琛,〈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收入陳迺臣策劃主編,《教育導論》,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年。
    20.呂俊甫,〈群育與群性及其評量〉,收於《群育教學與輔導學術研討會紀錄》,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1993年。
    21.吳慧蓮,〈視聽媒體在歷史教學上的運用─以個人經驗為例〉,《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3期,民國85年9月。
    22.李麗芳,〈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教科書藝術史部分的檢討──兼論我國藝術發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三卷第四期,1992年12月。
    23.李彬,〈淺談藝術與人生〉,《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13卷第1期,1996年3月。
    24.何湘妃,〈強調知、情、意合一的歷史教育—中華大學歷史教學的理念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第8卷第3期,2001年9月。
    25.李華,〈略論書法教育的美感〉,《邢台師範高專學報》,第14卷第1期,1999年3月。
    26.周樑楷,〈圖表對歷史教學的效益--以西洋史教學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三卷第五期,1993年2月。
    27.林麗月,〈試評現行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教科書〉,《歷史教學》,第一卷第一期,1988年7月。
    28.林慈淑、劉靜貞,〈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及其理念試析〉,收於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9月。
    29.林慈淑,〈歷史為何而教〉,《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七期,1998年9月。
    30.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 ─ 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第五期,1999年3月。
    31.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第七期,2001年3月。
    32.邱兆偉,〈美感教育的哲理與實踐〉,收於邱兆偉等合著,《西方教育哲學論叢:第一輯》,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1992年8月。
    33.林嵐,〈走近藝術教育〉,《教育發展研究》,2003年9月。
    34.林秋芳等整理,〈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學研討會(紀錄稿摘要)〉,《新史學》,十一卷四期,2000年12月。
    35.洪振方,〈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第十五期,2001年12月。
    36.胡昌智,〈歷史教育目標的理論與實際〉,《史學評論》,第十一期,1986年1月。
    37.施添福,〈認知教學目標在地理教育中的應用〉,《中等教育》,第35卷第2期,1984年4月。
    38.徐曉卉,〈藝術史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甘肅農業》,2005年第2期。
    39.高凌飆,〈教材分析評估的模型和層次〉,《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3期。
    40.徐宗林,〈人文教育的特徵〉,《教師天地》,民國80年12月。
    41.徐宗林,〈人文與人文主義教育〉,收入《教育文集》,台灣省立新竹師範專科學校附設新竹區國民教育輔導中心編印,1979年5月。
    42.徐良玉,〈試析清代「揚州八怪」形成的原因〉,《歷史文物》,第九卷第三期,1999年。
    43.唐遠華,〈問題研究法再培養與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上的教學實踐〉,收入《高級中學歷史教學法研討會資料彙編》,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93年5月。
    4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由傳播學觀點探討教學媒體的重要性〉,《教學媒體研究》,台北:五南圖書,1991年7月。
    45.陳豐祥,〈布魯姆認知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五卷第二期,1994年8月。
    46.陳豐祥,〈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十一卷第六期,2001年4月。
    47.陳豐祥,〈情意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收入《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第三輯》,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7年6月。
    48.陳武宗,〈情意教學與評量〉,《台中二中學刊》,第2期,1992年12月。
    49.張元,〈高中歷史教科書龍騰本的撰寫原則〉,《歷史月刊》2002年12月號。
    50.張元,〈國中、高中歷史教學的區隔〉,《歷史月刊》1998年10月號。
    51.郭繼生,〈什麼是藝術史〉,《雄獅美術》,第120期,1981年2月。
    52.陸寶千,〈歷史學的理論架構〉,《思與言》,第1卷第5、6期,1963年12月15日。
    53.張道一,〈藝術與人生〉,《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1997年。
    54.郭為藩,〈人文主義教育素描〉,《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九卷第九期,1976年9月。
    55.陳伯璋主講,蔡玉貴紀錄整理,〈人文主義的課程發展〉,《北縣教育》,第二期,1994年5月。
    56.陳美如,〈合作探究教學觀察:多元文化觀點〉,《教育研究資訊》,第九卷第四期,2001年8月。
    57.郭繼生,〈近百年中國繪畫的看法〉,《歷史文物》,第七卷第一期,1998年。
    58.張玉法,〈人文教育及其與歷史的關係〉,《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一卷第一期, 1990年6月。
    59.張清濱,〈探究教學法〉,《師友》,395期,2000年5月。
    60.張健偉,〈試論中國繪畫的文化內涵〉,《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一卷第三期,1994年。
    61.陳隆金,〈中國書法魅力及其人文精神〉,《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年。
    62.黃光國,〈情意教育的內涵與策略〉,《教育資料文摘》,第27卷第1期,1991年1月。
    63.黃春秀,〈中國人物肖像畫試析〉,《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十期,1998年。
    64.傅京生,〈中國書法如何反映生命〉,《美術研究》,第4期(總期80期),1995年。
    65.黃君,〈儒道佛思維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層影響〉,《九江師專學報》,第2期,1994年。
    66.葉子超,〈社會科情意教學與評量〉,《國教園地》,第57-58期。
    67.黃俊傑,〈從教育角度論台灣的「人的素質」的提昇〉,《通識教.育季刊》,第六卷第一期,1999年3月。
    68.游天助,〈從高中中國文化史教科書的分析談改進之道〉,《歷史教學》,第一卷第三期,1988年11月。
    69.曾國鴻,〈情意評量原理與實務之研究〉,《台灣教育》,第423期,1986年3月。
    70.黃綉媛,〈網際網路在歷史教學上的運用〉,收於《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第四輯》,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年6月30日。
    71.黃綉媛,〈建立卓越的歷史教學新典範:創造思考、合作學習、網路互動與教學支援系統〉,《中學教育學報》,第7期,2000年6月。
    72.彭煥勝,〈人文教育的理念與反思:一個教育史學的觀點〉,《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二卷四期,2001年12。
    73.楊國賜,〈開拓人文教育的新境界〉,《國立嘉義大學通識教育集刊》,第一期,2003年12月。
    74.趙秀冬,〈淺說中國書法藝術修養的切入點〉,《濟寧師專學報》,第19卷第6期,1998年12月。
    75.賈馥茗,〈率性節情的教學〉,《教育學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系合編,台北:偉文圖書出版,1978年。
    76.裘學賢,〈人文教育的哲學基礎〉,《台南師院學報》,第30期,1997年6月。
    77.楊深坑,〈美育與實踐智慧〉,《通識教育季刊》,第五卷第一期,1998年3月。
    78.董逌,〈廣川畫跋〉收入虞君質選輯,《美術叢刊》第三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年。
    79.樊美筠,〈論美育的現代使命〉,《求是學刊》,第四期,1995年。
    80.劉德美,〈美國中學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探索通往現在之路評介〉,《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年6月。
    81.劉德美,〈我國高中歷史科技整合的現況與展望--以教科書為中心--〉,收於《我國人文社會教育科際整合的現況與展望會前論文集--I》,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華民國科技整合研究會,1987年8月。
    82.盧濟芳譯,〈以價值為重心的歷史教學〉,《中等教育》,第22卷第3期,1971年6月。
    83.盧俊,〈審美的功用與人類的自我拯救:評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寶雞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五十五期,1995年。
    84.劉宗超,〈儒學藝術精神與中國書法〉,《齊魯學刊》,第3期,1998年。
    85.賴瑛瑛,〈胸中丘壑─宋元的繪畫〉,收入郭繼生編,《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86.歐用生,〈國民小學社會科探究教學法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第八期,1982年6月。
    87.謝德萍,〈中國書法的指導思想〉,《文字書法》,第8期,1994年。
    88.羅光,〈孔子的人文主義〉,收入《中國哲學的展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89.釋昭慧,〈論人文教育與生命哲學─兼論其所潛藏之意識形態問題〉,收於《人文教育:恭祝上了下中長老七秩華誕》,高雄:麗文文化,2001年11月。
    90.欒棟,〈人文精神與學科建設〉,《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六期,1996年。
    91.龔鵬程,〈教育與意義世界的開啟〉,《通識教育季刊》,第五卷第三期,1998年9月。
    92.龔鵬程,〈台灣美學與人文〉,《思與言》,第四十卷第二期,2002年6月。
    網站資源
    1.教育部中教司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
    EDU2890001/main/1-3.htm
    2.藝術教育網站
    http://www.dsej.gov.mo/cre/art_edu/essay.htm
    3.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BIG5/channel1/12/20000427/51182.html
    4.中國古籍全錄
    http://guji.artx.cn/Article/71.html
    5.故宮數位典藏網站
    http://tech2.npm.gov.tw/khan/
    6.故宮博物院網站
    http://www.npm.gov.tw
    7.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http://www.dpm.org.cn/big5/
    8.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網站
    http://aaa.tnua.edu.tw/~ykchen/ch_a_h/ch_art_01_index.html
    9.國立台灣美術館網站
    http://www.tmoa.gov.tw/
    10.視覺素養學習網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
    11.藝文學習網
    http://ccnia.tnua.edu.tw/~ykchen/
    12.HUNG的藝術欣賞
    http://my.so-net.net.tw/pitaya/
    13.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http://arts.nthu.edu.tw/NewWww/
    14.全球藝術教育網
    http://gnae.ntue.edu.tw/subject2/subject.jsp
    15.書法教室
    http://www.928n.com.tw/book/index.htm
    16.松風閣
    http://home.kimo.com.tw/chonjine/
    17.中國文化網
    http://www.ncyes.ncyu.edu.tw/class/5406/index.htm
    18.學習加油站
    http://content1.edu.tw/
    19.中國繪畫藝術
    http://www.chiculture.net/0511/html/a01/0511a01.html
    20.蔣勳的花園
    http://www.xun.idv.tw/oke/index.htm
    視聽光碟
    1.中國藝術大觀書畫篇(光碟版),discovery channel製作,臺北 : 協和國際多媒體發行,2001年。
    2.兩岸故宮 : 三國六朝(書法),NHK(日本放送協會)製作,臺北 : 協和國際多媒體發行,1996年。
    3.兩岸故宮 : 五胡十六國、北魏( 佛像,寺廟) / NHK(日本放送協會)製作,臺北 : 協和國際多媒體發行,1996年。
    4.兩岸故宮 : 唐、五代(書法、繪畫) / NHK(日本放送協會)製作,臺北 : 協和國際多媒體發行,2000年。
    5.兩岸故宮 : 北宋( 繪畫,陶瓷) / NHK(日本放送協會)製作,臺北 : 協和國際多媒體發行,1996年。
    6.兩岸故宮 : 元(景德瓷器、水墨畫) / NHK(日本放送協會)製作,臺北 : 協和國際多媒體發行,2000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