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瑞鳳 |
---|---|
論文名稱: |
STS模組教學對國中社團學生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植物染膠體溶液為例 |
指導教授: | 洪志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STS 、教學模組 、社團 、科學概念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STS科學教育理念是「人在經驗情境中科學之敎與學」,九年一貫的精神是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鄉土教育是培育「鄉土情懷」,綜合三者教育理念,研究者設計以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主,開發「植物染」、「膠體溶液」兩個教學模組,對桃園縣楊梅鎮某國中社團學生約三十人進行STS模組教學,其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將學科內容與生活事物相連接,經由模組活動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科學概念,期望學生日後能主動探索事、物,並對科學產生興趣。。
研究者設計STS模組進行教學及編製與其學習內容相符合的成就測驗,再以S-P表分析學生經STS模組教學後其科學概念學習的情形。其結果如下:
1、 在植物染模組教學後學生的平均通過率增加37%;膠體溶液模組教學後平均通過率增加24.5%,因此社團學生的科學概念有明顯進步。
2、 在植物染STS模組教學活動後,一年級學生的科學概念進步較明顯,在膠體溶液STS模組教學活動後,三年級學生的科學概念進步較明顯。
3、 在「植物染」、「膠體溶液」STS模組教學活動,其實驗操作部份只給予引導性題目,不給實驗步驟、不提示實驗結果,讓學生自行探索。同學們對這種教學方式持正面肯定。
4、 STS模組教學後經由S-P表分析得知中、低學習成就的學生進步情形較為顯著。
Abstract
The STS scientific education is to teach and learn science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spirit of the Nine-Year-Joint Curriculum plan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retain what they’ve learned in their studies. The country educational method is meant to cultivate a person’s attachment toward their country. By combing the three educational theories from above,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two teaching modules, the plant dye and the colloid solution. The modules were based on what students see or experience in their daily lives. About 30 students from a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uyuan participated in the research.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group activit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ist the students in their ability to connect to the science content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 modules will help guide the students through this learning process. It is the hope of the researcher that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to actively explore things and became interested in science now and in the futur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ed STS modules and were tes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arning content.
The researcher evolved assorted science-concept assessment tools that were used to test the students’ progress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modules.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s on the students’ concepts of learning scienc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P tables and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science-concept testing, the following may be concluded:
1. The students had obvious progress in learning the science-content after the STS module teaching, since the average pass rate increases 37% and 24.5%for the plant dye and colloid solution modules , respectively.
2. The seven grad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science-content after the plant dye STS module teaching. The ninth grad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science-content after the colloid solution STS module teaching.
3.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the researcher only offered the guiding topic questions. This let the students explore the experiment procedures as well as the result by themselv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students using these kinds of teaching were definite.
4.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P tabl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with lower to median studying achievement had pronounced progress as well.
中文部份
王澄霞、洪志明(199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
編號:NSC84-2511-s-003-095。
王澄霞(1996):建立STS教師專業能力基準:化學領域計畫報告。計畫編號:
NSC-84-2511-s-003-094。
王澄霞(1998):培養教師使其能開發學生之創造力:STS探究實驗設計。計畫
編號:NSC-87-2511-s-003-055。
王盈丰(2003):職前教師的科學活動設計能力。載於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課程研討會。陳文典等著。科學課程論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
甘漢銧、吳璧純(2007):一個STS教學模組設計的範例 。載於科學/技術/社
會鼎足並重的教育。陳文典等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清俊(2004):教學模組之教材開發與評量設計及其成效之探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朱維美、鄭登元(2001):生活中多變化的晶體。九年一貫自然學科課程教學研
習工作坊成果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編印。
余民寧(2007):教育測驗與評量。心理出版社。
林東充(2005):奈米、乳霜STS模組教學之成效與科學態度探討。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林陳涌(2003):師資培育機構如何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載於自然與生活科
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陳文典等著。載於科學課程論述。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編印。
洪志明(1993):蒸餾實驗技能之概念學習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
洪志明、王澄霞(1993):化學實驗技能精通學習與評量模式-蒸氣蒸餾 。載於
科學教育學刊,第一卷,第一期29-50。
洪志明、陳穎慧(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STS模組教學研究。
載於STS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
洪志明(2007):教學活動與學得能力。載於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
會。陳文典等著。科學/技術/社會鼎足並重的教育。陳文典等著。洪
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麗文文化公司。
施惠(2007):STS教學模式與國教生活化主題式教學之關連。載於科學/技術/
社會鼎足並重的教育。陳文典等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莊奇勳(2003):由STS看九年一貫自然科技領域之課程改革。載於自然與生活
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陳文典等著。科學課程論述。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編印。
高明智(2001):STS教學對問題中的價值意識之喚起作用。載於STS科學教育
研討會論文彙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
陳文典(1997): STS教學教師所需要之專業準備。載於科學教育月刊,5(2),
167-189。
陳文典(2007):STS是一種合理的教學模式嗎?載於科學/技術/社會鼎足並重
的教育。陳文典等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立琇(2001):有趣的催化劑。九年一貫自然學科課程教學研習工作坊成果
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編印。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忠志、黃恒欽、柯奉孝(2003):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務調查。載於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陳文典等著。科學課程論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
陳慧臻(2004):我把彩虹穿上身。九年一貫自然學科課程教學研習工作坊成果
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編印。
張玉成(1998):思考技巧與教學。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張春興、林清山(1885):教育心理學。東華書局。
張惠博 (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19。
張慧君(2006):STS教學對於八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4):國中小鄉土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展望。載於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
討會引言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
黃新發(1995):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1-7。
黃萬居(2007):由教學原理論述STS教學活動之應用。載於科學/技術/社會鼎
足並重的教育。陳文典等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福坤(2001):國中STS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教學成效。載於STS科學教育研討
會論文彙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
黃彥綸(2007):探究是實驗活動對國小學童實驗能力與科學態度成效之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系碩士論文。
許榮富、趟金祈 (1988):科學實驗教學目標之確認及客觀性評量分析研究。
國科會報告 NSC77-0111-S003-24。
程瑞源(2001):STS教學之評量經驗談。載於STS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
教育部 (2000):國民中小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頒佈。
楊純珠(1999):「溶液」多媒體CAL之概念學習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
系碩士論文。
楊馨(2001):國中生學習「電化學」微型實驗教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
學系碩士論文。
賴明遠、陳素真(2001):點點滴滴酸雨知多少!九年一貫自然學科課程教學研
習工作坊成果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編印。
蔡曉信(2004):高中數理資優班實施STS化學教育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化學系博士論文。
歐陽鍾仁(1991):科學教育概論。五南出版社。
靳知勤(2007):科學素養內涵與STS教育目標。載於科學/技術/社會鼎足並重
的教育。陳文典等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可偉、黃萬居(2001):STS教學與國小學生科學本質與學習動機之研究 。
載於STS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
鄭慧貞(2004):去污家族。九年一貫自然學科課程教學研習工作坊成果報告。
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編印。
鄭淑玲(1997):開發STS模組-「植物色素」與「天然清潔劑」。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蘇育任(2001):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融入STS理念的研究 。載於STS
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
鍾喜亭(1994):如何編選鄉土教材。載於學習與成長。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查閱日期:8/12/2009
http://www.nsc.gov.tw/sci/
九年一貫課程網站:查閱日期:8/12/2009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natureScience-source.php
英文部分
Corey,SM(1953).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 New York:Bureau of Publication,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Domin,D.S.(1999).A review of laboratory instruction style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76(4),543-547.
Health,P.A(1992)Organizing for STS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doing of STS.Theory into Practice,31(1),pp52-57
Hungerford,H.R.,Peyton,B.&Wilk,R.J.(1980).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z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1(3),42-47.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1982).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Science education for 1980s.NSTA,1742 Connecticut Avenue,N.W.,Washington,DC.200009
Schwab,J.J.(1962).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Cam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
Solomon,J(2001)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專題演講稿。
Yager,R.E.(1992)The STS approach parallels construstivist practices.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3(2),18-20
Yager,R.E.& Tamir,P.(1994)The STS approach:The STS approach:Reason,intentions,accomplishments,andoutcomes. Science Education,77,63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