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韻如
論文名稱: 華美女性之情慾顛覆與家庭爭戰:以電影《面子》與《白靈之面子》為例
Chinese American Women's Sexual Subversion and Family Conflict: From Saving Face to Face
指導教授: 簡瑛瑛
Chien, Ying-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應用華語文學系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性別與種族華美女性華人移民情慾解放華人女同志
英文關鍵詞: Gender and race, Chinese American women, Chinese immigrants, sex liberation, Chinese American lesbian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6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藉由華美女性導演伍思薇(Alice Wu)所執導的電影《面子》以及潘貝思(Bertha Bay-Sa Pan)導演的《白靈之面子》兩部具有代表性與共通性的當代原創電影,探討美國華人女性如何面對情慾自主與家庭代際衝突,源於性別與種族的雙重考驗。美國女性華人身負性別與種族的雙重弱勢身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解放自我感情與情慾之追求,同時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牽制,來回擺盪。華人移民世代之間由於觀念的差異,家庭內部的關係往往首當其衝,在海外女性華人身上尤其突顯,身處北美洲之中國移民,受到西方的思想影響甚鉅,又難以逃避中國家庭傳統的性觀念,華人女性的情慾與婚姻,面臨了因著代際之間認知不同而產生的衝擊。
    本文先以華人女性移民美國之歷程與定位轉變做出整理,著重於女性之性別角色與受父權觀念壓迫的角色轉換,早期多半為被剝削的娼妓與符合華人刻板印象的低階層勞工,排華法案之後女性提升了家庭中地位的同時,機會均等的社會氛圍也間接影響提升了她們的教育程度,在美國各種領域裡成為優異的成員。家庭、教育和職場的地位提升使女性脫離中國傳統觀念對她們的挾制,進而尋求獨立自主的可能性。
    除了華人女性移民角色定位的轉變,華人家庭的形態與模式亦隨著時間演進,老華裔第二代和新華裔第二代分別生長於迥異的環境背景下,上一代堅持傳承中華文化的守舊思想,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第二代移民,和上一代展開個人主義與家庭主義的戰爭,文化內涵與代際衝突加深了華人家庭中的異化現象。
    文中分析探討電影《面子》以及《白靈的面子》中所涉及的女性情慾議題,如:華人女性的情慾顛覆、性觀念的逐代改變、同志在華人家庭中的處境、異族戀情,以及母女關係與心結,在中西文化衝擊之下不斷加深,從對立到互相諒解的過程。本論文以上述議題,來深入探討美國華人移民家庭中代際之間的文化衝擊和世代衝擊,對家庭成員之影響和改變。

    Saving Face by Alice Wu and Face by Bay-Sa Pan are two films regarding how Chinese women in the US face cultural and generation conflict regarding sex, marriage and gender rol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exual and gender liberation from the West, Chinese women marsh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ies and the West. While generation gap becomes the huge conflict in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Chinese women also need to overcome their racial and gender minority.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in US. From stereotypic prostitutes to housewives and lower working class, Chinese women strive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jobs in various fields while they elevate family status in their homes. From individualism to Chinese ideology which focuses on family relationship, generation gap among Chinese family has been transformed over time and different history background.
    Borrowing plots from related films, the essay explores Chinese women and their immigrant parent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sexual desires, pre-marital sex, sex liberation, homosexuality,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 and mother’s role.

    目次 目次……………………………………………………………………Ⅰ 表次……………………………………………………………………Ⅲ 圖次……………………………………………………………………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問題意識………………………………………………2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文獻……………………………………………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五節 研究架構…………………………………………………19 第二章  華人女性移民歷程與角色定位的轉變………………………21 第一節 華人娼妓血淚史…………………………………………… 21 第二節 華埠中的傳統女性:商婦與製衣業女工…………………34 第三節 華埠之外:留學生與專業人士………………………………39 第三章  華美家庭的變遷………………………………………………49 第一節 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 49 第二節 老華裔與新華裔第二代…………………………………51 第三節 家庭主義與個人主義之爭………………………………53 第四節 新移民家庭中的異化現象……………………………… 57 第四章  《面子》:幽默揶揄傳統父權……………………………… 63 第一節 導演的真實故事……………………………………………63 第二節 中年華人女性的情慾顛覆…………………………………67 第三節 華人女同志所面臨的家庭壓力……………………………76 第五章  《白靈之面子》:逐漸解開的女性枷鎖…………………89 第一節 華人女性性觀念的轉變…………………………………… 90 第二節 華人面對異族戀情的觀念與時俱進……………………… 97 第三節 母女關係心結的冰釋……………………………………… 106 第六章  結論……………………………………………………………112 參考文獻……………………………………………………………………… 116 表次 表1:1970年美國總人口、日裔、菲律賓裔和華裔的入學率……………42 表2:1940-1990年美國華裔女性與其他類型人口具有四年以上高等 教育比較統計…………………………………………………………42 表3:1920-1990年美國華裔婦女主要職業分布……………………………44 表4:《面子》人物分析表……………………………………………………63 表5:《白靈之面子》人物分析表……………………………………………90 圖次 圖01:紐約唐人街…………………………………………………………46 圖02:紐約唐人街…………………………………………………………46 圖03:法拉盛華人商店聚集………………………………………………47 圖04:法拉盛華人商店聚集………………………………………………47 圖05:紐約唐人街、紐約法拉盛、JFK機場三地點之分布圖………… 48 圖06:面子導演用電影說出了自己的故事……………………………… 65 圖07:母親被逐出外公家,只好跑來投靠女兒………………………… 68 圖08:媽媽離開中國城後交了黑人朋友………………………………… 70 圖09:母親到錄影帶店租回家的影片讓人出乎意料…………………… 72 圖10:母女從矛盾對立到互相扶持,《面子》的結局十分感人…………74 圖11:電影《少女小漁》劇照…………………………………………… 75 圖12:電影《面子》中,女同志戀情在華人社群中備感壓力………… 81 圖13:《囍宴》中的高父代表著中國傳統父親對傳宗接代的重視………82 圖14:高偉同與賽門是一對相愛的戀人,得趁父母不在家時親熱…… 83 圖15:除了處理母親突然懷孕的問題之餘,小薇還得隱藏自己性向 …86 圖16:為了顧全名節,金只好聽從母親的決定嫁給丹尼爾…………… 91 圖17:丹尼爾與金的婚姻是一場錯誤…………………………………… 94 圖18:吉妮和麥可,是一對黃黑異族戀人…………………………… 100 圖19:黑人與華人的戀情在中國城變成了禁忌…………………………102 圖20:吉妮與外婆相依為命,感情深厚…………………………………106 圖21:吉妮的畢業典禮,母親來參加讓她憤怒又情怯…………………108 圖22:吉妮對金的心結難解………………………………………………110 圖23:《喜福會》深刻描寫美國華人母女的心結…………………………111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王秀惠,《種族歧視與性別-二戰前美國大陸男性華人之經歷》(台北:允晨文化,2006)。
    ___,《跨國移動的困境:美國華日兩族的族群關係1885-1937》(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
    王恩銘,《當代美國社會與文化》(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王錦堂,《紮根—華人教育在美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7)。
    令狐萍,《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吉爾尼姆編,陳芸芸譯,《電影學入門》(台北:韋伯文化,2006)。
    多漢蘇著,艾曉明等譯,《激情的疏離: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安卡普蘭著,曾偉禎譯,《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遠流,1997)。
    托瑞爾莫伊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2005)。
    艾倫.亞瑟羅德著,賈士蘅譯,《美國史》(台北:台灣商務書局,2005)。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吳前進,《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吳劍雄,《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允晨文化,1994)。
    李小兵、孫綺、李曉曉,《美國華人:從歷史到現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李勝生,《加拿大的華人與華人社會》(香港:三聯書店,1992)。
    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1996)。
    邱炫煜,《中國中古史探研》(台北:蘭臺出版社,2003)。
    汪樹華,《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台北: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
    亞當麥可文,《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總論卷》(台北:中國華僑出版社)。
    周敏著,郭南譯,《美國華人社會的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周蕾,《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
    孟亞男,《中國園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彼得‧史托克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台北:書林出版社,2002)。
    約翰•伯傑 (John Berger)著,戴行鉞譯,《藝術鑑賞之道》(台北:台灣商務,1993)。
    郁漢良,《華僑教育發展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夏誠華主編,《新世紀移民的變遷》(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 2006)。
    徐崇榮,《美國台灣僑民生活適應及發展之研究─洛杉磯為例》(台北:僑務委員會,2008)。
    ______,《美國、澳洲、加拿大三國台灣僑民比較研究》(台北:僑務委員會,2005)。
    袁明,《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財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女性‧影像‧書:從女性影展看女性影像之再現》(台北:書林出版社,2006)。
    張娟芬,《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1998)。
    ______,《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文化,2001)。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
      書,1989)。
    許烺光著,徐隆德譯,《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南天書局,2002)。
    陳依範著,韓有毅、何勇、鮑川運譯,《美國華人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
    陳勇,《華人的舊金山:一個跨太平洋的族群的故事(1850-1943)》(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
    陳靜瑜,《十九世紀美國加州華人移民娼妓史析探》(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2年)。
    ______,《美國族群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
    ______,《美國臺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 (1980-2000年)》(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5)。
    ______,《紐約曼哈頓華埠-一個美國華人社區之個案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
    ______,《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
    陶家琪,《華裔子女成功之路》(台北:春天出版國際文化公司,2008)。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
      局,1992)。
    喬一梅格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出版社,2000)。
    黃兆群,《美國的民族、種族和同性戀-美國社會的歷史透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詹姆士‧樓文,《密西西比的華人》(台北:正中書局,1991)。
    劉伯驥,《美國華僑教育》(台北:海外出版社,1957)。
    劉柏川著,尹萍譯,《偶然生為亞裔人-一位ABC的成長心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
    劉偉森,《孫中山與美加華僑》(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9)。
    潮龍起,《美國華人史1848-1949》(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蔡文輝,《美國社會與美國華僑》(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鄧蜀生,《世代悲歡美國夢-美國移民歷程及種族矛盾(1607-200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戴子安,《華僑文教研究》(台北: 正中書局,1963)。
    賽繆爾.杭廷頓著,高德源、劉純佑、石吉雄譯,《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台北:遠足文化事業公司,2008)。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
    ______,《飛天之女: 跨國影像藝術與另類女性書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
    ______,《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______,《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出版社,2003)。
    鄺治中著,楊立信、壽進文譯,《新唐人街》(香港:中華書局,1989)。
    譚恩美著,于仁瑞譯,《喜福會》(台北:聯合文學,1993)。
    關合鳳,《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尋求-美國華裔女性文學研究》(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關春如,《美國華僑概況》(台北: 正中書局,1988)。
    蘇芊玲,《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女書文化,1998)。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出版社,1996)。
    中文論文
    令狐萍,〈美國華人研究的新視角:文化社區理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2007年。
    令狐萍,〈美國華裔婦女的研究及其方法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2001年。
    朱佳,〈近年好萊塢影片華人形象敘述視角解讀〉,《麗水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7 年8 月。
    吳前進,〈跨國主義:全球化時代移民問題研究的新視野〉,《國際觀察》第3期,2004年。
    李巧雯,〈美國華人新移民社會發展與適應之初探〉,《中興史學》第十一期。
    李其榮,〈華人新移民與後工業美國社會─兼論「模範少數族裔理論」〉,《世界民族》第3期,2001年。
    李順化,〈媽祖與台灣新移民的美國化〉,《台灣史料研究》2005年7月。
    周敏,〈美國華人移民家庭的代際關係與跨文化衝突〉,《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4期,2006年。
    周敏、林閩鋼,〈族裔資本與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轉型〉,《社會學研究》第三期,2004年。
    周敏、黎熙元,〈族裔特性、社會資本與美國華人中文學校—從美國華人中文學校和華僑輔助性教育體系的發展看美國華人移民的社會適應〉,《世界民族》第4期,2005年。
    林美香,〈西方個人主義與儒家政治思想之研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邱旭伶,〈由另類偷窺到主流喜劇—同志電影的化身之路〉,《影響電影》,第76 期,1996 年。
    胡幸琦,〈家與鄉愁:這裡或那裡 ?從《浮生》到《甜蜜蜜》〉,《電影欣賞雙月刊》第87期,1997。
    馬麗莉,〈移民、移置和文化融合¬-論羅卓瑤的電影《浮生》〉,《電影評介》16期,2007年。
    張四德,〈融爐或多元文化:從種族史觀點論美國社會的特質及十九世紀的排華運動〉,《西洋史集刊》第8期,1998年12月。
    莊雪芳,〈台灣母親『母職角色』的兩難-現代與傳統的衝擊〉《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期刊》第38期,2004/04/15發刊。
    陳靜瑜,〈19世紀美國加州華人移民娼妓史析探〉,《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001年7月。
    ______,〈近半世紀來美國華僑社會史的研究取向述評〉,《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2002年6月。
    ______,〈美國台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 (1980-2000)〉,《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三卷3、4期,2003年。
    ______,〈華人車衣女工在紐約華埠的社會作用1945-2000〉,《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002年7月。
    湯熙勇,〈美國華文報紙處理廣東二辰丸案及抵制日貨運動之態度---以1908年舊金山《中西日報》的報導為中心〉,《輔仁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2011年。
    雪萊費什金,〈跨國美國研究與亞洲的交會〉,《中外文學》第三十五卷第1期,2006年6月。
    彭姝,〈美國華人社會文化的多稜鏡--評美國華人電影《面子》〉,《電影評介》第9期,2006年。
    黃秀玲,〈黃與黑:美國華文作家筆下的華人與黑人〉,《中外文學》第34卷第四期,2005年9月。
    楊文娟,〈傳與不傳皆因愛:母女性別角色之代間傳遞經驗〉(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葉月瑜,〈當廟街皇后遇到白馬王子─《蘇絲黃的世界》中的性別與種族〉,《電影欣賞雙月刊》第87期,1997年5-6月。
    葉宋曼瑛著,倪華強譯,〈假如他們不把婦女帶來─排華之前的華人婦女移民史〉,《二十一世紀》第59期,2000年6月。
    劉宏,〈跨國華人:實證分析與理論思考〉,《二十一世紀 》第71期,2001年。
    駱新華,〈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理論〉,《理論月刊》第1期,2005年。
    薛繼光,〈在美國的日子─台灣銀髮族移民記〉,《光華》第23期,1998年5月。
    籃慧蓮,〈電影《面子》與《蝴蝶》中的女同志情慾與母女關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中文網頁
    《上海假期》電影簡介,http://tc.wangchao.net.cn/bt/detail_73195.html,2012年4月30日檢索。
    《少女小漁》電影簡介,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php ?id=3591&from_type=issue&from_id=171,2012年5月1日檢索。
    《白靈之面子》電影簡介,http://tw.movie.yahoo.com/dvd_info.html/id=1103,2012年5月1日檢索。
    《面子》電影簡介,http://tw.movie.yahoo.com/mstory.html ?id=1475&t=movie,2012年4月30日檢索。
    《喜宴》電影簡介,http://www.ncu.edu.tw/~eng/FilmCenter/database/art&ideology/weddy_banquet/wedding_banquet.htm,2012年4月30日檢索。
    《喜福會》電影簡介,http://life.fhl.net/Movies/kiddy/Joy_Luck_Club2.htm,2012年5月1日檢索。
    《推手》電影簡介,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 ?action=filmdata&film_id=fpatm0872032,2012年5月1日檢索。
    大紀元時報,http://www.epochtimes.com/b5/2/7/26/n207400.htm,2012年5月3日檢索。
    大紀元報導: 亞裔新移民的親子關係,http://www.epochtimes.com/b5/7/6/23/n1752143.htm,2012年3月30日檢索。
    世界日報,http://www.worldjournal.com/,2012年5月3日檢索。
    世界日報2011/01/30報導,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weekly/11164786/article-《專題報導》虎媽戰歌-點燃育兒戰火 ?instance=wjwb#ixzz1D86FIr4r, (2011/02/04 )。
    明報,http://www.mingpao.com/,2012年4月30日檢索。
    香港TVBS報導: 97回歸50萬移民潮離家添鄉愁,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 ?no=ghost20070626222336,2012年4月25日檢索。
    陳儒修。〈電影為何/如何憎恨女性?〉,1997,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movie.htm, 2012 年5 月13 日檢索。
    新華網: 美华人家庭新难题:父母与子女沟通少,http://immigration.tigtag.com/newzealand/living/44582.shtml,2012年4月20日檢索。
    趙錫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初探當代華語電影中的扮裝文化〉,2002,http://movie.cca.gov.tw/Case/Content.asp ?ID=251,台灣電影筆記網站, 2012 年5月13 日檢索。
    英文專書
    Allen, Katherine R.(2007)”Gender and Class in Culturally Diverse Families”.Cultural Diversity and Families.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Berger, Roni.(2004)Immigrant Women Tell Their Stories. 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
    Buhle, Mari Jo. (2009)Women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 Inc.
    Chen, Sibyl.(2002)Our Treasury:The Shaping of First-Generation Taiwanese Americans. USA:Intercollegiate Taiwanese American Student Association.
    Chin, Jean Lau. (2005) Learning from My Mother’s Voice:Family Legend and The Chinese American Experienc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Danico, Mary Yu.(2004)Asian American Issues. Westport:Greenwood Press.
    Heartney, Eleanor.(2004) Postmodern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bria, Nazli. (2002) Becoming Asian American:Second-Generation Chinese and Korean American Identities. Baltimore, MD: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imball, Gayle. (2005)Women’s Culture in a New Era. A Feminist Revolution Lanham, Maryland:The Scarecrow Press Inc.
    Kwong, Peter & Miscevic, Dusanka. (2005) Chinese America: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Oldest New Community. New York:The New Press
    Lansford, Jennifer E., Kirby Deater-Deckard, and Bornstein Marc H.(2007) Immigrant Famili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Louie, S. Vivian. (2004) Compelled to Excel:Immigration,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in, Pyong Gap. (2002) The Second Generation:Ethnic Identity Among Asian Americans. Walnut creek, CA:Altamira Press
    Simon, Rita J and Alison Brooks. (2009) Gay and Lesbian Communities the World Over. Lanham:Lexington Books.
    Tung, May Paomay.(2000)Chinese Americans and Their Immigrant Parents Conflict, Identity, and Values. New York, NY:The Haworth Clinical Practice Press.
    Ward, Glenn.(2003)Postmodernism. Chicago, IL:Contemporary Books McGraw-Hill Companies.
    Wei, William.(1993)The Asian American Movement.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Wong, Bernard.(1998)Ethnicity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Boston, MA: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Zhang, Donghui. (2008)Between Two Generations: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Acculturation Among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LFB Scholarly.
    Zimmerman, Bonnie.(1996)The New Lesbian Studies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The Feminist Press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Zinzius, Birgit.(2005) Chinese America Stereotype and Reality: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Americans.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英文論文
    Cheng, Lucie. (1984)“Free, Indentured, Enslaved:Chinese Prostitutes in 19th Century America”. Labor Immigration Under Capit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ow, Esther Ngan-Ling.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mong Asian American Women”.Gender and Society,Vol. 1, No. 3 .Sage Publication.
    Feng, Peter.(2003)“Defining Asian American Cinema”. Major Problems in Asian American History.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Ferguson, Susan J. (2000)“Challenging Traditional Marriage Never Married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Women,” Gender and Society, Vol.14, No.1, pp.136-159.
    Gaines, Jane.“White Privilege and Looking Relations:Race and Gender in Feminist Film Theory.” Cultural Critique 4:59-79.
    Hynie, Michaela.(2006)“Parent-Child Value Transmission Among Chinese Immigrants to North America:The Case of Traditional Mate Preferences”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Vol. 12, No. 2, p230–244,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Kelly D. Brooks, Lisa Bowleg, and Kathryn Quina.(2009)“Minority Sexaul Status Among Minorities”. Sexualities and Identities of Minority Women. Sana Loue. New York:Springer.
    Kibria, Nazli.(2000)“Race, Ethnic Options, and Ethnic Binds:Identity Negotiations of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and Korean America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 43, No. 1, p77-95.
    Okazaki, Sumie.(2002)”Influences of culture on Asian Americans' sexuality - Statistical Data Included”.Journal of Sex Research.
    Schnittker, Jason.(2002)“Acculturation in Context:The Self-Esteem of Chinese Immigrant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 65 , No. 1, pp.56-76.
    英文網頁
    Amy Sueyoshi,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 Sexuality, http://www.sscnet.ucla.edu/history/faculty/henryyu/APACHP/teacher/research/sueyoshi.htm, 2012年4月30日檢索。
    加拿大移民局官網,http://www.canadianimmigrant.ca/settlingincanada/parenting/article/799,2012年5月2日檢索。
    溫哥華2006年人口普查報告母語人口組成表,http://vancouver.ca/commsvcs/planning/census/2006/languages.pdf ,2012年3月30日檢索。
    溫哥華市網站, http://vancouver.ca/,2012年4月28日檢索。
    溫哥華社會計畫局多元文化網頁,http://vancouver.ca/commsvcs/socialplanning/initiatives/multicult/index.htm,2012年4月28日檢索。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