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淑英 |
---|---|
論文名稱: |
《民報》與戰後初期的臺灣 |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5 |
中文關鍵詞: | 民報 、戰後初期 、臺灣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2 下載:5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報》是戰後臺灣最早創刊的報紙,二二八事件後被查封,計發行一年五個月。該報是由一群具有政治、文化運動背景的臺籍人士共同經營,是最具民間輿論色彩的報紙。其秉持傳統的「民報精神」,不但銜接了臺灣文化協會時期知識分子辦報的餘續,亦為臺灣戰後「為人民利益奮鬥的十字軍」。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在政治體制上實行行政長官公署制,給臺人帶來不愉快之感的,便是中樞對臺灣並不是用與其他省份同等之眼光來看待。經濟上維持特殊的統制政策。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相伴而生,糧食問題、物價飛漲,因而引起社會的不安。面對暴動隨時可能發生的局面,《民報》基於維護人民利益的理念,究竟如何對應?其言論內涵為何?有無侷限?以上乃是本文的研究動機。
本文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運用內容分析法研究傳播媒體的內容,對報紙形態、人事組織、營運發展及篇章內容等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仍以歷史研究法為主,對史料做考證、分析、歸納綜合與排比,探討戰後初期的臺灣政經社會文化。
本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四章。首先,探討《民報》的創辦與經營。該報屬「文人論政」式的報紙,當成是關心國事、抒發政治理念的管道;而政府對其種種管制,又成為反映當時政治局勢最佳的佐證。本文即透過新聞消息、社論內容的分析,以瞭解該報對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項狀況的反應。其次,探討《民報》與二二八事件。究明該報在事件前後的角色,以及二二八事件對臺灣報業之衝擊。最後為「結論」。《民報》深知過去臺灣人運用媒體進行政治社會運動的歷史,因此政治與新聞媒體的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後來,報紙雖然被查封停刊,但是該報在面對政府的施政失策、經濟崩潰與社會危機,充分發揮「社會木鐸」的媒體功能,達成反映民情、針砭社會亂象之目標,以及督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進步,這一點才是其值得保存的重要理由。
一、官方檔案、報告書與出版品
1.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年。
2.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年。
3.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三)》,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年。
4.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四)》,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年。
5.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五)》,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7年。
6.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六)》,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7年。
7. 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5年,第2版。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室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第1卷‧第1期~第2卷‧第10期、1946年春字第1~20期、1946年夏字第1~52期、1946年秋字第1~78期、1946年冬字第1~76期、1947年春字第1~59期、1947年夏字第1~39期,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室,1945年12月1日~1947年5月15日。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印,《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印,《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
11.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印,《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6年。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一年來之宣傳》,新臺灣建設叢書20,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13. 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總報告》,臺北:臺灣省日產處理委員會,1947年。
14. 臺北市政府日產清理室編,《臺北市日產處理概況》,臺北:臺北市政府日產清理室,1948年。
15.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週年工作概況報告書》,臺北: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1946年。
1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1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1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二、專書
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下冊),檔案出版社,1991年。
2.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2年。
3.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4. 丘念臺,《嶺海微飆》,臺北:中華日報社,1962年。
5.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1992年。
6.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7.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
8.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9. 李茂政,《當代新聞學》,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10. 何鳳嬌編,《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上、下冊),新店:國史館,1990年。
11. 吳濁流著、鍾肇政譯:《臺灣連翹》,臺北,草根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2.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13. 林德龍輯註,《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臺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
14. 林大樁編著,《新聞評論學》,臺北:陽明出版社,1958年。
15. 邵玉銘,《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
16. 美國國務院編,《美國與中國之關係》(中譯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
17. 侯坤宏編,《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上、中、下冊),新店:國史館,1997年。
18.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採訪紀錄,《臺北都會二二八》,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
19. 章子惠,《臺灣時人誌》,臺北:國光出版社,1947年。
20. 陳芳明編,《臺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臺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1年。
21. 陳興唐主編,吳克泰、周青解說,《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卷),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22.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23. 陳國祥、祝萍合著,《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
24. 曾虛白,《民意原理》,臺北: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4年。
25. 曾虛白,《中國新聞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81年。
26. 蔣永敬、李雲漢、許師慎編,《楊亮功先生年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27. 趙君豪,《中國近代報業》,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28. 黎安友,《中國的民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29.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臺灣人士鑑》,臺北,1934年。
30.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公司,1994年。
31. 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32. 鮑紹霖編著,《「臺獨」幕後—美國人的倡議與政策》,臺北:海峽評論出版社,1993年。
33. 賴澤涵等,《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34. 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
35.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著,《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36. Kerr, George H., Formosa betrayed, New York:Da Capo Press, 1976, c1965.
三、報紙
《民報》,1945年10月~ 1947年2月。
《臺灣新生報》,1945年10月~ 1949年3月。
《人民導報》,1946年1月~ 1947年2月。
《大明報》,1946年7月~ 1946年12月。
《東台日報》,1946年7月~ 1946年12月。
《興臺新報》,1946年7月~ 1946年12月。
四、期刊
1. 丁果著,陳俐甫、夏榮和譯,〈臺灣「二‧二八」事件之一考察—以陳儀與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臺灣風物》第41卷第1期,1991年。
2.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臺灣史料研究》,第八號,1996年8月。
3. 吳文星,〈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的因應與對策〉,《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學術討論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2年。
4. 李筱峰,〈從民報看戰後初期臺灣的政經社會〉,《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玉山社出版事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5. 林茂生,〈臺灣新民報創刊十週年賀詞〉,《臺灣新民報》322號,1930年7月。
6. 林茂生,〈祝詞〉,《前鋒》第一期,1945年10月。
7. 林宗義,〈林茂生與二二八〉,載於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7月。
8. 林宗義,〈我的父親林茂生〉,收錄於胡慧玲,《島嶼愛戀》,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9. 沈雲龍:〈陳儀的為人、為政及治台班底〉,《傳記文學》,第45卷第2期。
10. 高維民口述,〈臺灣光復初時的軍紀〉,《中華雜誌》,第25卷第283期,1987年。
11. 梁辛仁,〈我們對不起臺灣〉,《新聞天地》,第22期,1947年4月。
12. 陳芳明,〈二二八前夜臺灣的改革要求--以《民報》社論為中心〉,收錄於陳芳明,《鞭傷之島》,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年。
13. 黃秀政,〈「臺灣青年」與近代臺灣民族運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1985年。
14. 葉明勳:〈光復以來的臺灣報業〉,《中央日報》,1957年3月12日,第4版。
15.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臺灣人物群像》,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8月。
16. 張公權遺著、姚崧齡譯,〈臺灣光復初期與大陸之經濟關係〉,《傳記文學》,第37卷第6期,1980年。
17. 童清峯,〈他在火災發生前解散了消防隊—陳儀的生活概述及他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新新聞》週刊,1992年3月。
18. 楊亮功,〈二二八事變奉命查辦之經過〉,載於蔣永敬等編《楊亮功先生年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10月。
19. 廖仁義,〈歷史裂痕下受辱的靈魂—紀念臺灣思想家林茂生博士百歲冥誕〉,《自立晚報》副刊,1987年10月30日、31日。
20. 廖風德,〈臺灣光復與媒體接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2期,1995年5月。
21. 臺銀季刊調查室編,〈長官公署時期之臺灣經濟〉,《臺灣銀行季刊》,第1卷第12期,1947年。
22. 鄭梓,〈國民政府對於「收復臺灣」之設計—臺灣接管計劃之草擬、爭議與定案〉,《東海歷史學報》,第9期,1988年。
23. 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第 29卷第4期,1991年。
24. 錢安慶,〈青山碧海共長存—紀念臺灣思想家林茂生〉,《亞洲人》,第2卷第1期,1983年。
25. 顏伯勤、余紹逖,〈報紙發行量〉,《新聞鏡》,第397期,1996年6月。
五、論文
1.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1895~192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洪桂己〈臺灣報業史研究〉,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57年。
2.何義麟,《臺灣人の政治社會と二‧二八事件--脫殖民地化と國民統合の葛藤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攻(國際關係論コ一ス)
博士論文,1998年8月。
3.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
與社會文化變遷》,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4.呂婉如,《《公論報》與戰後初期臺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5.倪心正,《政治控制與新聞媒體之關係—上海《申報》社論研究(1931~194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6.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之研究: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7.楊淑梅,《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精英(1945-194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