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沂倫
TSAI, Yi-Lun
論文名稱: A.N. Whitehead教育韻律觀及其在111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之應用研究
A Study on A.N. Whitehead’s Rhythm of Edu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Mathematic Subject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2022
指導教授: 洪仁進
Hung, Ren-Jin
口試委員: 洪仁進
Hung, Ren-Jin
曾建銘
Cheng, Chien-Ming
林逢祺
Lin, Ferng-Chyi
口試日期: 2024/11/2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國中教育會考試題分析數學學習Whitehead過程哲學Whitehead教育韻律觀
英文關鍵詞: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em analysis, learning of mathematic, Whitehead's Process of Philosophy, Whitehead's Rhythm of Education
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02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Whitehead的教育韻律觀何以在數學學習中實踐,藉由針對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的試題分析,以分析結果作為切入點,實際將Whitehead教育韻律觀的理念適時引入數學的學習脈絡中。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對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的試題分析以及Whitehead過程哲學與教育韻律觀的探究與對話。研究結果表明,教育韻律觀理念與數學學習歷程上具有契合性,且在學生的數學學習脈絡中,根據教育韻律觀理念的指引下,為部分學習內容的安排與教學提供哲學面向的分析視角。基於前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嘗試提出三種不同面向之建議:國中教育會考命題中心的試題設計策略、教師教學內容及方法的關鍵,以及後續研究的試題分析與教育韻律觀二者更深入的探究與應用。根據這些建議,期許本研究能夠在試題分析或數學學習探究等領域,發展出哲學與教育學等新視角。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concept of Whitehead’s rhythm of education can be apply to the context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By analyzing questions from the Mathematic subj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research used the analysis result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introduce Whitehead’s rhythm of education into the network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primarily involved an item analysis of Mathematic subject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longside a communication with Whitehead’s process of philosophy and rhythm of educa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rhythm of education aligns with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c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rhythm of education,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provided on the arrangement and teaching of certain learning content within students' mathematical learning network.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study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across three dimensions: strategies for questions designing, key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ers’ instructional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avenues for further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th item analysis and rhythm of education. Through these recommendations, this research aspires to develop new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and pedagogy in the domains of item analysi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2 第二章 111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及其答題分析 15 第一節 國中教育會考簡介與目的 15 第二節 古典測驗理論之試題分析 17 第三節 試題反應理論之試題分析 2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36 第三章 Whitehead教育韻律觀探究 39 第一節 學思歷程 39 第二節 Whitehead過程哲學 41 第三節 Whitehead教育韻律觀 5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58 第四章 教育韻律觀在111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之應用 61 第一節 過程哲學、教育韻律觀以及數學的學習 61 第二節 國中教育會考的視角 63 第三節 教育韻律觀的指引 64 第四節 綜合討論 68 第五節 本章小結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建議 75 參考文獻 78 附錄一 古典測驗理論難度及鑑別度分析表 81 附錄二 選項誘答力分析表 83 附錄三 111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試題 87

    Whitehead, A. N.(1994)。教育的目的〔吳志宏譯〕。桂冠。(原著出版於1929年)
    Whitehead, A. N.(2003)。過程與實在〔楊富斌譯〕。中國城市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29年)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20)。一起來認識學測與指考的試題答對率。選才電子報,307。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21)。大考中的基本題和情境題。選才電子報,319。
    王幸鵑(2013)。高一學生的對數概念發展層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心理。
    余民寧(2020)。量表編製與發展:Rasch測量模型的應用。心理。
    吳正新(2019)。數學素養導向評量試題研發策略。中等教育,70(3),頁11–35。
    吳聖煒(2007)。1~6年級數學學習路徑與學習內容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7.00748
    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0–34。
    林家安(2022)。學而時習以LIFE原則進行的資優教育推展模式。資優教育論壇,20(1),64-72。.
    俞懿嫻(2001)。懷海德自然哲學:機體哲學初探。正中。
    俞懿嫻(2005)。《易經》與懷德海的創造思維。教育資料集刊,(30),21–4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22a)。111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試題分析。作者。https://cap.rcpet.edu.tw/examination.htm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22b)。111年國中教育會考試題說明。作者。https://cap.rcpet.edu.tw/examination.htm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23)。113 年國中教育會考問與答(網路版)。作者。https://cap.rcpet.edu.tw/releaseItem.htm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無日期)。國中教育會考成立背景。https://cap.rcpet.edu.tw/background.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課程手冊。作者。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作者。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作者。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郭伯臣、吳慧珉、陳俊華(2012)。試題反應理論在教育測驗上之應用。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2),5–40。
    郭明田、温媺純(2021)。國中數學素養導向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0),196-228。
    陳招池(1992)。如何挽救數學科成就低落的學童。師友月刊,(300),15-17。https://doi.org/10.6437/EM.199206.0015
    陳奎德(1988)。懷特海哲學演化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富斌(2015,1月21日)。過程哲學方法論探析。光明日報,第13版。
    葉坤靈(1998)。四位西洋思想家的教育改革論點—教育視野之擴展。師大學報,43(2),1–19。
    劉豫鳳(2016)。注音這個老問題:從課綱看幼小學習斷層。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68-17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30114001-201601-201601060010-201601060010-168-172
    樊美筠(2007)。懷德海和中國哲學中的“和諧”觀念。哲學與文化,34(7),頁115–126。
    鄭康祥(2017)。105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試題分析-以新北市立某國民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519
    蕭儒棠(2014)。測驗之編製:命題技巧與測驗資料之分析。國家教育研究院。
    Ebel, R. L., & Frisbie, D.A. (1991).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Subsequent). Pearson College Div.
    Rasch, G. (1980). 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some intelligence and attainment test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irie, S., & Kieren, T. (1994). Growth in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 How can we characterise it and how can we represent it?.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6, 165–190.
    Robinson, K. A. (2018). Becoming and Continuity in Bergson, Whitehead and Zeno. Lo Sguardo, 26. https://doi.org/10.5281/zenodo.1433860
    Whitehead, A. N. (1967). 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 Collier Macmillia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