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佳蓉
Lin, Chia-Rong
論文名稱: 歷史類數位典藏資料庫內容之檢視
The examination on digital archives of history
指導教授: 謝建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5
中文關鍵詞: 歷史學數位典藏資料庫詮釋資料研究資源
英文關鍵詞: Historical studies, Digital archives, Database, Metadata, Research resour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3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學研究除了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外,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傳承與集體知識的建構亦甚重要,故常被列為義務教育中的必修科目。做為一門時間之學,歷史學門的特性之一便是大量使用一手的文獻、原物件,以「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嚴謹態度來從事研究,研究成果主要由掌握的證據和了解證據意義完成。然而,面對以紙本、圖像、原件所積累的浩瀚史料,往往因散落各處,讓歷史學者需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搜尋,而收集大量的史料,又佔用了相當大的實體空間,攜帶亦時有不便性,進而壓縮了研究品質。但數位典藏技術的出現,使得快速檢索與壓縮儲存空間得以實現,由於數位典藏將資料掃描建檔,研究者利用古籍善本、檔案、手稿等資料時,不再需要像過去一一拜訪典藏單位閱覽典藏。但在享受快速檢索瀏覽之便的同時,數位典藏資源正確性之特質應仍是最重要的優先條件。倘若有誤,研究本身可能因此造成錯誤,進而影響研究成果,甚至是學術生涯。現今關於臺灣歷史類數位典藏的探討,多半著重於其所帶來的方便性,而少觸及其內容的正確性與否。故本研究以臺灣史學者為對象,旨在探討臺灣史歷史學者對於對數位典藏資源的使用需求、反應與期望。除本研究者先行以若干資料庫案例提出問題外,並以質性研究方法為基礎,透過深度訪談與觀察進行歸納分析,以尋求對上述課題之解釋。
    綜合研究資料,獲得下列面向之研究結論:一、歷史學者之特性;二、歷史學者對於數位典藏資源的需求;三、數位典藏的出現對歷史研究之影響;四、數位典藏資源仍多有缺失,並有改善之期待。
    最後彙整學者之意見提出建議,主要包括:建置全文、增加關鍵字、搭配原物件圖片呈現、補強權威檔與後分類、提供瀏覽功能、避免過多意識型態詮釋、建立審查機制、制訂建置標準等,期望資料庫建置能更加貼近專業使用者需求。

    Historical studies are not only one of the important humanities but also crucial to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knowled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Therefore history is always listed as the requirement in obligated education. As the knowledge of time, one of the features of historical studies is using abundant first-handed documents, original pieces, and to conduct the researches with a conscientious and careful attitude as well as evidence based. The research outcomes are accomplished with evidences in hands and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meanings of evidences. However, the vast historical materials from paperbacks, images, and original pieces are often scattered everywhere so that historians have to spend lots of time and efforts searching and collecting th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which would take up a large substantial space and are inconvenient to take along therefore downgrades the quality of studies. Yet the appearance of digital archives has put speed retrieve and storage space compress in to practice. Digital archives scanned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established the database so researchers no longer required visiting each archives for reviewing the materials when attempting to use the ancient books, files, and manuscripts. Nonetheless, while enjoying the convenience of speed retrieve and browse of materials, the accuracy of digital archives should remain precedence. The studies may have flaws and come up with the false results which can further cause one’s academic career if there were error in the digital archives. The discussions on digital archives of history in Taiwan were mostly emphasized on the convenience it brought rather than the accuracy of its cont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was taking historians in Taiwan as the target, attempted to identify their demands, reactions, and expectations on digital archives. The questions were proposed by the author after examining several cases of databases and this study has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explanation for questions raised above were tried to find through generalizing and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After generalizing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e aspects of conclusions were sorted as follows:
    I. The features of historians.
    II. The demands of historians on digital archives.
    III. The impact of digital archives on historical studies.
    IV. There are still errors in digital archives and expected to be improved.
    Finally the opinions of scholars were summarized to propose suggestions which included, establish full text, add keywords, display with images of original pieces, enhance authority files and post-categorizing, provide browse function, avoid interpreting with too much ideology, establish examining mechanism, setup the establishing standards and exp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to meet more demands of professional users.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分析 11 第一節 史學研究所需資源及使用研究 11 第二節 數位典藏的使用研究 13 第三節 數位典藏資源輔助歷史研究 19 第四節 臺灣史數位典藏發展與現況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5 第三節 研究實施步驟 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9 第四章 數位典藏資料庫內容檢視 30 第一節 資料庫簡介 30 第二節 檢索結果 32 第三節 小結 34 第五章 訪談研究分析 36 第一節 受訪者 36 第二節 研究資源需求 36 第三節 對數位資源看法 39 第四節 數位典藏的衝擊 5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結論 58 第二節 建議 64 參考文獻 67 附件一:訪談大綱 75

    中央研究院日治時期檔案整理小組(2002)。臺灣總督府數位化檔案整理紀要。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戈立秀、林珊如(2007)。從文化保存到教育學習—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使用者需求與使用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96(1),41-86。
    水嶋英治(2007)。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ズ学の確立を。年会論文集,23,20-21。
    王泰升(2009)。數位化歷史資料庫與歷史研究。發表於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主辦,「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台北: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王梅玲,蔡明月,陳志銘,柯雲娥,蔡佳縈,陳勇汀,林怡甄(2008)。臺灣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建構之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4(1),15-38。
    王晴佳(2002)。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
    王蓓瑜(2009)。美術館數位典藏詮釋資料欄位專業使用者需求之硏究。台北: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良島哲(2007)。5-2.東京国立博物館の文化財情報管理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映像情報メディア学会誌,61(11),1586-1588。
    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著,尤傳莉譯(2008)。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一群打亂長尾、扼殺文化的業餘者。台北:早安財經。
    牟田昌平(2002)。本格的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を目指して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の実験。情報知識学会研究報告会講演論文集,10,67-70。
    牟田昌平(2008)。国立公文書館の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過去の記録から未来の記憶へ。情報処理学会研究報告. 人文科学とコンピュータ研究会報告,2008(8),17-24。
    糸林誉史(2009)。文化資源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ズ。文化女子大学紀要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7,59-6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9)。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98第4季基準報告。資料來源:http://teldap.tw/Files/TELDAP_98Q4_RP.pdf
    余英時(1979)。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代發刊詞。史學評論,1,1-14。
    吳明德,黃文琪,陳世娟(2006)。人文學者使用中文古籍全文資料庫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4(1/2),1-15。
    吳明德、陳世娟、謝孟君(2005)。小學教師網際網路教學資源尋求及使用行為之研究。教育資訊與圖書館學,42(4),481-498。
    吳國淳(2003)。發展博物館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之初步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史博館學報,25,63-87。
    吳密察(1989)。臺灣對話論。台北:自立晚報。
    吳密察(1998)。「歷史」的出現。收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吳密察(2009)。歷史文獻資料庫的建置與使用。發表於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主辦,「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台北: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吳璧雍、許媛婷(2006)。故宮善本古籍的典藏特色及其數位化發展概況。大學圖書館,10(2),34-49。
    宋美珍(2003)。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系統發展簡介。國家圖書館館訊,96,6-9。
    李玉瑾編輯(2008)。臺灣研究相關資料庫調查(97年度)。中和: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李光真(1994)。歷史學者怎麼說?。光華雜誌,1994(1),101。
    李宗信(2009)。日治初期崩山八社租權的地理歷史分析。臺灣學研究,8,31-82。
    李婉羽(2008)。臺灣棒球文物數位化流程與數位典藏系統之規劃設計。淡水: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拉迪裏(Le Roy Ladurie, Emmanuel),楊豫,舒小昀,李霄翔譯(2002)。歷史學家的思想和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宛頻(2002)。傳統布袋戲數位典藏詮釋資料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成,鄭國祥(2008)。運動文化資產之數位典藏與加值利用:以臺灣棒球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66,14-34。
    林彥宏、林宜靜、蔡哲民、賴峻廷(2006)。歷史颱風路徑分析系統之發展與應用—以恆春半島颱風干擾時程為例。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59(2),51-60
    林珊如(2000)。建構支援臺灣研究的數位圖書館:使用者研究的啟示。圖書資訊學刊,14,33-48
    林珊如(2002)。網路使用者特性與資訊行為研究趨勢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17,35-47。
    林珊如,李郁雅(2002)。從使用者觀點探討古文書及檔案之使用:以平埔研究人員為例。大學圖書館,3(3),65-80。
    林淑芬(2005)。數位時代圖書館的報紙典藏—兼論國家圖書館報紙數位化。國家圖書館館刊,94(1),189-214。
    林淑慧(2008)。十九世紀臺灣在地文人資料庫的建構與應用。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4(4),46-63。
    林淑慧(2009)。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台北:學生書局。
    林富士(2006)。數位革命與歷史研究。國史館館刊,41,25-34。
    林菁、洪美齡、李依玲、吳俊男(2007)。數位典藏融入大學通識教育--以女性人物探究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82,21-39。
    林菁、洪美齡、李秉蓉、彭雅雯(2007)。「臺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融入國小歷史教學的歷程與結果。教育實踐與研究,20:2,29-63。
    林菁、顏才富、陳宜欣(2005)。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數位典藏的應用。教育資訊與圖書館學,43(1),69-86。
    林雅文(2006)。數位典藏應用於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之研究-以荷蘭殖民臺灣時期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林滿紅(2002)。當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台北:麥田。
    松石泰彦(2003)。古文書史料のデジタルデータベース化について,岩手県立大学宮古短期大学部研究紀要,14(1),19-32。
    邱子恆,蔣以仁(2008)。美國檔案知識庫發展經驗之研究。檔案季刊,7(3),22-43。
    室屋泰三(2007)。5-3.美術館における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の現状と課題~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美術館の事例~。映像情報メディア学会誌,61(11),1589-1592。
    柯皓仁,楊美華,林素甘(2008)。數位化發展對檔案應用服務之影響。檔案季刊,7(3),4-21。
    洪素萱、謝小芩(2006)。鐵筆揮硬論,風華今重現—葉榮鐘私家文書數位典藏成果運用。大學圖書館,10(2),19-33。
    洪淑芬、羅雅如(2006)。典藏數位化建構的歷史研究網絡:以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與淡新檔案的參照研究為例。大學圖書館,10(2),65-99。
    研谷紀夫(2008)。デジタル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歴史的人名‧組織情報の現状とその利活用モデル。情報知識学会誌,18(2),93-98。
    秋元良仁(2007)。4-2.文化財メタデータの構築。映像情報メディア学会誌,61(11),1578-1581。
    柴山守、吉井良邦、後藤真(2003)。XML記述による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と歴史研究への応用。大阪市立大学学術情報総合センター紀要,4,1-9。
    翁千惠(2003)。數位新聞內容加值應用之研究—以東森新聞臺例。台北: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子晴(2005)。數位典藏藝術相關網站之使用經驗研究:以國中美術教師為例。新竹: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郝明義(2005)。品味讀書人—interview:詹宏志。書與人,6,2-3。
    馬場章、研谷紀夫(2007)。5-1.海外における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の動向。映像情報メディア学会誌,61(11),1582-1585。
    張文熙(2008)。我國檔案知識庫建置之檢討。檔案季刊,7(3),44-57。
    張淑惠(2004)。我國歷史檔案館藏檢索系統在Web環境中建置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隆志(2009)。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臺灣史研究,16(4),161-184。
    張嘉彬(2002)。運用深度訪談法評估臺大電子圖書館與博物館系統。大學圖書館6(1),94-118。
    張夢禪(2009)。紅樓夢結構化之研究—以情愛事件為例。台北: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笠羽晴夫(2007)。1.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の歴史的考察。映像情報メディア学会誌,61(11),1545-1548。
    陳昭珍(1997)。電子學術圖書館的館藏發展與維護。大學圖書館,1(1),24-32,。
    陳麗玲(2008)。臺灣地區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及運用--以國家圖書館為例。研考雙月刊,32(3),26-34。
    傅斯年(1928)。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1分冊,3-8。
    彭明輝(2001)。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
    項潔、吳密察(2002)。淡新檔案的數位化整理。發表於國史館主辦,「臺灣史料的蒐集與運用學術研討會」。台北:國史館。
    項潔、洪筱盈(2006)。大學圖書館數位保存與館藏發展策略:以臺大圖書館為例。大學圖書館,10(2),2-18。
    項潔、涂豐恩(2009)。數位歷史如何可能─簡介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之工作旨趣。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主辦,「數位資料庫於臺灣文史研究中的應用研討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項潔、陳詩沛、杜協昌(2009)。〈台灣古契約文書全文資料庫的建置〉。發表於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台灣古文書學會主辦,「第三屆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台中:逢甲大學。
    黃美娥(1997)。一種新史料的發現──談鄭用錫《北郭園詩文鈔》稿本的意義與價值。竹塹文獻,4,31-56。
    黃國倫、蕭人豪、李家豪、陳心渝。數位典藏系統缺字處理及應用。資料來源:http://daal.iis.sinica.edu.tw/document/vacancy-word.pdf
    黃崇瑋(2003)。數位圖書館中以詮釋資料為基礎之存取控制。新竹: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愛德華‧卡爾(Edward. H. Carr)著,江政寬譯(2009)。何謂歷史?。台北:博雅書屋。
    詹素娟(1995)。「臺灣方志資料庫」簡介。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11(6),無頁碼。
    詹麗萍(2005)。電子資源與圖書館館藏發展。台北:麥田。
    鄒擅銘(2008)。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數位典藏之運用:一個實證的觀點。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鈴木良徳、時実象一(2009)。国内大学図書館における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の現状。情報知識学会誌,19(2),63-69。
    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TaDELS)(2008)。數字的意義:臺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的建置與研究應用座談會會議紀錄,2008年11月8日。資料來源:http://tadels.law.ntu.edu.tw/research.php?no=3
    潘淑滿(2003)。質性硏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2007)。數位典藏技術導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
    鄭麗敏(1992)。人文學者搜尋資訊行為的探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9(4),388-410。
    盧家慶(2008)。臺灣古契書自動分類與依分類定義契書角色。台北: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賴進貴等著(2008)。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台北: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謝泳(2010)。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搜集與應用。台北:國家書店。
    蘇倫伸(2008)。日治時期日文臺灣文獻數位典藏計畫概述。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4(4),75-81。
    顧力仁(2009)。希古右文,護持典籍: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的蒐藏、整理與利用。國家圖書館館訊,121,12-16。
    顧雅文(2008)。再現、認知與解釋歷史的新工具-GIS與台灣史研究的對話。收於賴進貴等著(2008)。數位典藏地理資訊,頁103-119。台北: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国立国会図書館総務部企画課電子情報企画室(2007)。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事業の現状と課題-科学技術情報の流通・蓄積の視点からー。網址:http://www.ndl.go.jp/jp/aboutus/pdf/kashin48shiryo.pdf

    Baruchson-Arbib, Shifra & Bronstein, Jenny. (2007). Humanists as information users in the digital age: The case of Jewish studies scholars in Israe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8(14), 2269- 2279.
    Bates, M. J., Deborah N. Wilde, and Susan Siegfried (2003). An Analysis of Search Terminology Used by Humanities Scholars: The Getty Online Searching Project Report No. 1. Library Quarterly, 63, 1-39.
    Bishop, A., & Star, S. L. (1996). Social Informatics for Digital Libraries,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IST), 31, 301-403.
    Dalton, M.S., Charnigo, L. (2004). Historians and their information sources,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65(5), 400-425.
    Duff, W., Craig, B., Cherry, J.(2004) Historians' use of archival sources: promises and pitfalls of the digital age, Public Historian, 26(2), 7-22.
    Jenn Riley, Michelle Dalmau(2007) The IN Harmony project: Developing a flexible metadata model for the description and discovery of sheet music, The Electronic Library, 25(2), 132-147.
    Light, A.(2001).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users’ response to websites, The New Review of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2, 135-149.
    Wang, P., Hawk, W.B., Tenopir, C. (2000). Users’ interaction with World Wide Web resour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a holistic approac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6, 229-251.
    Warwick, C., Terras, M., Galina, I., Huntington, P., & Pappa N. (2008).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users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humanities. Program: 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42(1), 5 -2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