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欣怡
Ooi, Sing-Ee
論文名稱: 《冊府元龜》編纂的歷史意義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diting of Cefu yuangui
指導教授: 王基倫
Wang, Chi-L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7
中文關鍵詞: 《冊府元龜》文治政策澶淵之盟封禪五德終始
英文關鍵詞: Cefu yuangui, cultural politic, Shanyuan Treaty, Fengshan, Five Virtues Loop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1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0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冊府元龜》是一部以類書體例裝載歷代君臣事迹的政治用書,於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九月始編修,至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成書,歷時八年。《冊府元龜》保存了數量可觀的宋代以前的實錄原文,可提供歷史書寫的材料補充和校勘史書的價值。本文希望在其使用性逐漸獲得學界關注的同時,對此書相關的研究可進一步往前推進。尤其《冊府元龜》一書,若與當時的文治政策、澶淵之盟和封禪等歷史事件相結合審視,會發現此書的部、門設置和大、小序撰寫,展現真宗與朝臣對北宋時期各種政治問題的提出和質疑,作出相關的梳理與回應。因此本文選取《冊府元龜》其中幾個重要大部作為主要探討對象:第一,以〈帝王部〉探究作為趙宋第三代帝王的真宗,對於擺脫五代短命王朝、弭戰息民、達致太平的迫切期許和實踐。第二,以〈外臣部〉窺探此書如何回應宋人對澶淵之盟的二重性評價,以及在面對大一統歷史背景下,以朝貢為理想外交政策時,如何看待北宋屈辱賄賂的歷史地位。第三,以〈帝王部〉和〈閏位〉、〈僭僞〉及〈列國君〉等部在門類設置和大、小序撰寫的比較,探索《冊府元龜》如何建立「五德終始」說,作為大宋政權的合法性依據。

    Cefu yuangui is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that contains about affairs and traces of Kings and minsters of past dynasties, which can serve as a political guideline for the royal house. Cefu yuangui is Song Emperor Zhenzong’s earlier work. The compilers took eight years to complete their works, which started in September of 1005 and finished in August of 1013. Cefu yuangui can provide useful materials for the history writing and proofreading since it preserves a lot of ancient original stories that happened before Song dynasty. Because of its valuable history materials, Cefu yuangui is getting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cholars. In the meantime, this dissertation is going to explore the history background of Cefu yuangui, which including cultural politic of Song dynasty, Treaty of Shanyuan and Fengshan activities. We find out that the arrangement of departments of Cefu yuangui and the prefaces writing by the compilers reflects their opinions on the current political issues of Song dynasty. So, this dissertation singles out important departments of Cefu yuangui which can reflect the point views of Song officials about the contradiction issues. Firstly, by exploring the King’s department we can see that Zhenzong was desperate to get rid of five dynasties short-lived destiny and stop the war in order to bring peace to the people. Secondly, by going through the outer minister’s department, we can find out how the compilers responded to the Treaty of Shanyuan since the officials of Song had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issue. Zhengzong had bribed Khitans instead of waiting outer minister to pay their tribute as the way the past dynasties did. This brings Song officials in a weak position and compilers had to seek ways to overcome the embarrass situation of Song dynasty. Lastly, by comparing the prefaces and topics of Orthodox King’s department and unorthodoxy King’s departments, we know that compilers had formed the doctrine of Five Virtues Loop in order to prove the legality of the Song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人對《冊府元龜》的研究概況 1 第二節 本論文希望討論的問題與局限性 8 第三節 《冊府元龜》版本使用與研究參考用書 11 第四節 本論文的研究進路 14 第二章 《冊府元龜》編書的歷史背景 17 第一節 宋代帝王對士大夫的重新禮遇和重視 18 第二節 宋人對澶淵之盟的二重性評價 22 第三節 宋代帝王對政權合法性的追求與實踐 30 第三章 《冊府元龜》編書體例與原則 35 第一節 類書性質與編書體例 36 第二節 田錫《御覽》、《御屏風》對《冊府元龜》编書的啟發 43 第三節 《冊府元龜》的編書體例 48 第四節 《冊府元龜》的編書原則 55 第四章 《冊府元龜•帝王部》門類設置的歷史意義 65 第一節 《冊府元龜》門類建設的構思及其意義 66 第二節 〈帝王部〉門類設置的歷史意義 74 一、從《冊府元龜•帝王部》和《北堂書鈔•帝王部》不相符的門類談起 74 二、「運歷」、「創業」、「繼統」—— 擺脫五代短命王朝之必要 77 三、「告功」、「頌德」—— 歌頌帝王盛業之必要 79 四、「符瑞」——建立帝王權威之必要 84 五、「封禪」——致太平的必要 92 六、「弭兵」、「和好」——弭戰息民的必要 96 第五章 《冊府元龜•外臣部》門類設置的歷史意義 99 第一節 〈外臣部〉的取名 100 第二節 〈外臣部〉門類設置的歷史意義 104 一、「種族」、「國邑」、「土風」——對夷狄風土民情的基本認識 107 二、「才智」、「賢行」、「技術」——對夷狄正面形象的認識 109 三、「封冊」、「朝貢」、「褒異」、「降附」——主張懷柔之道 116 四、「通好」、「盟誓」——與夷狄修好 127 五、「征討」、「備禦」——不得已則舉兵 135 六、「悖慢」、「怨懟」、「殘忍」——對夷狄負面形象的認識 137 第六章 《冊府元龜》正統論 141 第一節 《冊府元龜》正、閏之別 142 第二節 《冊府元龜》對秦始皇的評價 157 第七章 結論 177 附錄 181 參考書目 185

    一、古籍

    漢•陸賈著:《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漢•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漢•班固著,唐•顔師古注,淸•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據景光緒庚子春日長沙王氏校刊影印)。
    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8)。
    漢•鄭玄著:《周易鄭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清湖海樓叢書1)。
    晉•皇甫謐著,清•朱記榮輯:《黃帝甲乙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據光緖丁亥孟秋行素草堂藏板影印)。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6)。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1)。
    晉•陳壽著,宋•裴松之注,清•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三國魏•劉劭等撰,清•孫馮翼輯:《皇覽》,收錄於《問經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據清嘉慶孫馮翼輯刊問經堂叢書本影印所選)。
    南朝梁•沈約著:《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南朝梁•蕭統,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唐•歐陽詢等奉敕編:《藝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87-888冊)。
    唐•虞世南著,明•陳禹謨補注:《北堂書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89冊)。
    唐•吳競著:《貞觀政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7冊)。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次:《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1月,四部刊要)。
    唐•柳宗元著,宋•廖瑩中輯注:《河東先生集》(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10月)。
    五代•劉昫著:《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宋•薛居正等著:《舊五代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
    宋•李昉等編,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宋•張詠著:《乖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85冊)。
    宋•王欽若等編纂:《明本冊府元龜》(香港:中華書局,1960年6月)。
    宋•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02-919冊)。
    宋•王欽若等編纂:《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2月)。
    宋•夏竦著:《文莊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7冊)。
    宋•宋綬、宋敏求同編:《宋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宋•王堯臣等奉敕撰:《崇文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74冊)。
    宋•田況著:《儒林公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6冊)。
    宋•石介著:《徂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0冊)。
    宋•張方平:《樂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04冊)。
    宋•歐陽脩著:《新五代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宋•蘇舜欽著:《蘇學士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40)。
    宋•李覯著:《直講李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刊本影印)。
    宋•邵雍著:《伊川擊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43)。
    宋•司馬光著:《司馬文正公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萬有文庫薈要,第147冊)。
    宋•司馬光著,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司馬光著,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宋•王闢之著:《澠水燕談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6冊)。
    宋•程顥、程頤著,潘富恩導讀:《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蘇轍著:《欒城後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據明刻本校刊)。
    宋•程俱著,張富祥校證:《麟臺故事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2月)。
    宋•釋文瑩著:《玉壺清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知不足齋叢書)。
    宋•李燾著,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宋•洪邁著,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宋•徐夢莘著:《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宋•朱熹著:《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0月,四部叢刊)。
    宋•江少虞著:《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
    宋•李攸著:《宋朝事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08冊)。
    宋•袁燮著:《楓窗小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8冊)。
    宋•葉適著:《水心別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宋•王銍著:《默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8冊)。
    宋•曹彥約著:《經幄管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86冊)。
    宋•趙汝愚編:《宋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32冊)。
    宋•李心傳著:《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26-327冊)。
    宋•王稱著:《東都事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82冊)。
    宋•王應麟著:《玉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
    宋•彭白川著:《太平治迹統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8冊)。
    宋•呂中著:《宋大事記講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86冊)。
    宋•葉隆禮著:《契丹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宋•楊仲良編:《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1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明•楊士奇等編:《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42冊)。
    明•唐錦著:《正德大名府志(河北省)》(上海 :上海古籍書店,1992年10月,據寧波天一閣藏明正德刻本景印)。
    明•馮琦原編,明•陳邦瞻增輯,清•張溥論正:《宋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56年4月)。
    元•脫脫等著:《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元•脫脫等著:《遼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清•錢大昕著:《嘉定錢大昕文集:潛研堂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清•陳昌齊等著:《廣東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10月,清同治三年重刊本)。  
    淸•徐松原輯 , 陳援庵等編:《宋會要輯本》(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6月)。
    清•陳立著,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二、近人著作(依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丁傳靖著:《宋人軼事匯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9月)。
    王水照著:《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方師鐸著:《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臺中:私立東海大學,1971年8月)。
    王盛恩著:《宋代官方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呂思勉著:《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
    呂思勉著:《中國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
    周生傑著:《太平御覽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2月)。
    周益忠著:《西崑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3月)。
    周紹良輯錄,周啟瑜整理:《《冊府元龜》唐史資料輯錄》(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1年5月)。
    林瑞翰著:《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7月)。
    金毓黻著:《宋遼金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9月)。
    范志新著:《避諱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6月)。
    胡道靜著:《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葉慶炳等著:《太平廣記研究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 1991年)。
    黃永年、賈憲保著:《唐史史料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989年12月)。
    郭伯恭著:《宋四大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9月)。
    黃侃著,吳方點校:《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陳尚君輯纂:《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陳尚君著:《漢唐文學與文獻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陳垣著:《陳垣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陳垣著:《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夏南強著:《類書通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陳峰著:《宋代軍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9月)。
    陶晉生、王民信編:《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宋遼關係史料輯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年3月)。
    陶晉生著:《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
    陶晉生著:《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年11月)。
    陳寅恪著《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
    凌朝棟著:《文苑英華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陳學霖著:《宋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2月)。
    張分田著:《秦始皇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張邦煒著:《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戚志芬著:《中國古代的類書、政書與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
    張希清主編:《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張希清等主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張其凡著:《宋初政治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張圍東著:《宋代類書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12月,《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初編第5冊)。
    張富祥著:《東夷文化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崔際銀著:《文化構建與宋代文士及文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
    張滌華著:《類書流別》(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4月)。
    馮志弘著:《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
    程章燦著:《賦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
    曾棗莊著:《論西崑體》(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鄧小南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9月)。
    葛曉音著:《北宋詩文革新的曲折歷程》,《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葛曉音著:《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劉乃和主編:《冊府元龜新探》(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4月)。
    劉葉秋著:《類書簡說》(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0年2月)。
    劉欽仁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9月)。
    劉靜貞著:《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4月)。
    錢穆著:《國史大綱》(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5月)。
    瞿林東著:《中國史學史綱》(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9月)。
    聶崇岐等編纂:《太平御覽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饒宗頤著:《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79年10月)。
    顧頡剛著:《古史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6月,第5冊)。
    日•內藤湖南著,馬彪譯:《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美•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5月)。
    英•杜希德著,黃寶華譯:《唐代官修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
    德•傅海波、英•杜希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德•魏特夫、馮家昇《中國社會史——遼(907-1125年)》,Wittfogel, Karl A., and Chia-sheng Fe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Liao (907-1125),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n.s., vol.36.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March 1949)

    三、期刊、論文集(依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丁樹範、黃恩浩、王俊評著:〈中國歷史上的「信心建立措施」:以宋遼軍事關係為例〉,《遼景基金會季刊》第13卷第2期(2012年4月),頁99-141。
    王曉波著:〈對澶淵之盟的重新認識和評價〉,《四川大學學報》第4期(2003年3月),頁111-118。
    朱瑞熙著:〈宋朝的歲幣〉,岳飛研究會編:《岳飛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頁213-232。
    李中義著:〈「澶淵之盟」回鑾碑〉,《尋根》第5期(2004年10月),頁128-129。
    宋家復著:〈從《冊府元龜》論北宋初期類書式歷史書寫操作的典範意義〉,《新史學》25卷4期(2014年12月),頁43-103。
    余曆雄〈《冊府元龜》中韓愈資料的史學意義〉,張耀龍主編:《漢學鳴謙集——第八屆馬來西亞漢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柔佛:南方大學學院出版,2014年2月),頁197-225。
    都興智著:〈契丹族與黃帝〉,韓世明主編:《遼金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10輯),頁1-5。
    陳忠信著:〈秦始皇坑儒新論——漢人在儒家思想氛圍下的重新詮釋〉,《鵝湖月刊》第398期(2008年8月),頁39-52。
    陳連開、林榮貴著:〈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沙陀、漢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陳述主編:《遼金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3輯),頁155-186。
    崔軍偉著:〈《冊府元龜•國史部》史學思想初探〉,《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7卷第2期(2009年5月),頁63-66。
    許振興:〈《冊府元龜》門數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年第3期),頁1-4。
    張維玲著:〈宋太宗、真宗朝的致太平以封禪〉,《清華學報》第43卷3期(2013年9月),頁481-524。
    黃兆強著:〈《冊府元龜•國史部》研究〉,《東吳歷史學報》第7期(2011年3月),頁19-50。
    黃兆強著:〈宋真宗與《冊府元龜》〉,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編:《史學與文獻》(臺北:東吳大學,2011年4月),頁75-98。
    漆俠著:〈遼國的戰略進貢與澶淵之盟的訂立——宋遼戰爭研究之三〉,《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92年),頁1-11。
    劉靜貞著:〈權威的象徵——宋真宗大中祥符時代(1008-1016)探析〉,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2月),頁43-70。
    聶崇岐著:〈太祖收兵權〉,聶崇岐著:《宋史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86年12月),頁263-266。
    聶崇岐著:〈宋遼交聘考〉,聶崇岐著:《宋史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86年12月),頁283-375。
    日•津田資久著:〈漢魏之際的《皇覽》編纂〉,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4月),頁319-324。
    Gung-wu Wang, “The Rhetoric of a Lesser Empire: Early Sung Relations with Its Neighbors,” in Morris Rossabi, ed., 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14th Centu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pp.47-64.
    王賡武著:〈小帝國的辭令——北宋和鄰國的周邊關係〉,《王賡武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頁61-82。

    四、學位論文(依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王丹丹著:《《冊府元龜•外臣部》東北史料輯校(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王利偉著:《宋代類書研究》(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王鑫玉著:《《冊府元龜•外臣部》東北史料輯校(三)》(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汪海著:《漢唐封禪比較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英秀林著:《《冊府元龜》中的《三國志》異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碩士論文,2010年4月)。
    馬維斌著:《《冊府元龜》的撰修以及其中唐代部分的史料來源與價值》(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2年4月)。
    馬維斌著:《《冊府元龜》研究——以唐史史源學為中心》(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博士論文,2012年5月)。
    陳滿榮著:《夏竦及其駢文創作》(江西:南昌大學統招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12月)。
    劉景玲著:《《冊府元龜•外臣部》有關東北史料輯校(一)》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劉玉峰著:《《冊府元龜》中契丹史料輯錄》(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歷史與文化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潘倩著:《《冊府元龜》類序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
    Chia-fu Sung, Between Tortoise and Mirror: Historians and Historiography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April 201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