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心怡
Huang, Hsin-Yi
論文名稱: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某校社會及綜合領域課程為例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An example of one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顏妙桂
Yen, Miao-K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學校本位課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英文關鍵詞: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28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5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校自九年一貫以來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進行,先邀請2位參與校本過程發展的教務行政人員進行前導訪談以瞭解校本課程發展的經過,再於正式研究時訪談3位社會科、綜合活動科參與校本課程發展的教師,最後透過訪談內容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行政端專業課程領導及教師內在動機可促進某校校本課程發展。
    二、教師專業、外在與內部資源提供及教師社群的互動可維持某校學校本位課程持續發展。
    三、課程發展人員的異動、行政支援不足及學校氣氛的轉變皆會阻礙某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四、某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從教師意願為主逐漸轉型為以領域開課為原則。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如下:
    一、學校行政人員
    (一)學校行政應激發教師內在動機引起其參與意願與責任感。
    (二)學校行政應主動肯定教師付出以提升其成就感。
    (三)學校行政應增加溝通管道促進行政與教師之間良性互動。
    (四)學校行政應透過課程發展委員會將校本課程的發展制度化。
    二、教師
    (一)資深教師可透過經驗傳承延續課程價值與精神
    (二)開課教師應組成教師社群與教師夥伴合作
    (三)教師應實踐終身學習精神以累積自我能量
    三、未來研究
    (一)十二年國教推行後,校本課程的去留與發展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討。
    (二)研究範圍可以對於修課學生的看法進行探究或延伸至其他領域課程的發展進行比較。

    The study explored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school since Grand 1-9 curriculum began. This study applie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the pilot study by interviewed 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s. However,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3 teachers (teach social study and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who participated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The curriculum leader and the teachers’ intrinsic motivation would improve the school-based course development.
    2.Teacher profession, teaching resource and interaction in teacher communities would keep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ing constantly.
    3.The personnel changes of curriculum developers, the lacking of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atmosphere of school would obstruct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4.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ould be changed from the intentions in teaching to learning areas.
    The recommendation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would propose as following:
    1.To school administrators
    (1)School administrators should inspire teacher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promot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 and their intentions in teaching.
    (2)School administrators should award recognition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to teachers and inspire teachers to enhance their sense of job accomplishment.
    (3)School administrators should enhance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a good communication with teachers.
    (4)Committe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work better helping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y systemizations.
    2.To teachers
    (1)Expert teachers may pass the torch on to his successor to maintain the orientation and ideas of the curriculum.
    (2)Teachers should creat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with each other.
    (3)Teachers should cultivate lifelong learning attitude and being empowered themselves
    3.To follow-up study
    (1)The effect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achieving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ore Competencies are worthy to be studied further in the future.
    (2)Further subjects such as (i) the perceptions of the students and (ii)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learning areas etc. may be studied.

    目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 11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影響因素 25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2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6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某校本位課程的樣貌 69 第二節 促進本位課程發展之因素 89 第三節 維持校本課程發展之因素 100 第四節 阻礙校本課程發展之因素 115 第五節 某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發現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0 第一節 結論 130 第二節 建議 132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135 參考文獻 139 中文文獻 139 英文文獻 144 附錄 146 附錄一、某校學校本位課程開課紀錄表 146 附錄二:某校本位課程開課統計表 153 附錄三:訪談大綱 155 附錄四、訪談記錄表格 156 附錄五、訪談日誌 156 附錄六、訪談同意書 157 附錄七、閱畢逐字稿簽署之證明 158

    壹、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康軒。
    王文科(1997)。學校需要另一種補充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課程改革的國際比較:中日觀點(頁67-85)。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英澄(2014)。以組織發展階段分析影響學校本位課程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嘉陵(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嘉陵(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評析。教育研究,10,219-227。
    白雲霞(2001)。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白雲霞(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京(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政策。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頁69-88)。臺北市:天下文化。
    吳綿(2003)。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研習資訊,20(5),93-95。
    宋銘豐(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郁玫(201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與困境之個案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新民(2000)。學校本位經營推動多元智慧教學的研究—以高雄市獅甲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文生(1999)。學校為本位的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課程發展的經驗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26,28-32。
    林志成(2011)。校本特色課程發展問題析述與策略論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6),5-16。
    林秀容 (1998)。淺談學校本位的課程與教學。載於中華民國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50-60)。臺北市:揚智。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臺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研習資訊。17(1),50-62。
    林佩璇(2001)。臺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六),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20)。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與現況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35-56。
    林明地(2000)。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財團法人國立臺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頁155-183)。高雄市:復文。
    林進材 (2000)。從課程改革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財團法人國立臺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頁99-116)。高雄市:復文。
    邱佩誼(2003)。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實踐學校本位與統整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莉蓁(2013)。國小校長推動學校特色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柯文麗(2004)。學校本位課程之比較分析-以臺灣中部以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范信賢(2000)。教師身分認同與課程改革:後殖民論述的探討。國教學報, 12,275-287。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新建(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成功因素。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61-79)。臺北市:揚智。
    高新建(200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領導與評鑑。臺北市:師大書院。
    高熏芳、邱瑋芸( 2008)。教師理解與課程發展:另類高中科學課程評鑑之個案研究。課程研究,3(2), 1-25。
    張添洲(2005)。學校本位課程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25-47)。臺北市:揚智。
    張嘉育(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新北市:冠學。
    張嘉惠(2005)。科技教育在國中階段學校本位課程實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a)。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2001)。當前臺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41-162。
    許娟婷(2016)。雲林縣永續國小「轉型優質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影響因素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維素(2001)。九年一貫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小班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高雄市:復文。
    郭淑媛(2014)。樹葉變黃金的故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與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玉蘭(2003)。論協同教學的實施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教育科學期刊,3,57-78。
    陳明鎮(2002)。國民中學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與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建君(2006)。教師對發展校本課程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慧(2002)。校本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雅慧(2012年9月1日)。十二年國教來了九成五國中老師想變不到二成有行動。親子天下。2014年9月30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3025-12年國教來了 9成5國中老師想變 不到2成有行動/
    陳慧淑(2002)。啟動學校的課程改革─以高雄市中洲國小的課程發展為例,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36-46)。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慧淑(2003)。校本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靜宜(2002)。彈性學習節數的規劃應用─以臺北市吳興國小為例。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178-202)。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第147期國民小學校長儲訓班(2016)。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之研究—以中部三所學校為例。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105年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個案研究彙編(頁419-440),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童正德(2002)。國民中學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兩所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馮靖惠(2016年9月25日)。解老師的憂鬱枷鎖-22教團拚連署。聯合電子報,民國105年9月30日取自https://udn.com/news/redirect_c/537103?f_ART_ID=537103&ch=rss_edu
    黃光雄、楊龍立(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教育改革系列6。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等(2012)。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與方向的期許。臺北市:五南。
    黃惠珍(1998)。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衡(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臺北:韋伯。
    黃聰哲(2013)。臺灣小型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與評估(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譯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探究。教育研究資訊,7(5),60-81。
    楊惠君(2013)。新北市學校本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葉乃靜(2012)。質性研究。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記辭書資訊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06/
    鄒靜怡(2018)。一位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教學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1),61-90。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在地化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47(1),1-16。
    趙克中(2005)。臺南市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劉玉玲(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北市:新文京。
    劉佳欣(2014)。十二年國教改革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劉祐彰、王全興(2013)。國中教師對於12 年國教課程實施關注階段之研究。載於舒緒緯、湯維玲(主編),課程實踐與教學創新(頁239-262)。屏東縣: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劉豐溢(2006)。高職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歐用生(1999)。統整課程爭論平議。載於國立臺北師院(主編),自主與卓越:九年一貫課程的變革與展望,(頁1-25)。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模式探討。高雄市:復文。
    歐用生(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革。臺北市:五南。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臺北市:師大書院。
    歐用生(2001)。國民中小學課程的銜接與統整。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29-41)。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文山 (2007)。心智圖教學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學習成就、學習動機之影響-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臺北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新猷與教育課程領導。臺北市:五南。
    鄭淵全、陳殷哲(2016)。析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脈動,7,4-20。
    錢富美(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謝明燕(2016年6月16日)。談教師願景的重要。教師天地,198。取自網址https://quarterly.tiec.tp.edu.tw/Preview.aspx?ItemId=393
    謝寶梅(2000)。統整課程之設計。載於臺中師院初教系(主編),學校本位統整課程發展暨行動研究之理念與實務(頁1-13)。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鍾汪宏(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實施學校本位生活科技課程之影響因(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頁305-323)。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貳、英文文獻
    Brady, L.(1987),Curriculum development(2nd. ed)., Sydney:Prentice Hall.
    Eggleston, J.(1980),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Harrison, M.(198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A personal viewpoint.Curriculum Perspectives,2(1), 47-52.
    Kelly, A.V.(1977)The curriculum: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Wheaton.
    Marsh, C, Day, C,Hannay, L.& McCutcheon,G.(1990)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McKernan, J.(1984)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6(3), 233-246.
    OECD(1996),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Paris:OECD.
    Sabar, N.(1985),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flec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4), 452-454.
    Short, E. C.(1983),The use of 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matrix,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5(2), 212-214.
    Skilbeck, M.(1976),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and J. Welton(Eds),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pp.19-34),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 M.(1984),Readings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and Ro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