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家均
Yeh, Chia-Chun
論文名稱: 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校系選擇與轉系歷程之研究
The study on major selection and major changing process of high-achieving students from middle-class family
指導教授: 許殷宏
Hsu, Yin-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中產階級學生高學業成就學生校系選擇轉系
英文關鍵詞: middle-class student, high achievement, major selection, major chang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29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在校系選擇過程中的影響因素,與學生進入原科系後選擇轉系的原因。研究目的有:一、探討中產階級家庭對子女學業成績的教養方式;二、呈現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的校系選擇歷程;三、分析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的校系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四、探究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的轉系因素。本研究的三位研究參與者為具有轉系經驗的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研究者以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透過研究參與者的回憶與描述,將研究資料以學生的學習階段進行劃分,分析各階段中的重要影響因素與其對學生所造成的影響。經由研究分析與整理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的學習經驗裡,家庭為強化升學主義的發動機。
    二、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在校系選擇的最後抉擇階段,會因外在結構對優質文憑的依賴與追求使其難以選擇興趣所在的科系。
    三、在校系選擇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重要影響因素,且各影響因素間存在互相牽動的關係,形成個體錯綜複雜的校系選擇歷程。
    四、相對於高中升大學的校系選擇,學生在選擇轉系的過程裡擁有較高的自主性。
    五、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面對校系選擇過程裡不同因素的影響存在多元的調適方式,但對升學成績的束縛多偏向於採取順從的方式回應。

    This study aims at 1.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middle-class families’ parenting styles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2. understanding the major selection process of high-achieving students from middle-class family; 3.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major selection process of high-achieving students from middle-class family; 4.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 of high-achieving students from middle-class family change their major. This study interviewed three high-achieving students from middle-class family who have major changing experience. Through interviewing three participants and data analyzing,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as following:
    1.Throughout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high-achieving students from middle-class family, their families act as an impeller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2.During the final stage in the major selection process, it is hard for high-achieving students from middle-class family to decide their major based on their interest, instead,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he reliance of external structure on credentialism.
    3.There are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major selection process, and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interrelates with others, forming a complex major selection process.
    4.Compared with the selecting of university major, students have higher level of autonomy in major changing process.
    5.When facing influencing factors in major selection process, students adopt multiple adjustment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but they tend to conform to the restraint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under examination syste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大學升學制度的變遷與問題 11 第二節 中產階級的文憑意象與家庭教養 22 第三節 校系選擇的影響因素與發現 34 第四節 大學生轉系因素之相關研究發現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7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 4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52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編碼 58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6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求學階段的家庭教養 65 第二節 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校系選擇歷程 80 第三節 中產階級高學業成就學生轉系歷程 112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1 第三節 省思 155 參考文獻 159 中文部分 159 西文部分 166 附錄 167 附錄一:訪談大綱 167 附錄二:訪談次數、時間、內容記錄 168 附錄參:訪談同意書 169

    毛琇嫺(2008)。高中生生涯進路決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王秀槐(2014)。多元入學制度下的就學機會均等:不同入學管道與不同類型學校的大一學生家庭社經背景分析研究。市北教育學刊,47,21-45。
    王秀槐、陳珍德(2019)。問世間「生涯」為何物?臺灣大學生生涯概念原型分析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2),39-68。
    王思尹(2017)。大學生採納父母建議選擇科系者之學習滿意度與就業意願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班,南投縣。
    王振輝(2016)。奴化大學:自掘墳墓的教育。臺北市:五南。
    王振輝(2019)。文憑、過度教育與經濟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12-17。
    王麗雲(2006)。M. W. Apple批判教育社會學先驅。載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頁369-394)。臺北市:高等教育。
    田妙如(2018)。新中產階級家庭與教育投資-以準備私立國中入學考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石易平(2019年,9月)。台灣孩子的第二輪班:課外活動中的階級、性別與社會界線。巷子口社會學。取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9/10/shihyiping/
    朱俐嬛(2013)。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朱慧萍、饒夢霞(200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32(1),41-66。
    江怡慧、林宛儒、賴奕仲、趙淑均(2011)。影響高職畢業生選擇學校因素之研究。明新學報,37(2),143-152。
    池伯尉、尤素娟、劉錦添(2019)。為何女生不讀理工、男生不讀人文?大學入學考生資料之實證。經濟論文叢刊。取自http://www.econ.ntu.edu.tw/ter/new/data/new/forthcoming/106-026.pdf
    吳松澤(2005)。一九四九年後中國社會的階級與階層研究。中國大陸研究,48(3),51-91。
    吳毓津(1998)。大學生科系選擇因素的分析-以中央大學與政治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呂冠緯(2018,10月)。全臺灣最會讀書的130個人。親子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3488-/
    巫美麗(2013)。新中產階級父親對子女的教育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屏東縣。
    李敏嘉(2013)。高中學術性向資優生生涯決定與生涯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彰化縣。
    李雪莉(2012,7月)。考驗教育部:黃榮村搶救教改災區。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40483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制。臺北市:心理。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周曉虹(譯)(2016)。C. W. Mills著。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White Collar: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林佳慧(2008)。高等教育就業養成與第一份薪資之關聯性:符合人力資本論或篩選理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研究所,新竹市。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林盈君(1995)。文憑主義的再思-文憑至上?。新使者雜誌,28,19-20。
    林郡雯(2008)。結構與行動之間:從國中生的文憑意象看階級的教育作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臺北市。
    林筠諺(2010)。大一新生校系選擇影響因素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3),233-256。
    林曉雯(2000)。三角校正Triangulatioon。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1798/
    邱思瀛(2009)。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探究。銘傳大學電子期刊,1,83-93。取自http://web.tep.mcu.edu.tw/sites/default/files/u3/15journal/1/%E5%A4%A7%E5%AD%B8%E5%A4%9A%E5%85%83%E5%85%A5%E5%AD%B8%E6%96%B9%E6%A1%88%E4%B9%8B%E6%8E%A2%E7%A9%B6.pdf
    金宏偉(2008)。學生轉專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臺州學院為例。臺州學院學報,30(5),85-88。
    青幹大(2016)。從大學選擇因素來探討招生策略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系企業管理碩士班,高雄市。
    洪立瑄(2014)。成長階段的貧窮經驗對學習成就與科系選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紀佳琪(2016)。大學多元入學政策制定合理性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孫士宏(2005)。大學生轉專業問題初探。大學教育科學,2005(6),86-88。
    國立臺灣大學教務處(2019)。國立臺灣大學108學年度申請及核准轉系人數統計表。取自http://www.aca.ntu.edu.tw/reg/statistics/TMD/108%E8%BD%89%E7%B3%BB%E7%B5%B1%E8%A8%88%E8%A1%A8%E4%BA%8C.pdf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2016)。2016 學習經驗問卷調查分析結果報告。取自http://140.112.145.129/doc/rp/2016Learning_Experience.pdf
    林永豐主持(2011)。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子計畫四-大學繁星推薦教育公平議題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NAER-100-14-C-1-01-04-2-05)。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張玉婷(2014)。高等教育入學:學生的選擇。教育學報,42(1),121-140。
    張春興(1986)。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崟、劉達玉、王衛(2011)。對本科系生轉專業現象的思考。教育與教學研究,25(2),71-74。
    張鈿富(2006)。大學多元入學機會與壓力。臺北市:五南。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4。
    張韶砡(2009)。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性別角色與科學生涯興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教育部(2019,2月)。108學年度入學方案架構圖。取自http://www.jbcrc.edu.tw/multi2.html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07年版。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829446EED325AD02&sms=26FB481681F7B203&s=B19AF3B0B4D7BFAC
    教育部統計處(2018)。106學年度大專院校數。取自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MQA3ADkAMQA1
    教育部統計處(2019)。各級教育學齡人口粗在學率。取自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MgA5AA2
    曹霞(2009)。高校學生轉專業問題的深度思考。中國電力教育,131(4),13-14。
    許雅琳(2008)。學習也分男女?再探臺灣教育科系性別隔離現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許誌庭(2014)。文憑制度—教育改革的幽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88-91。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君愷(2010)。日治時期台人「習醫偏執」所反映的社會意義及其影響。文化實踐與社會變遷,創刊號,127-195。
    陳怡靖、黃毅志(2011)。學科補習、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高中多元入學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5(2),87-111。
    陳長益(1993)。臺北地區中學資優學生生涯發展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15-231。
    陳俊瑋、黃毅志(2011)。重探學科補習班的階層化與效益:Wisconsin模型的延伸。教育研究集刊,57(1),101-135。
    陳珊華(2006)。P. Bourdieu強調文化再製的批判取向社會學者。載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頁369-394)。臺北市:高等教育。
    彭莉惠、熊瑞梅(2011)。性別信仰對科系與職業選擇之影響:以台灣為例。社會科學論叢,5(1),85-138。
    彭莉惠、熊瑞梅、紀金山(2011)。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對於勞力市場職業成就的影響:世代、性別、性別化科系與初職社經地位之間的連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47-86。
    彭瑋瑤(2012)。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政策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臺中市。
    游秋怡、林大森(2008)。影響職場新鮮人職業地位、薪資取得因素之初探。臺灣高教研究電子報,26。取自http://www.cere.ntnu.edu.tw/files/upload_files/cere/files/hedudb/epaper/%E9%AB%98%E6%95%99%E9%9B%BB%E5%AD%90%E5%A0%B1%E7%AC%AC26%E6%9C%9F_%E7%84%A6%E9%BB%9E%E8%AD%B0%E9%A1%8C.pdf
    湯堯、劉舜文(2013)。準大學生高等教育選校影響因素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6(4),1-33。
    黃春木(2008)。台灣社會升學主義的發展與解決對策(1945-2007)。(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瑞琴(201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黃鴻文、王心怡(2010)。教育分流與性別再製:二班高中女生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0(1),127-174。
    楊政郡、謝鳳秋(2008,9月)。竄改成績常春藤高中3人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246025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7-28。
    楊國樞、葉啟政(1984)。升學主義下的教育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臺灣社會的問題(頁357-384)。臺北市:巨流。
    楊賀凱(2009)。父母社經地位對父母管教價值與方式的影響─檢證Kohn的理論在臺東國中生父母之適用性。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45-180。
    靳知勤(2014)。台灣所需優先解決的科學教育問題─科學與科學教育學者的觀點。教育學報,42(1),53-76。
    劉毓澤(2018)。Das Kapital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新北市:聯經。
    劉源俊(1997,9月)。臺灣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勞委會委託 東吳大學主辦之「八十七年度勞工教育函授班」專論,臺北市。
    蔡淑鈴(2004)。高等教育的擴展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臺灣社會學,7,47-88。
    蔡嘉綺(2013)。社會階級與教育成就:比較家庭資本之運用與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鄧志平(1996)。高中生選擇大學主修科系決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蕭嘉偉(2015)。各國在教育科系與職業上性別的差異。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3,167-172。
    賴昭文(2008)。大學生校系選擇因素及過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賴鈺城、胡木成(2017)。學生選填校系關鍵因素之研究-以某雙校區大學為例。全球管理與經濟,13(2),43-58。
    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駱明慶(2018)。誰是臺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46(1),47-95。
    謝小芩、林大森、陳佩英(2011)。性別科系跨界?大學生的性別與科系選擇。臺灣社會學刊,48,95-149。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述、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臺灣社會學,27,97-140。
    藍佩嘉(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臺北市:春山出版。
    顏學誠(2014)。教育與社會秩序:解析升學主義。教育實踐與研究,27(1),121-144。
    羅婉綺(2007)。臺灣地區大學生選擇校系因素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譚光鼎(2016)。教育社會學(第二版)。臺北市:富學文化。
    蘇孫鑫(2007)。高中資優生生涯發展、生涯決定因素之探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縣。
    蘇泰綱(2012)。高中生選擇大學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管理學系,宜蘭縣。
    蘇鈺茵(2014)。我國大學繁星計畫執行情形及其學生入學適應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新北市。

    Audi, R. (Ed.)(1999).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2nd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rgess, R. G. (1984).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London, UK: Allen and Unwin.
    Chapman, D. W. (1981). A model of student college choic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2, 490-505.
    Coleman, J. S., Campbell, E. Q., Hobson, C. J., McPartland, J., Mood, A. M., Weinfeld, F. D., & York, R. L.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Dore, R. (1976). The diploma disease: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ssler, D., & Gallagher, K. (1987). Studying student college choice: A three-phase model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62, 207-221.
    Lareau, A. (2003).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reau, A. (1989). Home advantage: 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New York, NY: Falmer Press.
    Lodico, M. G., Spaulding, D. T., & Voegtle, K. H. (2010). Method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2nd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erton, R. K. (1968).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Glencoe, IL: Free.
    Rosen, D. E., Curran, J. M., & Greenlee, T. B. (1998). College choice in a brand elimination framework: The administrato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8(4), 61-81.
    Jackson, G. A. (1982). Public efficiency and private choice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Summer, 4(2), 237-247.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9/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