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琴珠
論文名稱: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與改進之研究
A Study on System and Improving of Alterna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徐昊杲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70
中文關鍵詞: 建教合作教育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
英文關鍵詞: Cooperative Education, (Alt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System of Alt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2下載:1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自民國五十八年由一校一科進行試辦,各校陸續加入,迄今已實施屆三十八年,在這期間歷經了經濟與社會環境的變遷及教育改革,當前國內環境與當時環境已大不同。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雖然隨著外在環境變化有做若干的調整,但這當中仍有若干制度設計或執行上的缺失,造成實施成效不易彰顯。
    為讓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能符合當前的環境需要,並成為一個有用、好用及可用的人才培育制度。本研究先探討背景環境,包括深入探討建教合作教育的理念及其理論基礎,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發展之沿革,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當前外部環境的的經濟、社會及教育的因素,德國二元職業教育制度及美國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並針對制度內涵(包括制度面與執行層面)做一剖析,最後再提出改進意見。
    根據研究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運作之有效運作模式:法令與目標為制度運作之指引;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為制度規劃者與監控者;建教合作協調小組為協調運作之橋樑;學校為制度運作的引擎;合作事業單位為制度執行之重心;學生(技術生)為整個制度之主角也是核心;制度內各個職責環環相扣,才能達成訓練成效。造成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學習本質褪化之原因有:輪調式建教合作之技術生定位模糊;中小企業居多欠缺有效訓練之能力;缺乏訓練有素之專業人員;產業環境變遷促使開發高相關之工作崗位不易;連結就業的職業資格體系未有效建立;補充訓練對提升技能學習廣度有限;最低薪資保障衝擊學習廣度;著重於社會功能面;開放合作區域致職場學習輔導功能不彰;學校缺乏專業人員維持運作;產業界缺乏對人力培育之責任等。
    針對上述改進策略分為政策面、法令面、制度面、執行面,執行面又分為中央主管機關、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事業單位、技術生、勞工委員會、及其他單位等共提出建議。

    The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Alternative Cooperation Education Program” was established in 1969 with only one department within one school as the trial implementation. Othe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joined in later and the program has been in operation for 38 years and has undergone major social and economical changes and educational reforms. With the current conditions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before, this program, though underwent several adjustments over the years already, was defected in system design as well as program implementation and thus resulted in its inadequacy to bring out the expected effect.

    In order to fine-tune the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Alt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to suit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to ensure its quality as a usable, useful and applicable system for training of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future employment, this research conducted a thorough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lt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system, the current economic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program, and the co-op programs in Germany and U.S., this research then analyzed the program on its syste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eeking to propose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1.The operation of the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Al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functions with: Objectives and regulations as guidelines, governing offic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s the planner and monitor, and the coordination team as the bridge for communication.Scholl as the running engine, collabrative industry as the foc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students as the core of the program operation. collabrative industry as the foc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students as the core of the program operation.
    2.The reasons why the purposes were not fulfilled in the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Al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killed-student positioning in the program was unclear; the cooperating of collabrative industry mainly medium and small business and lacked a good training system as well as trained professional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skilled-students.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ystem which qualifies the skilled-student for employment upon graduation was not well-established.Supplementary training failed to effectively expand the learning of the skills and competences, and the guaranteed minimum wages aggravated the unsatisfactory learning quality.The program’s being exclusively for the private vocational schools limited its function to serve only the social needs, and the school personnel’s guidance was inadequate in the in collabrative industry due to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Industrial sector lacke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training the skilled-students et al.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then proposed suggestions classified into 4 categories as policies, regulations,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facet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governing 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s, business organizations, skilled-student, Council of Labor Affairs and other related offices and organization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圖目次………………………………………………………………………VIII 表目次………………………………………………………………………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界定……………………………………6 第三節 研究理論與研究架構…………………………………‥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19 第二章 建教合作之意涵…………………………………………… 21 第一節 建教合作之意義…………………………………………21 第二節 與建教合作相關之名詞及與建教合作之關係…………29 第三節 建教合作的實施方式……………………………………43 第四節 建教合作教育實施之基本理念…………………………51 第五節 小結………………………………………………………58 第三章 建教合作之理論基礎……………………………………… 59 第一節 教育哲學基礎…………………………………………… 59 第二節 經濟學基礎……………………………………………… 64 第三節 社會學基礎……………………………………………… 68 第四節 教育心理學基礎………………………………………… 75 第五節 教育人類學基礎………………………………………… 80 第六節 教育倫理學基礎………………………………………… 83 第七節 小結……………………………………………………… 84 第四章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之發展沿革………………………… 87 第一節 萌芽期………………………………………………… 87 第二節 建立期…………………………………………………92 第三節 發展期…………………………………………………99 第四節 調整期…………………………………………………111 第五節 小結……………………………………………………124 第五章 外部環境對當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影響………129 第一節 經濟環境…………………………………………………129 第二節 社會環境…………………………………………………141 第三節 教育環境…………………………………………………145 第四節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外在環境的變化……………152 第五節 小結………………………………………………………157 第六章 德國及美國實施建教合作教育之經驗……………………167 第一節 德國二元職業教育制度………………………………167 第二節 美國高中建教合作教育制度…………………………181 第三節 德國、美國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特色………………194 第四節 德國及美國經驗對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之啟…198 第七章 問題分析與討論……………………………………………214 第一節  法令規章/法規………………………………………… 214 第二節 行政運作……………………………………………… 218 第三節 學校教學/考試資格…………………………………… 223 第四節 事業單位訓練……………………………………………232 第五節 技術生輔導與權益/經費…………………………………236 第六節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問題歸納……………………245 第七節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模糊現象探討……………253 第八節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技術生學習角色褪化之原因272 第八章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改進策略……………………… 278 第一節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調整原則…………………… 278 第二節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調整策略…………………… 280 第九章 結論及建議 第一節 結論………………………………………………………289 第二節 建議………………………………………………………304 文獻……………………317 附錄……………………339

    丁履準(1984)。台灣省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之概況。 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於「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28-31),台中縣。
    人口統計電子報(2006)。歷年出生人口。2007年11月8日,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r123/3/1281111419/20070313090236/.
    工商時報(2002)。梭羅:全球化潮流,台灣有優勢。2002年1月29日第三版。
    工業職業訓練協會(1978)。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檢討報告書,未出版,台北縣。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6)。台灣地區歷年勞動率及參與率。2006年11月25日,取自http:// win.dgbas.gov.tw/ dgbas04/bc4/manpower/ year/year_sr_t7.asp?table=7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8)。台灣地區歷年就業者行業表。2008年1月1日,取自 http://win.dgbas.gov.tw/dgbas04/bc4/manpower/year/ year/_sr_t7.asp?table=7&yearb=82&yeare=94&tt=32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8)。台灣地區歷年職業結構表。2008年1月1日,取自http:// win.dgbas.gov.tw/dgbas04/bc4/manpower/year/ year_sr_t31.asp?table=31&yearb=91&yeare=94&tt=0
    內政部職業訓練局(1982)。研商七十一會計年度高級職校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技能訓練工作檢討會會議紀錄。1982年12月11日職公字第3457號函。
    方永權(1995)。現代與後現代-後現代主義對於比較教育的挑戰及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頁152)。台北:師大書苑,
    王廷二(1989)。「輪調式建教合作班」與「建教訓合作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於「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二十週年慶專論輯」(頁251-255),台中縣。
    王素彎(2001)。知識經濟時代對我國人力資源的因應與挑戰。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6(4)。2006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9003/6-4-1.htm。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順民(2006)。社會變遷、人口結構與福利論述--「經建會」社會安全共識有感。2007年8月4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rint -2310.html.
    台灣省立沙鹿高工等(1961)。沙鹿高工建教合作實驗班實施計畫。台中縣: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3)。台灣省教育廳推廣高及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實施要點。1973年9月10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教三字第04803號函。
    台灣省政府(1979)。六十八學年度台灣省公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申辦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暨該班技術生基礎訓練注意事項。省公報,夏字30期,13-15。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0)。學校辦理建教合作時應要求合作工廠拋棄詐取廉價勞力的不正確觀念,要聘請專人統一管理在廠技術生生活。1980年1月20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六九教三字第00550號函。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2)。函附「內政部職業訓練局協辦『高級職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技能訓練工作執行要點」。1982年12月28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七一教三字第86445號函。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6)。台灣省八十五學年度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訪視報告。台中縣: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節錄內政部職業訓練及邀集有關機關學校研研七十一會計年度高級職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技能訓練工作檢討會決議事項。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彙編之「高級職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有關法令彙編」,(頁30-33)。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台灣省加強建教合作實施計畫。1988年8月31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七七教三字第07944號函。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6)。八十五學年度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概況手冊。台中縣: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7)。台灣省八十五學年度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訪視報告。台中縣: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省八十六學年度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訪視報告。台中縣: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9)。台灣省八十七學年度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訪視報告。台中縣: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2000)。台灣省高及職業學校推行「產學合作」實施計畫。1990年10月23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七九教三字第10553號函。
    田振榮(1999)。技職校院建教合作改進規劃。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案研究。
    田振榮、吳育昇(2002)。健全建教合作教育開展技職教育特色之探討。載於教育部主辦之「第十七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575~585),屏東。
    田振榮、黃國峰、李金玲(2003)。探討我國技術校院辦理建教合作之吊詭現象。技術與教育學報,6,29-38。
    田振榮(2004)。台灣地區高職培育人才與技術人力供需現況調查研究。台中縣: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專案委託研究。
    伊蘊華(1976)。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宇宗光(1986)。經濟學百科全書7。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朱志宏(1991)。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朱雲鵬(1996)。電子科技對產業及社會組織之影響。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之「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7月31日,取自: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68-4o.
    江金山、楊錫林和吳佩玲(2004)。E世代技職院校學生的價值觀取向與人生目標。建國科技大學等主辦之「2004海峽兩岸高職(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96-411),彰化縣。
    江文雄(1996)。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1982)。加強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訓練)實施要點。1982年8月13日行政院台職71職字第13778號函。
    行政院(1987)。加強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訓練實施要點。1987年7月13日行政院台七六教字第15507號函修正。
    行政院(1991)。加強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訓練實施要點。80年10月23日行政院台八0教字第33541號函修正。
    行政院(2000)。職業訓練法施行細則。1986年3月21日行政院公布,行政院(89)台勞字第36308號令修正公布。
    行政院主計處(2007)。台灣地區歷年國民所得。2007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782317174471.xls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1985年2月27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公布,2005年6月14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二字第0940031385號令修訂。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a)。台德菁英計畫作業手冊。台北:作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b)。我國外勞政策。2006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gio.gov.tw/info/festival_c/labor/f_labor.ht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3)。高職就業專精訓練手冊。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7)。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簡報資料。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a)。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b)。新世紀國家建設計畫-民國90至93年四年計畫暨民國100年展望。台北:作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1)。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民國90年至93年。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2015年國家發展願景第一階段衝刺計畫。2006年11月29日,取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http://www. cepd.gov.tw/ business/business_secl.jsp?topno
    伍忠賢(2004)。知識經濟。台北:全華圖書公司。
    余鑑(1989)。美國多樣式建教合作。師大學報,34,345-364。
    周憲同譯(1966)。經濟學原理。John S. Mill原著。台北:台灣銀行印行。
    吳天方、張訓臣和陳鎮潦(2004)。二十一世紀高職學生之能力指標。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76,40-43。
    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亞君(2001)。航太科技教育產學聯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椿榮(1989)。輪調式建教合作二十週年慶感言。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二十週年專輯」(頁3-10),台中縣。
    吳瓊恩(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李明譯(1986)。工業社會學。Perker Brown & Charity原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建興(1993)。社會變遷與教育發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李鈞、李文明(2004)。生產管理。台北縣: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李基常(1996)。高職教育的省思與展望-談高職師資培育與建教合作。師友月刊,351,10-13。
    李遠哲(2003)。關於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
    李隆盛(1997)。台灣省高職建教合作教育研究。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專案委託研究。
    李錦旭譯(1987)。教育社會學理論。Barry Hnut & David Blackledge原著。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聲吼譯(2002)。技職教育哲學-多元概念的探討。Lowell P.Lerwick原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路路(無日期)。社會變遷。「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2008年1月1日,取自http://db2.library.ntpu.edu.tw/cpedia/Content.asp?ID=17802
    沙鹿高工(1970)。「建教合作實驗班」實驗報告。未出版,台中縣。
    沙鹿高工(1971)。沙鹿高工建教合作實驗班實施計畫。未出版,台中縣。
    周希平(1978)。淺談輪調式建教合作。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彙編「台灣省七十三學年度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場校觀摩會-輪調式建教合作專輯」(頁45-48),台中縣。
    周春美、沈健華、賴銘娟、周巧錡(2004)。我國商業教育類科發展與業界缺工需求分析。建國科技大學等主辦之「2004海峽兩岸高職(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27-848),彰化縣。
    周中天(2004)。台灣翻譯產業現況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專案研究。2007年11月7日,取自http:// www.ntnu.edu.tw/tran/list 7/speech/931231.htm
    孟繼洛(2003)。美國產學合作在技專校院的借鏡。教育部主辦「產學合作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02-103),台北市。
    林玉體(1980)。西洋教育史。台北:三民書局。
    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台灣師大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保民(1988)。期待建教合作步上坦途。教育家,8,20-25。
    林英捷(1991)。美國的建教合作制度。工業職業教育,9(1),10-13。
    林海清(1991)。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藉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江(1975)。建教合作理論與制度之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地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7,61-96。
    林清江(1996)。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清江譯(1978)教育社會學。Olive Banks原著。台北:復文圖書公司。
    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職教育雙月刊,23,32-35。
    林富華(1980)。高工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之評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益昌(1994)。我國建教訓合作教育訓練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琴珠(2001a)。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問題探討。師友月刊,412,56-60。
    林琴珠(2001b)。建教合作相關法規及建教合作契約之探討。載於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辦之「台灣省九十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教育檢討會手冊」,(頁17-18),台中縣。
    林琴珠(2002)。職業學校美容科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琴珠(2004)。台灣省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建國科技大學等主辦之「2004海峽兩岸高職(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66-981),彰化縣。
    林琴珠(2005a)。高職實施輪餐飲管理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之困境及因應之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之「中美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79-186),台北市。
    林琴珠(2005b)。高職美容科實施建教合作教育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85,58-63。
    林琴珠(2007)。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流失傾向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1),37-64。
    林榮模(1978)。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相關措施之研究。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73-133),台中縣。
    林鴻儒(2004)。高級職業學校推動教育夥伴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麗娟(1997)。情境、學習與動機。視聽教育雙月刊,38,4,頁18-27。
    邱上真(1991)。發現式學習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之「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頁75-92)。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邱上真(1991)。認知發展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之「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頁51-67),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姜文閔譯(1992)。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姜吉甫(1984)。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訓練報告。工業職業教育,4(6),13-15。
    姜吉甫(1986)。中等學校建教合作之研究。光復大陸,236,35-40。
    姜吉甫(1989)。ㄧ個制度的誕生。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11-16),台中縣。
    侯崇文(1998)。青少年出入不當場所問題及其與一般少年行為上的比較。輔仁學誌,28,1-22 。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台北:麗文文化公司。
    紀經峰(1980)。工業職業教育教學型態之比較。工業職業教育,2(5),10-14。
    徐昊杲(2007)。技藝教育改革方案-推展與改進組專案計畫研究。台中縣: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專案委託研究期末報告。
    唐智(1978)。我國建教合作情況與當前的問題。教育資料集刊,3,137-149。
    唐智(1986)。建教合作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夏征農(1992)。辭海。台北:東華書局。
    馬淑卿(2003)。技專校院產學合作策略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高玉芬、何至峰(1996)。由策略聯盟剖析建教合作。技術及職業教育,35,51-55。
    高長(1996)。台商在大陸投資趨勢及對大陸經濟影響。2006年11月25日,取自http:// 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s203.htm.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7)。教育統計資訊-建教班一覽表。2007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edu.kh.edu.tw/statistics/014.xls.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原理。台北:全友書局。
    康自立(1988)。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評鑑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職司專案研究。
    康自立(1991)。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訓練評估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職司專案研究。
    康自立(2004)。高職的教育定位與轉型再造之研究。台中縣: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專案委託研究。
    康自立、鐘瑞國、莊柏年和周少凱(1998)。加強企業與技術學院產學合作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張天津(1991)。技術職業教育行政與視導。台北:三民書局。
    張其清、戴建耘、徐昊杲(2000)。技職教育的永續經營策略-技職院校發展夥伴關係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主辦之「2002海峽兩岸技職教育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
    張春興(1996)。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書局。
    張新仁(1991)。有意義的學習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之「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頁105-116),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鈿富(2003)。台灣產業轉型、人口趨勢與技職教育之發展。中台醫護技術學院與台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主辦「技職教育的對話學術研討會-第四次地方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頁13-22),台中縣。
    張蓓琪(2000)。電信資訊科技對產業經濟之影響分析。大業學報,9(1),91-99。
    張靜云(2001)。全球化與台灣勞動受雇結構轉變。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6(4)。2007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9003/6-4-1.htm。
    張罄伊(2005)。1987-2004年台灣職業教育政策發展與回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志偉(1972)。建教合作實驗班機工科技能訓練規範序文,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教育部(1974)。建教合作實施辦法。1974年9月13日教育部臺(63)參字第24825號令。
    教育部(1976)。專科及職業學校加強推行建教合作補充規定。1976年10月6日教育部臺(65)技字第117246號函。
    教育部(1997)。修訂建教合作實施辦法。1997年6月5日教育部台(86)參字第85504410號令。
    教育部(1996)。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高級中等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訓練實施要點。1998年1月2日教育部台八六技字第86150783號函。
    教育部(1999a)。建教合作實施辦法。1999年12月10日教育部台(八八)參字第88155110號令。
    教育部(1999b)。修正「專科學校推廣教育實施辦法」及「建教合作實施辦法」第三條條文。1999年12月10日教育部台(八八)參字第88155110號函。
    教育部(2004)。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2006年3月5日教育部台參字第 0930029110A令 。
    教育部(2006)。高中職學校升學與就業概況。2006年10月8日,取自http:// www.edu.gov.tw/EDU_WEB_MGI/STATISTICS/EDU72001/ service/sts.xle.
    教育部(2006)。大專校院產學合作實施辦法。2006年12月28日教育部台參字第0950193691C號令。
    教育部(2007a)。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國民的權利,國家的義務。2007年3月9日台中(ㄧ)字第0960035620號。
    教育部(2007b)。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7c)。「加額補助經濟弱勢私立高中職學生學費方案」。2007年9月3日教育部台中字第0960131572號函修訂。
    教育部(2007d)。「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教育部2007年5月8日部授教中(三)字第0960509244號函訂定。
    教育部(2007e)。高中職優質化輔助方案96學年度遴選通過名單。2007年9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12edu/news_detail.php?code=01&sn=300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1999)。台灣省八十八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概況手冊。台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1a)。台灣省九十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建教合作教育檢討會會議記錄。未出版,台中縣。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1b)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如因經濟不景氣訂定安置輔導計畫案。2001年10月11日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九O教中(三)字第90516156號函。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2a)。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九十一學年度工業暨農業類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訪視報告。台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2b)。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九十一學年度家事暨商業類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訪視報告。台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2c)。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九十一學年度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輔導人員研習手冊。台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3)。職業學校建教合作教育規劃及研修專案小組第一次會議紀錄。2002年7月12日九一教中(三)字第0910556637之1號函。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a)。台灣省九十三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建教合作教育檢討會紀錄,2004年11月4日 教中(三)字第0930519431號函。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b)。高級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作業規範,2004年3月30日教中(三)字第0930504947號函。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c)。高級職業學校辦理建教合作之學分採計作業細則,2004年12月13日九三教中(三)字第0930521615號函。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5)。台灣省九十四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建教合作教育檢討會紀錄,2005年1月1日 教中(三)字第0940517507號函。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a)。95學年度台灣省暨金馬地區高級職業學校校長會議手冊。未出版,台中縣。
    教育部中辦公室(2006b)。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95學年度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訪視報告。台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c)。研商輪調式建教合作班職場採計學分事宜既國立秀水高工等五校之職場補充訓練計畫審查會議記錄,未出版,台中縣。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d)。國立暨臺灣省私立高級中等職業學校96學年度申請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注意事項。2006年12月27日教中(三)字第0950524407號函。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a)。96學年度起入學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以150學分為畢業學分數。2007年2月8日教中(三)字第0960501127號函。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b)。96學年度輪調式建教合作廠校座談會實施計畫與五場會議記錄,未出版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c)。研商輪調式建教合作職場實習學分採計會議記錄,2007年1月18日教中(三)字第0960501003。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d)。台灣省九十六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概況手冊。台中縣:作者。
    教育部技職司(2007)。教育部技職司96年8月28日專案報告技職教育推動產學攜手合作實施計畫報告資料。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第三科(2000)。立法委員舉發輪調式建教合作傳有人亦仲介介入等情形訪查結果報告。未出版,台中縣。
    梁實秋(1984)。名揚百科大詞典。台北:名揚出版社。
    莊雪芳(2004)。後現代家庭:現代家庭的解構與建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6,2007年7月13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tety/e-j/36/36-21.htm.
    許邦雄譯(1988)。美國建教合作職業教育指引。台中縣:台灣省教育廳。
    郭振昌(2003)。德國職業訓練雙軌制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4,443-453。
    陳子煌(1989)。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現況與探討。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174-189),台中縣。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育俊(1990)。西德職業訓練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育俊(1997)。德國職業訓練。載於陳聰勝等著之「各國職業訓練制度」(頁29-77)。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育俊(出版中)。德國職業訓練。載於陳聰勝等著之「各國職業訓練制度(修正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武雄、黃敏雄(2005)。技職教育與職訓整合發展趨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之「2006-2010年國家職訓中程策略規劃專案-職訓發展分區座談會報告」。高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南區職業訓練中心。
    陳昭雄(1992)。工業職業技術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陳奎熹(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英豪(1999)。台灣省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技術與職業雙月刊。35。頁31-40。
    陳聰勝(1997)。各國職業訓練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聰勝(2002)。人力資源開發運用的理念與實施-提供國家競爭力的策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聰勝(2005)。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上課講義,未出版
    陳麗珍(1987)。西德學徒訓練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陶百川等(1992)。職業訓練法。六法全書,台中:三民書局。
    傅一勤等(2000)。牛津當代大辭典。台北:旺文社書局。
    彭台臨(1989)。我國建教合有關法規與辦法檢討分析。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134-141),台中縣。
    馮單白(1983)。建教合作成敗之關鍵人物-協調教師。師友月刊,190,12-15。
    黃俊英(2007)。全由化時代的挑戰與對策。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9(1),204-217。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7)。教育是人類的希望。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辦「九十六年國立及私立高級中等進修學校校務主任會議研習手冊」(頁59-71),台中縣。
    黃禹昌(1989)。輪調式建教合作技能訓練之檢討與改進。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142-148),台中縣。
    黃營杉譯(1999)。策略管理,Charles W.l.Hill & Gareth R. Jones原著,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黃富順(日期不詳)。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2001年國際終身學習研討會暨亞太終身學習論壇輪文集。2006年11月12日,取自:http://home. macau.ctm.net/~tsui/thesis/docl_01.htm.
    黃鎮台等(2002)。全球化下台灣經濟發展的新思維。國政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新華網(2004)。諾貝爾獎獲得者貝克談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動力,2004年7月6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 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3-04/30/content-854
    楊丹妮(1999)。營銷類專業課程的情境教學法。職業技術教育,5,頁44-45。
    楊啟棟(1989)。輪調式建教合作班發展經緯。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195-199),台中縣。
    楊朝祥(1981)。建教合作的要素與實施方法。工業職業教育,3(2),10-13。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楊朝祥(1985)。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楊朝祥(2003)。中美技職教育發展之比較與展望(上)。技術教育雙月刊,39,39-45。
    楊國賜(1978)。現代教育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楊塋(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之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經濟部(1998)。焦點經濟問題簡析系列-國去十年國內產業結構變遷的觀察。2007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moea.gov.tw/~meco/paper/issue/24.htm.
    經濟部(2004)。中小企業白皮書,台北。
    經濟部(2006)。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背景文件-提升產業競爭力。未出版,台北市。
    經濟部(2006)。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產業組引言報告資料。未出版,台北市。
    葉學志(1985)。教育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詹棟樑(1991)。發展人類學。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詹棟樑(1995)。如何促進學校教育之現代化。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頁7)。台北:師大書苑。
    詹棟樑(1991)。教育人類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彭台臨(1989)。建教合作的理論與實務。工業職業教育,7(3),21-29。
    賈馥茗(1988)。杜威和實用主義教育學說評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廖年淼(2004)。我國技職教育發展的隱憂。師友月刊,443,6-14。
    廖進發(1981)。我國高級職校輪調式建教合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7(4),80-96。
    趙文衡(2000)。全球化對台灣精技的挑戰與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3(8),24-30。
    趙光照、翁慶隆(2004)。技職校院提升產學合作之實物探討-以建國科技大學為例。建國科技大學等主辦之「2004海峽兩岸高職(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35-949),彰化縣。
    劉榮主(2005)。財經政策與發展-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與挑戰。2005年8月公務人員薦任人員升等訓練授課資料,未出版,南投縣。
    蔡上桂譯(2003)。莫裴著「職業訓練新選擇—德國雙軌制」。就業安全簡訊,2006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evta.gov.tw/book/safe /halfyear/2-1.htm
    蔡宏明(2001)。識經濟時代對我國產業人力資源的因應與挑戰。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6(4)。2007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moea. /gov.tw/~ecobook/season/9003/6-4-1.htm
    蔡英文(2003)。大陸經濟情勢與兩岸經貿發展。2003年11月6日「九十二年度大陸經濟發展研討會」報告資料。未出版,台北市。
    鄧立徳(1999)。從學校到工作-美國職業教育的新運動。載於教育部技職司彙編之「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367-371)。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蕭錫錡(1994)。我國工業較預建教合作教育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9,161-177。
    賴金男(1992)。認識未來社會。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統府(1965)。工廠法。1929年12月30日國民政府公布,1975年12月19日總統(64)台院(一)義字第5595號令修正公布。
    總統府(2002a)。勞動基準法。1984年7月30日總統公布,2002年11月25日總統華總義字第09100248770號令修訂。
    總統府(2002b)。職業訓練法。1983年12月25日總統公布,2002年5月29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100108400號令修正公布。
    聯合晚報(2007)。就業人口增幅緩。2007年10月16日第七版。
    薛玉(2003)。以實例探討運用專案管理強化產學合作之作法。教育部主辦之「技職校院產學合作運作機制及配套措施研討會」論文集(頁76-81),台北市。
    薛伯英譯(1991)。教育投資分析。George Psacharopoulos & Maureen Woodhall原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宗穎(2003)。未來技職教育人才培育之發展方向。技術與職業雙月刊,76,34-39。
    鍾俊文(2004)。人口結構轉變之趨勢與對策。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2005年8月4日,取自http://www.cepd. gov.tw/upload/OVERALL/Casestudy/Newage2/s4@379970.4011344085@.pdf
    鍾清漢(1988)。教育與經濟發展之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顏玉雲(1995)。後現代主義與比較教育學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頁128),台北:師大書苑。
    羅大涵(1980)。高工輪調式建教合作實施成效之評估。工業職業教育,2(1)17-20。
    羅大涵(1986)。高工輪調式建教合作實施與檢討。工業職業教育雙月刊,4(1)32-33。
    羅大涵(1990)。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推展建教合作的回顧與檢討。技術學刊,5 (4),321-330。
    譚仰光(1989),從德國的學徒制度看我國的輪調式建教合作班。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58-63),台中縣。
    顧明遠(1996)。比較教育辭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部分
    Ascher, C. (1994). Cooperative education as a strategy for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CenterFocus, 3. Retrieved May 20, 2006, from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eb site: http://ncrve.berkeley.edu/CenterFocus/cf3.html
    Howard,A.(2004).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s at the Threshold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Hankbook For Reseauch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k Internship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Bloeden,R.V.,& Stoke,D.R.(1994),Making 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37(2)44-49.
    Colhoun,C.C. & Finch,A. V.(1982).Vocational Educaion:Conceptsand Cperations. U.S.:A Division of Wadsworth Inc.
    Campbell,C.P. & Diedrich,H.(2000).Germany’s National Training Apprenticeship System. Workforce Preparation:An Internationl Perspective.Parken Publisations,Inc.
    Cooper, C.L. (1998),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Hrschbach,D.R. & Campbell,C.P.(2000).Workforce Prepara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rakken Publication,Inc.
    Evans,R N.& Herr,E.L.(1971).Founda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Ohio:Charles E.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f Germ(2006).
    Vocational and Tainning Act. Retrieved August 6,2006 from http//:www.bibb.de/dokunente/pdf/bmbf_berufsbildungsreformgesetz_enpdf.
    Gordon, H.R.D.(1999).The History and Grow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merica.U.S.:Allyn & Bacon A Viacom Company.
    Huffman, H.(1970)”Cooperaive Education”The Educational Forum May 1970 p541-545.
    Husen,T. & Postlethwaite,T.N.(1994).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8,Oxford:Pergamon.information.
    Retrieved May 9,2007 from http://www.doa.state.wi.us/debf /doc.
    Husted,S.W.,Mason R.E. & Adams,E.(2003).Cooperative Occupational Education. U.S.:Pearson Education Ltd.
    Indian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5).Cooperative Education Guidelines and Prosedures Manual.Retrieved September 10,2006 from the Indian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eb:http://www.in.
    Gov/ed.ucation.htm.
    Indiana Department of Labor(2005).Child Labor Laws.Retrieved November 15,2006 from the Bureau of Child Labor Web:http: //www.in.gov/labor/childlobor/pdf/hrposter.pdf.
    Jane R.&Jane L.(2003)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SAGE Publications Ltd.
    Dewey,J.(1966).Democracy and Education.New York: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Johnson,A.(2006).News and Speeches:Producing a Better Skilled Workforce,27 Setember,2006 from http://www.laborr.org.uk.
    Joseph,F.L.(1987).The Smedden/Presser social efficiency parading of vacationl educat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25(1)pp.31-40.
    Jwa,H.S.(1997)〝Globalization and 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mplicaation for Structural Adjustment Policies,〞in Takatoshi Ito and Anne O.Krueger eds.,Regionalism versus Multilaateral Arrangement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imble,G.A.(1967).Foundations of conditioning and learning.New York:Appleton.
    Mansfield.B.&Mitchell.L.(1996).Towards a Compentent Workforce.England:Gower Publishing Ltd.
    Mansfield.B.& Schmidt H.(2001).Link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andards and Employment Reguirements. PRIM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Mason.R.E.,&Haines,p.c.(1972).Cooperative Occupational Educaation.The Interstate Prenters & Puplishers,Inc.
    Merrill Publishing Co.,
    Mitchell(1977).Coopera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nciple, Methods,and Poblem.U.S.:Allan & Bacan Inc.
    NCVER(2001)Australian Apprenticeships Facts,fiction ank future.Nationa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ltd.
    Linn,P.L.(2004).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A Lifespan Stud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nkbook For Reseauch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k Internship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Pennsylvania Departmant of Education(2004).Cooperative Education Guidelines Adminisryation-How To Comply With Federal and State laws and Regulations.Retrieved September 10,2006 from http://www.pde.state.pa.us/bcte.
    Porter, M. (1987), 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87,43-59.
    Rawis,J.(1971).A Theory of Justice. New Y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de(2004)./The Educationa Systim in Germany and Drop Outs-Description.
    Stadt,R.W.&Gooch,B.G.(1980).Cooperative Education. Indianapolis:The Bobbs-Merrill Educational Publishing.
    Stull, W.J. & Sandes,N.M.(2003).The School-To-Work Movement:origins and destinations.U.S.: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
    Syrquin,M.(1998).Moden Economic(Endogenous)Growth and development,in Fabrizio Coricelli,Massimo di Matteo,and Frank Hahn eds.,New Theories 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The System and The Tasks of Vocational Guidance Services. Retrieved April 4,2007 from http://www.backontrack.info/Apps/webObjects/
    Tompinks,J.(1995).The Genesis Enterprise, New York:Mcgraw-Hill.
    U.S.Department of Labor(2005).Youth Employment Provisions for
    UNESCO(2005)Statistical Yearbook 2005。-view2.asp?budid=42.
    U.S.Department of Labor(2005).Youth Employment Provisions for
    Nonagricultural Occupations Under the Fair Labor Standarda Act.Retrieved May 2,2007 from U.S.Department of Labor Web:http://www.dol.gov.esa/regs/complicance/whd/ehhildlabor101.dpf.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6). Carl D.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n Improvement Act of 2006. Retrieved February 4,2007 from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eb:http://www.ed.gov/
    policy/sectech/leg/perkins/index.html
    Welch,F.G.(1977).Cooperative education:A Review The ERIC Clearinghouse on Career Education,The Center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Columbus,Ohio.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truction(2003).Cooperative Education Skill Standards Certificate Program.Retreived September 10,2006 from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eb:http://www.dpi.state.wi.us/dpi/dlsis/let/cteskills.html.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2007).2007-09 Biennial Budget.
    World Band(1980).World Department Report 1980.New Y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rthen,B.R.&Sanders,J.R.(1987).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Longman Group Ltd.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