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谷祖梅 Ku, Tsu-Mei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The Study on Attitudes toward Morning Exercise and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in Taipei Junior High Schools |
指導教授: |
林靜萍
Lin, Ching-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晨(課)間運動 、運動態度 、規律運動行為 |
英文關鍵詞: | morning exercise, sport attitude,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8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學生間的差異,並探討參與晨(課)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間的相關情形。對象為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以自編「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依臺北市12個行政區域採分層叢集抽樣,發放問卷1,028份,回收有效問卷905份,回收率88.03%。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8.0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檢定、卡方檢定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在α=.05。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一、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以「認知態度」最高、「行動意向」次之、「情意態度」最低;不同性別、實施次數、實施時間及實施球類時,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在「整體態度」及各構面得分差異皆達顯著水準,男生優於女生、參與者優於未參與者、實施20分鐘以上優於實施5分鐘以下、參與健身類及球類者優於未參與者。
二、運動參與頻率以每週平均2天、累積31-90分鐘、參與中等強度者最多、符合規律運動行為達33.8%;不同年級、性別、實施次數、實施時間及實施健身類時,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差異達顯著水準,7年級>8年級>9年級、男生優於女生、實施3次以上、時間達20分鐘以上規律運動比率最高、參與健身類及球類運動者高於參與健身操類者。
三、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各構面間皆達顯著水準呈正相關。
This research aims at understandi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orning exercise and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in Taipei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so as to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evant circumstances of the variou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mong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The study applied th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o collect survey data from 1028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with 88.03% valid return rate). The research tool was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obtained material was analyzed with the following methods: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Pearson chi-square test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The significant level was α.05. The main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Among th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orning exercise, the rating order is “cognitive attitude”, “intention in action” and “affective attitude.” Boys are better than girls and the participants are better than non-participants. Furthermore, the attitude of those who do mornings exercise more than 20 minutes are better than those who do morning exercise less than five minutes. And the participants in fitness and sports are better than non-participants.
2.The highest exercise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is 2 days a week in average, cumulative 31-90 minutes, and participating in medium strength, which meet the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up to 33.8%. The seventh graders are the best while the ninth graders are the worst. Boys are better than girls. The frequency of doing morning exercise over 3 times and more than 20 minutes is the highest. And the participants in fitness and sports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gymnastics.
3.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ttitude toward morning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nd the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in Taipei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王天威(2005)。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王占春、王德深主編(1990)。小學教師之友-體育卷。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正通(2007)。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市:洪葉。(Nixon II, H. L. & Frey, J. H., 1996)。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淑芳、顏效禹、李思招、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7)。臺北市國中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學校衛生,50,23-38。
王逸君(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運動態度、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宇炫明(2008)。南投縣高中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書良(2002)。臺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連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1994)。國民保健計畫執行報告-健康體能促進。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運動城市調查表。臺北市,作者。
何佩玲(2005)。臺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 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學報,9,119-147。
吳文忠(1957)。體育史。臺北:正中。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岡。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呂金榮(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運動環境態度與課間運動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汝和主修、莊金德整修(1970)。臺灣省通志-經濟志物價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4,361頁。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花蓮縣宜昌國民中學兩所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李建興(1995)政府遷臺後初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修訂的歷史經緯。體育學報,19,35-46。
李美枝(1980)。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99)。臺灣本土心理學的發展與卓越追求。心潮,國立政治大學,4-13。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
李彩華(1998)。臺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豐榮(2005)。我國國民小學朝會活動內容及其意涵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谷祖梅、林靜萍(2011)。臺北市公立國中晨(課)間運動實施現況探討。2011 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運動教育學會。
周嘉琪(2004)。健身運動、情緒感受與心理健康。大專體育,72 ,156-161 。
季力康(1997)。運動對心理的益處。體育論壇,34,4-7。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臺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與健康行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6(3),218-228。
林孟冠(2010)。職場環境、運動社會心理因素與臺北市警察人員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國瑞(2001)。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效能信念及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臺北市:柯正。
林凱儀(2004)。桃園地區國中學生體能活動調查與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曉薇(2003)。應用跨理論模式於臺北市高中職學生規律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巿。
林錦明(2001a)。拓展學童參與運動的機會-淺談國小健身運動及課間運動的價值。學校體育,11(5),114-120。
林錦明(2001b)。臺北縣國民小學健身運動及課間運動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耀豐、丁文琴 (2003)。規律運動行為對健康促進效果之影響-以臺灣地區論文為析論主體。成大體育,36(3),32-48。
林靖斌(2002)。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微珊(2009)。影響青少年運動態度與行為形成之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俞素華(2007)。某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俞齊親(2008)。高中女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北一女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胡凱揚、莊睿宸(2011)。運動與憂鬱症。大專體育,112,40-46。
范春源(1999)。戰後初期臺灣小學體育科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1949年)。體育學報,27,51-60。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師大教研中心](1992)。基礎教育法令1。臺北市:師大書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9)。98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師大體研中心](1993)。大陸學校體育研究-小學體育。臺北市:教育部。
張光軍(2010)。談組織高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途徑和方法。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3(3),84-86。
張至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臺北:水牛圖書出版社。
張其昀(1968)。課間活動與課外運動。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通訊,111,1-3。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萓方(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41)。各級學校體育實施方案。重慶市:作者。
教育部(1948)。初等教育。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2(3)。
教育部(1959)。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一輯附錄。臺北市:中等教育司。
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國民體育季刊,28(1),147-156。
教育部(2002)。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增進學生運動時間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98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 (1999)。中華民國體適能護照(學生專用)。臺北市:作者。
曹德弘(2001)。長期規律運動對腹部脂肪分佈與瘦身蛋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怡英(2009)。雲林縣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恩慈(2008)。臺北市兩所國中學生身體意象、運動社會心理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縱貫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裕陞(1997)。國小課間運動的編排原則與方式。臺灣省學校體育,7(4),12-24。
許慧玉(2001)。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數學溝通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陳秀娟(2006)。運用跨理論模式於屏東縣國中生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陳其昌(1998)。兩性在參與運動上的心理差異及對運動行為的影響。雲科大體育,1,46-51。
陳忠強、蔣憶德(2005)。健身運動態度有關的理論模式之探討。大專體育,81,137-144。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俊安(2006)。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品希(2007)。調查花東地區國中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昭宇(2004)。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皆榮(2002)。運動與青少年發展。國民體育季刊,132,74-80。
陳美昭(2006)。臺北市某國中學生 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昭、賴香如(2006)。臺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相關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55-79。
陳挺豪(2005)。開南管理學院學生運動狀況、態度、認知之研究。通識研究集刊,7,99-116。
陳素娥(2007)。國中生課後運動參與行為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雅芬(2004)。臺中縣國小學童實驗態度與科學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筱蕙(2007)。影響某中學學生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德璘(2010)。2009 高雄世運會對國中生運動行為及習慣影響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陳穎悟、熊百華、余萬予、林素梅(2004)。論建國前我國課間操的演變與發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8(5),467-471。
陳麗娟(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與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新潁(2007)。臺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知相關研究。北體學報,16,192-204
湯寶玉(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課間運動實施滿意度、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壬要(2004)。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文俊(1999)。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永賢(2002)。成大學生運動狀況、態度、認知之研究。成大體育研究集刊,7,19-29。
黃金柱、林志成(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黃思芸(2004)。高職學生國文科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雅鈴(2004)。休閒運動行為與睡眠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黃嵩豪(2005)。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楊淑雲(2006)。國小學童課間身體活動強度與體適能表現暨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溫世頌(2003)。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溫密欣(2009)。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憲清(1992)。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1號-城鄉高中體育經營現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1),1-23。
葉憲清(2005)。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
管敏華(2008)。臺北縣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實施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教育局(2002)。臺北市體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教育局(2009)。臺北市學校體育及衛生法規彙編。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教育局(2010)。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課間運動注意事項。臺北市:作者。
臺灣省行政公署秘書處(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2(3)。
趙居蓮(譯)(1998)。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桂冠。(Weber, A. L., 1995)。
趙國欣(2005)臺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麗雲(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4,36-44。
劉文群(2009)。臺北市國小學童身體自我概念、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俐蓉(2003)。臺北市立士林國中學生中重度身體活動量、運動階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勇( 2006)。大課間體育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音體美勞教學,49。
劉照金、周宏室(2002)。大學生體育態度與運動技能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1-12。
劉翠薇、黃淑貞(1999)。臺北縣某商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34,1-32。
劉影梅、陳俊忠、蔣立琦(2004))。國際衛生組織身體活動量表監測系統的建立與國際合作(二)期中報告。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九十三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報告。
劉影梅、黃永泰、黃璉華、陳俊忠、姚開平、蔣立琦(2005)。國際衛生組織身體活動量表監測系統的建立與國際合作(二)-以電腦輔助電話系統訪問18–65歲國民之國際身體活動盛行率調查期末報告。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蔡育佑、徐欽賢(2006)。仁德護專學生體育態度之研究。成大體育,39(1),57-66。
蔡明憲(2002)。長期規律運動對全身脂肪分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禎雄(1995)。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伊真(2010)。金門地區國中學生體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蕭世原(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賴香如、李碧霞、吳德敏、趙國欣、呂昌明、卓俊辰、蔡雅惠、陳美昭(2006)。臺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5,73-103。
駱木金(1974)。充實課間活動內容之我見。國教輔導,14(2),15-16。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新北市:野人文化。(John, J. R., & Eric, H., 2008)。
羅雅玲(2003)。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顧望平(2000)。戰後初期臺灣高級中學體育科教育發展之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1(上),295-314。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0). Position stand on the recommende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and muscular fitness in healthy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2, 265-274.
Anastasi, A. (1996).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 J. Wiley & Sons Ltd.
Barnekow-Bergkvist, M. S. (2001). Adolescent determinant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dult men and wome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9 (3), 208-217.
Caspersen, C. J.,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 126-130.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Recreation & leisure: The nature of leisure, recreation, and play. Leisure, Recre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2nd ed.). Mc Graw-Hill.
Deflandre, A., Lorant, J., Gavarry, O., & Falgairette, G. (2001).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and sports activities in French school children.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92(2), 399-414.e
Dishman, R. K., Sallis, J. F., & Orenstein, D. R. (1985). The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2), 158-171.
Dishman, R. K. (1991). Increasing & maintaining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Therapy, 22(3), 345-378.
Fox, K. R., (1999).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mental well-being.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3A), 411-418.
Gau, L. S. (2008). Sport attitudes across cultures: Socialization process through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etal agents. Journal of Sports Knowledge (運動知識學報,真理大學). 5, 137-144.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Hannon, J. C. & Ratliffe, T. (2007).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and teacher interactions in coed versus single-gender physical education settings. Physical Educator, 64(1), 11-20.
Hines, J. M. (1985) 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6(3), 665A.
Hurrell, R. M. (1997).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gular exercis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4(3), 871-874.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enyon, G. S. (1968). Six Scales for Assessing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Quarterly, 39(3), 566-574.
Koballa, T. R. (1988). Attitude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2, 115-126.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ion and Control, 10th Edtion, New Jersey, Prentic Hall Inc.
Lipsky, C. K. (1981). The Modification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07287)
McKenzie, T. L., Marshall, S. J., Sallis, J. F. & Conway, T. L. (2000). Student activity levels, lesson context, and teacher behavior during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1(3), 249-259.
Pratkanis, A. R. (1989). 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121.
Rowland, T. W. (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allis, J. F., & Hovell, M. F. (1990).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behavior.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 18, 306-330.
Sallis, J. F., Prochaska, J. J., & Taylor, W. C. (2000). 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2, (5), 963-975.
Singer, R. S. (1992).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 Psychology (ISSP). The Sports Psychologist, 6, 199-203.
Smith, A. N. (1972). The important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0(1), 20-25.
Stephens, T., Jacobs, D. R., & White, C. C. (1985). A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 147-158.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0). Healthy People 2010: Understanding & Improving Health. Washington, DC: Public Health Service.
三、網路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我國將於2007年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2011年10月26日,取自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12/24/content_5526596.htm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快樂多動動 減重真輕鬆。2011年12月3日,取自健康九九網站。網址http://health99.doh.gov.tw/Default.aspx
教育部(2005)。我國學生體適能現況分析。2011年5月9日,取自教育部電子報。網址http://epaper.edu.tw/162/
教育部(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2011年7月15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
教育部(2011a)。改善學童體位問題 。2011年5月9日,取自教育部電子報。網址http://epaper.edu.tw/foreword.aspx
教育部(2011b)。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2011年8月25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及健康教育資訊網。網址http://140.122.72.62/Census/moreCensus
劉影梅(2005)。臺灣中小學生身體活動量行為指標。2012年4月17日,取自於健康體位網。網址http://pace.cybers.tw/
劉影梅(2006)。臺灣身體活動量監測系統網站。2012年4月17日,取自IPAQ網。網址http://140.129.162.186/ipaq3
LET,S MOVE (2011) 。America,s Move to Raise a Healthier Generation of kids. 2011年9月17日,取自LET,S MOVE網站。網址 http://www.letsmove.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