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韋聿
論文名稱: 清人入關以前對海防壓力與水上軍事事務的肆應:能力、策略及其發展思維
指導教授: 陳國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清朝滿洲入關海防水軍戰船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17世紀上半葉的滿人,在長期根據遼東半島、及至入關以前的這段期間,水域地形裡的戰爭與運輸,以及海岸線上的防禦,曾為他們造成什麼樣的軍事難題,而他們又將採取如何的應變措施,以克服這些挑戰。另外,本文亦將檢視天聰七年以降毛文龍舊部的陸續來降,是否確如學界成說所言,提升了滿人的水上戰力,並將針對關外時期滿人在水面上的長期軍事發展策略,提出個人的一些推斷。
    滿語稱為「weihu」或「jaha」的小船,曾在滿人早期的戰事裡面,發揮一定程度的運輸功能。然而,當戰爭規模日益擴大,滿洲自有的船隻技術,漸漸無法適應新的需要。而隨著滿人與漢地社會的接觸越趨頻繁,他們開始仿造漢人的船隻,並將之投入於軍事用途。在這個過程中,滿洲軍官佟克申扮演了技術媒介的要角。然而,滿人的造船水平,仍無法在短時間內與對手並駕齊驅,而仍存在影響其長期軍事發展方針的限制。
    滿人進入遼東半島後,明朝方面的「三方布置策」,以及明將毛文龍所建立的「東江鎮」等海岸線上的軍事壓力,逼使滿人必須採取墟地徙民的消極守勢。為了因應明軍浮海而來的襲擾,滿人曾在綿長的半島海岸線各處,布置不同的防禦,但成效有限。而在與明朝對抗的戰爭當中,滿人亦曾數表現出他們對水上戰力的需求,並意圖藉由引援於朝鮮的辦法,作為權宜應變。然而這些實驗性的做法,並未取得太大的成功。
    天聰七年以降,毛文龍舊部陸續向滿洲投降,許多史家認為這些降將帶到滿洲的軍人與船隻,可能為滿人帶來了水軍的即戰力。然而,若實際檢證這些將領帶到滿洲的投降隊伍,則實情或許並不如是。本文推斷:皇太極之所以選擇將降軍留置於陸上戰場,可能是基於對火炮技術的需要、滿洲軍人群體的異議、對降將的控馭等原因。最終,滿人仍選擇走向原先擅長的戰爭模式,繼續完成他們征服中國的事業。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0 第二章 滿洲造船技術的發展及其限制 15 第一節 「weihu」與「jaha」──滿人自有的造船技術 16 第二節 佟克申與「cuwan」──滿人工匠對異地造船技術的吸收 29 第三節 滿洲船隻在軍事用途上的總體評估 39 第三章 滿人所面對的水上軍事問題:     海防、水戰(登陸戰)以及滿洲軍隊的應變之道 49 第一節 滿人遭遇的海防壓力及其墟地徙民的基本策略 50 第二節 滿人在遼東半島所建立的防禦體系 62 第三節 滿人對水上戰力的需要及其向朝鮮提出的借援要求 70 第四章 毛文龍舊將來降:一個提升滿洲水戰實力的契機? 81 第一節 考論毛文龍舊將攜降於金國的「人」以及「船」 84 第二節 天聰七年皇太極拒絕建置水軍的原因 99 第五章 結論 107 徵引書目 113

    一、檔案資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方裕謹編選,〈清崇德三年漢文檔案選編〉,《歷史檔案》,1982年第2期(北京:1982.5),頁20-34。
    安雙成編譯,〈順治十四年吉林拉發渡口建造戰船題本〉,《歷史檔案》,2000年第3期(北京:2000.8),頁3-6。
    東洋文庫清代史研究室譯註,《舊滿洲檔:天聰九年》第1冊,東京:東洋文庫,1972。
    東洋文庫清代史研究室訳註,《内国史院檔‧天聡七年》,東京:東洋文庫,2003。
    河內良弘訳註、編著,《中国第一歴史档案館蔵内国史院満文档案訳註‧崇德二、三年分》,京都:松香堂書店,2010。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丙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甲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3。
    張存武、葉泉宏編,《清入關前與朝鮮往來國書彙編(一六一九-一六四三)》,臺北:國史館,2000。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滿文老檔I‧太祖1》,東京:東洋文庫,1955。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滿文老檔V‧太宗2》,東京都:東洋文庫,1961。
    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匯編,《明代遼東檔案匯編》,瀋陽:遼瀋書社,1985。
    關孝廉編譯,〈天聰五年八旗值月檔(二)〉,《歷史檔案》,2001年第8期(北京:2001.8),頁5-18。

    二、官書典籍
    [明]于燕芳,《剿奴議撮》,收錄於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明]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佚名,《海運摘抄》,收錄於羅振玉輯,《明季遼事叢刊》,《明清史料叢書八種》冊4,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
    [明]汪楫等編,《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明]沈國元,《兩朝從信錄》,《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35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周文郁,《邊事小紀》(《歷代邊事資料輯刊》冊1,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明]茅元儀,《石民四十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09,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茅元儀,《督師紀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冊3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茅瑞徵,《東夷考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凌義渠,《奏牘》,《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9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徐日久,《隲言》,《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2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徐光啟撰,王重民輯校,《徐光啟集》,上海:中華書局,1963
    [明]張養蒙,《張毅敏集》,《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冊93,北京:線裝書局,2004。
    [明]畢自嚴,《石隱園藏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畢自嚴,《餉撫疏草》,《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7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畢恭等修,任洛等重修,《遼東志》,《遼海叢書》冊1,瀋陽市:遼瀋書社,1985。
    [明]陳仁錫,《陳太史無夢園初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59-6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程子頤,《武備要略》,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冊2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程開祜輯,《籌遼碩畫》,《叢書集成續編》冊242,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明]補過居士編,《東事紀略》,《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冊13,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明]歐陽保等纂修,《(萬曆)雷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盧象昇,《明大司馬盧公奏議十卷》,《四庫未收書輯刊》輯2冊2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瞿九思,《足本萬曆武功録》,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
    [清]毛承斗輯,東海鶴放道人刪評,《東江疏揭塘報節抄》,收錄於賈乃謙點校,《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外二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標點崇禎間刊本。
    [清]毛霦,《平叛紀》,《中國野史集成》冊28,成都:巴蜀書社,1993。
    [清]西清纂,蕭穆等重輯,《黑龍江外記》,《中國方志叢書‧東北地方‧第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收錄於《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阿桂等修,《清朝開國方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4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楊賓,《柳邊紀略》,《遼海叢書》冊1,瀋陽市:遼瀋書社,1985。
    [清]蔣良騏撰,金韶華等點校,《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2000。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釋今釋編,張允格續編,《平南王元功垂範》,《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冊68,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朝鮮]《仁祖實錄》,收錄於《朝鮮王朝實錄》,首爾:探求堂,1973。
    [朝鮮]不著撰人,《江都錄》,收錄於探求堂輯,《稗林》,漢城:探求堂,1969,冊8。
    [朝鮮]任希聖,《在澗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冊2443,漢城:景仁文化社,1997。
    [朝鮮]安邦俊,《隱峰先生文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冊478-483,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
    [朝鮮]成海應,《研經齋全集》,《韓國文集叢刊》冊273-279,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1。
    [朝鮮]李民寏,《建州聞見錄》,收錄於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3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朝鮮]李植,《澤堂先生文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冊934-937,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
    [朝鮮]李德壽,《西堂私載》,《韓國文集叢刊》集186,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
    [朝鮮]李選,《芝湖先生文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冊2822-2823,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
    [朝鮮]金光煜,《竹所集》,《韓國文集叢刊‧續》冊19,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6。
    [朝鮮]金春澤,《北軒集》,《韓國文集叢刊》冊185,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6。
    [朝鮮]國史編纂委員會編纂,《承政院日記》,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1961-1977。
    [朝鮮]張維,《谿谷集》,《韓國文集叢刊》冊92,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朝鮮]趙慶男編著,《亂中雜錄》,收錄於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3輯》,頁441。
    [朝鮮]鄭經世,《愚伏先生文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冊961-966,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
    [朝鮮]權斗寅,《荷塘先生文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冊967-968,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
    《三朝實錄》,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藏,未刊。
    《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收錄於天理大學おやさと研究所編,《東方学紀要2》,奈良:天理大學おやさと研究所,1967,頁175-273。
    《明實錄‧光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北平圖書館校印紅格鈔本微捲,1962。
    《明實錄‧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刊本縮編。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清太宗實錄稿本》,收錄於遼寧大學歷史系編,《清初史料叢刊第三種》,遼寧: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收錄於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卷2,頁297-393。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初纂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小紅綾,未刊。
    《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實錄‧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故宮博物院藏,《五體清文鑑》,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
    萬福麟監修,張伯英總纂,崔重慶等整理,《黑龍江志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滿文老檔II‧太祖2》,東京:東洋文庫,1956。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8。
    羅振玉輯,《天聰朝臣工奏議》,收錄於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2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羅振玉輯,《太宗文皇帝招撫皮島諸將諭帖》,收錄於于浩輯,《明清史料叢書八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冊2,頁235。

    三、專書著作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第1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86-101。
    Denis Sinor著,北京大學歷史系民族史教研室譯,《丹尼斯‧賽諾內亞研究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6。
    Geoffrey Parker ed.,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arfare: The Triumph of the We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mela K. Crossley,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刁書仁主編,《中朝關係史研究論文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代戰爭史》,台北縣:三軍大學,1961-1972。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社會經濟史組編,《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9。
    方豪,《方豪六十自訂稿》,臺北:方豪發行,臺灣學生書局總經銷,1969。
    王景澤,《清朝開國時期八旗研究(1583-1661)》,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王鍾翰主編,《滿族史研究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司徒琳主編,《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北京:三聯書店,2009。 
    白壽彝主編,《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
    牟復禮等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7。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修訂版)》,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吳緝華,《明代海運及運河的研究》,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1。
    李光濤,《明清檔案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李洵、薛虹主編,《清代全史‧第1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李鴻彬,《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周遠廉,《清朝興起史》,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孟森等著,《明代邊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
    邱心田、孔德騏著,《清代前期軍事史》,中國軍事通史第16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紀宗安、湯開建主編《暨南史學(第三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頁202-225。
    韋慶遠,《明清史新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夏鼐《夏鼐文集(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孫文良、李治亭,《明清戰爭史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孫靜,《「滿洲」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袁閭琨等著,《清代前史》,瀋陽:瀋陽出版社,2004。
    張向凌主編,《黑龍江歷史編年》,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張存武,《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張晉藩、郭成康,《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張璇如,《北方民族漁獵經濟文化研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許二斌,《變動社會中的軍事革命:14-17世紀歐洲的軍事革新與社會變革》,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陳生璽,《明清易代史獨見(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陳希育,《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陳捷先,《努爾哈齊寫真》,臺北:遠流,2003。
    陳捷先,《清史雜筆(六)》,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
    喻蓉蓉,《熊廷弼與遼東經略(1569~1625)》,台北:花木蘭文化,2010。
    陽暘主編,《中國的東北社會(十四-十七世纪)》,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楊學琛、周遠廉,《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
    劉家駒,《清史拼圖》,臺北:遠流,2003。
    劉家駒,《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劉景憲等著,《滿語研究通論》,牡丹江市: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97。
    劉鳳雲,《清代三藩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滕紹箴,《三藩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稻葉岩吉著,但燾譯,《清朝全史》,上海:中華書局,1915。
    鄭天挺等編著,《清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閻崇年分卷主編,《清朝通史‧太宗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6》,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頁307-314。
    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第六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戴逸、李文海主編,《清通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謝貴安,《清實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 Jr.)著,陳蘇鎮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日]山本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編纂委員会編,《山本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山川出版社,1972。
    [日]中山八郎,《明清史論集》,東京都:汲古書院,1995。
    [日]出口晶子,《日本と周辺アジアの伝統的船舶-その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東京:文獻出版,1995。
    [日]阿南惟敬,《清初軍事史論考》,東京都:甲陽書房,1980。
    [日]稻葉博士還暦記念會編纂,《稲葉博士還暦記念満鮮史論叢》,京城府:稻葉博士還暦記念會,1938。
    [韓]金在瑾著,櫻井健郎譯,《龜船》,東京都:文藝社,2001。

    四、期刊論文
    王作新,〈上古舟船述要〉,《文獻》,1997年第3期(北京:1997.),頁222。
    王俠,〈我國東北古代民族的海上活動〉,《北方文物》,1987年第1期(哈爾濱,1987.2),頁65-71。
    王榮湟,〈百年袁崇煥研究綜述〉,《明代研究》,17(臺北,2011.12),頁164-170。
    李澎田、刁書仁,〈吉林船廠考略〉,《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吉林,1984.)頁74-78。
    李學智,〈孔有德耿仲明降清史末及明史黃龍傳考〉,《幼獅學報》,1:1(台北:1958.),頁1-24。
    李鴻彬,〈皇太極與火炮〉,《歷史檔案》,1997年第2期(北京,1997.5),頁88-93。
    祁美琴,〈明清之際的「夜不收」與「捉生」〉,《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北京:2005.),頁19-28。
    柳海松,〈論尚可喜叛明歸清〉,《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2(瀋陽:2005.3),頁97-102。
    孫衛國,〈登萊事變及其對明、後金與朝鮮的影響〉,收錄於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所編,《韓國學論文集‧13》,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頁28-40。
    徐娜娜,〈廟島群島在古代東北亞海上交通史上的地理定位〉,《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青島,2008.),頁95-96。
    參見鄒蘭欣,〈簡述乾隆時期滿語文的推廣、應用及發展〉,《滿族研究》,2001年第1期(瀋陽,2001.3),頁83-87。
    張杰,〈「庫雅喇人」考論〉,《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第5期(2008.10),頁95-100。
    張國慶,〈古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漁獵農牧經濟特徵論〉,《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哈爾濱,2006,11),頁56-63。
    郭成康、成崇德,〈劉興祚論〉,《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北京:1994.),頁22-23。
    陳見微,〈東北民族的船〉,《北方文物》,1998年第1期(哈爾濱,1998.2),頁75-76。
    陳潔,〈明代天津巡撫設置初探〉,《黑龍江史志》,2009年第18期(哈爾濱:2009.9),頁37-38。
    馮其庸,〈兩樁歷史事實和兩件珍貴文獻〉,《紫禁城》,2005年第6期(北京,2005.),頁100-103。
    黃一農,〈吳橋兵變:明清鼎革的一條重要導火線〉,《清華學報》,新42卷1期(新竹,2012),頁79-133。
    黃一農,〈明清之際紅夷大砲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4(臺北,2010),頁770-817。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北京,2004.8),頁74-105。
    黃一農,〈劉興治兄弟與明季東江海上防線的崩潰〉,《漢學研究》,20:1(臺北:2002,6),頁131-161。
    楊立紅、朱正業,〈《清實錄》曲筆之考察〉,《史學史研究》,2008年第3期(北京:2008.9),頁44-50。
    楊勇軍,〈《滿洲實錄》成書考〉,《清史研究》,2012年第2期(北京,2012.5),頁99-111。
    楊英杰,〈清代滿族漁獵風俗述略〉,《北方文物》,1992年第2期(哈爾濱,1992.5),頁65-70。
    葉高樹,〈「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臺北,2006.12),頁153-192。
    葉高樹,〈明清之際遼東的軍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2(臺北:2009.12),頁121-196。
    董少新、黃一農,〈崇禎年間招募葡兵新考〉,《歷史研究》,2009年第5期(北京:2009.10),頁65-86。
    董萬崙,〈元代合蘭府水達達研究〉,《北方文物》,1990年第2期(哈爾濱,1990.5),頁59-65;
    趙紅,〈明代登萊巡撫考論〉,《濟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濟南:2006.),頁69-73。
    劉建新等,〈一六三七年明清皮島之戰〉,《歷史檔案》,1982年第3期(北京:1982.8),頁84-89。
    滕紹箴,〈清初漢軍及其牛彔制度探源〉,《滿族研究》,2007年第1期(瀋陽,2007.3),頁60-72。
    閻崇年,〈論覺華島之役〉,《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北京,1995.5),頁1-8。
    謝景芳,〈八旗漢軍的名稱及含義沿革考釋〉,《北方文物》,1991年第3期(哈爾濱,1991.8),頁84-88。
    謝肇華,〈關於漢文舊檔《各項稿簿》〉,《文獻》,2000年第2期(北京,2000.4),頁268-278。
    魏志江,《中韓關係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魏剛,〈明與後金對旅順的爭奪〉,《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吉林:1999.),頁86-88。
    魏國忠,〈元代黑龍江地區的社會經濟〉,《黑河學刊》,1991年第1期(黑河:1991.),頁100-106。
    顧誠,〈清初的遷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北京:1983.),頁60-72。
    [日]谷井陽子,〈八旗制度再考(五)-軍事的背景と戦略-〉,《天理大学学報》,63:1(奈良,2011.10),頁19-47。
    [日]神田信夫,〈孔有德の後金への來歸:「天聰七年檔」の檢討を通して〉,收錄於《東方學會創立五十周年記念東方學論集》,東京:東方學會,1997,頁431-444。
    [日]細谷良夫,〈與後金合作的漢將〉,《黑河學刊》,1990年第4期(黑河:1990.),頁116-119。

    五、學位論文
    王御風,《清代前期福建綠營水師研究(1646-1795)》,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徐志豪,〈毛文龍生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蔡松穎,〈皇太極時期的漢官(1627-164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蔡偉傑,〈論清朝前期的滿洲文化復興運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