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宛芬
論文名稱: 屈服與顛覆--中國章回小說的「漢族」「男性」「父權」的弔詭關係:以《薛丁山征西》為例
指導教授: 林安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漢族中心父權中心男性中心薛丁山征西樊梨花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此研究之方法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三節對文本進行文獻探討及版本考察,包括:前言、版本及作者、文本內容簡介、相關史實考證。
    第二章論述漢族中心意識的持守及其限制,首先定義漢族中心意識之內容,接著提出文本中呈現與此相關的三個子題:第一節天命觀以及宿命觀;第二節漢族中心的價值觀;第三節大一統觀以及正統觀。第一節首先簡述天命觀及宿命觀在傳統中國文學中之樣貌,進而羅列作者表現於文本中的情節,包括:(一)表現在民族意識--天命在唐;(二)表現在婚姻觀念--宿命因緣;(三)表現在人物塑造--降生謫降。第二節簡述漢族中心的價值觀,並從文本中抽提出可與之相印證或顛覆之者,包括:一、順從權威及其顛覆;二、階級意識之反撲;三、圓滿和諧的結局。第三節論述一、大一統觀的誤執與惡用;二、正統觀的隱伏與約束。
    第三章論述父權中心主義的屈服及其顛覆,定義說明父權制後,緊接第一節是文本中對父權中心的屈服表徵,包括:中國傳統父權制的特點,藉由中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情況之比較,以歸納突顯中國傳統父權制的特徵,以及(一)生殺權的掌握;(二)婚姻狀況之主宰;(三)父權制的衍伸。第二節自文本中析出顛覆父權的情節,即男女主角的弒父行為;第三節析論文本中對父權中心的克服與和解。
    第四章論述男性中心主義的表現及其反動,首先簡述男性中心的定義,第一節羅列中國政治、社會以男性中心為主的種種情形,包括:一、男尊女卑,此綱目下簡列出男尊女卑的三種情形(一)夫尊妻卑,(二)不平等的政治、社會和法律地位,(三)女人不觀,之所以只羅列此三項目,並非意指中國男性中心之情形僅此三種,而是依文本中所呈現情節而選列之;二、負心休妻,此綱目針對文本中男主角薛丁山對女主角樊梨花之三休三棄的經典片段而設;三、貞潔苛求,此綱目為自古迄今中國社會所無法跳脫之兩性不公平藩籬,文本中對此綱目亦有突出之情節安排;四、一夫多妻,此綱目是男性中心主義的特有變態演出,針對薛丁山一男娶三女之橋段而設;五、男性後代,文本中薛丁山所娶三女皆產下男性後代,此綱目針對此情節安排剝析其幕後成因;六、男性中心的審美視角,此綱目就文本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其所以如此呈現之潛在心理。第二節男性中心的反動,此節為文本中對男性中心的顛覆表現,包括:一、女強男弱;二、陣前招親;三、妻尊夫卑;四、郎貌女才。第三節弔詭:屈服顛覆,綜合論述文本對男性中心主義的屈服又顛覆的內涵,並提出個人對兩性關係之淺見。
    第五章分為兩節,第一節總論,將此研究之漢族、父權、男性三大中心彼此之關係發表個人之看法及濃縮式整理;第二節回顧與展望,抒寫筆者對此研究之收穫與感想,並提出未來可能研究之方向。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1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版本 3 第二章 漢族中心意識的持守及其限制 8 第一節 天命觀以及宿命觀 13 第二節 漢族中心的價值觀 28 第三節 大一統觀與正統觀 35 第三章 男性中心主義的表現及其反動 40 第一節 男性中心的種種 44 第二節 男性中心的反動 61 第四節 弔詭屈服與顛覆 70 第四章 父權中心主義的屈服及其顛覆 73 第一節 父權的屈服 76 第二節 顛覆:弒父 87 第三節 克服與和解 90 第五章 結論 93 第一節 總結 93 第二節 回顧與展望 97 參考書目 99

    參考書目
    一、 古籍(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986《書經集註》。台北:新陸書局仿宋影印精校善本。
    司馬遷
    《史記》。台北:七略出版社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本。
    杜 預 注
    1960 《左傳會箋》。台北:廣文書局。
    李復言
    1989《續玄怪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袁郊
    1956《甘澤謠》。台北:商務印書館。
    孫希旦 撰
    1988 《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慎 撰、段玉裁 注
    1986 《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程頤
    1987 《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
    郭璞 注、邢昺 疏
    1965 《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僧祐
    1978《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劉禹錫
    1981《劉賓客集》。台北:中華書局。
    鄭玄 注、賈公彥 疏
    1965 《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鄭玄 注、賈公彥 疏
    1965 《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歐陽修等編著,楊家駱主編
    1975-1981 《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戴德
    1991 《大戴禮記》。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謝冰瑩、邱燮友等編譯
    1993 《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陳奇猷校釋
    1985 《呂氏春秋》。台北:華正書局。
    二、專書(依作者系名筆劃排列,合著及編著置於單人著作之後)
    文康
    1959 《兒女英雄傳》。台北:世界書局。
    王邵璽
    1989 《東方兩性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孔令境
    1962 《中國小說史料》。台北:中華書局。
    孔祥文
    1991 《中國女性史話》。台北:青文出版社。
    宋兆麟
    1990 《生育神與性巫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吳 璿
    1987 《中國歷史演義現代版全集—薛丁山征西:征西演義》。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杜芳琴
    1996 《發現婦女的歷史》。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杜維明
    1999 《文化中國的認知與關懷》。台北:稻鄉出版社。
    李甲孚
    1973 《中國古代的女性》。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李仕芬
    2005 《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李金梅
    2000 《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豐楙
    1996 《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余安邦 主編
    2003 《情、欲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安梧
    1992 《台灣˙中國--邁向世界史》。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6 《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2004 《台灣解咒˙克服「主奴意識」建立「公民社會」》。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 辰
    1992 《神怪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林幸謙
    2000 《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林保淳
    2003 《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
    范煙橋
    1983 《中國小說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孟德聲
    2002 《中國民族主義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胡如雷
    1987 《中國封建社會型態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
    唐君毅
    1979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
    孫康宜
    1998 《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孫楷第
    1982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韋政通
    1986 《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徐宗懋
    1993 《台灣人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徐復觀
    1994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郭箴一
    1984 《中國小說史》。上海:上海書店。
    康正果
    1991 《風騷與艷情》。台北:雲龍出版社。
    1994 《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東原
    1979 《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陳致平
    1984 《中華通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翠英
    1996 《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張小虹 編
    1998 《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黃錦珠
    1995 《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費孝通
    1993 《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楊學琛
    1994 《中國民族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葉慶炳
    1987 《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鄧啟耀
    1992 《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四川:重慶出版社。
    廖炳惠
    1985 《解構批評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歐陽健
    1992 《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魯 迅
    1992 《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
    2000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
    劉大杰
    1986 《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劉詠聰
    1995 《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廣明
    1993 《宗法中國》。上海:新華書店。
    劉慧英
    1996 《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三聯書店。
    劉澤華
    2000 《中國的王權主義:傳統社會與思想特點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國梁
    1987 《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
    鄭振鐸(西諦)
    1967 《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5 《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
    鄭 涌
    1998 《韋伯》。香港:中華書局。
    錢靜芳
    1979 《小說叢考》。台北:長安出版社。
    魏 勒
    1988 《性崇拜》。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魏崇新
    2002 《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簡瑛瑛
    1998 《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瞿同祖
    1982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
    饒宗頤
    2003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六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國維、余銘衡、林語堂等著
    1984 《紅樓夢藝術論》。台北:里仁書局。
    李亦園、楊國樞 編
    1972 《中國人的性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馬積高、黃鈞主編
    1998 《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黃俊傑、楊儒賓 編
    1996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
    趙元信、何錫蓉 合著
    1995 《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
    劉炳澤、王春桂 編
    1998 《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漢威出版社。
    龔鵬程、張火慶 合著
    1984 《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范忠信、鄭定、詹學農 編
    1992 《情理法與中國人-中國傳統法律探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
    1991《大般涅槃經》,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
    三、譯著及外文書(依作者姓名筆劃及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上野千鶴子 著,劉靜貞、洪金珠 譯
    1997 《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村元 著,徐復觀 譯
    1991《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中野美代子 著,劉禾山 譯
    1977 《從中國小說看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台北:成文出版社。
    皮埃爾˙布爾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劉暉 譯
    2002 《男性統治》。深圳:海天出版社。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ior)著,歐陽子、楊美惠、王愈靜 合譯
    1984 《第二性--女人》。台北:晨鐘出版社。
    弗雷澤(Simon Fraser)著,汪培基 譯,陳敏慧 校閱
    1994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呂西安˙戈爾德曼(Lucien Goldmann) 著,吳岳添 譯
    1988 《論小說的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沙特(Jean Paul Sartre)著,陳宣良等 譯
    1987 《存在與虛無》。北京:三聯書店。
    阿瑟科爾曼,莉比科爾曼著,劉文成、王軍譯
    1988 《父親:神話與角色的變換》。北京:東方出版社。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著,李步樓 譯
    1996 《恩格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著,褚孝泉 譯
    2000 《拉康選集》。上海:三聯書局。
    博蘭尼(Michael Polanyi Harry Prosch)原著,彭淮棟 譯
    1984 《意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韓格理(Gary G.Hamilton)著,翟本瑞 譯
    1990 《中國社會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蘿拉•穆爾維(Loura Mulvey )著,周傳基 譯
    1992 《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瑪麗林˙弗侖區(Marilyn French)著,鄭至麗譯
    1949 《對抗女人的戰爭》。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C.G Jung
    1989 Aspects of the Masculine,ed. John Beebe,London:Ark。
    Hoffman R.Hays
    1966 The Dangerous Sex:The Myth of Feminine Evil,London:Methuen。
    Jim Powell
    1994 Sappho:A Garland,The Poesm and Fragments of Sappho,New York:The Noonday Press。
    John Berger
    1972 Ways of Seening,Lodon: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Karen Horney
    1967 Femininie Psychology,New York:Norton。
    Kate Millett
    1970 The Sexual Politics。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Michael Gurian
    1994 Mother,Sons and Lovers,Boston:Shambhala。
    Paglia Camille
    1992 Sex, art, and American culture : essays,New York : Vintage Books。
    Richard E.Mayer著,林清山 譯
    1998 《教育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四、期刊論文、演講稿(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杜芳琴
    2002 從社會性別視角看中國社會性別制度的歷史演變--以華夏族為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
    林安梧
    2002.2 John Makeham訪談林安梧論「新儒學」與「後新儒學」(之二),《鵝湖》三五六期(第三十卷第八期)。台北。
    2004.11.7 我對兩漢哲學的一些片斷思考。「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
    陳長房
    1990 巴赫汀的詮釋策略與少數族裔作家:摩里遜與湯婷婷的比較。《中外文學》第十九卷第二期。
    鄭慧生
    1994 <婦好論>,《南方文物》第2期。
    吳清輝 等
    1997 華夏民族主義思想之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論文集。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李艷梅
    2003 《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的性別文化初探--以男義女情為核心的考察。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昭利
    2001 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曾馨慧
    2004 巾幗英雄之研究--從樊梨花出發。台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蕭鳳嫻
    1998 從思維方式剖析《封神演義》中「封神」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