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瑞傑
論文名稱: 西周封國之自主與交融-周代封建性質的再檢討
指導教授: 王仲孚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封建制分封制內自主外自主文化殖民周禮天命諸夏意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62下載:18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論述有兩條主軸,一是討論封國的自主,可說是屬於「政治」的層面;另一則討論封建性質,可說是屬於「文化」的層面,這兩者關係可說是互為表裡,透過對這兩個部份的討論,即可看出西周至春秋前期的封國既有政治上「自主」的一面,卻也有文化上「交融」的一面,而後者則跟周人的「文化殖民」有相當的關係。因此,在周人封建「文化殖民」的影響下,中原地區的封國雖然是一個個「自主」的政治體,但卻又是相互「交融」的文化體,這對促進華夏民族的形成與擴大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緒論 1 第一章 封國秩序的建立與重整      第一節 周初封國與新興王權  第二節 封國之重整與再封 第二章 封建王權下封國之自主  第一節 周王與封國地位之消長  第二節 封國自主性地位的揚昇 第三章 周文化的特性與「文化殖民」  第一節 殷周文化的傳承與維新  第二節 周人「文化殖民」之意涵與作用 第四章 「文化殖民」下封國之交融  第一節 「周禮」施行下的封國  第二節 春秋諸夏意識形成的文化基礎 結論 附錄 徵引彝銘拓本 參考書目

    一、文獻(依四部順序排列)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
    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漢.伏 生《尚書大傳》,《四庫叢刊正編》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
    漢.毛 亨傳、鄭 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
    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宋.朱 熹,《詩經集傳》,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清.王先謙撰《詩三家義集疏》,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十月。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
    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
    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
    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漢.何 休解詁、唐.徐 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
    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晉.范 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
    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台北:廣學社印書館,民國六十四年九
    月。
    清.姚彥渠,《春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清.劉寶楠、劉恭冕撰,《論語正義》,《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
    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清.焦 循、焦 琥撰,《孟子正義》,《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
    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宋.朱 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台北:啟明書
    局,未刊出版年。
    清.朱右曾撰,《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六年一
    月。
    楊家駱主編,《竹書紀年八種》,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四
    版。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五月。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二年二月七版。
    漢.班 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八十年九月七版。
    漢.趙 曄,《吳越春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再版。
    漢.袁 康,《越絕書》,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年五月三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八十年九月六版。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本,台
    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清.孫詒讓撰,《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
    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新編諸子集成》本,台
    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漢.高 誘注、清.畢 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新編諸子集成》
    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
    六年二月。
    清.崔 述,《考信錄》,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四版。
    二、金文著錄及考釋書籍(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三二年初版,一九
    九八年九月重印第一版。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一九三五年
    初版,一九九九年七月重印第一版。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初版,一九九七
    年十二月重印第一版。
    周法高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民國六十三年。
    周法高編,《金文詁林補》,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
    十一年五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一冊~第十八冊,北
    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八月~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
    六年八月。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三卷,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
    八年四月。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四卷,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
    O年四月。
    陳邦懷,《嗣樸齋金文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一九
    九三年九月。
    三、專書(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初
    版,一九九六年三月重印第一版。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周代社會組織》,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二十
    五年十月初版,民國八十六年四月重印初版三刷。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九年六月初
    版,民國七十六年五月修訂十四版。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三十年三月初版,民
    國七十一年九月重印本。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下)》,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
    究所,民國三十三年三月初版,台北大通書局影印本。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續集(全)》,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
    民國三十四年三月初版,台北大通書局影印本。
    李宗桐,《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四十三
    年七月初版,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四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十月。
    程發軔,《春秋左氏傳地名圖考》,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六年十一
    月。
    王夢旦編,《金文論文選》,香港:諸大書店,一九六八年七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九
    年一月初版,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第十一次印刷。
    童書業,《春秋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台一版,
    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台四版。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O年一月初
    版,一九九八年九月修訂版。
    陳 槃,《不見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初版,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再版。 
    陳夢家、丁山,《卜辭綜述.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合訂本),台
    北:大通書局,民國六十年五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
    書局,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初版,民國七十九年二月七版。
    李漁叔,《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四年五月初
    版,一九九七年七月初版第八次印刷。
    王 恢,《中國歷史地理》,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四年七月。
    日.島邦男撰、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中譯本),台
    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問學出版社,
    民國六十六年九月。
    吳 璵,《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初
    版,民國七十七年三月五版。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九年一月初
    版,一九九八年四月初版第四刷。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三月第一版,一
    九九五年十月第二版第五次印刷。
    高 亨,《詩經今注》,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年五月。
    葉達雄,《西周政治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二年一月初版,
    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六版。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初
    版,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初版第三刷。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三年二月初
    版,一九九八年一月初版第十一刷。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林品石,《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二
    月初版,一九九六年十月初版第六次印刷。
    容 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台北:康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五年五月。
    高木森,《西周青銅彝器彙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
    五年七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九月。
    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一
    版,一九九六年三月第四次印刷。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
    初版,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第二版。
    丁 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四
    月重印新一版,一九九九年八月第二次印刷。
    日.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合譯,《金文的世界:殷周社會史》,台
    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八月。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
    王 恢,《史記本紀地理圖考》,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七十九年七
    月。
    李炳海,《周代文藝思想概觀》,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
    年六月。
    丁 驌,《夏商史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二年九月。
    郭克煜等著,《魯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何光岳,《中原古國源流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頁一九九五年四
    月。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
    月。
    黃然偉,《殷周史料論集》,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九五年十月。
    劉清河、李 銳,《先秦禮樂》,台北:雲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
    月。
    李福泉,《先秦文化史》,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六年二月。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一九   九六年三月。
    何懷宏,《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北京:三聯書
    店,一九九六年四月。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
    六年六月。
    謝 謙,《中國古代宗教與禮樂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
    六年七月。
    田繼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
    月。
    錢 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
    李朝遠,《西周土地關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
    月。
    張之恒、周裕興,《夏商周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二月。
    楊 華,《先秦禮樂文化》,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
    六年五月。
    林 尹,《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六月。
    巴新生,《西周倫理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
    月。
    李元慶,《三晉古文化源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
    月。
    謝崇安,《商周藝術》,成都:巴蜀書社,一九九七年八月。
    何光岳,《周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李 民、張國碩,《夏商周三族源流探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
    九九八年四月。
    鄒 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
    八年四月。
    王宇信,《中國小通史-西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
    月。
    王德培,《西周封建制考實》,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
    月。
    王慎行,《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
    年八月。
    葛志毅、張惟明,《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
    社,一九九八年八月。
    姜建設,《周秦時代理想國探索》,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九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
    月。
    高光晶,《中國國家起源及形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十一月。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
    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杜 勇,《尚書周初八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
    年十二月。
    汪中文,《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
    八年四月。
    楊 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四月。
    劉紅星,《先秦與古希臘:中西文化之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
    九九九年七月。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台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
    月。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九月。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
    月。
    李玉潔,《中國早期國家性質-中國古代王權和專制主義研究》,開封:
    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
    徐良高,《中國民族文化源新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
    九年十一月。
    周有光,《漢字和文化問題》,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二OOO年一
    月。
    周書燦,《西周王朝經營四土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二OOO
    年四月。
    王 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二OOO年五月。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O年五
    月。
    四、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收於《王觀堂先生全集》冊四,台北:文華
    出版公司,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原載《國學叢刊》十二,民國四
    年)。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二,台北:文華出版公
    司,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原載《學術叢編》二十,民國六年)。
    徐中舒,〈從古書中推測之殷周民族〉,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國學論叢》第一卷第    一號,一九二七年六月)。
    余永梁,〈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古史辨》第三冊,台北:藍燈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原載《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民國十七年十月)。
    丁 山,〈召穆公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
        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六十年一月再版
        (民國十九年初版)。
    傅斯年,〈論所謂「五等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二本第一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六十年一    月再版(民國十九年初版)。
    傅斯年,〈大東小東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
        一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六十年一月再版    (民國十九年初版)。
    錢 穆,〈周初地理考〉,收於《古史地理論叢》,台北:三民書局,民
        國七十一年七月(原載《燕京學報》第十期,民國二十年十二
        月)。
    傅斯年,〈周東封與殷遺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    本第三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六十年一月    再版(民國二十三年初版)。
    張蔭麟,〈周代的封建社會〉,《清華學報》第十卷第四期,北平:國立
        清華大學出版事務所,民國二十四年十月。
    董作賓,〈五等爵在殷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
        第三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六十一年一月
        再版(民國二十五年初版)。
    曾 謇,〈周代非封建社會論〉,《食貨》第三卷第十期,上海:新生命
        書局,民國二十五年四月。
    齊思和,〈封建制度與儒家思想〉,《燕京學報》第二十二期,北平:哈
        佛燕京學社,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
    徐中舒,〈關於銅器之藝術〉,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
        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中國藝術論叢》,一九三八
        年)。
    齊思和,〈西周地理考〉,《燕京學報》第三十期,北平:燕京大學出版
        社,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石璋如,〈傳說中周都的實地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二十本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六
        十一年一月再版(民國三十七年初版未及發行)。
    嚴一萍,〈夏商周文化異同考〉,《大陸雜誌特刊》第一輯,台北:大陸    雜誌社,民國四十一年七月。 
    楊希枚,〈《左傳》「因生以賜姓」解與「無駭卒」故事的分析〉,收於
        《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八月(原載《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一輯,民國四十三年)。
    屈萬里,〈周誥十二篇中的政治思想〉,收於《屈萬里先生文存》第一
        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原載《中國
        政治思想與制度史論集》,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
    楊希枚,〈先秦賜姓制度理論的商榷〉,收於《先秦文化史論集》,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原載《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本,民國四十四年)。
    李宗桐,〈封建的解體〉,《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十五期,台北:國立台
        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
    屈萬里,〈東西周之際的詩篇所反映的民生及政治情況〉,收於《屈萬里
        先生文存》第一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二
        月(原載《臺大青年》五十七年三期,民國五十七年六月)。
    許倬雲,〈周人的興起及周文化的基礎〉,收於《求古編》,台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再版(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八本第二分,民國五十七年)。
    屈萬里,〈西周史事概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
        二本第四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六十年十
        二月。
    張長傑,〈殷周銅器形制與圖紋的研究〉,《雄獅美術》第四十五期,台
        北:雄獅美術月刊社,民國六十三年十一月。
    杜正勝,〈周代的武裝殖民與邦國-周代城邦的社會基礎之一〉,《大陸
        雜誌》第四十九卷第六期,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六十三年十
        二月。
    楊亮功,〈周代封建制度對於政治文化所生的影響〉,《大陸雜誌》第五
        十七卷第六期,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
    顧頡剛,〈「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收於陳其泰等
        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
        八年六月(原載《文史》第六輯,一九七九年)。
    陳錦忠,〈西周史官制度成立的背景與基礎-兼論西周封建政治的基本性
        格〉,《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三期,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
        所歷史學系,民國六十八年七月。
    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
        十本第三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六十八年
        九月。
    杜正勝,〈西周封建特質-兼論夏政、商政與戎索、周索〉,《食貨月
        刊》第九卷五、六合期,台北:食貨月刊社,民國六十八年九
        月。
    杜正勝,〈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五十本第三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
        六十八年九月。
    徐錫台,〈早周文化的特點及其淵源的探索〉,《文物》一九七九年第十
        期,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
    張光直,〈殷周關係的再檢討〉,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
        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四月(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第五十一本第二分,民國六十九年六月)。
    朱 鴻,〈論魯國「一生一及」的君位繼承制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報》第九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
        學系,民國七十年五月。
    陳全方,〈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甲骨文概論〉,收於《古文字研究論
        集》,成都:四川大學,一九八二年。
    徐中舒、唐嘉弘,〈論殷周的外服制-關於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分期的問
        題〉,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
        八年九月(原載《人文雜誌》增刊《先秦史論文集》,一九八二
        年五月)。
    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論〉,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
        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輯《古
        文字研究論文集》,一九八二年五月)。
    王仲孚,〈殷商覆亡原因試釋〉,收於《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原載《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杜正勝,〈略論殷遺民的遭遇與地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五十三本第四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
        國七十一年十二月。
    沈恆春,〈宗法制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二
        十七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張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與三代文化異同〉,收於《中國青銅時代(第
        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原
        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本第一分,民國
        七十三年三月)。
    楊善群,〈關於西周分封制的幾個問題〉,《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    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一九八四年七月。
    侯家駒,〈周禮中的政治思想及制度〉,《幼獅學誌》第十八卷第二期,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黃中業,〈西周分封制是國家政體說〉,《史學月刊》一九八五年第二
        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三月。
    陳 槃,〈列國簡考〉,《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三本,台北: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張秉權,〈殷代的祭祀與巫術〉,《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二本,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張秉權,〈卜辭中所見殷商政治統一的力量及其達到的範圍〉,《中國上
        古史待定稿》第二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
        七十四年四月。
    饒宗頤,〈天神觀與道德思想〉,《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四本,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饒宗頤,〈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四本,台
        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李學勤,〈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青銅器〉,收於《新出青銅器研究》,北
        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O年六月(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
        生院學報》一九八五年第六期,一九八五年)。
    唐嘉弘,〈試談周王和楚君的關係-讀周原甲骨「楚子來告」札記〉,
        《文物》一九八五年第七期,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七
        月。
    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測〉,《上古史論》,台北:天山出版社,民國
        七十五年二月。
    劉澤華,〈先秦禮論初探〉,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    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中國文化研
        究集刊》,一九八七年)。
    胡謙盈,〈太王以前的周史管窺-周族起源探索之三〉,收於《胡謙盈周
        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二月
        (原載《考古與文物》一九八七年第一期)。
    郝鐵川,〈周朝國家結構考述〉,《華東師大》一九八七年第二期,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
    章景明,〈周人宗法制度考〉,《幼獅學誌》第十九卷第三期,台北:幼
        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尹建中,〈試擬我國民族文化變遷融合的模型〉,《人文學報》第十二
        期,台北:中華民國人文科學研究會,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邵望平,〈《禹貢》九州的考古學研究-兼說中國古代文明的多源性〉,
        《九州學刊》第二卷第一期,香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出
        版,一九八七年九月。
    匡亞明,〈西周領主制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徵〉,《複印報刊資料-先秦、
        秦漢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一九八七年十月。
    李家樹,〈從「詩經」看西周末年以迄春秋中葉期間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的動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十九    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民國七十七年。
    江 鴻,〈試解「井田、邑、封建」之謎〉,《東方雜誌》第二十一卷第
        八期、第九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三
        月。
    黃耀能,〈周代土地制度的演變及其歷史意義〉,《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
        言研究所論文集》第一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
        所,民國七十七年三月。
    許倬雲,〈尋索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九州學報》第二卷第三期,香
        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一九八八年四月。
    王宇信,〈周原廟祭甲骨「 周方伯」辨析〉,《文物》一九八八年第六
        期,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六月。
    葉達雄,〈西周土地制度探研〉,《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十四
        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民國七十七年七月。
    王仲孚,〈試論春秋時代的諸夏意識〉,收於《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原載《第
        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上冊,民國七十八
        年)。
    梁國真,〈論商代的王位繼承制度〉,《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二十
        一期,台北:中國歷史學會,民國七十八年七月。
    田昌五,〈周原出土甲骨中反映的商周關係〉,《文物》一九八九年第十
        期,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月。
    胡謙盈,〈淺談先周文化分布與傳說中的周都-周族起源探索之三〉,收
        於《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
        OOO年二月(原載《華夏文明》二集,一九九O年)。
    晁福林,〈論殷代神權〉,《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O年第一期,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O年。
    夏含夷,〈簡論《保卣》的作者問題〉,收於《溫故知新錄-商周文化史
        管見》,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原載《上海博    物館集刊》第五期,一九九O年)。
    林 崗,〈宗法新解〉,《九州學刊》第四卷第二期,台北:九州學刊雜
        誌社,一九九一年七月
    楊善群,〈周族的起源及其遷徙路線〉,《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
        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李衡眉,〈兄弟相繼為君的昭穆異同問題〉,收於《先秦史論集》,濟
        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原載《史學集刊》一九九二年    第四期,一九九二年)。
    朱鳳瀚,〈商周時期的天神崇拜〉,《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三年第四
        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尹盛平,〈新出太保銅器銘文及周初分封諸侯授民問題〉,收於《西周史
        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朱歧祥,〈殷初戰爭史稿-殷武丁時期方國研究〉,《靜宜人文學報》第
        五期,台中:靜宜大學教務處出版組,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沈長雲,〈論周康王〉,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
        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晁福林,〈試論西周分封制的若干問題〉,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陳昌遠,〈談「周公制禮作樂」〉,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彭邦本,〈武王之世分封的初步探討〉,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
        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馮慶余、康大鵬,〈談西周分封的兩個問題〉,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
        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詹子慶,〈周禮和西周社會〉,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龐德謙,〈試析西周文化的生態基礎〉,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
        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王明珂,〈周人的族源與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形成〉,《大陸雜誌》第八
        十七卷第二期,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八十二年八月。
    管東貴,〈從李斯廷議看周代封建制的解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
    秦照芬,〈殷周宗法制度研究之回顧〉,《簡牘書報》第十五期,台北:
        蘭臺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
    鄭曉時,〈春秋時期的政軍關係〉,《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六卷第二
        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
        六月。
    李衡眉,〈殷人昭穆制度試探〉,收於《先秦史論集》,濟南:齊魯書
        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原載《求是學刊》一九九五年第三期,一
        九九五年)。
    李學勤,〈中國青銅器及其最新發現〉,收於《比較考古學隨筆》,桂
        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原載《煙台師範學
        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五年第三期,一九九五年)。
    秦照芬,〈論殷王之繼位方式〉,《輔仁歷史學報》第七期,台北:輔仁
        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李衡眉,〈昭穆制度與宗法制度關係略論〉,收於《先秦史論集》,濟
        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原載《歷史研究》一九九六年
        第二期,一九九六年)。
    夏含夷,〈西周之衰微〉,收於《溫故知新錄-商周文化史管見》,台
        北:稻禾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原載吳榮曾主編《盡心
        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一九九六年)。
    王仲孚,〈試論周人先世傳說與先周考古〉,收於《中國上古史專題研
        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張富祥,〈周初齊魯兩條文化路域問題〉,《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
        一九九七年第二期,濟南:山東師大學報編輯部,一九九七年三
        月。
    管東貴,〈整體觀與歷史研究-以中國古代封建制的變遷為例〉,《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二十五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李學勤,〈青銅器與商周文化的關係〉,收於《比較考古學隨筆》,桂
        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
    葉達雄,〈西周王權的成立及其相關之制度〉,《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
        報》第二十一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八十六
        年十二月。
    秦照芬,〈論商代的國家政體〉,《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九
        期,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民國八十七年三月。
    梁國真,〈試論商代宗教信仰型態的演變〉,《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三十期,台北:中國歷史學會,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金景芳,〈周公對鞏固姬周政權所起的作用〉,收於郭偉川編《周公攝政
        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十一月。
    秦照芬,〈從卜辭論商代的分封制度〉,《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三
        十期,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民國八十八年三月。
    李紹連,〈關於商王國的政體問題-王國疆域的考古佐證〉,收於《三代
        文明研究》(一),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陳全方,〈周文化的形成〉,收於《三代文明研究》(一),北京:科學
        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曹定雲,〈西周 國考〉,《出土文獻研究》第五集,北京:科學出版
        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張春長,〈淺談商周青銅器風格與思想意識演變〉,收於《三代文明研
        究》(一),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張榮明,〈商周時代的族權、政權與教權〉,收於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
        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