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其慧 Chi-Hui Ho |
---|---|
論文名稱: |
社區報讀者閱報習慣與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文山報導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newspaper reading habits and the sense of community─A study of Wen Shan Weekly |
指導教授: | 林振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9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 、社區報 、社區意識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community newspaper, weekly newspaper, sense of communi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0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題是探討社區報閱讀習慣與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文山報導為例,旨在探討文山報導讀者閱讀後,是否增加了對社區的認同感,並因而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以提升自我的社區意識,同時藉以瞭解文山報導與社區意識之關聯性,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除了採用文獻探討社區、社區報、社區意識及其間之關聯性,並以問卷調查方法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文山報導社區報發行在台北縣新店市、烏來鄉、坪林鄉、石碇鄉、深坑鄉、平溪鄉社區內各行業讀者,抽樣調查後以研究對象之背景資料、閱讀習慣、社區意識分析、量表信、效度分析,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交叉分析,薛費法進行考驗等統計方法,獲取文山報導閱報習慣與社區意識關聯性資料,將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研究結果發現,文山報導讀者以閱報年資長達四年以上為主,閱報動機主要為獲取資訊,特別關心的是風土人情類的人文新聞,而在當地居住時間越久的讀者,對社區意識更為重視。
經研究分析及結論陳述提出幾點建議:
1、在針對社區報讀者閱讀習慣部分,建議拓展三十歲青壯年群體,並加強社區多元化資訊與在地產業獨特性報導,並因應各地區人文型態規劃適當版面;
2、在提升社區報讀者意識形態部分,建議提供專版以宣傳社區參與者現況,並加強報導風土人情以拉近族群融合。
Taiwan academic research has long neglected the crucial role of the community newspaper in raising community awareness. This study focuses on examining the readers of Wen Shan Weekly Newspaper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use of a community newspaper as a channel for developing readers’ sense of community.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based on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cross-analyzed results of a comprehensively designed questionnaire. With a sample of 600, from which 559 valid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the research covered the readers in five regions of Taipei County--Hsin Tien, Wu Lai, Ping Lin, Shen Keng, and Pin Shi. By applying Scheffe’s Method,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more faithful the readership, the higher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btained.
Finally, the study suggests the following:
1. More readership in the 30s age group needs to be gained. In order to do so, community newspapers have to enrich news sections about local business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2. In addition, a news section which specifically features local culture is also in demand. Henc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can be built upon a foundation of community identity through news reading.
中文參考書目
大美百科全書(1990)。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譯。大美百科全書。臺北:光復書局。
文化環境基金會( 1999 )。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文建會。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
朱若柔(1990)。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楊智,785—826。
李丁讚(民89)。試論社區大學中「社區」一詞意涵。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
李永展、馬力文(1996)。臺北縣市居民社區意識及環境認知之探討。臺灣土地金融季刊,33(1):75-89。
李宗翰 ( 2004 ) 。地方社區報發展之可行性─以彰化都會週報為例。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居住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文欽(1995 )。心裡與教育測驗。臺北市:心理。
周如芬 ( 1994 )。我國社區婦女環境教育目標與策略之研究?以德懷
術(Delphi)方式。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
吳明隆(1990 )。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明隆(2003 )。Spss統計應用實務 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成。
吳宜蓁、林振春(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臺北市,文化總會電研會。
吳昭瑩(2004)。嘉義縣頂塗溝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威程(2002),社區大學參與及非參與社團活動課程學員社區意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林家永(2001)。學校教育、社會網絡與社區意識。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振春(1994)。整建社區社會凝聚社區意識。社教雙月刊,61,31–39。
林振春(1994)。整建社區社會,凝社區意識,理論與政策,32,p117–129。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
林振春( 1998 )。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化、社區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師大書苑。
林培仁 ( 1985 )。社區共同防衛與犯罪防制功能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
林瑞欽(1993)。都市新興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的發展究–以臺中市松安社區為例。臺灣省政府社會處。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林澄枝( 1995 )。落實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報告。台北:文建會編印。
周繼珖(1974)。社區報紙與農民現代化態度-以柵美報導為實例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
洪世全(1995)。服務品質、服務價值與顧客滿意度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
洪敬婷 ( 2003 ) 。 參與式社區規劃使用後滿意度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聯華電子之安居計畫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
莊明達(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之研究-以社區意識為導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文化行政碩士。
孫秀蕙( 民1997 )。大眾傳播與社會區意識:社區公眾特質初探,民意研究季刊,202,P 51— 86。
徐柏棻 ( 2000 )。 社區意識與報紙地方版的使用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徐碧珍 ( 1980 )。在經濟計劃性發展中-台灣報紙廣告經營制度的演進。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
徐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刊,6,8-12。
唐復年(2003)報社選擇地方新聞之研究:以聯合報縣市焦點版為例。私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陳怡君 ( 1999 )。瓦礫中的意外─災區社區報如何協助重建家園。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陳怡如(199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其南(1996 )。終身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P 1- 28。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
陳翠娥(2001)。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錦煌( 2001 )。序言。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文建會九十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年會論文集,3〜5。
陳豐盛(1997).社區報紙的參與觀察研究:以“民生社區”為例.台北:碩士論文。
陳麗雲、黃錦賓、甘炳光等編著(1996)。「社區教育」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許忠文(2003)。學校、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瑞弘 ( 2003 ) 。社區報紙的社區公共事務功能-以美濃菸農自救運動為實例的研究。學位類別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
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p46-47,台北市,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
黃富順(1995 )。成人教育和教育改革。成人教育輔導季刊,2。
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雙月刊,30,5-11。
黃森松(1981)。鄉鎮社區雜誌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湯焜楠(2004)。月津文史發展協會實施社區成人教育凝聚社區意識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棟祺 ( 2004 ) 。台中市田心社區資源網絡建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
張玉泓(2002)。公民意識的實踐邏輯:台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案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榮輝(2005).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成效與社區意識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
張德永(2002)。未完的旅程─檢視社區的概念、議題與運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兩岸社區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資料,188—196。
楊榮川(2004),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
楊孝濚(1978)。社區報紙之功能及實務。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研究中心出版。
楊智安(2004 )。 國姓鄉居民對社區營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國德(1996 )。成人教育發展策略。臺北:師大學苑。
楊國賜(1980 )。我國社會教育析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國賜(1982 )。進步主義教育哲學體系與應用。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葉國超 ( 1980 )。社區居民接觸社區報紙輿其社會整合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
楊雅湘(2002 )。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 — 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楊藍君 ( 1980 ) 。社區報紙在促進社區發展功能效果之研究──以中、永和市民代表對「雙和一週」意見評估為實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
厲以賢(2002 )。大陸社區教育的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社區教育會,兩岸社區教賴永忠 ( 1992 )。台灣地區雜誌發展之研究──從日據時期到民國81年。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
潘家慶(1996)。美國的地方報紙。中華民國新聞編輯人協會出版「報學」半年刊3(6),130。
謝春波、何其慧(1980)。文山報導發展史—探討社區報紙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文山報導週刊社。
蘇志誠 (1980)。未來台灣報業發展的新方向。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楊孝濚(1978)。社區報紙之功能及實務。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研究中心。P3,P53-61,P138。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出版年鑑。台北:中國出版公司。
英文參考書目
Bird and Mermin(Ed), The Newspaper and Society, N. Y. Prentice-Hall Inc.,1942, p.p.356.
Buckner, J.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ument to Measure Neighborhood Cohe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 6: 771-791.
Chavis, D.M. and A. Wandersman, (1990), Sence of Community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A Catalyst for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Chavis, D.M., Hogge J.H., McMillan D.W., & Wanderman A. (1986). Sence of Community through Brunswik’ s Lens: A First Look.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24-44.
Committee On Modern Journalism, Modern Journalism, (N.Y.: Pitman Publishing Co., 1962) pp. 531-533.
Glynn T (1981) ”Psychology Sence of Community: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Human Relation, 34(7), pp. 789-818.
Hughey. J.B. &Bardo, J.W. (1984).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Satisfaction in a Southeastern American City.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123, 91-99.
John C. Sim, “The Grassroots Press: America’s Community Newspaper”,Ames, Iowa: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1969, pp.3-4.
Kenneth R. Byerly, “Community Journalism”, New York: Chilton Company, 1961, p.9.
Morris Janowitz, “The Community Press in an Urban Setting: The Social Element of Urbanism”,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67.
Social Progress Tho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 U.N., New York, 1955, pp. 8-13.
Thomas F. Barnhart, “Weekly Newspaper Writing and Editing”,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1953, p35-37.
Ungeg, D.G. and Wandersman (1985) The importance of Neighbors: Th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Neighbo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pp. 13: 13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