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國珮 Kao, Kuo-Pei |
---|---|
論文名稱: |
學校教師對108課綱的理解及其因應策略─以一所北部國中之教師為例 A Study on School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Taking the Schoolteacher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orthern Taiwan as Examples |
指導教授: |
黃鴻文
Huang, Horng-Wen |
口試委員: |
鄭英傑
Jheng, Ying-Jie 陳珊華 Chen, Shan-Hua 黃鴻文 Huang, Horng-Wen |
口試日期: | 2023/07/2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108課綱 、十二年國教 、教師因應策略 、國中教師 |
英文關鍵詞: |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er coping strategie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
研究方法: | 文件分析法 、 深度訪談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60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108課綱的實施,學校教師們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壓力,因應核心素養教學教師該如何調整理念與方法,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和教學的執行者,教師對108課綱的理解和因應策略對於課程的實施至關重要。本研究先梳理符號互動論中的教師因應策略理論,以一所北部國中為研究場域,以符號互動論觀點描述教師對108課綱的因應策略。本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描述該校教師對108課綱的理解,二是描述該校教師的知覺中,該校針對108課綱所提出的工作要求,三是描述該校教師在面對108課綱的工作要求時,教師所遭遇的問題以及採取的因應策略。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法,透過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進行資料蒐集,最終透過資料分析,歸得出以下結論:(一)針對108課綱的要求,教師大致有三種類型「課程的創新者」、「順從型配合者」、「儀式型配合者」。(二)「課程的創新者」對108課綱的理解為正向的,「順從型配合者」與「儀式型配合者」則抱持負面觀點。(三)三類教師對學校實踐課綱的要求「無感」,僅需做到交差而已。(四)「課程的創新者」的主要因應策略偏向影響型策略與問題取向策略。(五)「順從型配合者」多採順從型與保護型因應策略。(六)「儀式型配合者」主要採逃避退縮因應策略。(七) 三類教師的回應策略受自我與結構力量的影響,同時也顯示主體性。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BEC) in Taiwan, school teachers face new challenges and pressures. As the main ag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instructional deliver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and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the BEC are crucial. This study first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eacher coping strategies in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d describes the teachers' coping strategies towards the BEC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The study aims to achieve three objectives: (1) describ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BEC, (2) depict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s requirements related to the BEC, and (3) illustrate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teachers in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BEC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they adopt.
Using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data for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findings from data analysis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teachers can be broadly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Innovation," "Conformity," and "Ritualism." (2) "Innovation" teacher has a pos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while both "Conformity" teacher and "Ritualism" teacher hold negative views. (3) The three types of teachers have a sense of indifference towards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schools and only aim to meet the minimum requirements. (4) The primary coping strategies of "Innovation" teacher lean towards influential and problem-oriented strategies. (5) "Conformity" teacher tends to adopt compliant and protective coping strategies. (6) "Ritualism" teacher mainly employs avoidance and withdrawal coping strategies. (7) The response strategies of the three types of teachers are influenced by personal and structural forces, while also demonstrating subjectivity.
Hurn, C. J. (1989)。教育社會學(王國隆、李錦旭等編譯)。五南。(原著出版於1985年)
丁毓珊,葉玉珠(2021)。教師面對素養導向評量的挑戰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3),21-25。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7)。108課綱與素養導向命題精進方向。https://www.ceec.edu.tw/xmdoc/cont?xsmsid=0J177009711460336585&sid=0J193581842777195097
王正雄(1991)。花蓮縣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支持系統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王美文(1995)。教師對成人學生的分類與互動策略:一個國小補校班級的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
王韻齡(2014)。超額比序,3大亂象與真相。親子天下,53,86-89。
江欣庭(2019)。技術型高中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知覺與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江思瑩(2004)。臺灣教育改革以後國中教師角色變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忠泰(2012)。私校政策迷航 十二年國教航向何方?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新聞稿。http://www.nftu.org.tw/news/news_view.aspx?NewsID=20120605115711A6E6
吳姿瑩(2020)。桃園市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綱核心素養認知度與認同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吳珞齊(2014)。服務學習納入十二年國教積分比序之研究: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學師生觀點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吳逸驊(2004)。圖解社會學。易博士文化。
吳靖國(2022)。新課綱為高中教師帶來的教學負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3),1-6。
吳瓊洳(2005)。國民中學班級情境中的師生權力運作策略之研究。五南。
呂秋逸(2008)。教師對學生反學校文化行為處理方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李江(2021)。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科之課程認知與實施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然堯(2003)。關於「十二年國教」的一些說明。教育研究月刊,115,32-39。
沈姍姍(1998)。學校教育改革中教師的角色調整。現代教育論壇,4,96-98。
周瑞華(2013)。擺盪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一所國中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實施看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林育妃(2006)。教育改革下國中英語教師專業認知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佩儀(2022)。國中藝術領域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課程認知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理踐。課程與教學,5(2),81-96。
林旻慧(2018)。私立科技大學教師生存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美玲(1993)。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現代教育,8(2),20-45。
林美紅(2009)。國小四年級師生互動策略及調適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林家任(2003)。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民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邱惠美(2015)。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教師教與學變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邱義烜(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9)。《無私珍愛-教師調查》108 課綱正式啟動 八成教師還沒準備好。https://kingcar.org.tw/survey/500882
洪欣慈(2020年7月13日)。108課綱大調查。聯合報。https://udn.com/newmedia/2020/12-years-education/poll/
洪詠善(2018)。素養導向教學的界定、轉化與實踐。載於蔡清華(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二輯(頁58-74)。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
洪詠善、范信賢主編(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毓章(2020)。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政策認知度與認同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胡瑜秦(2020)。載浮載沉於行政海──偏遠國小初任教師適應學校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翁仲甫(2012)。十二年國教上路─老師們「不變‧不行!?」。臺灣教育,(676),34-35。
翁芳怡(2012)。國中初任代理教師社會化之微觀政治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高瑄(2005)。國民中學特教班教師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2020)。學習歷程檔案。作伙學網站。https://www.108epo.com/courses.php
張育嫻(2003)。國中實習教師師生互動策略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張宜靜(2021)。雙語實驗課程學校教師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張信斐(2005)。教育改革與國民小學因應政策作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張梅英(2014)。臺南市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理念認同與關注階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
張淑雲(2002)。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
張嘉茹(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張瀞文(2012)。12年國教升學、考試、生涯、選校完全指南最新版。天下雜誌。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教育部(2020)。學科合生活跨界 為學習找到動機和方法。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694
章凱閎(2022年10月4日)。新課綱「探究與實作」資深教師躲遠遠代理教師被推坑。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910013
許殷宏(1999)。師生互動策略之探究。中等教育,50(6),62-80。
許維寧(2020年6月22日)。教團再轟教育部「低級扯謊」 提4大項要求正視新課綱困境。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6885/6407407
連安青(1999)。小學數學新課程之實施-一位小學教師的實作與反省。課程與教學,2(1),35-48。
郭泰平(2001)。國民中學教師對教育改革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陳火川(2005)。國小教師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至中(2012年11月9日)。十二年國教免學費最獲支持。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211090178-1.aspx
陳怡吟(2015)。桃園縣國中英語教師教學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比較正式教師與代理教師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
陳怡妘(2013)。臺東縣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看法與態度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師大書苑。
陳郁仁(2020)。淺談108課綱裡的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5),91-93。
陳振中(2004)。社會性、互動與權力─詮釋課堂生活的社會學視角。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3(4),20-24。
陳婉君(2019)。私立國中導師適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陳淑敏、許殷宏(2008)。隱喻和幕後:談教師教學工作的性質與生存策略。中等教育,59(3),144-155。
陳雅慧(2022年8月25日)。本土語納108課綱!111學年國高中必修:師資荒、教務主任親上陣。翻轉教育。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7491
陳德昊(2016)。教育改革中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知能、 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錫川(2005)。國小教師處理學生不當行為策略與觀點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鴻銘(1995)。國民小學教師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陳贊仰(2014)。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望、認知與態度─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
陳麒(2018)。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教師。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電子報。https://dehpd.ndhu.edu.tw/var/file/67/1067/img/1694/e-news_027_1070930.pdf
陳麗真(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
單文經(1999)。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5-34。
單維彰(2021年11月13日)。素養導向vs學科本位──以國中「方程」為例。單維彰的教育專頁。http://shann.idv.tw/edu/211113.html
彭若梅(2005)。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的衝擊與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曾凡芸(2022年3月29日)。訪國中健康課本編撰委員:12年國教的「月經教育」有哪些改革?為何無法納入更多「素養導向」的教學理想?。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3746
曾吉雄(2000)。國小教師參與開放教育之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曾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温美玲(2022)。國中音樂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音樂科素養導向教學的認知與實施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黃冠翰、吳典龍(2010)。焦點三百學校教師之教學困境與因應。東海教育評論,4,127-146。
廉雅婷(2012)。國民中學教師與學生對十二年國教政策之認知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階法律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22)。新北攜手國家教育研究院 研發全國第一本國中生自主學習課堂指引。新北市政府。https://www.ntpc.gov.tw/ ch/home.jsp?id=28&dataserno=202212120040
楊益風(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楊朝祥 (2002)。教師擠退,所為何來?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高等教育。
劉依玲(2006)。教育改革下國小英語教師專業認知與班級氣氛、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劉若蘭、李育齊(2018)。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方案歷程經驗、服務投入態度與學習成果之研究。課程與教學,21(2),141-168。
劉啟新(2004)。國小藝能科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改革態度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歐用生(2003)。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教育集刊,28,1-15。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麗文文化。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增訂三版)。三民書局。
蔡玉董(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蔡孟翰(2001)。中年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需求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蔡純姿(1998)。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
鄭伊雯(2021)。一位偏鄉教師的社會化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鄭惠仁、卜敏正、李京昇、羅紹平、洪欣慈(2020年7月13日)。108課綱調查/該教的還是要教…彈性課變相綁學科。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12401/4696615
蕭惠文(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賴姿好(2020)。課程改革中的掙扎:一位英文領召老師情緒與專業認同轉變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戴瑞宏(2013)。首屆十二年國教學生的聲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謝明俸(2004)。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學富文化。
Burgess, R. C. (1986). Sociology, education, and school. Nichols.
Becker, H. S. (1993). How I learned what a crock wa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22, 28-35.
Edwards, A. D. & Furlong, V. (1978). 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Meaning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Heinemann.
Fullan, M. G. (2016). Essential features of effective networks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1(1), 5-22.
Fullan, M. G.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3rd ed.). Cassell.
Goffman, E. (1961). Encounters: Two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interaction. Ravenio Books.
Hargreaves, A. (1984). Experience counts, theory doesn't: How teachers talk about their work.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7, 244-254.
Hargreaves, A. (1992). Cultures of teaching: A focus for change. In A. Hargreaves & M. Fullan (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pp. 216–240).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acey, C. (197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s. Methuen & Co Ltd.
Marsh, C. J. (1992).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Falmer Press.
Moore, P. (2000).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interaction with library media. Teacher Librarian, 27(3), 7-11.
Delamont, S. (1976).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Routledge.
Scarth, J. (1987). Teacher Strategies: a review and critiqu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3), 245-262.
Mehan, H. (1978). Structuring School Structur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48, 32-64.
Sharp, R. & Green, A. (1975). Educ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A Study in Progressive Primary Educati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Ross, A. (2000)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ritique. Falmer Press.
Woods, P. (1977). Teaching in survival. In P. Woods & M. Hammersley (Eds.), School experience (pp. 271-293). Croom Helm.
Woods, P. (1983). Sociology and The School: An Interactionist Viewpoint (1st ed.).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12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