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竣元 Cheng, Jyun-yuan |
---|---|
論文名稱: |
清代臺灣「保」的空間劃分:以淡水廳芝蘭保為例 The “Bao” Regional Division of Taiwan in Qing Dynasty–A Case Study of the Tamsui T’ing Zhilan Bao |
指導教授: |
陳志豪
Chen, Chih-Hao |
口試委員: |
陳志豪
Chen, Chih-hao 李文良 Li, Wen-Liang 吳密察 Wu, Mi-Cha |
口試日期: | 2022/07/2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保甲 、行政區劃 、臺灣堡圖 、臺灣里堡圖 、簡明總括圖冊 |
英文關鍵詞: | baoji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aiwan Hōzu maps, Administrative map of Taiwan Island, Simplified Overall Chart-register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歷史研究法 、 比較研究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17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治初期繪製的〈臺灣堡圖〉沿用了清代縣級政府以下的非正式行政空間——「堡」,作為治理的基礎。本文從空間的角度切入,分析清代縣級以下「保」的行政區劃,對地方行政的運作的重要性,藉此回答為何日治初期即以「堡」作為行政基礎。
本文首先利用清初南臺灣保甲的記錄,說明政權交替後縣級以下行政的延續。再以彰化縣為例,說明帝國增設廳縣後,如何透過「以保統庄」來建立新的基層行政空間。並以位於於大肚臺地東西側的猫霧拺保作為案例,藉其析分的過程,初步了解保甲制度在新的行政空間,以及番社之間,如何變通適應。接著以淡水廳芝蘭保作為個案,利用清代的契約文書為基礎,以地理資訊系統(GIS)來分析、呈現「保」的具體變化,意即芝蘭保分化為芝蘭一保、芝蘭二保、芝蘭三保與金包里保的變動過程,及其所蘊含的社會意義。
本研究釐清清代彰化縣與淡水廳下保的行政空間變動的過程。藉由淡水廳芝蘭保的個案分析中,發現保的空間析分與承包縣衙行政業務的地方墾戶有關。此外,在十九世紀開始出現以土字部首來書寫「堡」,係因道光年間清庄聯甲的實施,造成保開始成為具有軍事防禦性質的區域聯防的「堡」。堡空間的界線,在清末劉銘傳清丈後,被確立下來。進而影響日治初期日本殖民政府來臺,選擇以「堡」做為縣級以下的行政基礎。
The " Taiwan Hōzu maps " mapp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adopted the " Bao (保)" of informal administrative space below the county govern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basis of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bao" below the county level to the operation of local administration in Qing Taiwan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y "Bao" was taken as the administrative basi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First,This paper uses the records of Baojia(保甲) in Southern Taiwa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o explain the continuation of administration below the county level after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power. Second, taking Changhua County (彰化縣)as an example, it explains how to use the Bao ruling village(以保統庄) to establish the new administrative space at the basic level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office county. Then, taking the Babusa Bao (猫霧拺保)located o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Dadu tableland (大肚臺地)as a case study, we learn how the Baojia system adapted to the new administrative space and the aborigines tribe through the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Third, take Tamsui T 'ing Zhilan Bao as a case, and use the contract documents of Qing Dynasty as the basis to analyze and present the specific changes of "Bao" with GIS. It means that Zhilan Bao is divided into Zhilan 1st Bao, Zhilan 2nd Bao, Zhilan 3rd Bao and Jinbaoli Bao(金包里保)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clarified the process of Bao administrative space change under Changhua County and Tamsui T 'ing in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amsui T 'ing Zhilan Bao, it i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vision of Bao is related to the local land-owner(墾戶)who contracts the administrative business of county Yamen(縣衙). In addi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Chinese character " Bao(堡)" began to be written with the radicals of "tu(土)".It was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sing villages and linked jias(清庄聯甲) during the Daoguang's reign that" Bao (保)" began to become a " Bao(堡)" with military defense and regional joint defense. The boundary of " Bao " space was established after Liu Mingchuan(劉銘傳)'s land survey in late Qing Taiwan, which influenc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to choose " Bao(堡)" as the administrative basis below the county level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rule.
一、文獻史料
〈奉兩憲示禁藉端苛派擾民碑記〉,新北:新莊廣福宮藏。
〈乾隆23年12月吳立受立杜絕賣田契〉,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識別號:T0380D0313_01_0002。
〈乾隆28年10月綿遠立給換佃批〉,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識別號:T0380D0313_01_0003。
〈乾隆三十年周捷周部周祥兄弟等仝立定界各管合約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藏,典藏號:T268。
〈乾隆臺灣輿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編號:平圖 020795。
〈清釐臺屬漢番邊界地圖〉,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臺灣汛塘望寮圖〉,英國:大英圖書館藏。
〈臺灣里堡圖〉,英國:大英圖書館藏。
〈臺灣軍備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典藏,原件於收日本國天理大學圖書館。
〈顏舒喜立杜賣厝契字〉,國家圖書館藏,登錄號:2591058。
《內閣大庫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岸裡大社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組藏。
《軍機處檔摺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淡新檔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清世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總督府檔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丁宗洛(編)
1964[1826] 《陳清端公年譜》卷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者
1983[1874]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成文出版社。
1917 《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1980 《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
2009 《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1992 《鴉片戰爭檔案史料》4。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允陶等奉敕撰
1983[1764]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六十七、范咸(纂輯)
2005[1747] 《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1984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4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4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王連茂、葉恩典(編)
1999 《泉州、臺灣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禮(主修)、陳文達(編纂)
1983[1719] 《臺灣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005[1719] 《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永瑢、紀昀(編纂)
198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何培夫(主編)
1999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余文儀(纂輯)
1983[1762] 《續修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007[1762] 《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余慧賢、張家榮(編)
2009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臺中地區古文書選輯》。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李丕煜(主修)
2005[1720] 《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沈茂蔭(纂輯)
2006[1894] 《苗栗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周元文(重修)
1983[1712] 《重修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編纂)
2005[1717] 《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周璽(總纂)
2005[1836] 《彰化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季麒光
2006 《東寧政事集》,收錄於李祖基(點校),《蓉洲詩文稿選輯》。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林正慧、曾品滄(主編)
2008 《李景暘藏臺灣古文書》。臺北:國史館。
林明美(總編)
2005 《北路淡水:十三行博物館館藏古文書(一)》。臺北: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邱秀堂(編)
1986 《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金鋐(主修)
2004[1683] 《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施琅
1995[1685] 《靖海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柯培元
2005[1837] 《噶瑪蘭志略》。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洪麗完(編)
1996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藏台灣古文書專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2000 《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高拱乾(纂輯)
1983[1696] 《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005[1696] 《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高賢治(編)
2000 《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01 《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05 《大臺北古契字三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張炎憲、曾品滄(主編)
2003 《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臺北:國史館。
陳培桂(纂輯)
1983[1871] 《淡水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005[1871] 《淡水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陳淑均(纂輯)
1983[1852] 《噶瑪蘭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陳朝龍
2011[1894] 《新竹縣采訪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陳龍貴、鄭永昌、洪健榮(編)
2008 《臺中東勢詹家清水黃家古文書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陳璸
1961[1894] 《陳清端公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美英(主編)
1996 《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黃晴文(總纂)
1996 《臺灣古文書專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愛新覺羅胤禛
1986[1724] 《聖諭廣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新竹廳總務課
1907 《新竹廳志》。新竹:新竹廳總務課。
楊惠仙(編)
2007 《神岡:筱雲呂玉慶堂典藏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溫振華(編)
2009 《館藏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中地區古文書選輯》。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
2006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2006 《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
200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典藏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0 《臺灣私法債權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4 《福建省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94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良璧(纂輯)
1983[1742]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005[1742]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劉澤民(編)
2002 《平埔百社古文書專輯》。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蔣毓英(纂修)
2005[1685] 《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
1904 《大租取調書付屬參考書》上卷。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
1910《臺灣私法第一卷附錄參考書》上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二、 專書論著
(一)中日文專書
尹章義
1989 《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1 《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尹章義(總纂)
2001 《林口鄉志》。臺北:臺北縣林口鄉公所。
尹章義、洪健榮、李逸峰(編)
1997 《五股志》。臺北:五股鄉公所。
王良行(總撰)、詹素娟(撰述)
2010 《金山鄉志•歷史篇》。臺北:金山鄉公所。
伊能嘉矩(著)、吳密察(譯)
2021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新北:大家/遠足文化出版。
吉田東伍(總纂)、伊能嘉矩(撰述)
1909 《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
李文良
2022 《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周振鶴
2013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邵式柏(JohnR. Shepherd)著,林偉盛等譯
2016 《臺灣的邊疆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柯志明
2021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翁佳音、曹銘宗
2020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臺北:貓頭鷹出版。
盛清沂(編纂)
1960 《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盛清沂、吳基瑞(編纂)
1988 《板橋市志》。臺北:板橋市公所。
許雪姬(總策畫)
2004 《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許毓良
2019 《清代台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新北:花木蘭文化。
陳志豪(主持)
2022 《由「臺灣總督府檔案抄存契約文書」等相關史料做有關客家土地開墾、族群關係(含原客關係)之研究委託專業服務 期末報告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未出版。
黃智偉
2011 《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
聞鈞天
1933 《中國保甲制度》。上海:商務印書館。
劉志偉
2010 《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澤民(主編)、臺灣古文書學會(策劃)
2020 《契文解字:解碼臺灣古文書》。臺北:玉山社,2020。
鄭威聖
2014 《鄉賢與土豪:清代臺灣街庄總理與地方社會》。新北:花木蘭文化。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
謝國興(主編)、林天人(編撰)
2015 《方輿搜覽: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地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織田萬(主編)
1914 《臨時台灣舊慣調査會第一部報告:清國行政法》。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二)英文專書
Ching-Chih Chen
1975 “The Japanese Adaptation of the Pao-chia System in Taiwan.1895-1945”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Cambridge) 34(2):391-393.
Kung-Chuan Hsiao
1960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Mark A. Allee
1990 Law and Loca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orthern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pherd, John R.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ung-tsu Chu.
1962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s’ai,Hui-yu
1990 One Kind of Control:The 'HOKO' System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1895-1945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 Ph.D. Dissertation.
三、單篇論文
(一)期刊、會議論文
尹章義
1981 〈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一六九七—一七七二)〉,《臺北文獻(直字)》(臺北)53、54合刊:1-190。
王世慶
1958 〈清代臺灣的米價〉,《臺灣文獻》(南投)9(4):11-20。
王玉輝
2008 〈從《東寧政事集》考察清領之初的台灣社會問題〉,《臺灣文獻》(臺北)59(1):191-230。
付榮華
2021 〈清乾隆時期保甲制度的完善——以《清實錄》為中心〉,《西部學刊》(西安)143:154-156。
何平
2020 〈清代保甲法律制度的興衰與變遷〉,《哈尔滨学院学报》(黑龍江)41(4):103-104。
巫仁恕
2009 〈官與民之間:清代的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收於黃重寬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
李文良
2006 〈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臺北)24(1):387-416。
2011 〈民田與請墾制度:清初臺灣田園的接收與管理〉,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頁27-56。
李信成
2009 〈清代宜蘭的「保甲」與「清庄聯甲」之研究〉《興大人文學報》(臺中)43:219-256。
孟祥瀚
2006 〈藍張興庄與清代臺中盆地的拓墾〉,《興大歷史學報》(臺中)17:395-430。
2007 〈清代臺中盆地漢人地域社會的形成〉,發表於「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7-20。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施添福
1989 〈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臺灣風物》(臺北)39(4):33-69。
2007 〈國家、里保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的鄉治為中心〉,發表於「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63。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7 〈國家與地域社會:從中國歷史上的鄉里制度談起〉,發表於「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83。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洪麗完
1992 〈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臺灣文獻》(南投)43(3):165-259。
范勝雄
1999 〈明鄭天興萬年兩轄城分界考〉,《臺灣文獻季刊》(臺北)50(1):319-323。
席會東
2011 〈清代廳制初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臺北)43:85-109。
翁佳音
1992 〈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臺北)42(2):145-188。
張素玢
2006 〈平埔社群空間地圖的重構與解釋──以東螺社與眉裡社為中心〉,《臺灣文獻》(南投)57(2):45-87。
張勝彥
1993 〈清代臺灣廳縣之建置與調整〉,《史聯雜誌》(臺北)22:28-56。
1999 〈清代臺灣之廳制:以淡水廳為例〉,《臺灣史研究》(臺北)5(1):1-46。
許世融、韋煙灶、程俊源
2016 〈臺灣地方區劃名稱之傳承與演變(1662-1920)〉,發表於「2016語言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工作坊」頁1-27。雲林:雲林科技大學。
連瑞枝、莊英章
1996 〈從一張古契談清代台灣基層稅收組織的運作〉,《臺灣風物》(臺北)46(1): 181-202。
陳志豪
2017 〈清乾隆時期臺灣的番界清釐與地圖繪製:以中國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釐臺屬漢番邊界地圖〉為例〉,《臺灣史研究》(臺北)24(4):1-33。
陳宗仁
2001 〈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臺北)7(1):1-26。
陳冠妃
2019 〈由「坊」到「境」——清代臺南房地契約所見之地方行政與社會〉,「2019民間歷史文獻論壇」,頁1-17。廈門: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中心。
陳哲三
2008 〈清代臺灣地方行政中「保」與「堡」考辨〉,《逢甲人文社會學報》(臺中)17: 45-92。
陳國棟
2006 〈臺北與海洋:現實生活與集體記憶〉,《臺北文獻(直字)》(臺北)156:1-19。
陳漢光
1969 〈臺北市士林區建置沿革〉,《臺北文獻(直字)》(臺北)9-10:61-74。
黃忠鑫
2014 〈清代圖甲與保甲關系新論——基于徽州賦役合同文書的考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38(4):101-110。
黃阿有
2003 〈顏思齊鄭芝龍入墾臺灣研究〉,《臺灣文獻》(南投)54(4):93-122。
鄭螢憶
2012 〈保甲制度與部落社會:以十八世紀以來岸裡大社為例〉,收於《第六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逢甲大學出版社:65-109。
2019 〈從屬與分立:十八世紀「北港」社群的形成與番社行政〉,《臺北文獻(直字)》(臺北)208:69-110。
2021 〈北臺灣大雞籠社的生計模式與地方社會變遷(1620-1900)〉,《臺灣史研究》(臺北)28(3):51-103。
魯西奇、徐斌
2013 〈明清時期江漢平原里甲制度的實行及其變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84(1):149-197。
薛理禹
2019 〈清雍正時期保甲制的推廣和完善〉,《江西社會科學》(江西)39(329):149-197。
2020 〈明代中期福建沿海地域保甲制度的演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建):154-163。
謝英從
2000 〈大武郡社的社址、社域及地權的喪失〉,《彰化文獻》(南投)1:101-148。
謝維倫
2012 〈《恆春縣志》地圖中的清丈屐痕〉,《師大臺灣史學報》(臺北)5:123-154。
(二)學位論文
李朝凱
2017 〈帝國治理與村庄社會秩序:以清代彰化縣的訴訟糾紛為例(1723-1786)〉。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林涓
2004 〈清代行政區劃變遷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邱玟慧
2007 〈清代閩臺地區保甲制度之研究(1708-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邱柏翔
2012 〈清代臺灣番屯制度之研究:以台中東勢為中心(1784-1825)〉。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洪秋芬
1988 〈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臺灣の保甲制度-保甲復活の歷史背景とそのプロセスについて〉。茨城:筑波大學人類學研究科博士論文。
許毓良
2004 〈清代台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陳冠妃
2017 〈由熱蘭遮市到臺灣府城──臺南城市形態的演變與城市社會的形成(1624-186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陳南旭
2012 〈清代臺灣噶瑪蘭廳的成立與社會變遷(1786-182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馮勝雄
2011 〈茅港尾的開發與聚落發展〉。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智偉
1999 〈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怡伶
2021 〈清代臺灣的庄規與社會秩序——以三重埔的溪尾庄規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筱薇
2017 〈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變遷之探討(1662-1920年)〉。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四、資料庫、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
「研究資料寄存所」,網址:https://data.depositar.io/group/thcts。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網址:http://tcss.ith.sinica.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Ro8Fcp/webmge?db=article。
「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資料庫」,網址: 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index.jsp。
美國國會圖書館
「Library of Congress Digital Collections」,網址:https://www.loc.gov/collections/。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網址:http://www.sikuquanshu.com/main.aspx。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網址: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書文獻數位典藏資料庫」,網址:https://rbkdoc.npm.edu.tw/npmtpc/npmtpall?ID=12&SECU=981976608&PAGE=main&VIEWPAGE=1@@1123820607。
「清代檔案檢索系統」,網址:https://qingarchives.npm.edu.tw/。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網址:http://thdl.ntu.edu.tw/index.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
「岸裡大社文書數位典藏資料庫」,網址:http://formosa.ntm.gov.tw/dasir/search.asp。
國立臺灣圖書館
「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網址: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5QRXmX/main?db=webmge&menuid=index。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資料庫」,網址:https://tm.ncl.edu.tw/index。
傅斯年圖書館
「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影像資料庫」,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fsn/
ttswebnew?@0:0:1:fsnsnc::/ttsweb/fsn/anadb.htm@@0.8763342339737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