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琬雯 Huang wan-wen |
---|---|
論文名稱: |
「記憶、斷裂、異質」: 時間與空間知覺的繪畫表現 「Memory、Crack and Homeomorphism」: Painting expression of consciousness on time and space |
指導教授: | 蘇憲法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俄文 |
論文頁數: | 77 |
中文關鍵詞: | 時間 、空間 、異質 、知覺 |
英文關鍵詞: | Time, Space, Heterogeneity of Material, Consciousnes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7 下載: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談到「藝術是表達自己內心情感與時代言語再現」,因此在「記憶、斷裂、異質」研究中,藉由理論的探討,透過創作技法的表現,實現自我藝術的思考內涵。文中之學理部分,將從哲學、心理學與美術史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在創作思維方面,分為對記憶交疊、斷裂空間及異質呈現作研究思考。
本文創作主題,在於利用空間的多樣形態,來表現「時間知覺的形式」,將「具象圖像」之原質性抽離,進而轉化為「半具象」的繪畫表現,並運用完形心理學的群化原則,配合時間與空間觀念,提供新的形式表現,形成新的藝術創作經驗;除此之外,本文亦對繪畫材質的運用,作一系列的技法實驗與探索,文內作品以水彩為主要媒材,部份作品亦與手工紙、細沙、蠟等材料作結合,並以滴灑、刷洗、重疊等技法強化畫面多元表現,透過多層次透明的肌理營造,詮釋並呈現水彩融合異質性材料的可能性。
Wassily Kandinsky indicated that art was an expression of our inner emotions and era-language. Hence, this study whose mainly aims were based on memory、crack and homeomorphism, would be first executed by the expression of artistic technology for the purpose of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ner art characteristic of ourself thinking. On the part of theoretical art, the philosophy、psychology and artistic history included would be conferred and analyzed. Besides, some investigations of creative thinking based on the memory overlapping、space crack and homeomorphism would also be done for the expression of art creation, respectively.
The subjects of the paper on the art creation applied by the collage technology were mainly aimed at the decomposing from the native character of organized images to conform into half of organized images except by using the cluster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 for meeting the concepts of the time and space in a novel form of time-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 of art-creation. On the other aspect, the application of drawing material mainly involved acrylic substrate and watercolor but some related to use the hand paper、fine sand and beeswax would also be applied by the technologies of drop-spray、scrub-wash and overlapping to increase the multi-expression of the picture and multi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ee-through in skin-texture for addressing the possibility of heterogeneity of material used in the watercolor painting process.
一、參考書籍
1. G.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後果》,商務印書館,2001年。
2. Deleuze, Gilles,《Foucault. Paris: Les Editions de Minuit: 德勒茲論傅柯》,楊凱麟/譯,麥田出版社,2000年。
3. E.H. Gombrich,《The Story of Art:藝術的故事 》,雨云/譯,聯經出版社,1997年。
4. 張鈿富,《行動研究法之研究》,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研習叢書(十),1986年。
5.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wrt Sckolowskj ) ,《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6. Kurt Koffka,《格式塔心理學原理》,黎煒/譯,2000年。
7. 呂清夫,《造形原理》,雄獅圖書公司,1984年。
8. 李江山等,《視覺與認知—視覺知覺與視覺運動系統》,遠流出版社,1999年。
9. 王林,《美術型態學》,亞太出版社,1993年。
10.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允晨文化出版社,1990年。
11. Deleuze,Gilles,《德勒茲論傅柯》,楊凱鱗/譯,麥田出版社,2000年。
12. Levine,Robert,《時間地圖》,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譯,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13. 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藝風堂出版社, 1992年。
14.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設計家出版社,1981年。
15. Herschel B. Chipp,《現代藝術理論II》,余珊珊/譯,遠流出版社,2000年。
16. 蘇憲法,《視象與心象》,世華藝術中心,2003年。
17. Atkinson, R. L., Atkinson, & R. C. Smith, E. E.,《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心理學》,鄭伯壎等/譯,桂冠出版社,1990年。
18. Arnheim,Rudolf,《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雄獅出版社,1993年。
19. Kohler, Wolfgang,《Gestalt psychology: 完形心理學》,李珊珊/譯,桂冠出版社,1998年。
20. Arnheim, R.,《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雄獅出版社,1984年。
21. 許绮玲,《糖衣與木乃伊》,北星出版社,2001年。
22. Ellen Winner,《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陶東風等譯,田園城市出版社,2000年。
23. The Illustrated Library of Art,《藝術百科全書-佳慶藝術圖書館 I 》,佳慶出版社。
24. 翁美娥,<airiti, Jan, 2001>,(台北:art magazine, 2001年1月)。
二、期刊
1. 陳一平,《完形心理學連續律與相似律之內在機制探討》,中華心理學刋,40( 2 ),第19-37頁,2000年。
2. Taylor, Peter J.,《A Geo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in Paul Cloke, Philip Crang and Mark Goodwin (ed.), 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 (pp. 162-169). London: Arnold,1999.
3. Johnson, Nuala C.,《Memory and Heritage》 in Paul Cloke, Philip Crang and Mark Goodwin(ed.), 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pp.170-178).London: Arnold, 1999.
三、學位論文:
1. 林庭如,《國小弱視學童完形圖像認知歷程之研究—以「圖與地」、「群化原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1999年。
2. 鄭勝揚,《繪畫分割技法對台灣光復後之藝術創作意義與影響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張晏華,《時間與空間之超驗場域的演繹:域外思考的探尋在創作中的歸納
》,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 方尚瀚,《實體與積澱-二十世紀寫實性水彩的材料質感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四、網路資料
1.《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http://gc.shu.edu.tw/~tjchiang/indite/GestaltPsychology/gestalt-02-02.htm 搜尋時間2006年2月7日
2. 愛普生數位攝影聯盟:http://edpa.epson.com.tw 搜尋時間2006年2月7日
3. 數位影像坊:http://www.dgphoto.com.tw/ 搜尋時間2006年2月13日
4. 攝影家手札:http://www.photosharp.com.tw/ 搜尋時間2006年2月19日
5. 圖解設計:http://robin-design.hp.infoseek.co.jp/FIGURE/sensation.htm 搜尋時間2006年2月24日
6. WWW網頁上的視覺傳達與藝術表現:http://www.lib.fcu.edu.tw/articles/wwwvc01.htm 搜尋時間2006年3月3日
7.知覺心理學簡介:http://staff.pccu.edu.tw/~tdl/percept1.htm 搜尋時間200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