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楙彧 Hung Maw-Yuh |
---|---|
論文名稱: |
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s Development on Kinmen District |
指導教授: |
陳昭儀
Chen, Chao-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創意產業 、金門地區 、創造力 、戰地文化 |
英文關鍵詞: |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Kinmen district, Creativity, battlefield cultu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3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
摘 要
隨著全球化浪潮所帶來的市場高度競爭,促使世界各國相繼把經濟開發的重心,建立在以文化為核心的產業,進而掀起一股以知識經濟為本的文化創意產業熱潮。行政院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政策中,期望將原有的「文化產業」加入創意元素,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方式,與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並以創造力相關理論,探討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研究目的如下:一、探討金門地區文化產業中創意產品之展現;二、探究金門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影響因素;三、探究金門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可行性。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一、金門文化產業中創意產品之展現:(一)藝文素養與環境有待提升;(二)文化創意產品以文化為底蘊,以新穎、適當為判準;(三)面對威脅,文化產業之經營型態也必須跟著調整。二、金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影響因素有:(一)歷史背景:屬於弱勢族群;(二)政經結構:缺乏共創雙贏的兩岸政策;(三)地方認同感:未來發展定位缺乏共識;(四)人口結構:外來人口遽增,人口嚴重老化;(五)對外交通建設:成本太高,缺乏人流;(六)學校教育:缺少創意美學與創造力教學環境;(七)工作環境:缺乏工作動機與尊重專業,信心不足、缺乏輔導機制;(八)組織文化:官僚作風與防禦心態,選舉文化敗壞。三、金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可行性:(一)人格特質、內在動機、學門接受度會影響個人的創意表現;(二)確實可以從金門文化四大領域中找到許多創意的元素;(三)領域中各學門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推手;(四)應積極爭取附加價值高的產業,列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中。
A Stud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s Development on Kinmen District
Abstract
Due to the competition of globalization in busines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ocused their economical development on culture industry and raised a wav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CCI)development, based on knowledge-economy. Our government officially placed CCI into “A challenge in 2008---A key program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hoping to stimulate ou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dding creativity element into original “culture industry”.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s study use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creativity’s theorie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CI on Kinmen distri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investigate the creativity elements of culture industry’s products.
2. To research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CI development.
3.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CI development on Kinmen district.
Some conclusions are made as follows: First, the creativity elements of culture industry’s products on Kinmen district are followings:
1. The arts and literature ability and environment must be promoted.
2. The creativity elements of cultural industry’s products are based on local culture and judged by novelty and appropriateness.
3. For the threat,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must be adjusted.
Secondl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CI development on Kinmen district are followings::
1. History: Belonging to the weak part of four-tribal population.
2. Politics and economy: Lacking a two-win policy in both China.
3. The sense of identity: lacking a common view for Kinmen’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4. Population: The non-native population increases suddenly and native population is getting aging seriously.
5. Transport system: The cost of transport is high and people are less.
6. Edition: Lacking a good environment for esthetics and creativity teaching.
7. Work environment: Lacking a motive for work and less respect for specialty, as well as less confidence and lacking of counseling mechanism in investment.
8.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e attitude of bureaucrat, self-defense and elective bribery can be found in our public official system.
Third, the possibility of CCI development on Kinmen district are followings:
1. A person’s creativity will be affected by individual personality, internal motive and the acceptability of fields.
2. It is true that many creativity elements can be found in Kinmen’s four culture domains.
3. The development of CCI’s motive comes from the cooperation among fields.
4. Our local governor should strive positively for bringing high value industri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CCI .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于智勇(2000)。高粱.酒鄉.朱子島。載於龔鵬程.楊樹清(主編)。酒鄉之歌---千禧年金門高粱酒文化節文學精品。台北市:賢志。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2003)。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台北:經濟部。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2007)。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畫。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文創網站(2009)。文化創意產業專屬網站:http://www.cci.org.tw/web/about_cci.asp
文建會(2003a)。文化創意產業手冊。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3b)。2003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3c)。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3d)。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台北:文建會。2009.06.21取自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2.htm
文建會(2004)。2004年文化政策白皮書。2009.06.22取自 http://web.cca.gov.tw/intro/2004white_book/
文建會(2009a)。六大新興產業總說明。2009.06.06取自http://www.ey.gov.tw/policy/3/index.html
文建會(2009b)。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2009.06.19取自http://cci.cca.gov.tw/page/p_05.php
文建會(2009c)。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系統服務規劃研究報告。2009.06.19取自http://cci.cca.gov.tw/page/p_05.php?pubtid=3
王士朝(2008)。救金門,先談創意。載於2008年10月8日金門日報,第6版。
王士朝(2009)。文化創意產業對金門的重要。載於2009年第二屆金門高峰論壇---「打造金門大學島」會議資料。
王千倖(2000)。提昇教師教學創造力。中等教育,51(3),60-71。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 169-194。
王素彎(2006)。文化創意產業簡介報告。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2009.06.19取自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upl oad_files/950609-2.pdf
王紹森(2007)。理解地域文化,營造個性建築---基於閩南地域性的建築創作。載於楊加順(總編輯),2007年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毛連塭(2000a)。緒論。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毛連塭(2000b)。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江柏煒(2007)。金門地區軍事設施活化利用暨經營管理總體先期計畫總結計畫。金門:國立金門技術學院。
江柏煒(2008)。台灣研究的新版圖:以跨學科視野中新認識「金門學」之價值。載於楊加順(總編輯),2008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江柏煒(2009)。金門「世界冷戰紀念地」:軍事地景的保存與活化芻議。載於「2008金門都市計畫國際研討會」書面會議資料。
台經院(2003)。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台北:文建會。
在役轉化:建立金門軍事博物館系統的第一步。載於【社論】(97年9月21日)。金門日報,第2版。
沈清松(1999)。質的文化指標與生活文化。載於沈清松(主編),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
何英奇(2007)。紮根理論的編碼方法。取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九十五學年第二學期,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創造力質性研究」課程教學講義。
李仁芳(2005)。導讀:美學經濟在台灣。載於詹偉雄(著),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藍鯨。
李炷烽(2006a)。浯島與浯民---《閩南南渡》金門人下南洋剪影(頁13)。載於楊樹清(撰述),閩南南渡---金門人下南洋。金門:金門縣政府。
李炷烽(2006b)。風獅爺千秋。載於有情金門【風獅爺】筆記書系列2—縣長序(頁3)。
李炷烽(2008)。戰和和的懸思---八二三金門戰役五十週年紀念感言。載於戰爭無情‧和平無價:823金門戰役五十週年專輯。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李榮和(2006)。陶然歲月:六十還曆的回顧。金門: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
李增汪(2007)。縣府舉辦金門景觀綱要與城鄉風貌整體發展策略第二期期中報告。載於96年7月17日金門日報,第1版。
李錫隆(2004)。傳承躍昇。金門:金門文化局。
李錫隆(2009)。驚豔金門.文化新象---慶賀金門縣文化局五週年專輯。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金門國家公園(2009)。網站:http://np.cpami.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98&Itemid=10004
金門縣政府(2009)。金門縣政府暨所屬單位---97年度施政工作年終檢討報告彙編。2009.10.05取自
www.kinmen.gov.tw/MultiMedia_FileDownload.ashx?guid=2265a96d...
金廈特區的未來不是夢。載於【社論】(97年4月16日)。金門日報,第2版。
卓克華(2008)。古蹟.歷史.金門人。台北市:蘭臺。
吳思華(2003)。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載於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個案實踐---國際論壇論文集。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典藏今藝術,137,114-117。
洪 蘭(2009)。順理成章:希望,給生命力量。台北市:遠流。
洪春棋(2009)。打造「金門大學島」資源整合與分享。載於2009年第二屆金門高峰論壇---「打造金門大學島」會議手冊資料。
洪萬隆(2005)。文化經濟概論。課堂講義。未出版,台北市。
倪國炎(2009)。慶祝勞動節,金酒公司將辦金酒家庭日活動。載於98.04.22中央社即時新聞網,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04220263
徐莉玲 (2007)。談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取自96.11.20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在職專班,「創意的生活、文化與倫理」課程所做的專題演講筆記。
保存利用戰役史蹟讓金門媲美諾曼第!載於【社論】(96年3月13日)。金門日報,第2版。
高邑頂茄萣 代天府 三王會館部落格(2009)【民俗風情文化】。喆仔花。2009.10.07取自http://blog.yam.com/a877473/article/15371557
高 建(1988)。即興創意。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孫玉珊(2005)。創造端與消費者端對大眾型文化商品之認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孫豪志(2009)。文化創意產業。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98.06.22取自:http://www.read.com.tw/web/hypage.cgi?HYPAGE=subject/sub_culture.asp&more=1
夏學理(2008a)。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市:五南。
夏學理(2008b)。94~95年文化統計。台北:文建會。
許維民(2001)。新紀元戰地社區的浮現:金門縣後浦社區的歷史空間實踐,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編號:090MCU01636019)
許維民(2002)等研究撰述。金門人文采丰:金門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
黃光男(2009)。多元博物館、凝聚文化認同。載於2009.05.30經濟日報。取自: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S2/4933327.shtml
黃炎甫(2007)。金門飲食書寫的時空背景。載於金門文藝雙月刊,17,8。
黃奕光(2003)。Asian 創造力:為什麼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力。台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煌雄.尹士豪(2001)。行政院對金門戰地文化認知不夠之糾正案文。2009.09.19取自:http://www.cy.gov.tw/pda/message_content.asp?msg_id=162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陳延宗(2009)。讓金門與全人類向著標竿直跑---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感言。載於郭哲銘(總編輯),古寧碧血甲子安魂: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專輯。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陳奕愷(2008)。虛擬與重製:試論金門風獅爺的文化觀光意旨。載於楊加順(總編輯),2008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陳昭儀 (2006)。台灣傑出科學家之創造與生涯歷程。台北市:五南
陳章波.吳貞儀(2003)。金門海濱生態導覽。金門:金門縣政府。
陳建豪(2007a)。台灣旅遊大調查---年花3402億旅遊,27.1%想住帆船飯店。遠見雜誌,253,115。
陳建豪(2007b)。創意是教出來的。遠見雜誌,247,170。
陳麗妤(2009)。獅山砲陣地移交縣府開放觀光。載於(98年12月15日)。金門日報,第1版。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撰寫。台北市:雙葉。
連雋偉(2009)。小貼士-文創產業受智財權保護。2009.06.19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1501+112009061600127,00.html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台北市:中正。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9)。網站:http://www.ncaf.org.tw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1-28。
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思---文化產業與契機。哲學雜誌叢書,38,17-18。
張火木(1996)。金門古今戰史。台北:稻田。
董群廉.陳中禹(2003)記錄整理。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台北縣:國史館。
楊天厚.林麗寬(2001)。金門高粱酒鄉。台北:稻田。
經建會(2009)。強化創意設計,加速產業升級。2009.06.22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8151
雷 倩(2008)。競爭對手總在轉角窺視。2009.09.09取自
http://www.wretch.cc/blog/lyheroic/22832023
維基百科(2009)。網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6%E9%A1%B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裕豐(2005)。創造過程論與創造思考的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5,30-40。
詹宏志(2001)。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台北市:臉譜。
詹志禹(2001)。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專案研究子計畫---小學創造力教育政策與環境之評估(頁1-2)。2007.05.22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5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教育研究,100,117-124。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藍鯨。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6,115-122。
劉大和(2004)。回歸「人文價值」的產業。載於陳絜吾等(著)。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市:商周。
劉庭祥(2008)。亂世天堂---台灣危機與金門未來。台中市:文學街。
劉維公(2008)。與創意生活在一起的城市。載於查爾斯.蘭德利(著),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楊幼蘭(2008)譯。台北市:馬可孛羅。
劉曉蓉(2005)。文化產業發展成創意產業之策略研究~以交趾陶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編號:094NSYS5636049)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載於社區發展季刊,107,241-247。
滕人傑(2004)。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初探---以新興之音樂與表演藝術、視覺藝
術及工藝產業為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7,90-100。
賴聲川(2007)。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市:天下。
羅德水(2007)。尋找兩岸新座標---淺論金門人的兩岸觀。載於楊加順(主編)。2006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嚴長壽(2008)。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市:天下遠見。
貳、西文部份
Amabile, T. 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 Springer Verlag.
Amabile, T. M.(1988).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67.
Amabile,T. M.,(1997).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Journal of Creativity Behavior, 31(1), 18-26.
Bogdan, R. C., & Biklen, S.K.(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Csikszentmihalyi, M(1988).Social,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e. In Sternber, R. J.(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pp.325-33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1996/2005). Creativity.杜明城(譯)。創造力。台北:時報。
Csikszentmihalyi, M(1999/2005).以系統觀談創造力研究。載於 R. J. Sternberg (主編),創造力II;李已明、李淑貞(譯)。台北:五南。
Chambers,J.A.(1964).Relating personality and biographical factors to scientific creativity.Psychological Monographs:General and Applied 78,584.
David Duncan(ed)(2006). The way to out stand in the global market. 陳佳芳(主編)。競爭力。台北:易富文化。
Denzin, N. K., & Lincoln, Y. (1994).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
Florida, Richard.(2003).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鄒應媛(譯)。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精英勢力。台北市:寶鼎。
Fox, H. H.(1963).A critique on creativity in science. In M. A. Coler(Ed.)Essays on creativity in the sciences.(123~152).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 H(1993).Creating minds: An anatomy of creativity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Freud, Einstein, Picasso, Stravinsky, Eliot, Graham, and Ghandi. NY: Basics.
Guilford, J.P.& Hoepfner, R.(1971). The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Landry, C.(2000/2008).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楊幼蘭(譯)。創意城市:打造成是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台北市:馬可孛羅
Lubart, T.I.(1999/2005)。. 李已明、李淑貞(譯)。跨文化的創造力。載於 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II。台北:五南。
Lubart, T.I.,& Getz, I.(1997).Emotion, metaphpr,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Creative Research Journal, 10(4),253-254
Maxwell, J. A.(1992). Understanding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2, 279~300.
Maxwell, J. A.(1996/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housand Oaks: Sag.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
Mayer, Richard E. (1999/2005)。. 李已明、李淑貞(譯)。創造力研究五十年。載於 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II。台北:五南。
Merriam, S. B.(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li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sey-Bass
Peter F. Dru ker(1995).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practice and principles.蕭富峰、李田樹(譯)。創新與創業精神。台北市:臉譜。
Pinky, Daniel H.(2000/2005). 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查修傑(譯)。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台北:大塊。
Reber, A. S.(1985).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New York: Penguin
Rhodes,M.(1961)。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Phi Delta Kappa,42(7),305-310.
Rosner,S., & Albert,L.E.(Eds.)(1970). The creative experience. New York:Grossman Publishers.
Rossman, G. B., & Marshall, C.(1999/2006).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李政賢(譯)。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市:五南。
Simonton,D.K.(1988). Creativity, leadership, and change. I n R.J. Ster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1996).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51(7), 667-668.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1999).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洪蘭(譯)。不同凡想:教育界、產業界的創造力開發。台北:遠流。
Strauss, A.(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 Corbin, J.(1998/2001).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吳芝儀;廖梅花(譯)。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法。嘉義市:濤石。.
Taylor, S. J. & Bogdan, R.(1984)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methods. (2nd ed.). NY: Wiley.
Triandis, H.C.(1996).The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syndrom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4), 407-415.
Wallas, G.(1926)。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Wendy M. Williams & Lana T. Yang(1999/2005).組織的創造力。載於 R. J. Sternberg (主編),創造力II;李已明、李淑貞(譯)。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