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又瑜
Chang, You-Yu
論文名稱: 戰後初期中國媒體中的台灣圖像 —以《申報》為中心(1945.8-1947.2)
指導教授: 陳惠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申報》戰後初期台灣中國媒體國民黨上海寶島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06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6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進入中國治理範圍,中國輿論界也開始出現一股「認識台灣」的熱潮,《申報》中大量的台灣報導也反映了這股台灣熱。本文試圖探討戰後1945年8月至1947年2月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夕,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中國大報、經過國民黨接收改造的宣傳報以及反映上海商民需求的上海地方報之《申報》中所呈現之台灣圖像。首先,《申報》將台灣視為久別後的「故土」,「故土台灣」是一個海外孤島、是中日文化複合的載體、是如瑞士般的旅遊勝地。其次,《申報》認為台灣雖是中國的一部分,卻「不像中國」,將台灣視為亟待中國化的「國土」。因此,《申報》特別注重台灣「去日本化、再中國化」以達「內台合一」目標的改造工作,對台灣治理的情形、赴台工作的內地人以及受改造的台灣人有所關注。最後,《申報》將台灣視為國共內戰期間能為上海提供豐富資源的「寶島」,不僅在報導中大量描述台灣物資,也注意旅滬台人的訴求以及台滬文化品味比較等議題。由《申報》的台灣圖像,可以見到《申報》作為一個中國大報、國民黨報、上海報的媒體本質,以及基於其立場而表現的特殊關懷。整體而言,《申報》所建構出的台灣圖象確實豐富了中國讀者對台灣的認識,在戰後初期中國的「台灣知識」仍屬起步之時,成為中國民眾對台灣彌足珍貴的認知來源。唯《申報》所呈現的「和諧台灣」與戰後初期台灣複雜的真實面貌實有相當大的落差,對於理解二二八發生的原因仍有其未逮之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說明 16 第四節 撰寫架構 18 第二章 戰後《申報》的辦報立場及台灣相關報導 21 第一節 《申報》經營權的轉移 21 第二節 《申報》中的「台灣熱」 30 第三章 作為久別後的「故土」台灣 41 第一節 黑水鴻溝與化外孤島:危險的旅程 41 第二節 四腳表象與民族潛流:中日複合的文化 50 第三節 東方瑞士與世外桃源:地景與旅遊書寫 61 第四章 作為亟待改造的「國土」台灣 77 第一節 弟兄歸家:走向內台合一之路 77 第二節 理想與現實:「內地人」的心理糾結 100 第三節 希望與絕望:改造與台民情緒 113 第五章 作為甜苦交雜的「寶島」台灣 124 第一節 甜膩的島嶼:「糖」的物資意象 124 第二節 苦悶的家鄉:旅滬台人的心聲 141 第三節 新穎的異地:文化品味比較中的「他者」 153 第六章 結論 160 徵引書目 166

    一、文獻史料
    (一)報紙
    1. 《人民導報》(台灣),1946年-1947年。
    2. 《大公報》(上海),1945年-1947年。
    3. 《中央日報》(南京),1945年-1947年。
    4. 《文匯報》(上海),1945年-1947年。
    5. 《台灣新生報》(台灣),1946年-1947年。
    6. 《民報》(台灣),1945年-1947年。
    7. 《申報》(上海),1941年-1949年。
    8. 《申報索引》編輯委員會編,《申報索引(1919-1949)》,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08。
    9. 《僑聲報》(上海),1945年-1947年。
    10. 《觀察》(上海),1945年-1947年。
    11. 民國叢書續編委員會編,《申報年鑑》,上海 : 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
    (二)檔案
    1.〈管理《申報》新聞報辦法〉,1945年9月9日,重慶,鋼筆原件,黨史會藏,黨號:6.3/19.10-2。
    (三)文獻彙編
    1. 江慕雲,《為台灣說話》,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2. 何鳳嬌編,《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上、下冊)》,臺北:國史館,1990。
    3. 柯台山編,《台灣概覽》,上海:正中書局,1946。
    4. 張瑞成編,《抗戰時期收復台灣之重要言論》,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0。
    5. 陳芳明編,《台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1。
    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抗戰與臺灣光復史料輯要》,南投:編者,1995。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編,《台灣一年來之人事行政》,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編,《台灣一年來之工業》,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鑛處鑛務科編,《台灣一年來之礦務》,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地政局編,《台灣一年來之地政》,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9。
    1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台灣一年來之民政》,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台灣民政》,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衛生局編,《台灣一年來之衛生》,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1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編,《台灣一年來之交通》,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9。
    1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編,《台灣交通》,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1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法制委員會編,《台灣一年來之法制》,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4。
    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台灣一年來之宣傳》,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1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台灣指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圖書發行所,1946。
    1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台灣省各機關職員錄》,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1946。
    2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台灣省政令宣導人員手冊》,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2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台灣現況參考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2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台灣概況》,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2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台言論集》第一輯,(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2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省各有關宣傳機關宣傳綱要》,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5。
    2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台灣一年來之文書改革》,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2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台灣一年來之教育》,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2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輯,《常識》,台北:台灣書店,1946。
    2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農務科編纂,《臺灣農業概況》,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9。
    2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編,,《台灣一年來之農林》,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3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印,《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三十五年度工作報告》,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
    3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糧食局編,《台灣一年來之糧政》,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3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警務處編,《台灣一年來之警務》,,台北: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
    33. 臺灣省政府統計處,《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度台灣省行政記要—國民政府年鑑台灣省行政部分》,台北:台灣省政府統計處,1947。
    34. 臺灣省警備總部司令部,《台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告書》,台北:台灣省警備總部司令部,1946。
    35. 薛月順編,《台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台北:國史館,1998。
    (四)資料數據庫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的《申報》電子全文資料庫(http://spas.egreenapple.com/WEB/INDEX.html)
    2. 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申報》典藏版(http://taiwannews.lib.ntnu.edu.tw/)

    二、中文專書
    1. 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2. 上海圖書館編輯,《近代中文第一報《申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3. 中央通訊社編,《中央社七十年:1924-1994》,台北:中央通訊社,1994。
    4. 方漢吉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2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5. 王凌霄,《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6。
    6. 王泰棟,《陳布雷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7. 王健民,《潘公展傳》,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6。
    8. 王新命,《新聞圈裡四十年》(上、下冊),台北:龍文出版社,1993。
    9. 王潤澤,《中國新聞媒介史(1949年前)》,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0. 王檜林主編,《中國報刊辭典(1815-1949)》,太原:書海出版社,1992。
    11.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97。
    12.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 : 時報文化,1994。
    13. 吳若予,《二二八事件與公營事業:二二八事件檔案專題選輯》,臺北:檔案管理局,2007。
    14.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
    15.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全集8(1945-1947)》,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
    16. 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66。
    17. 李筱峰,《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臺北:日創社,2006。
    18. 李筱峰,《從終戰到二二八-島嶼新胎記》,臺北:自立晚報,1993。
    19.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87。
    20. 李萬來等編,《新聞路上行–中央社人的故事》,台北:中央通訊社,1998。
    21. 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2. 周培敬,《中央社的故事:民國二十一年至六十一年》,台北:三民,1991。
    23. 季灝、周世輔、王健民,《潘公展傳》,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6。
    24. 林桶法,《1949大撤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
    25.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
    26. 侯坤宏,《研究二二八》,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27. 洪卜仁,《台灣光復前後(1943-1946)》,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28. 徐詠平,《陳布雷先生傳》,台北:正中書局,1977。
    29. 翁嘉禧,《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復文,1998。
    30. 馬光仁,《上海新聞史(1850-1949)》,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31. 馬光仁,《新聞研究資料》第33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2.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
    33. 張炎憲、李筱峰合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鄉,1989。
    34. 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35. 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冊),台北:玉山社,1996。
    36. 張瑞成編,《光復台灣之籌劃與受降皆收》,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0。
    37. 曹建坤,《1945-1949中國共產黨與自由主義力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8. 梁家祿、趙玉明、韓松、鐘紫編,《中國新聞業史(古代至1949年)》,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
    39. 許秦蓁,《戰後台北的上海記憶與上海經驗》,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
    40. 許毓良,《臺灣在民國(1945-1949)—以大陸期刊、雜誌報導所做的研究》,臺北:輔大書坊,2012。
    41. 陳三井,《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42. 陳布雷,《陳布雷的回憶錄》,上海:上海書局,1990。
    43. 陳兆偉,《國家經營下的台灣糖業(1945-1953)》,台北:稻鄉,2003。
    44.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
    45.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文化,1995。
    46. 陳鳴鐘、陳興唐主編,《台灣光復和光復五年省情(上、下卷)》,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47. 傅德華等主編,《史量才與《申報》的發展》,上海:復旦大學,2013。
    48. 曾健民,《1945光復新聲—台灣光復詩文集》,台北:印刻,2005。
    49. 曾健民,《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台北:聯經,2005。
    50. 曾虛白,《中國新聞史》,台北:三民,1984。
    51. 楮靜濤,《國民政府收復台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
    52. 程玉鳳,《「台糖沈鎮南案」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4。
    53.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
    54.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68。
    55. 董顯光等著,《新聞學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56.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台北:東大圖書,1994。
    57. 趙怡,《美國新聞界對中國戡亂戰爭報導之研究》,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
    58. 趙麗華,《民國官營體制與話語空間:《中央日報》副刊研究(1928-1949)》,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59.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60. 潘公展,《潘公展言論選集》,紐約:華美日報社,1974。
    61. 蔣永敬、劉維開,《蔣介石與國共內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
    62. 鄭友揆、程麟蓀、張傳洪,《舊中國的資源委員會(1932-1949)-史實與評價》,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
    63. 鄭梓,《光復元年:戰後台灣的歷史傳播圖像》,台北:稻鄉,2013。
    64. 蕭乾,《人生採訪》,台北:聯經,1990。
    65. 賴光臨,《七十年中國報業史》,臺北:中央日報社,1981。
    66.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67. 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台北:三民出版社,1987。
    68. 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69. 薛化元,《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1。
    70.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2010。
    71. 龐菊愛,《跨文化廣告與市民文化的變遷—1910-1930年《申報》跨文化廣告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三、西文專書
    1. Emma Jinhua Teng,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1683-1895)(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2. Eastman, Lloyd E.,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3. Pepper, Suzanne, Civil War in China: 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四、學位論文
    1. 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2. 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3. 李筱雯,〈從《民報》看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4. 林德政,〈日治時期臺灣人在中國的政治活動:1895-194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5. 柯雅惠,〈戰後海運事業的接收及臺航之成立(1945~194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6. 倪心正,〈政治控制與新聞媒體之關係:上海《申報》社論研究(1931-194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7. 許禎庭,〈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省參議會的關係(1945-1947)〉,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8. 陳兆偉,〈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經營臺灣糖業的探討(1945-1953)〉,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9. 陳亮州,〈戰後台灣日產的接收與處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
    10. 陳恕,〈從《民報》觀點看戰後初期(1945-1947)台灣的政治與社會〉,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1. 陳純瑩,〈臺灣光復初期之警政(一九四五~一九五三)〉,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12.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95。
    13. 程玉鳳,〈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糖業──1945~195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
    14. 黃淑英,〈《民報》與戰後初期的台灣〉,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5. 楊淑梅,〈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精英(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6. 蔡彣涓,〈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敵偽產業政策之形成—論臺灣公營事業之起源〉,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產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7. 鄭炯兒,〈從掃蕩到和平:掃蕩報研究(1931-195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
    18. 黎中光,〈國民政府與臺灣終戰初期的政治經濟(1945-1952)〉,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五、期刊論文
    1. 朱高影,〈行政長官公署時期臺灣經濟之探討〉,《臺灣風物》,40:1(台北:1990.3)頁53-85。
    2.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的國際新聞傳播與管制--以澀穀事件之報導為中心〉,文史台灣學報,6(台北:2013),頁75-100。
    3. 何義麟,李怡庭,〈臺灣惡性物價膨漲之始末〉,《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2(台北:1989),頁55-85。
    4. 吳聰敏,〈1945-1949國民政府對臺灣的經濟政策〉,《經濟論文叢刊》,25:4(台北:1997.12),頁521-554。
    5. 吳聰敏,〈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1945-1950)〉,《國史館學術集刊》,10(台北:2006.12),頁129-159。
    6.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一九四七∼一九五○)〉,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頁569-597。
    7. 李文環,〈戰後初期(1945-1947)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駐台海關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台灣史研究》,13:1(台北:2006.6),頁99-148。
    8. 李文環,〈戰後初期台灣走私問題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8(高雄:2010),頁25-54。
    9. 李筱峰,〈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史聯雜誌》,19(台北:1991),頁105-119。
    10. 李筱峰,〈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的文化衝突〉,收錄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頁273-302。
    11. 沈松僑,〈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台大歷史學報》,37(台北:2006.6),頁145-216。
    12. 沈雲龍,〈陳儀其人與二二八事變〉,《傳記文學》,54:2(台北:1989.2),頁57-59。
    13. 洪喜美,〈光復前後中國國民黨臺灣黨務的發展〉,收錄於中華民國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6.3),頁1011-1044。
    14. 徐秀慧,〈中國化?台灣化?或是現代化?論陳儀政府時期文化重編的內容與性質〉,收錄於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編,《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頁165-191。
    15. 秦毓茹,〈從《申報》中三雅園戲曲廣告看晚清上海崑劇劇壇〉,《戲說戲言》,7(2010),頁1-17。
    16. 馬光仁,〈戰後國民黨對申、新二報的控制〉,《新聞研究資料》,第33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11),頁162。
    17. 馬有成,〈政府接管臺灣的籌劃與措施(民國26年-34年)〉,收入檔案管理局編,《檔案管理局97、98年度自行研究報告彙編》(臺北:編者,2010)。
    18. 馬有成,〈戰後國民政府軍事接收臺灣之研究(1945.8.15-10.25)〉,臺北:檔案管理局,2012年研究報告。
    19. 高郁雅,〈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申報》之研究〉,輔仁歷史學報,24(台北:2009.12),頁117-157。
    20. 張公權著、姚崧齡譯,〈臺灣光復初期與大陸之經濟關係〉,《傳記文學》,37:6(台北:1980.12),頁101-104。
    21. 張瑞成,〈臺灣光復史料與研究(上)〉,《近代中國》,109(台北:1995.10),頁163-181
    22. 張瑞成,〈臺灣光復史料與研究(下)〉,《近代中國》, 110(台北: 1995.12),頁178-189
    23. 莊雅仲,〈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3(台北:1993.9),頁59-79。
    24. 許雪姬,〈「台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及其影響〉,《台灣史研究》,18:2(台北,2011.6),頁97-145。
    25. 許雪姬,〈1937-19347年在上海的台灣人〉,《台灣學研究》,13(台北:2012),頁1-32。
    26. 許雪姬,〈台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終戰」〉,《台灣文學學倍》,13(台北:2008.12),頁151-178。
    27. 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思與言》,29:4(台北:1991),頁155-183。
    28. 陳正茂,〈深耕臺灣──記光復初期的國民黨〉,《北台灣通識學報第六期》,(台北:2010),頁159-171。
    29. 陳翠蓮,〈「大中國」與「小臺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資源爭奪為例〉,收錄於《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頁51-78。
    30.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9:2(台北:2002),頁145-201。
    31. 彭春凌,〈抗戰前夕大眾媒體的西行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北京:2007),頁230-249。
    32. 游鑑明,〈當外省人遇到台灣女性:戰後台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7(台北:2005.3),頁165-224。
    33. 湯熙勇,〈脫離困境:戰後初期海南島之台灣人的返臺〉,《台灣史研究》,12:2(台北:2005.12),頁167-208。
    34. 湯熙勇,〈臺灣光復初期的公教人員任用辦法:留用臺籍、羅致外省籍及徵用日(1945.10-1947.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台北:1991.11),頁391-425。
    35. 程玉鳳,〈光復初期臺糖的銷售問題-十五萬噸敵糖的來龍去脈(1945-47)〉,《國史館館刊》,21(台北:2009.9),頁47-94。
    36. 黃文瑞,〈日據以迄光復初期臺灣行政組織之探究〉,《臺灣文獻》,45:1(台北:1994),頁69-99。
    37.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7-下期(台北:1988.12),頁141-194。
    38. 黃富三,〈日據經驗與戰後台灣的文化研究〉,收錄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90)。
    39. 楊鵬,〈臺灣受降與二二八事件〉,《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40. 葉明勳,〈二二八事件親歷的感受〉,《傳記文學》,52:3,(台北:1988.3)。
    41. 葉明勳,〈光復以來的台灣報業〉,《新聞學報》,1(台北:1973),頁17-22。
    42. 葉明勳,〈記取歷史的教訓—臺灣光復後陳儀下錯了的一著棋〉,《傳記文學》,55:5(台北:1989)。
    43. 廖風德,〈臺灣光復與媒體接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2(台北:1995.5),頁201-239。
    44. 臺灣評論社編,〈本省參政員對時局發表政見-本社舉行本省參政員座談會記錄〉,《臺灣評論》,1:3(台北:1946.9),頁6-7。
    45. 褚靜濤,〈日據時期大陸臺灣研究狀況述評〉,《抗日戰爭研究》,3(2000),頁16-33。
    46. 褚靜濤,〈全國媒體對臺灣二二八事件的反應〉,《歷史學研究》,2(2008),頁52-59。
    47. 劉士永,〈陳儀的經濟思想及其政策〉,《臺灣風物》,40:5(台北:1990.6),頁55-88。
    48. 劉士永。1991,〈戰後初期臺灣工業政策與生產概況〉,《臺灣風物》,41:3(台北:1991),頁156-206。
    49. 劉明憲,〈日記中的歷史:唐秉玄《日記簿》中的臺灣行政幹部訓練班〉,《近代中國》,161(台北,2005.6),頁48-78。
    50. 歐陽可亮著、張志銘譯,〈二二八大屠殺的證言〉,《臺灣史料研究》,11(台北:1998.5),頁145。
    51. 蔡相煇,〈中央訓練團臺灣行政幹部訓練班〉,《臺灣文獻》,46:3(台北,1995.9),頁47-62。
    52. 蕭富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對臺籍行政人員之接收與安置〉,《國史館館刊》,24(台北:2010.6),頁1-44。
    53. 薛化元,〈戰後十年臺灣的政治初探(1945-1955)-以國府在臺統治基盤的建立為中心〉,《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頁13-38。
    54. 薛月順,〈陳儀主政下「臺灣省貿易局」的興衰〉,《國史館學術集刊》,6(台北:2005),頁193-223。
    55. 薛月順,〈陳儀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興廢〉,《國史館館刊》,復刊24(台北,1998),頁27-50。
    56. 薛月順,〈資源委員會與臺灣戰後公營事業的建立〉,收錄於中華民國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6.3)。
    57. 簡笙簧,〈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組織之探討〉,收錄於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臺北:近代中國,1995),頁 247-271。
    58. 嚴壽華,〈抗戰勝利後接收臺灣日本海軍的經過〉,《福建文史資料》,11輯(福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
    59. 嚴演存,〈接收臺灣工礦事業回憶〉,《傳記文學》,51:2(台北:1987),頁113-120。
    60. 蘇瑤崇,〈中國報紙有關二二八事件報導之研究—以南京上海為例〉,收錄於《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7),頁55-115。
    61. 蘇瑤崇〈「終戰」到「光復」期間台灣政治與社會變化〉,《國史館學術集刊》,13(台北,2007.9),頁45-8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