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嘉偉
Tsai, Chia-Wei
論文名稱: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Leadership of Scholastic Gift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潘裕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資優生國中資優生學術性向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領導才能
英文關鍵詞: gifted student, gift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cholastic gifted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s, leadership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6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術性向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之相關情形,研究對象為就讀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國中學術性向資優班學生共515人,以調查法使用「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及「領導技能問卷」為研究工具。運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性別」變項在父親教養方式上未達顯著差異,在母親教養方式中,疏於管教及忽視敵意達顯著差異,在領導技能問卷中,書寫溝通技巧達顯著差異。
    二、「出生序」變項在父親及母親教養方式上未達顯著差異,在領導技能問卷中,書寫溝通技巧及口語溝通技巧達顯著差異。
    三、「幹部經驗」變項在父親教養方式中,疏於管教及開明自主達顯著差異,在母親教養方式中,疏於管教達顯著差異,領導技能問卷九個分量表皆為有幹部經驗顯著高於沒有幹部經驗。
    四、「家庭社會地位」變項在父親及母親教養方式上未達顯著差異,在領導技能問卷中,領導基本概念、書寫溝通技巧、口語溝通技巧、團體動力技巧、個人特質、計畫技巧等六個分量表達顯著差異。
    五、父母開明自主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呈現顯著正相關,疏於管教及忽視敵意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呈現顯著負相關。
    六、父母教養方式對領導才能有預測力,開明自主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得到正向預測,疏於管教及溺愛保護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得到負向預測。

    最後,依據上述結論提供建議予教育人員、家長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leadership of scholastic gifted students. Samples were 515 scholastic gift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of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and Keelung City. Research tools were Perception of Parenting Style Scale an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LDP). The data obtained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gend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fathers’ parenting styles.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nonintervention and neglecting hostility in mothers’ parenting styles,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LDP.
    2. In terms of birth ord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arenting styles.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written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speech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LDP.
    3. In terms of leading experienc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arenting styles and LDP.
    4. In terms of social status of fami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arenting styles.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ollowing 6 scales from LDP: fundamentals of leadership, written communication skills, speech communication skills, group dynamic skills, personal skills and planning skills.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mocracy parenting styles and leadership.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nonintervention and neglecting hostility in parenting styles and leadership.
    6. Parenting styles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leadership. Democracy parenting styles could be positively predicted leadership, and nonintervention and indulgence could be negatively predicted leadership.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educational personnel, parent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五節 研究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13 第二節 領導才能...................................32 第三節 資賦優異、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相關研究...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63 第四節 研究程序...................................6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71 第一節 國中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現況分析...7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資優生的父母教養方式.......7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資優生的領導才能...........85 第四節 國中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之相關.....93 第五節 父母教養方式對領導才能的預測效果...........9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2 參考文獻.........................................107 附錄.............................................123 附錄一 學生基本資料表............................123 附錄二 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使用同意書........125 附錄三 領導技能問卷使用同意書....................126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資優生成年後之社會成就水準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叢書,41,1-277。
    王文進(2009):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領導技能與同儕關係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王振德(1997):領導才能教育之課程發展。資優教育季刊,65,8-15。
    王振德(2001):領導才能優異學生鑑定工具之編定初探。資優教育研究,1(1),29-40。
    王振德(2004年11月):情緒智力理論及其在資優教育的應用。發表於國立臺南大學主辦「2004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臺南。
    王振德(2005):領導技能問卷。臺北:心理。
    王毓吟(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王曉玟(2012年12月):蔡明介三招聯發科風雲再起。天下雜誌,513,134-138。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毛連塭(199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江文雄(1996):學校領導的困境與突破。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33,6-10。
    江裕真(譯)(2006):M型社會(原作者大前研一)。臺北:商周出版。
    吳百祿(2002):願景領導的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21,3-11。
    吳武典(1997):資優改革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3,1-7。
    吳武典、簡茂發(2000):人事智能的理念與衡鑑。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237-255。
    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
    吳昆壽(2006):資優教育概論。臺北:心理。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
    吳清山(1993):學校行政。臺北:心理。
    吳萬春(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李如仙(1992):國小六年級學童領導潛能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明生(1972):影響才賦優異兒童教育之家庭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協信(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提升國小資優學生領導才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李淑貞(2000):我國國稅稽徵人員工作滿足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萍薇(2012):桃園縣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班級氣氛與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2年9月28日)。
    周守民(1999):新世紀的管理-談僕性領導。護理雜誌,46(2),72-76。
    邱珍婉(2009):親職教育。臺北:五南。
    林正文 (1981):父母教養態度與少年犯罪行為困擾之關係。臺南師專學報,14,121-160。
    林生傳(1997):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林振春(1992):人文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清江(1972):家庭文化與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89-109。
    林淑娟(2010):國中一般智能優異學生領導才能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林婉惠(2012):家長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英語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創栢(2007):國中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領導技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林雅琪(2010):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生創造力、領導才能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金惠梅(1997):國小學童父母情緒智力、管教態度對其子女人格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
    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洪秀梅、劉明盛(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遠東學報,24(1),77-96。
    洪錦珠(1990):親情行為、子女感受與學校生活輔導之實施。測驗與輔導,102,2048-2051。
    侯春如(2005):夫妻婚姻品質,教養態度與國中子女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范姜登耀(2009):國小三年級學童音樂性向與家長教養態度及家庭社經地位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范瑞薇(譯)(2005):杜拉克談領導未來(原作者Peter Drucker)。臺北:知識流。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柯麗卿(2008):資優兒童與一般兒童家庭教養特質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107,15-23。
    徐佩君(1999):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
    夏菁穗(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領導才能與休閒興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特殊教育法(2009年11月18日)。
    許士軍(2002):管理學。臺北:東華。
    許怡珮(2003):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傾向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
    張美惠(譯)(1996):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原作者Daniel Goleman)。臺北:時報。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凌芳(2011):臺北市青少年領導才能內涵之認知及領導才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張逸安(譯)(2002):打造新領導人:建立高EQ的領導能力和組織(原作者Daniel Goleman、Richard Boyatzis、Annie Mckee)。臺北:時報。
    張潤書(1990):行政學。臺北:三民。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張馨仁(2000):從Dabrowski的理論看資優生的情緒發展。資優教育季刊,74,6-18。
    莊雪芳(2004):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莊婉妮(2005):高雄市國中資優班學生父母的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所巨、白夢(2005):父子宰相。臺北:國家。
    陳美芳(1996):資優學生身心特質與評量。教育資料集刊-資優教育專輯,21,13-26。
    陳姿廷(2003):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皎玲(1994):父母教養方式的一致程度與幼兒社會化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慶瑞(1989):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適用性之研究。教育學刊,8,221-272。
    陳慶瑞、林純文(2001):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在我國國民中學行政之應用。屏東師院學報,14,1-40。
    陳德嫺(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艷玲(2007):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情緒能力、幸福感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郭燕如(1988):父母管教態度對青少年自我認同與價值取向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郭靜姿(2000):談資優學生的特殊適應問題與輔導。資優教育季刊,75,1-6。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昆輝(1986):教育行政領導理論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91-149。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
    黃迺毓(1991):家庭教育。臺北:五南。
    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黃瑋玲(2008):青少年的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黃鈴淯(2009):高雄市國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類型與其解釋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麗卿(2010):僕人式領導理論、模型與應用層面的探討。南亞學報,30,243-260。
    童貞儀(2009):國小高年級美術班學生領導才能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彭清宏(2009):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湯發安(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溫子欣(2008):成功校長領導行為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楊振昇(2004):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楊淳皓(1998):完形療法對投射現象的看法與處理。輔導季刊,34(3),0040-0044。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孩子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廖丹敏(2004):國小資優班領導才能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廖格培(2004):彰化地區未成年母親婚姻品質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蔡文標(2000):資優學生領導才能課程與教學探討。教育研究資訊,8(3),91-113。
    蔡志宏(2006):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領導才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蔡玉瑟(1996):國小高成就與低成就資優兒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行爲、生活適應、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0,525-567。
    蔡玉瑟、張妤婷、曾俊峰(2006):國小舞蹈班資優生的生態環境系統與父母教養方式之關係研究。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 9502,115-130。
    蔡東鐘(1999):符號互動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之探討。國教之聲,32(4),33-45。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
    蔡敏瑛(2009):國中資優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效能與完美主義類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蔣明珊(1997):臺北市國小資優資源班課程內容之調查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331-350。
    劉佳彤(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劉錦秀(譯)(2012):新領導力:克服危機時代的領導者條件(原作者大前研一)。臺北:商周出版。
    鄭雅婷(2007):跨文化家庭中主要照顧者之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探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南。
    鄭聖敏(2005):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鄭聖敏,王振德(2008):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85-112。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進行領導能力之教育,「領導才能訓練研習」,臺北中華資優教育學會。
    賴文豪(2005):僕人領導與員工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與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賴佳琪(2006):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雙親教養態度、學業失敗容忍力、人際問題解決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盧靖渝(2008):國中生領導者角色知覺與領導技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謝侑真(2006):國民中學校長完全領導、領導效能與行政人員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謝雅苓(2010):臺北縣、市國中生覺知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資本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
    鍾思嘉(1985年6月):家庭氣氛與管教態度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行政院。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1992):國小資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學習行為、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225-247。
    藍偉峯(2003):領導風格、組織文化、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以技職院校教師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羅虞村(1995):領導理論研究(四版)。臺北:文景。
    關蘭(2009年4月):誰是下一個被換掉的CEO,天下雜誌,419,24-25。
    蘇建文(1968):兒童心目中父母職分之調查研究。心理與教育,2,87-109。
    蘇建文(1995):家庭與個體發展。載於蘇建文(主編),發展心理學(第二版)(443-473頁)。臺北:心理。
    蘇玲媛(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智能、父母教養方式對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二、英文部分
    Abroms, K. I. (1985). Social gifted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ntellectual gifted. In J. Freeman (Ed.). The psychology of gifted children. (pp. 201-218). NY: John Wiley & Son.
    Armentrout, J. A., & Burger, G. K. (1972). Children’s report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at five grades level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7(1), 44-48.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Hall.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Bennis, W.(2003). On Becoming a Leader : The Leadership Classic-updated and expanded(Revised ed.). NY : Perseus Publishing.
    Blake, R. R., & Mouton, J. S. (1964). Managerial grid. Houston, Texas:Gulf.
    Blumer, H. (1962).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owlby, J. (1977).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A ti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in the light of attachment theor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0, 201- 210.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Sage.
    Burns, J. H.(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Crouter, A. C., Helms-Erikson, H., Updegraff, K., & McHale, S. M. (1999). Conditions underlying parents’ knowledge about children’s daily lives in middle childhood: Between- and within- family comparisons. Child Development, 70(1), 246-259.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3), 487-496.
    Darling, N. (1999). Parenting style and its correlates.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27896).
    Dreikurs, R. & Soltz, V.(1964). Children : The challenge. New York, NY: Plume.
    DuBrin,A.(1995). Leadership:Research findings practice and skills.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Foster, W. (1981). Leadershi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cognizing and educating.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5, 17-25.
    French, W. L. (1994).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3rd ed.). Geneva, IL: Houghton Miffin.
    Gibb, C. (1962). The Best Authorities. In R. Lettis (Ed), Huck Finn and His Critics. New York, NY: The Mamillan Company.
    Gibb, J.(1969). Dynamics of Leadership. In Carver, F. & Sergiovanni, T. (Eds.). Organizations and Human Behavior:Focus on Schools. NY: Mcgraw – Hill.
    Greenleaf, R. K. (1977). Servan- leadership: A journey into the nature of legitimate power and greatness. NY: Paulist.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1977).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Vitalizing human resour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1988).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therington E. M. , & Morris , W. N. (1978). The family and primary groups . In W. H. Holtzma (Ed) ,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in Depth : Development Topics. New York, NY : Harper & ROW Publishers , Ins.
    House, R. J.(1971), A path 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 321-338.
    House, R. J. & Mitchell, T. (1974). The path-goal theory of leadership.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Business, 74(3), 81-97.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6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Karnes, M.B. ,Shwedel, A. M.,& Steinberg, D.(1984). Styles of Parenting among Parents of Young Gifted Children. Roeper Review, 6(4) ,p232- 235.
    Karnes, F. A., & Bean, S. M. (1990). Developing leadership in gifted youth.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21490).
    Kotter, J. P. (1990). What leaders really d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03-111.
    Kouzes, J. M., & Posner, B. Z.(2003). Leadership practices inventory.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Lovecky D. V.(1992). Explor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giftedness in children. Roeper Review,15(1), 18-25.
    Luster, T. & Youatt, J. (1989). The Effects of Pre-Parenthood Education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05181).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Models from psychological theory. Prove. Utah.: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Molloy, P. L. (1998).A Review of the Managerial Grid Model of Leadership and its Role as a Model of Leadership Culture. Aquarius Consulting, March 30,p1-31.
    Myron-Wilson, R.(1999). Parent style : And how it may influence child’s role in bullying. Retrieved form ERIC database. (ED429731).
    Nanus, B. (1992). Visionary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oss.
    Northouse, P. G. (2001).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assow, A. H. (1988). Style of leadership training and some more thoughts, Gifted Child Today, 11(6),34-37.
    Reddin, W. J. (1970).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New York, NY : McGraw-Hull.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8th ed.). New York, NY : Prentice Hall.
    Sears, R. R., Maccoby, E. E., & Levin, H. (1957). Pattern of child rearing. NY: Happer & Row.
    Sisk, D. A. (1993).Leadership education for the gifted.In K.A.Heller.F.J.Monks. &A.H.Passow(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 and talent (pp. 491-505). New York, NY: Pergamon.
    Snowden, P. L.,& Christian, L. G. (1999).Parenting the young gifted child: Supportive behaviors. Roeper Review,21(3),215-221.
    Spears, L. C. (2002). Tracing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servant-leadership. In L. C. Spears & M. Lawrence (Eds.), Focus on leadership: Servant-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p. 1-16).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Stogdill, R. M. (1974).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e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Y: Macmillan.
    Watlers, J. & Stinnett N. (1971).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 decade review of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3, 70-111.
    Webber, R. A.(1975). Management:Basic Element of Managing Organizations. Homewood, IL: Richard D. Irwin, Inc.
    Yukl G.A.(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azations (5th ed. ).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