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信廷
Chen, Shin-tin
論文名稱: 體育教師教學圖像之個案研究-大專學生觀點
The case study of teaching ima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A persp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指導教授: 程瑞福
Chen, Jui-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體育教師體育課圖像大學學生
英文關鍵詞: P.E. teacher, P.E lessen, image, university stud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1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以學生角度出發,瞭解個案教師在體育教學上所呈現的圖像。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年資超過二十年的個案教師為對象,並以參與個案教師開設之體育課-土風舞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共70位)。針對教學準備、教學規劃、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量等四個面向,瞭解個案教師的教學圖像。研究設計、方法為研究參與學生在土風舞課的參與歷程中,透過參與、問卷調查及訪談方式,蒐集、整理與分析他們對個案教師在體育教學上的想法與經驗到的圖像。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的結論:
    一、教師如呵護孩子的父母。給予舒適安全的教學環境,對個別學生的狀態隨時給予評估與關注,主動關心每一位學生的需求。
    二、教師如廚藝精湛的廚師。提供豐富多元的教學規劃及難易適中且具有挑戰性的課程,成就學生期待的體育課。
    三、教師如充滿活力的專家。教學過程中充滿活力與動力,帶給大家歡笑與輕鬆的氛圍,不以嚴肅、恐怖的怒罵來管教學生。並清楚的操作說明與講解,運用口訣教導新動作,示範或指導學生都表現出耐心與顧及學生的尊嚴。同時,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主動表達善意和幫助,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掌握學習進度。
    四、教師如引領方向的燈塔。映照出體育課不只技能重要,情意的部分更是不可或缺,重視出缺席是一種好態度的表現,且實施多元的評量可使學生獲取更多額外的收穫。
    五、整體而論,教師是給予活力、安全、自尊與收穫的無私奉獻者。在教學歷程中不辭辛勞給予照顧、關心,在愉快、和諧與安全的環境中,提供豐富的資源,營造優質的教學,透過有效的引導認識世界萬物。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image of teacher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student's point of view. The study adopts the purposeful sampling to choice participants: the teacher whose teaching experience was over twenty-years-experienced and whose students(girls, n=63;boys, n=9) participate in the P.E. lesson - Folk and Social Dance. There were four main aspects focused on: preparations for teaching、teaching programs、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and teaching evalu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teaching image. Study design and method wer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were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make up and analyze by participation students in the participation process of folk and Social dance lesson. The data was the idea and the image of experience in the P.E.
    instruc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eacher as a parent who gives comfortable and safe teaching conditions,estimating and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each student’s condition.(2)Teacher as a cook. To provide rich and colorful program, moderate and challenging lessen.(3)Teacher as a expert. Full of dynamic and pow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ho supply laughter heartily and relax atmosphere. No storm at students in serious and terror. And have clear illustrate and explain, make use of a pithy formula to teach new action, and represent patience, attend to student’s dignity at show as a model and conduct. At the same time, he expressing good will and support on the initiative with regard to the questions which bring up by student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condition.(4)Teacher as a lighthouse. Valuing the show up is the performance of a kind of good attitude.
    In general, we can conclude that teacher as a selfless offer man who offer care and provide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high quality instruction in the joyful, harmonious and safe conditions, and guide to recognize all things on earth.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六節 名詞釋義...........................................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體育課的意涵......................................10 第二節 體育教學與體育教師教學應具備的條件...................21 第三節 圖像意義與相關文獻.................................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方法..........................................40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43 第四節 研究流程..........................................49 第五節 研究工具..........................................52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58 第七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6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教學準備呈現之圖像.................................68 第二節 教學規劃呈現之圖像.................................81 第三節 教學過程呈現之圖像.................................94 第四節 教學評量呈現之圖像................................12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2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134 西文部分.................................................141 附錄....................................................143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份:
    大專院校體育課程規劃小組(1993)。大專體育課程系統化規劃專題研究
    成果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王文科(1988)。課程論。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誼邦、雷小娟、曾瑞成(2005)。談大學體育課程目標多元化。淡江體育,
    8,89-93。
    江良規 ( 2003 )。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市 : 臺灣商務。
    江建昌(2008)。後現代多元文化中的教師角色。教育趨勢報導,31,
    113-124。
    江怡萱(2006)。雙碼理論應用於多媒體輔助英語生字與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縣。
    何瑞薇(譯)(2002)。全面品質教育。台北市:高等教育。(Edward
    Sallis, 1993)
    李景崇 ( 1992 )。我國體育課程標準修訂的概念分析與理念取向。師大體育
    ,33,35-38。
    李文田(1996)。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與價值取向。臺灣省學校體育,6
    (5),42-48。
    李文田 ( 1997 )。大學生修習體育課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李茂興(譯)( 1998 )。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弘智文化。
    (Guy R. Lefrançois, 1997)
    李慶泰 ( 2002 )。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硏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硏究所,屏東縣。
    李哲迪、林陳涌、任宗浩(2007)。科學教師教育實習基準芻議。科學教育
    月刊,299,2-18。
    林貴福 ( 1993 )。國小體育實務。台北市:心理。
    林進財 ( 1998 )。對教師有效教學的建議。師友,378,27-30。
    林進財 ( 1999 )。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珊如、劉燦樑(1995)。製訂學生評鑑教學量表:以二層次因素結構達成
    雙重評鑑功能。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161-198)。台北
    市:師大書苑。
    林明佳 ( 2004 )。彰化縣公私立高中、職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之調查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達隆 ( 2002 )。山水畫論的符號與象徵學。水墨‧新紀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台北市。
    林麗娟(1996)。多媒體電腦圖像設計與視覺記憶的關係。教學科技與媒體,
    28,3-12。
    卓俊辰 ( 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台北市:華泰。
    周宏室(1993)。現行學校體育課實施之探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體育學院
    論叢,4(1),49-67。
    周宏室 ( 1999 )。談大專院校體育課程與教學—成立大專院校體育課程與教學委員。大專體育,41,8-13。
    吳萬福(1982)。體育課與體育教師。國民教育,24(5),3-5。
    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台北市:學生。
    吳府廉(2003)。從著相到無相-水墨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吳芝儀、廖梅花 (譯)(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
    市:濤石文化。(A. Srauss & J. Corbin)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
    北市:學富。(R. Kumar)
    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2004)。哲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Angeles, Peter A)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教師角色。台北市:桂冠。(Shirley F.
    Heak, & C. Ray Williams, 1984)
    徐易稜 (2001)。多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者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莊美鈴 ( 1992 )。有效教學的自我評量。臺灣省學校體育,2 (6),5-21。
    莊美鈴 ( 1994 )。體育教學活動設計。中等教育,45 (3),9-18。
    許義雄 (1983)。體育的理念。台北市:現代體育。
    許義雄 ( 1988 )。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台北市:文景。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J. E. Rink, 1998)
    許義雄等 ( 1999 )。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復文。
    陳玉枝(2004)。教學評量。載於張春秀等合著,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
    (頁269-287)。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珮軒(2000)。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桃園。
    陳春蓮 ( 2004 )。體育教學的反省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政雄 ( 1984 )。如何加強體育教學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3(1),
    26。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縣:空大。
    陳照雄(2006)。當代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心理。
    陳信亨 ( 2004)。國中體育教師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國三籃球及游泳
    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佩英、薛文耀、楊芳瑋(2005)。好老師的影像拼圖。學生輔導季刊,
    98,12-29。
    陳嘉雄(2008)。國小體育教師之理想圖像。學校體育,18(4), 59-
    63。
    陳寧容 ( 2005)。遇見箱網管理人~記小琉球托兒所教師之教學圖像。屏東
    教育大學學報,23,119-149。
    陳翊鶴 (2006)。結合影像擷取虛擬實境技術建置國小英語互動學習系統。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桃園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共同必修科目一覽表。檢索
    日期2009/3/31。http://www.ntnu.edu.tw/aa/aa2/index.html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92)。體育大辭典。台北市:臺灣商務。
    教育部體育司(1984)。大專院校體育正課興趣選項分組教學實施原則。
    載於體育法規選輯(頁381)。台北市:作者。
    黃政傑 ( 1997 )。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 主譯( 2001)。質性教育硏究 : 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
    (Robert C. Bogdan、Sari Knopp Biklen)
    黃月嬋(1992)。有效體育教學的教師行為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月嬋(1999)。師院生體育經驗課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國義(1985)。理想體育教師。台北市:體育。
    黃玉秀 ( 2006 )。看不見的意象-心靈的象徵、符號與圖像-。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大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黃振興 (1995)。大學體育教學之省思。大專體育,20,1-7。
    程瑞福(2002)。國民中學體育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程瑞福、徐元民(2007)。體育理念與實踐。載於李琪明等著,德智體群美
    五育理念與實踐(頁105-140)。台北市:教育部。
    掌慶維(2006)。國小五年級建構取向籃球遊戲學習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德勝(2000)。師範學院師生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台北
    市:五南。
    張宗昌(1997)。教改聲中談體育教師從「心」出發。大專體育,33,129- 133。
    張宗昌、莊清泉 ( 1995 )。國立台中商專學生喜歡與不喜歡體育課因素調
    查。大專體育,22,232-238。
    張春秀 ( 1994 )。雲林工專學生體育正課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影響之調查研
    究。雲林工專學報,13,143-198。
    張思敏 ( 1995 )。必修,選修…有何不同。臺大體育,26,89-90。
    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台北市:三民。
    楊裕隆 ( 1998 )。台大學生對體育態度之研究。大專體育,36,112-118。
    楊聯琦(1992)。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之原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6
    (1),1-6。
    楊志顯、陳太正、陳鴻雁、吳惠櫻、藍碧玉、王金蓮等 ( 1994 )。大學體
    育課程實施方式意見調查。大專體育,18,95-101。
    楊志顯(1996)。輔仁大學體育課滿意量表研製。大專體育,26,25-35。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市:心
    理。(J. R. Fraenkel, & N. E. Wallen, 1993)
    楊文財 ( 2004 )。軍事院校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楊建隆 ( 1996 )。臺灣地區大四學生選修體育課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楊建隆 (2005 )。探討落實體育目標對未來大學體育課發展之影響。大專
    體育,77,20-27。
    溫世頌 ( 2006 )。心理學辭典。台北市:三民。
    趙坤景 ( 2004)。桃園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成就、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
    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葉憲清 ( 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市:復文。
    葉憲清 ( 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
    葉明勳(2005)。體育課教學品質、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運動行為意向。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葉坤靈 (2008)。卡謬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
    哲學(頁265-280)。台北市:五南。
    鄭健源與詹正豐 (2006)。大學體育課程規劃與設計之探討。大專體育,87,
    115-120。
    歐陽教(1998)。教育哲學導論。台北市:文景。
    蔡貞雄(1994)。體育教學的意義和本質。國民體育季刊,23(2),22-
    27。
    蔡貞雄(2001)。體育的理念。高雄市:復文。
    蔡焜霖(2000)。牛津當代大辭典。台北市:旺文。
    蔡欣延 (1994)。醒吳商專體育課實施興趣選項教學意見調查表分析。大專體
    育,14,43-51。
    潘義祥(1998)。國小教師體育教學目標與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蕭秋祺(1997)。有效體育教學因素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劉碧華(2000)。體育教學評估之教師滿意度分析研究。體育學報,28,
    111-122。
    劉義群 ( 2004)。不同性質體育課程學生知覺動機氣候、自覺能力、參與
    體育課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
    究所,桃園縣。
    闕月清(2004)。有效體育教學。載於張春秀等合著,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
    教法(頁249-268)。台北縣:冠學。
    羅綸新 (1995)。互動性多媒體學習環境當中語音效應之研究。國科會專案
    計劃報告,計劃編號:NSC84-2511-S-026-007 CL

    二、西文部份:
    Byra, M., & Jenkins, J. (1998). The thoughts and behaviors of learners in the inclusion styl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8, 26-42.

    Creswell, J. W., & Miller, D. L. (2000). Determining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inquiry. Theory into Practice, 39(3), 124-130.

    Hopkins, K. D., & Stanley, J. C. (1981).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Rentice-Hall.

    Harrison, J. M., Blakemore, C. L., Buck, M.M. (2001).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Keogh, J. (1962). Analysis of general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33, 239-244.

    Mayer, R. E., & Sims, V. K. (1994). For whom is 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Extension of a dual-coding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3). 389-401.

    Metzler, M. W. (1986). Using systematic analysis to promote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Education ,37 (4) , 29-33.

    Miller, M. T. (1971). Instructor's attitude toward , and the Use of Student Rating of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2(3), 235-239.

    Miller, R. I. (1974). Developing programs for faculty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 Jossy-Bass Publisher.

    Paivio, A. (1990).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ker, J. (1995). Secondary teachers’ views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4,127-139.

    Rieber, L. P. (1991). Animation, incidental learning, and continuing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3). 318-328.

    Rink, J. E. (1993).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2nd ed.). St. Louis, MI: Mosby.

    Rink, J. E. (1996). Effective instruc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S. J. Silverman, & C. D. Ennis (1996). Student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65-186.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Revola (1996)。你是未來的老師嗎。天下雜誌,年度專刊,44-45。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3rd ed.). Palo Alto, CA: Mayfield.

    Silverman, S. (1991).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2(4), 352-364.

    Wessinger, N. P. (1994). "I Hit a Home Run" The lived meaning of scoring in gam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ternationl Asseci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on Higer Education, 46, 425-439.

    Tannehill, D. , & Zakrajsek, D. (1993).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 multi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3, 78-84.

    Treanor, L., Graber, K., Housner, L., & Weigand, R. (1998).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educational and same-sex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8, 43-5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