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素娥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課後運動參與行為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
指導教授: |
施致平
Shih, Chih-P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課後運動 、運動參與 、運動阻礙 |
英文關鍵詞: |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obstruc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5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中生課後運動參與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及運動阻礙因素與運動行為間之關係,以分層隨機抽樣,抽取桃園縣內1,020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運動參與程度量表、運動阻礙因素量表及個人一般參與狀況為問卷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838份,回收率82%。根據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從事規律性運動行為的比率男生(53.7%)較女生(46.3%)高;在每週運動次數方面,大多數的學生皆以每週運動2次居多。
二、研究對象大都與同學(朋友)一起從事運動;學校為其最常去的運動場所;籃球與散步是其課後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
三、在運動之阻礙因素方面,研究對象認為:時間不足、場地設備不足、天候因素欠佳、器材裝備欠缺、課業太過繁忙等因素,較有可能阻礙其課後運動參與行為。
四、不同性別、年級、有無課後補習、參與運動社團等變項的桃園縣國中生,其與運動參與程度、運動阻礙間之比較,均呈現顯著差異(p<.05)。
根據研究結果得知,研究對象的課後運動參與行為會因背景變項的不同,而與運動參與程度、運動阻礙間呈現顯著差異;學校為其最常去的運動場所,因此,建議要提升國中生之課後運動參與就必須考量到這些因素,並提出有效之策略;適度開放校園運動場館及設施,以利學生與社區民眾從事運動之使用,以提高運動參與行為。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understand junior hig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sonal background, physical activity obstructive factors,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Through stratified sampling, 1020 student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questionnaire was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estimation chart of physical-activity participation, the estimation chart of obstructive factors on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the condition of an individual’s participation. There were 838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nd the return rate was 82%.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chieved, it was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s analysis, and single factor variation analysis. Here are the results:
1. Among the research subjects who conduct physical-activities regularly, male subjects (53.7%) are more than female ones (46.39%). With respect to the frequency of physical activities, most students conduct them twice a week.
2. The research subjects usually conduct physical activities with their friends. Schools are the most common places they go; basketball and walking are the most frequent activities they do.
3. With regard to the obstructive factor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research subjects think that a
lack of time, the insufficient facilities of the place, the lack of sports equipment, and too much pressure from the studies are the possible factors that hinder physical-activity participation.
4.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with different gender, grade, whether going to cram school or not, and the sports clubs they joi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ir physical-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comparison of obstructive factors on physical activities (p<0.5).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e know that the research subjects’ particip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physical-activity obstruction would differ from each other obviously due to their background variation factors. Schools are the most common places they go exercise.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variation factors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order to elevat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that effective strategy be brought up; open up school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s for physical activities appropriately for students and residents to use and raise the particip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一、中文部分:
王同茂(1992)。美國與奧地利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概況。台灣省學校體育 7,8-9。
王瑞霞(1994)。社區老年人健康體能活動參與及相關因素的探討。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研究計畫。
王水文(1994)。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市:銀河。
王宗吉(1999)。台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台北市:洪葉。
王建堯(1997)。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王天威(2005)。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註源(2005)。桃園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方進隆(1994)。台北市中學生生活和身心狀況與健康體能之比較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方進隆(1995)。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八十三學年度體育教師體能教育研習會報告書,154-164。
中華民國全國教育會(1999)。青少年休閒運動問卷調查結果。台北:中華民國全國教育會。
牛玉珍(1997)。教師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交通大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台中市輔導網路(2004)。台灣青少年休閒生活調查。取自2004年11月17
from http://assist.tceb.edu.tw/main.htm。
行政院衛生署(1993)。衛生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4)。國民保健六年計劃。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5)。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青輔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8)。青少年白皮書(八十六年版)。台北市:青輔
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市:漢大。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國民健康促進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
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處(2004)。台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統計表。取自2004年10月20日,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縣市癌症與死因統計結果/93縣市順位.xls。
江書良(2002)。台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連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 蘭(1993)。運動行為改變理論。國民體育季刊,22(2),32-39。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體能活動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兩所學校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彩華(1998)。台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彩華、方進隆(1998)。十二週體能訓練對婦女健康體能與血脂肪之影響。體育學報,26,145-152。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宋維煌(1993)。國中學生休閒知多少?學校體育,18,18-21。
余 嬪(1996)。青少年之休閒活動狀況調查報告。學生輔導,51,122-125。
余 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學報,9,119-147。
呂昌明、李明憲、楊啟賢(1997)。都市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10,53-65。
沈易利(1998)。台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台中市:霧峰。
沈易利(1999)。台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4,319-370。
卓俊辰(1991)。美國公元兩千年國家健康目標中「促進身體活動與體適能」部分的啟示。國民體育季刊,10(4),82-87。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11(4),328-339。
法務通訊(1998)。休閒輔導為預防少年犯罪的工作重心之論點。法務通訊,1883。
金車教育基金會(1998)。週六非常體健營—青少年體育休閒問卷調查報告。台北市:金車教育基金會。
林瑞雄(1991)。國民健康調查之規劃與試驗。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林武雄(1991)。台北市國小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靖斌(2001)。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輝煌(2002)。淺談青少年休閒行為。學校體育雙月刊,11(7),121-128。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屏東縣。
林凱儀(2004)。桃園地區國中學生體能活動調查與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宏蘭(1992)。某教學醫院參加健康檢查者之運動及攝鈉行為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仁宇(1998)。家長之態度行為與其就讀台北市國中子女之健康體能的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嘉文(2000)。大專運動社團推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大專體育,48,100-105。
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2002)。中學生暑期休閒生活調查。取自2004年11月1日,http://news.pchome.com.tw/life/cna/20021029/ind-ex200210291547
17010196.html。
陸光(1987)。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麗華(1991)。台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陳敬能(1998)。週休二日對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季刊,40,31-135。
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8,75-81。
陳杏容(2001)。青少年因應壓力行為之探討—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台北市。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香蘭(2001)。實施周休二日學生照樣K書。聯合晚報(90/02/13)。
陳皆榮(2002)。運動與青少年發展。國民體育季刊,132,74-80。
陳萬結(2003)。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為堅(2005)。學校憂鬱傾向學生推估及預防策略。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許義雄(1988)。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許義雄(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青輔會。
許義雄、陳皆榮(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許普福譯(2000)。人性探索家馬斯洛:心理學大師的俗世旅程。台北市:美商麥格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許泰彰(2000)。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莊美玲(1997)。體適能教學設計。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189-206)。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1999)。推動三三三學生體適能向前走活動。教育部公報,289 ,51。
教育部體育司(2002)。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體育司。
彭駕騂(1990)。青少年的人格變化與發展。國立台灣教育學苑輔導學報,6,225-242。
黃郁宜(1984)。國中學生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文真(1985)。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麗卿、季瑋珠、鐘嫈嫈(1993)。某專校學生運動情況與運動傷害之調。中華家醫誌,3(4),166-173。
黃永任(1998)。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7(2),5-13。
黃松元(1999)。我國國民健康促進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書。
黃金柱、林志成(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壬要(2004)。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彩秀(1992)。中老年人運動型態體適能及健康況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宏亮(1995)。運動與情緒。國民體育季刊,4(24),43-50。
張榮勳(1998)。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273-304。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
-134。
張正發(2000)。台北縣新莊市國小學生家長運動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秀慧(2000)。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休閒意願、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少熙(2000)。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市:漢文。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錦宏(2006,12月21日)。金車調查:學生休閒貧乏,看電視、上網。聯合報,C7版。
童淑琴(1991)。工作場所健康促進計劃之實驗研究-以台電總公司體適能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游正芬(1999)。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楊瑞蓮(1976)。大專院校學生休閒時間與休閒活動現況。大專體育總會六十五年度體育學術專刊,195-244。
楊裕隆(1997)。大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合理行動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聯琦(1999)。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之原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1,1-6。
楊宜青(2002)。體能活動。成大體育,36(1),2-10。
趙麗雲(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4,36-44。
劉焜輝(1982)。現代人的心理衛生。台北市:天馬。
劉翠薇(1995)。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立宇(1995)。運動對改善慢性疾病的效果。國民體育季刊,24(4),99-103。
劉素秋(1998)。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犯罪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縣。
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光慶(2002)。推展學生體適能之理念與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70,96-102。
蔡淑菁(1996)。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美月(1996)。台北市某活動中心六十歲以上老人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盧俊宏(1997)。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106種利益。台灣省學校體育,8(5),17-22頁。
龍田種(1995)。運動處方與體能。國民體育季刊,24(4),13-22。
龍炳鋒(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謝鴻隆(2004)。台北市國小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