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沛青 Lee Pei-Ching |
---|---|
論文名稱: |
議題中心教學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影響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及公民參與行為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Issues-Centered Approach into〝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to influence Students’ Citizen Pariticipation Attitude and Citizen Pariticipation Behavior |
指導教授: | 劉秀嫚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議題中心教學 、議題中心融入課程 、公民參與態度 、公民參與行為 |
英文關鍵詞: | issue-centered approach, Civics and Society, civic participation attitude, civic participation behavio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5 下載:1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實施議題中心教學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可行性,並分析議題中心教學對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及公民參與行為的影響。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東部某高中一年級87名學生為實驗對象,其中實驗組44人進行完整六堂「議題中心教學融入課程」,控制組43人則維持原有的講述法教學。
本實驗的研究工具為研究者參考國內外頗具信效度的相關量表所修訂的「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及公民參與行為問卷」,另輔以學生活動回饋單、學習單、同儕觀察記錄及教師教學省思日誌等質性資料。實驗所得量化資料以描述統計與共變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各種質性資料則作為交叉檢核實驗教學效果之用。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議題中心融入公民與社會課程」在教學現場的可行性高
二、實驗組學生的公民參與態度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其中又以對學生社會關懷態度的影響最大,尊重差異態度次之,社會正義態度又次之。
三、實驗組學生的公民參與行為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其中又以對學生蒐集資訊與理性討論行動的影響最大,社會義務工作行動次之,尊重扶助弱勢行動又次之。
四、實驗組學生普遍對「議題中心教學融入公民與社會課程」持正向積極的態度,75%的學生期望教師日後還能實施類似的教學活動。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課程實施方面:課程的深度應重於廣度,同時要考慮議題相關當事人的感受。
二、教師方面:組成成長團體,共同研發教材,並盡可能掌握學生特質。
三、未來研究方面:輔以實作,以測量難以用量化問卷獲知的公民參與行為。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ssue-centered approach into Senior High School’s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s’ civic participa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r the abovementioned purpose, the study used a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87 students selected from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eastern Taiwa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ll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issue-centered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for six classes, while the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maintained regular class activities.
The study employed “The Inventory of Civic Participa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ch was revised by the researcher to conduct pretest and posttest. For triangulation, this study also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following qualitative data: students’ feedback and worksheets, teacher’s reflection records, etc.
The major findings included:
1. The integration of issue-centered approach into Senior High School’s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is highly feasible.
2.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issue-centered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outperformed students in the comparison group in civic participation attitude.
3.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issue-centered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also outperformed students in the comparison group in civic participation behavior.
4. Most of the experimental students responded positively and aggressively to the issue-centered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bove,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ication of issue-centered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and for future research.
王珩(2005)。國小英語教師學習與教學風格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19(2),71-88。
王朝明(1994)。爭議議題在社會科學教學上的實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3),87-92。
石雅玫(2000)。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石雅玫(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實施模式。教育研究資訊,10(2),145-163。
江美慧(2003)。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烈(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進步主義的成人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7,36-40。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4頁。
吳清山、林天佑(2001)。公民教育。教育研究月刊,90,111-112頁。
呂慧娟(2002)。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靜如(2003)。淺談議題中心教學法的實施。國教新知,50(2),66-74。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心理。
沈宗瑞(2002)。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歷史發展與對話。教育與社會研究,3,1-34。
周陽山(2002)。從公民文化到公民社會-一項現實的考察。華岡社科學報,16,1-9。
周賓凰(2002)。認知失調及其在財務研究之應用。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38,15-22。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5-202。
林火旺(1998)。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載於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頁379-40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火旺(2002)。自由主義與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宜儒(2007)。「永中公民養成方案」影響國中學生政治意識與公民參與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文生(2009)。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洪泉湖(2006)。台灣公民教育的省思與展望。公民教育委員會、民政事務局及鄭州大學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合辦,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香港:灣仔會議展覽中心。
洪瑀捷(2007)。網路輔助議題中心教學提升國中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孫建文(2007)。大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
袁鶴齡(2007)。全球化趨勢中的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31(5),74-85。
涂馥麗(2005)。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影響-以議題取向的藝術人文課程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秀雄(1996)。我國公民教育的問題、對策與發展方向,公民訓育學報,5,51-64。
張秀雄(2002)。公民資質教育模式。中等教育,53(5),4-22。
張秀雄(2003)。議題中心課程模式在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的應用。公民訓育學報,14,15-35。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台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2,1-32。
莊富源(2007)。轉變中的學校公民教育。高雄市:復文。
許國興(2007)。臺灣中部三縣市高中職進修學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淑華(2002)。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教學風格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玉鳳(1994)。創造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氛圍。學前教育,Z1特刊,p.14。
陳光輝(1983)。公民教育的意義、內涵、目標與沿革。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南州(2005)。台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建儒(2004)。台灣偶像劇弔詭價值觀分析及國小學童實施議題中心教學法之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詩婕(2010)。結合NGO資源實施全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銀筑(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政治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慶隆(2002)。環境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以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蕙雯(2008)。一位國小教師以議題中心教學法增進學生理性決定知能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章玉琴(1999)。多元文化論公民觀及其公民教育觀之探究。公民訓育學報,8, 343-370。
彭如婉(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435-450。
游欣儀(2003)。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公民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志豪(2006)。議題中心教學法之結構性爭論模式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景裕(199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其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曙曜(譯)(1994)。Jun J. S. 著。公共行政:設計與問題解決。台北市:五南。
楊欣怡(2006)。進步主義與教育之研討。網路與社會學通訊雜誌,55。2006年5月15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5/55-25.htm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溫春琳(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的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秀蘭(1998a)。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董秀蘭(1998b)。政治教育的抉擇—為什麼?教什麼?。公民訓育學報,7, 255-272。
廖添富、黃景裕(1995)。我國大學生公民態度之研究-樣本取自北部地區。公民訓育學報,4,109-127。
廖添富、劉美惠、董秀蘭(1997)。我國師範院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對其「公民教育觀點」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6-2745-H-003-006R)。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廖添富、劉美惠、董秀蘭(1999a)。議題中心教學對高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413-H-003-021)。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廖添富、劉美惠、董秀蘭(1999b)。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
甄曉蘭(2004)。理論課程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秀嫚(2003)。「公民養成方案」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的意義。公民訓育學報,14,55-77。
劉育忠(譯)(2007)。Ozmon, H. A. & Graver, S. M著。教育哲學。台北市:五南。
劉美慧(1997)。議題中心模式在公民教育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美慧(2000)。學校公民課程的實施與公民資質觀點分析。臺灣教育,595,25-35。
劉美慧(2008)。議題融入課程之研究趨勢-議題中心取徑之轉化與反思。教育研究月刊,176,15-26。
劉美慧、董秀蘭(2009)。我國公民教育革新之反思—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之研究與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7,145-162。
劉阿榮、林麗菊(2000)。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公民訓育學報,9,103-127。
潘志忠(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揚基(2000)。台灣中部地區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3-H-212-003-S)。彰化縣:大葉大學。
蕭揚基(2004)。形塑現代公民:高中學生公民意識發展與培育之研究。台北縣永和市:韋伯。
鍾敏龍(2002)。國小社會科以爭論性議題中心的批判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瞿海源(1996)。公民與道德教育理論及課程教材規劃之研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Allen, R. F. (1996). The Engle-Ochoa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Evans, R. W. & Saxe, D. W.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51-5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4), 216-224。
Avery, P. G., Sullivan, J. L., Smith, E. S., & Sandell, S. (1996). Issue-centered approaches to teaching civics and government. In Evans, R. W. & Saxe, D. W.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199-210).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Civic Ventures. (2005). Blueprint for The Next Chapter.〔Electronic version〕. San Francisco: Civic Ventures.
Community Action Agency. (2010). Citizen Participation. Retrieved August 9, 2010, from http://www.miamidade.gov/caa/citizen_participation.asp
Dewey, J. (1963).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Collier Books
Evans, R. W. (1989). A dream unrealized: A brief look at the history of issue-centered approaches. The Social Studies, 80 (5), 178-184
Evans, R. W. (1992). Introduction: What do we mean by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he Social Studies, 83(3), 93-94
Evans, R. W., Newmann, F. M. & Saxe, D.W. (1996). Defining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In R. 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Hahn, C. L. (1996). Research on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In R. 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5-41).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Kweit M. G., & Kweit R. W. (1981). 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bureaucratic societ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Ochoa-Becher, A. S. (1996). Building a rational for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In R. 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6-1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Onosko, J. J. & Swenson, L. (1996). Designing issue-based unit plans. In R. 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89-9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Peruzzo C. M. K. (2002).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In J. Servaes, T. L. Jacobson, & S. A. White (Eds.),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pp.177-178). Thousand Oaks, CA: Sage.
Singleton, L. R., & Giese, J. R. (1996). Preparing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democratic discourse: the public model. In R. 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59-6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United States Advisory Commission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1979).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American federal system. Retrieved August 10, 2010, from http:// digital.library. unt.edu/ ark/67531/metadc1344/m1/16/
Williams, W.C. (1958). The PALS tests: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 (6), 487-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