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貞華 |
---|---|
論文名稱: |
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博物館為例 |
指導教授: |
楊思偉
Yang, Szu-W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5 下載:18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中文部分
于瑞珍(2000)。教育理論在博物館教育上的應用。博物館學季刊,15(2):15-24。
于瑞珍(2002)。科學博物館輔助學校科技教育教學資源之探討--以國立科學工
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6(6):4-18。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頁1-21)。高雄:麗文。
王永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運用美術館資源之研究—以高雄市
八十九學年度試辦學校為案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
王啟祥(2000)。博物館教育的演進與研究。科技博物,4(4),5-19。
王振德(1996)。資源教室利用。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頁
117-134)。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官方網站。2004 年3 月1 日,取自http://www.cam.org.tw
日本博物館協會學校學習檢索網站。2004 年2 月23 日,取自
http://www.j-muse.or.jp/search2/jams/gss/gss_top.html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科學博物館官方網站。2004 年3 月7 日,取自
http://www.kahaku.go.jp/
史密森機構官方網站。2004 年2 月23 日,取自http://www.si.edu/about/history.htm
北海道開拓紀念館。2004 年3 月1 日,取自http://www.hmh.pref.hokkaido.jp/
左曼熹(1992)。談教材教具外借服務:以芝加哥費氏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
刊,6(1),69-74。
左曼熹(1999)。博物館參觀教育與學習活動單。博物館終身學習研討會。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
改會。
吉岡伸(2001)。文環研15 ,東京:文化環境研究所。
呂秀玉(1997)。博物館學生文物教育初論—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近三年之實施狀
況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1(1),51-62。
呂秀玉(2001)。博物館與學校互動與成長。九十年度學校利用博物館教育成果
報告。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社會教育法(2003 修正) 。
辛治寧(1997)。教育學習單於博物館教育之應用。史博館學報,5,121-146。
辛治寧(1999)。活動單設計初步與在博物館教育之應用。科技博物,3(1),27-29。
李子寧(1999)。臺灣省立博物館創立九十年專刊。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李淑真(1991)。異種業合作策略類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美華(譯)(1998)。Earl Babbie 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
何青蓉(2000)。從終身教育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思華(1994)。策略九說─第四說:資源說。世界經理文摘,89,74-87。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文化。
吳青松(1996)。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邱兆偉等(1991)。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輔助中小學教育功能之整體規劃。高雄: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邱明嬌(1996)。博物館與學校教育之交集-建教合作。美育,78,15-22。
林芳平(2000)。國立台灣美術館「行動美術館」課程設計與執行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玲君(1991)。策略聯盟形成因素與績效之研究-資訊電子業之實證。國立台
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晉寬(1995)。從資源基礎論探討資源特性與成長策略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輝明(2002)。國中教師安排學生參觀科學工藝博物館之障礙因素。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功鑫(1996)。博物館的教育與導覽工作。故宮文物月刊,36,110-113。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研究調查,3,51-73 。
並木誠士、吉中充代、米屋優(1998)。現代美術館學。京都:昭合堂株式會社。
施明發(2000)。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台北:文建會。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
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23-237)。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
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
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胡慧嫈(1998)。焦點團體法對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研究實務性之探究。社區發展
季刊,81,282-292 。
美國博物館協會。2004 年2 月18 日,取自http://www.aam-us.org/
立行政法人立科博物館係業務績評[平成14 年度]
2004 年3 月7 日,取自
http://www.kahaku.go.jp/about_us/office/pdf/15/evaluation.pdf
侯文忠(2000)。博物館的教育資源。載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編),中區學
校利用博物館教育研習手冊(頁32-45),台中。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教育推展合作實施計畫。
2004 年3 月5 日,取自http://www.nstm.gov.tw/hotnews/930301/index.htm
高新建(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成功因素:綜合分析。載於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主編),「迎向千禧年─新世紀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
討會會議手冊論文彙編(頁15-23),高雄。
高新建(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相關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44,1-13。
高熏芳(2000)。師資培育伙伴關係建構的願景。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主辦之「教
師專業展與師資培育:九年一貫課程革新的因應與挑戰學術研討會」大會手
冊(頁90-94),台北。
高慧芬(1998)。博物館資源、學校教師與多元化的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
務研討會。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高慧芬(2001)。以展示為基礎的博物館教育活動規劃及其評量設計。博物館學
季刊,11(2),91-105。
高博銓(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研究法。教育研究月刊,103,101-110。
耿鳳英(1998)。電腦媒體與博物館觀眾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2(3),53-57。
許文綺(譯)(1996)。Stevenson, John 著。互動展示的長期效應(Philosophy behind
Launch Pad)。博物館學季刊,10(4),49-56。
許功明(2001)。一個社區博物館展演活動的聯想:從博物館與學校的互動談起。
原住民教育季刊,23,105-117
許博超(1994)。博物館觀眾研究的評鑑類型與原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美珍(1998)。歡迎你來動手--談博物館探索室的設置與其功能。科技博物,
2 (5),34-45。
張美珍(2000)。從認知心理派觀點探析博物館內的學習。科技博物,4(4),
30-38。
張淵舜(2002)。美術館學習單的理念與實務:學習單企劃手冊。高雄:串門。
張瑜芳(1999)。合作動機與合作夥伴選擇的決定性因素-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
之個案研究。逄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研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譽騰(1987)。科學博物館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文史哲。
張譽騰(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博物館學譯文選集,台北:稻鄉。
陳正治(2001)。博物館輔助學校科技教學策略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
技博物,5(2),46-6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頁25-50)。高雄:麗文。
陳怡靜(2002)。高雄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運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之資訊尋求行為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陳益興(1992)。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
陳嘉彌(2000)。促進師資培育機構與實習學校合作成功之先備條件。教育實習
輔導季刊,6(2),53-61。
陳慕迪(2002)。國小教師利用科學博物館教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合作模式之
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丁熒(1990)。由教育意義與本質談博物館教育功能之發揮。博物館學季刊,4
(3),53-56。
傅仰止、田芳華(譯)(1999)。Floyd. Fowler,Jy. 著。改進調查問題:設計與評
估(Improving Survey Questions : Design and Evaluation)。台北:弘智。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
教育部。
教育基本法(1999)。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1999)。
國民教育法(2003修正)。
國立社會教育機構推展終身教育辦法(1999)。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老師設置辦法。2004 年3 月2 日,取自
http://www.nmns.edu.tw/cindex-6-2.php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輔助國中小學到館參觀教學活動單開發及推廣研究計畫。
2004 年3 月1 日,取自http://www.sec.ntnu.edu.tw/sec-project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暨財團法人海洋發展教育基金會「海洋學校」計畫。
2004 年4 月24 日,取自http://www.nmmba.gov.tw/news/news-1.aspx?ID=175
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官方網站。2004 年3 月7 日,取自http://www.nmp.gov.tw/
國立臺灣博物館暫行組織規程(2003 a)。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3b)。國立臺灣博物館九十一年度年報。台北:國立臺灣
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3c)。國立臺灣博物館組織定位與營運規劃報告。台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3d)。臺博館業務委託間辦理之檢討報告。台北:國立臺
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官方網站(2004a)。2004 年6 月8 日,取自http://www.ntm.gov.tw/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4b)。國立臺灣博物館九十二年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
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4c)。館務簡介。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4d)。國立臺灣博物館業務簡報—立法院版。台北:國立
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4e)。國立臺灣博物館簡介修改版。台北:國立臺灣博物
館。
黃光男(1991)。美術館行政。台北:藝術家。
黃光男、陳國寧主持(2000)。台北市文化藝術資源調查-博物館與美術館資源
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黃光雄(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師苑。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黃釗俊(1991)。輔助偏遠地區中小學參觀活動問卷調查報告。台中:國立自然
科學博物館。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
方法與實例(頁1-46)。台北:漢文。
黃淑芳(1994)。從博物館的功能談教育活動的規劃與執行。臺灣博物,13(2),
92-101。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湯昶洪(2003)。國民小學教師運用台北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朱如(1998)。醫療產業中跨組織合作關係類型與管理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宗亮(1990)。影響跨國企業合作模式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淑美(1996)。博物館展示設計評估與展示說明分析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
館科學中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靳知勤(1995)。科學教育研究在科學博物館中的角色。博物館學季刊,9(1),
45-53。
靳知勤(1997)。教師對科學博物館教學資源認知、運用之現況與障礙。教育研
究資訊,5(4),102-118。
靳知勤、段曉林、高慧芬(1997)。科學博物館實施教師研習之理論探討與規劃
研究。科學教育月刊,5(1),85-109。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素汝(譯)(2000)。David W. Stewart & Shadasani 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
務(Focus Groups:Theory and Parctice)。台北:弘智文化。
劉婉珍(1992)。美術館導覽人員之角色與訓練。博物館學季刊,6(4),46-46。
劉婉珍(1997)。美術館教育的特質與發展。博物館學季刊,11(4),55-61。
劉婉珍(1999)。廿一世紀美術館與中小學校的的合作。美育,107,26-31。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南天。
劉瑞芬(2000)。博物館出版品與教育推廣應用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幸伶(2002)。國小教師與美術館導覽互動之理論與實務~以高雄市立美術館
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敏玲(1994)。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舉辦
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手冊(頁71-114),
台北。
蔡博文(1993)。組織間的合作利益管理方式。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和譯(1991)。Nangeroni, Sar著。利用學習類型理論設計資優生教學活動—
一項學校與博物館的合作教學計劃(The Use of Learning Style Theory to
Design a Cooperative School .Museum Program for Gifted Students.)。博物館學
季刊,5(4),45-53。
鴻禧美術館(2004)。「城市旅行之春」--坐捷運逛博物館串聯計畫書。台北:鴻
禧美術館,未出版。
謝文和(2000)。博物館與學校的教育夥伴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4(2),15-22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廖敦如(2003)。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美
育,135,83-88。
鍾國南(2002)。跨越空間的博物館教育。臺灣博物,21(1),21。
蘇洺賢(2000)。我國非營利組織合作關係類型及管理機制之合作。私立靜宜大
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蘇瑜琪(1997)。博物館與國小教學互動之研究—以台北市區博物館為例。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西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AAM)(1984).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 C..
AAM. (1992). Excellence and equity: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s.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
Barney, J. B.(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Boyer, E. L.(1996). The Commitment to Character: A Basic Priority for Every
School. Update on Law-Related Education, 20(1), 4-8.
Burcaw G. E.(1997) . Introduction of Museum Work: AltaMira Press,Adivision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Clark, C. (1996). A report: Survey on art 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s. Denton, TX: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National Center for Art 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
CMNC,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1984).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
Cuddy,C.(1992). The regional workshop program :museums and schools working
together, The sourcebook 1992 annual meeting : Vision & Reality
(pp.315-318).Washington,D.C.:(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
Eisner, E. W. (1979).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Falk, J. H., & Dierking, L. D.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Whalesback Books.
Greenbaum,T. L. (1998). The handbook for focus group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Hooper-Greenhill, E(1994). Museum and their Visitor. London: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1997). Museum learners as active
postmodernists:contextualising constructivism.Journal of Education in
Museums,18,1-4.
ICOM. (2003). ICOM Statutes: Article 2–definitions. Retrieved January 10, 2003,
for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palimpsest.stanford.edu/icom/statutes. htm1,18.
IMLS. (1996). True needs true partners: Museums and schools transforming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IMLS.
Falk J. & Dierking L.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halesback Books,
Washington, D.C.
Krueger, R. A. (1994). Focus groups: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2nd
ed.).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Marsh, C. J. (1997). Perspectivs: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1).
Washington, DC: Falmer Press.
Morgan, D. L. (1997).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NCC(1990).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A Guide for Staff of Museums,
Galleries, Historic Houses and Sites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2-4.
Osborne, J., & Collins, S. (2001). Pupils' views of the role and value of the science
curriculum: a focus-group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5), 441-468.
Paper, S. (1996). The Connected Family. Atlanta: Longstreet Publishing.
Porter, M. E.(1980).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the free press.
Reeve,J.(1994).The British Museum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British Museum
magazine,17:7-9.
Sierra, M.C.(1995). Managing Global Alliance-Key Steps for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 Additi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Smith, F.L., & Wilson R.L., (1995) .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if the Karnani and
Wernerfelt model ofmultipoint competition,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16, 143-160.
Stone, D. L.(1994). Facilitating Cooperative Art Museum-school Relationships.
Museum Educators' Suggestions . Visual Arts Research. Spring 20(1), 79-83.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 (2nd edition).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Vaughn, S., Schumm, J. S., & Sinagub, J. (1996). 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Weihrich, H.(1982).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1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