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思穎 Chen, Szu-Ying |
---|---|
論文名稱: |
翻譯戲劇,搬演政治:1990年代表演工作坊的三部改編劇作 Staging Politics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Three Adaptations by Performance Workshop in the 1990s |
指導教授: |
賴慈芸
Lai, Tzu-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翻譯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7 |
中文關鍵詞: | 戲劇翻譯 、翻譯史 、表演工作坊 、跨文化改編 |
英文關鍵詞: | Performance Workshop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22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9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表演工作坊自1980年代創團起至2000年代初,幾乎年年搬演翻譯戲劇,但這些劇作的譯本不一定能夠出版,表演工作坊的演出便成為觀眾了解特定劇目的唯一途徑。由於戲劇演出講求當下的效果,表演工作坊搬上舞台的翻譯戲劇通常經過在地化改編,然而分析1990年代的三齣劇作可得知,其操縱不單消弭了文化差異,亦深受台灣當時的政治環境影響,反映出異於原作的政治觀。
本研究選定《非要住院》(1990)、《意外死亡(非常意外!)》(1995)、《絕不付帳!》(1998)三齣戲劇,分析表演工作坊的翻譯策略。《非要住院》譯自英國劇作家史塔波德的電視劇本A Separate Peace,添加黑道大哥阿彪一角,並加深個人與社會的二元衝突,強化消極避世的意味;《意外死亡(非常意外!)》及《絕不付帳!》分別譯自義大利喜劇大師達利歐‧弗的Morte accidentale di anarchico與Non si paga! Non si paga!,前者淡化原作的政治訴求與意識形態,將原有的反政府立場改寫為反政治;後者將劇中的抗爭對象從企業家改寫為建商,影射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
對照時代脈絡,1980年代末起,李登輝掌權,國民黨內鬥劇烈,反對黨則逐漸茁壯,統獨、省籍成為1990年代的熱門議題。隨著台灣政治環境改變,表演工作坊在劇中呈現的政治立場也隨之變化,從1990年渴望遠離政治,1995年厭棄政治,到了1998年則把批判對象聚焦於陳水扁與國民黨黑金政治。表演工作坊在譯介戲劇的過程中做出明顯的操縱,藉翻譯劇表達自身的政治觀點,雖保留原作的劇情架構與人物,實際上卻轉移批判焦點與政治意識形態,也流露外省第二代的認同矛盾。
Since founded in mid-1980s, Performance Workshop presented at least one translated drama every year to early 2000s. Those translated dramatic texts were seldom published, and some of Performance Workshop’s productions became the only source people in Taiwan have for certain plays. It has been noted that while translating the plays, Performance Workshop often localized its content, intending to produce similar effects for audience in the target culture. These manipulations, however, not only erase cultural differences, but also express political views that are a far cry from those in the original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and manipulations made in three adaptations produced by Performance Workshop throughout the 1990s, including Hospitalization is a Must (1990),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1995), and We Won't Pay! We Won't Pay! (1998). Hospitalization is a Must, translated from a half-an-hour television play A Separate Peace, added in a new story line about a gangster and reinforc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emphasizing the need to escape from the world. The two other plays were both translated from well-known comedies by Nobel laureate Dario Fo. In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Performance Workshop undermined the political messages in the original play and revised certain lines to convey an attitude that rejects politics in general. In We Won't Pay! We Won't Pay!, the purpose of the autoriduzione movement was switched from asking for a fair price to fighting against a villain based on then-mayor-of-Taipei Chen Shui-bian.
Performance Workshop rewrote these plays in response to drastic changes in Taiwan political environment. Lee Teng-hui became president in the late 1980s; since then, the KMT got into a fierce infight for several years, while the opposition party became stronger. Moreover, issues related to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ethnic tension remained a heated debate among the public during the 1990s. As the politics in Taiwan changed, the general attitude of Performance Workshop towards politics gradually shifted overtime. While Performance Workshop indeed introduced widely-acclaimed western works into Taiwan, they also adjusted certain plot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olitical views, showing a conflicte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ainlanders.
(一)中文文獻
丁乃箏(導演)(2001)。絕不付帳!(錄影資料)。臺北:木棉花。
───(譯)(2001)。絕不付帳(原作者:Dario Fo)。臺北:唐山。(原著出版年:1998)
天均等(譯)(1977)。無政府主義(原作者:Peter Kropotkin)。臺北:帕米爾。
中外名人傳編輯委員會(2007)。中外名人傳(一三八)。中外雜誌,82(5),102-105。
孔令琪等(1994年12月22日)。全民事件 群眾中午散了。聯合晚報。
方尹綸(2009)。台灣當代劇場跨文化改編研究(2000-200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臺灣。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1,129-210。
───(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2,1-45。
───(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台灣史研究,8(2),145-208。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5 (2),89-140。
小劇場學校。非要住院2014。取自http://wuchungping.blogspot.tw/。
石光生(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
朱芳蟬(2011年5月17日)。李立群、李國修、賴聲川 重逢含淚顫抖。中國時報,第5版。
江世芳(1995年9月16日)。金士傑蟄伏六年再搞大戲 與表坊合作推出喜劇『意外死亡』。影藝周報。
何振忠(1997年9月17日)李總統談宋楚瑜:他會回來。聯合報,第2版。
吳季娟(2009年9月9日)。陳立華。台灣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 id=15395。
吳玲君(1999)。從美國的「三不」分析台北對華府的外交策略。問題與研究月刊,38(4),1-16。
呂健忠(1996年1月)。他們意外笑得非常不意外。表演藝術,39,81-83。
───(譯)(2000)。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臺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原作者:戴雅雯)。臺北:書林。
李松林(1993)。蔣經國的台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
李厚貯(1994年11月)。從省市長選舉看統獨之爭:李登輝要用選票為兩個中國背書。海峽評論,47。
李晨寔、陳珮琦、阮南輝(1997年8月18日)。汐止林肯大郡坍陷 一樓變成地下室。聯合晚報,第2版。
汪俊彥(2004)。戲劇歷史、表演臺灣:1984 - 2000賴聲川戲劇之戲劇場域與臺灣/中國圖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臺灣。
沈宗瑞(2002)。台灣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臺北:韋伯文化。
周文萍(1995)。英語戲劇在臺灣: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四年(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臺灣。
周兆祥(1981)。漢譯《哈姆雷特》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林佳龍(2000)。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臺灣政治學期刊,4,3-55。
林松青、單厚之(1997年8月20日)。傅崐成:林肯大郡可能危險早已示警。聯合報,第6版。
林浚南(1996年9月14日)李總統:中共以商圍政 我須戒急用忍。聯合晚報,第1版。
林國源(2008)。義大利即興喜劇與現代劇場的語典性達利歐•佛:《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的即興性。義大利劇作家達利歐‧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2-75。
林鶴宜(2015)。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表演工作坊。非要住院。表演工作坊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pwshop.com/ portfolio-cht/zht-theater/非要住院(1990)。
─────。開放配偶,非常開放!。表演工作坊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 pwshop.com/portfolio-cht/zht-theater/開放配偶(非常開放)(1988)。
邱麗文(2003年6月)。為戲癡、對劇狂,永遠的金寶:金士傑。新觀念,183,26-33。
金士傑(導演)(1996)。意外死亡(非常意外!)(錄影資料)。臺北:群聲。
施正鋒(1997)。台灣的族群政治。載於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73-108)。臺北:前衛。
段馨君(2009)。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臺北:Airiti Press。
紀蔚然(1999年3月1日)。桃花源裡說相聲:洞見中的盲點,盲點中的洞見。聯合報,讀書人週報。
───(2008)。跨文化之正解與誤讀──台灣劇場改編西方正典之實驗意義。載於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51-72)。臺北:書林。
胡玉立(1998年6月25日)。三不政策 去年十月華府柯江會 美與中共形成的共識。聯合報,第13版。
若林正丈(2014)。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倪安宇(2008)。達利歐•佛劇本中譯的跨文化研究:以「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為例。義大利劇作家達利歐‧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6-104。
夏嵩琳(1999年1月)。從世紀之交選戰的結果看島內統獨勢力的消長:台灣「三合一」選後的政局走向座談紀錄。海峽評論,97。取自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2292.html。
秦富珍(1997年2月4日)。北市公娼制度將走入歷史 警察局正式提案市政會議通過廢止。聯合晚報,第12版。
───(1997年9月2日)。阿扁:廢娼不變。聯合晚報,第12版。
馬森(1991)。當代戲劇。臺北:時報文化。
──(2002)。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2006)。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聯合文學。
馬道容(1997年8月20日)。阿扁躲得過政治颱風?。聯合晚報,第5版。
孫鴻業(2002)。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灣。
張佳棻(2005)。論翻譯劇之精神分裂症──以《淡水小鎮》、《莎姆雷特》、《等待狗頭》為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張茂桂(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載於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37-71)。臺北:前衛。
張逸帆(1999)。台灣專業劇場的西洋戲劇挪用。載於廖美玉(主編),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專業劇場(75-101)。台北:文建會。
梁岱琦(1995年11月16日)。金士傑意外死亡喊出無奈。聯合晚報。
莊雅涵、王奕婷、吳偉立(2004)。我們活在不同的台北?-台北政治暨文化性格:1994-2002。政治科學論叢,21,49-74。
陳立華(導演)(1993)。非要住院(錄影資料)。臺北:群聲。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新自然主義。
陳奕廷(2016)。「東方米蘭朵」──果多尼《女店主》的跨文化演繹。輔仁外語學報,13,25-44。
陳昭瑛(1995)。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9),6-43。
陳珮眞(1993年5月)。《廚房鬧劇》鬧什麼?。表演藝術,7。
陳國霖(2004)。黑金:台灣政治與經濟實況揭密。臺北:商周出版。
陶慶梅、侯淑儀(2003)。剎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臺北:時報文化。
彭光治(2009)。台股風雲起:走過半世紀的台灣證券市場。臺北:早安財經文化。
游勝冠、蔡佳陵(2011)。從集體即興創作看賴聲川的認同書寫。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4,87-111。
游智文(1994年12月21日)。「全民」司機「封鎖」路口。聯合晚報。
楊之果(2015)。從表演工作坊早期相聲劇看外省第二代國族認同軌跡:以1985到1991為範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臺灣。
楊世彭(1992年4月18日)。「推銷員」在台北。聯合報,第47版。
葉惠欽(1997年9月1日)。百名公娼半遮面 上街要求緩廢娼。聯合晚報,第5版。
詹三源、陳智華、周怡倫(1994年10月3日)。北市長參選人電視辯論 黃陳照唇槍舌劍。聯合報。
漆高儒(1998)。蔣經國評傳:我是台灣人。臺北:正中。
劉子立(2004)。省籍族群政治與投票:台北市選民行為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臺灣。
劉紹唐(1981年11月)。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234。
諸葛俊(1994年8月30日)。阿扁仔 告別悲情 迎向快樂。聯合晚報,第12版。
盧智芳(2008年12月)。劇場演員、電影導演丁乃箏:我最明確的目標就是不明確。Cheers,99,28-31。
賴慈芸(譯)(2016)。探索翻譯理論(原作者:Anthony Pym)。臺北:書林。(原著出版年:2014)
賴聲川(譯)(2001)。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原作者:Dario Fo)。臺北:唐山。(原著出版年:1974)
賴聲羽(2015年8月)。文人‧外交‧家:我的父親賴家球。印刻文學生活誌,11(12),148-161。
聯合報(1984年9月9日)。緊急通緝令!提拿十大亡命槍擊逃犯 首惡李慧昌懸賞五十萬。聯合報。
聯合報(1994年11月6日)。選舉症候群 請用╳╳牌特效藥。聯合報,第4版。
鍾明德(1988年10月3日)。「開放配偶」胡鬧 高潮迭起。民生報第10版。
───(1999)。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
顏志翔(2013)。從書面到台面:從綠光《開心鬼》談戲劇的三度翻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臺灣。
蘇秀慧(1994年10月3日)。北市長參選人 三強上電視舌戰 針鋒相對。民生報,第17版。
(二)外文文獻
Bassnett, S. (1991). Translating for the theatre: the case against performability. TTR: traduction, terminologie, redaction, 4(1), 99-111.
——. (1991). Translation studies: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Brassell, T. (1985). Tom Stoppard: an assessment. London: Macmillan.
Bull, J. (2001). Tom Stoppard and politics. In K. E. Kelly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om Stoppard (136-15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 D. (2001). We Won’t Pay! We Won’t Pay! (Jenkins, R. Trans) In We won’t pay! We won’t pay! and other plays. (1-66) 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 (1994).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E. Emery, Trans.) London: Meuthue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4)
——. (1994). Can’t Pay? Won’t Pay! (L. Pertile, Trans) In Dario Fo plays: two. (1-82) London: Meuthen Drama.
——. (1974/2009). Postscript. (E. Emery, Trans.) In Dario Fo: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76-80) London: Bloomsbury Methuen Drama.
——. (1980/2009). Author’s Note. (G. Hanna, Trans.) In G. Richards (Ed.) Dario Fo: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vii-xiv) London: Bloomsbury Methuen Drama.
Hunter, J. (1982). Tom Stoppard’s plays. London: Faber and Faber.
Hood, S. (1986/2009). Introduction: the theatre of Dario Fo and Franca Rame. In G. Richards (Ed.) Dario Fo: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vii-xiv) London: Bloomsbury Methuen Drama.
Jenkins, A. (1989). The theatre of Tom Stoppard (2nd ed.). New York, NY: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Michel, L. L. (1981). Strategies for contending with an absurd world: a study of Tom Stoppard’s Characte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America: Iowa State University.
Mitchell, T. (1984). Dario Fo: People’s Court Jester. London: Methuen.
Pym, A. (2007). 翻譯史研究方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
Stoppard, T. (1998). Plays three. London: Faber and Faber.
Vinay, J. –P. & Darbelnet, J. (1995). 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 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 (J. C. Sager & M. –J. Hamel, Trans).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8)
Zimmer, K. (2015). Immigrants against the state: Yiddish and Italian anarchism 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