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家儀 |
---|---|
論文名稱: |
淡水觀照—陳慧坤的繪畫空間探究 |
指導教授: | 林達隆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4 |
中文關鍵詞: | 淡水下坡路 、陳慧坤 、繪畫空間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3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淡水下坡路〉在諸多的文獻當中,顯示出陳慧坤學習西方現代畫重要的里程碑,在其學貫了中、日、西方繪畫思維後,從研究的角度去模仿所認同的藝術理念與形式,進而開創出屬於自己獨有的風格。本論文以淡水為主題的作品,分析其透視與色彩所造成的空間構圖慣性;淡水系列的畫作,正說明了其對追求現代畫空間畫法與藝術形式中物體永恆性的起步。文獻中提及,陳慧坤對藝術創作上表現的新看法:認為好畫貴在創作,且形成的藝術表現是因時間構成的,並不是剎那間的流露。將心中的構想畫在畫布上,不但表現時間,還存在著永恆的意義。為了尋求永恆不變的真理,他模仿了塞尚的表現技法,將其精神與塞尚接軌,以淡水風景為作畫對象,來學習塞尚的結構與透視,是否是陳慧坤學習現代畫空間的靈感來源,亦是讓人玩味的。
本論文將以陳慧坤在1960年到1970年其間,以台灣淡水風景為主題的風景畫創作,以透視的觀點來研究其風景畫中的空間結構。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序論,主述其畫作受後印象派繪畫的觀點影響,到自我風格的實現;第二章著重在陳慧坤的生平與藝術的創作歷程作概略的介紹,包含了其家世背景,求學與學畫過程,且如何將所學習的膠彩、中國水墨與西洋現代畫,運用在其繪畫創作上;第三章針對現代繪畫的範疇,以空間的定義、透視法、深度線索、中西繪畫空間的表現等理論上的論述;第四章針對陳慧坤淡水畫作逐一分析,深入探討其物象描繪的觀感、透視與色彩的關係、透視空間的運用與慣用手法等,陳慧坤如何將中西的空間構圖特徵沿襲與創新;第五章結論。藉由這樣的分析,不但知曉其藝術上的獨樹一格,更掀起後輩藝術家,對藝術多方面嘗試與創新的潮流。
中文書目
《大都會博物館美術全集4》,義大利文藝復興,台北:台灣麥克,1970年。
史作檉,〈從塞尚到陳慧坤之結構探討〉,收錄於《眾彩交響—陳慧坤藝術研究論文集》,台北:典藏藝術家,2005,頁104~127。
史作檉,《尋找山中的塞尚》,台北:典藏藝術,2007。
牟崇松,〈訪陳慧坤教授〉,收錄於《台灣》月刊,1978年7月。
朱金樓「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收錄於《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黃賓虹》,台北市:錦繡文化,1993,序文。
朱利安•弗里曼(Julian Freeman)∕史然譯,《藝術》(Art),香港:三聯書局,1999年。
希維亞•柏吉海希(Silvia Borghesi)∕王春梅譯,《塞尚》,台北市:貓頭應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
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著∕周金環、馬鍾元譯,《藝術》,台北市:商鼎文化,2000,頁25。
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台北:藝術家,1996年。
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曾雅雲譯,《藝術史原則》(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台北:雄獅,1987年。
李文、陳郁秀,《百歲流金—陳慧坤100年人生行道》,台北:典藏藝術家,2006。
李奧納多•達•文西著∕戴勉編譯,朱龍華校,《達•文西論繪畫》,第三篇《透視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林宜靜,《台灣當代風景畫》,台北:玉山社,2004。
約翰義庭∕王秀雄譯,《造形藝術的基礎》,台北市:大陸書局,1971。
約翰內斯˙伊頓∕杜定宇譯,《色彩藝術》,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倪再沁,〈眾音交響—論陳慧坤繪畫中的結構〉,收錄於《慧筆乾坤—陳慧坤創作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藝術中心,2002。
倪再沁,《慧照乾坤-陳慧坤的藝術人生》,台北市:時報文化,2004。
倪再沁,《眾彩交響—陳慧坤藝術研究論文集》,台北:典藏藝術家,2005。
席慕容,〈真山真水真畫圖—山川真貌的詮釋者陳慧坤〉,《台灣美術全集(17)陳慧坤》,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5年9月。
貢布里希(E. H.Gombrich)著,雨芸譯,《藝術的故事》,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陳慧坤,〈我的藝術生涯〉,收入《陳慧坤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1年初版,頁12-16。
陳慧坤年譜,收入《陳慧坤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1年初版,頁186-187。
陳慧坤〈我對藝術的一些看法〉,《台灣美術全集17 陳慧坤》,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9月,頁40。
陳慧坤〈我的藝術生涯〉,收錄於《執著與豐收-陳慧坤教授九十回顧展祝賀文集》,台北:藝術家,1995。
陳慧坤〈現代繪畫技巧的演變〉,收錄於《執著與豐收-陳慧坤教授九十回顧展祝賀文集》,台北:藝術家,1995。
陳淑華,《雋永‧自然‧陳慧坤》,台北:雄師美術,2001年出版。
陳銀輝,《剖析現代美術》,台北市:雄師圖書,1975年。
陳凡輯「中國山水畫史」,收錄於《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黃賓虹》,台北市:錦繡文化,1993,序文。
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藝風堂,1995年。
陳景容,《構圖與繪畫分析》,台北:武陵,1998年。
陳傳席著,《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俊宏、楊東民,《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1998。
陳瓊花著,《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陳瓊花等撰文,《百慧藏坤—陳慧坤百歲誕辰特展》,台中市:台灣美術館,2006年。
陳俊哲發行,《圖說淡水四百年》,台北縣淡水鎮公所,1995,初版。
椎名見早子著,《透視技法入門》,楓書坊出版,2006。
康丁斯基著,吳瑪琍譯,《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出版,1985年。
郭禎祥、黃冬富,〈光復以來台灣膠彩畫風格之發展〉,收入《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台中:省美館,1996年。
《淡水百景-陳慧坤教授百齡崇壽美術薪傳展》,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6。
黃光男,〈流轉的韻律—陳慧坤教授作品中水影的美學表現〉,收錄於《眾彩交響—陳慧坤藝術研究論文集》,台北:典藏藝術家,2005,頁188~195。
黃光男,《淬光連斗—陳慧坤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黃賓虹「美展國畫談」,見「黃賓虹畫集」,收錄於《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黃賓虹》,台北市:錦繡文化,1993,序文。
塞 尚等著/潘編譯,《塞尚書簡全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7。
Bernard Denvir著,張心龍譯,《後印象派》,台北市:源流出版,1995。
賈克.瑪奎著,袁汝儀校譯,《美感經驗》,台北:雄獅美術,2003年。
達利、格魯茲堡、金吉拉等著∕楊語芸譯,《心理學概論》,台北:桂冠圖書,1995年。
劉文潭著,《美學新鑰》,台北:商務書局,2004年。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1991年。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市:藝術家,2001。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2004。
嘉門安雄編,呂清夫譯,《西洋美術史》,台北:大陸書局,1992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滕守堯、朱江源譯,《藝術與視知覺》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四川:四川人民,1998。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師圖書,第二刷1982。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8,第五版。
謝東山,《台灣美術批評史》,台北市:洪葉文化,2005年。
赫索.契普編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Ⅰ》,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台北:1987年。
蘇新田,〈陳慧坤教授在台灣美術史上的地位〉,陳慧坤等著,《陳慧坤教授九十回顧展祝賀文》,台北:藝術家,1995,頁179~185。
蕭瓊瑞,〈慧筆乾坤—從形質舖衍論陳慧坤的繪畫思維〉,收入《慧筆乾坤—陳慧坤創作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藝術中心,2002,頁10。
西文書目
Cezanne’s Composition / Erle Lora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1947.
E.H. Gombrich., “Psychology and the Riddle of Style, ” in Art and Illusion, N.Y.:
Phantheon Book Inc, 1960, p.25-30.
E.H. Gombrich., “The Force of Habit, ” The Sense of Order:A Study of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 Lo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 1979, p.171-194.
Erwin panofsky, “Perspective as Symbolic Form” Zone Books, New York, 1997.
Julian Bell, “What is Painting? Representation and Modern Art”, THAMES AND HUDSON, 181A High Holborn, Lodon WCⅣ 7QX.
Mary Acton, “Learning to Look at Painting” First published 1997, by Routledge 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EC4P 4EE, P25.
O′Connor, Charies A.,Perspective drawing and applications , Jr.,Thomas J. Kier, David B. Burghy. -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 2005.
期刊∕論文
王文宏,〈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收錄於《藝術家》第五十三卷第一期,台北市。
石川欽一郎∕林皎碧譯,〈繪畫的看法〉,台北:《藝術家雜誌》第254期,1996年。
回顧畫家陳慧坤的藝術生涯,《美術共和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No2,十一月號,2003,頁6~14。
李國偉,〈幾何,心靈與空間的交響〉,台北:《誠品好讀》第11期,2001年。
李錦勝,〈是論中西繪畫中的光〉,《朵雲》,1988年第一期,頁36。
東典男的絹版畫,雄獅美術月刊,18期,1972,頁16。
美的根源就是愛──訪陳慧坤教授,雄獅美術月刊,120期,1981,頁131。
徐悲鴻,《繪學》雜誌第一期,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1920。
陳慧坤,〈台灣美術家的期望〉,載於《自由中國美術選集》,台北:卄世紀社, 1952年出版,頁25-26。
陳慧坤,〈世界美術交流〉,收錄於國立台灣師大《美術學系系刊》,1968年6月印行,頁6-9。
陳慧坤,〈梵谷的生平〉,引自《梵谷VAN GOGH》〈近代世界名畫全集1〉,台北:光復書局,197 7年初版,頁88。
陳慧坤條,〈百位美術家談「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收入《雄師美術》第100期,1979年6月,頁73。
陳慧坤,〈我與印象派〉,收入國立台灣師大《美術學系系刊》,1979年10月印行,頁90-91。
陳慧坤,〈卅六屆省展的評議觀感-兼論藝術的空間問題〉,收錄於《台灣卅六屆全省美術展展覽會彙刊》,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2。
陳慧坤口述、陳長華整理〈神來之筆只有一次〉,刊載於《聯合報》,1986.4.10。
陳慧坤,〈名畫欣賞(一)現代繪畫之父-塞尚〉,《今日生活》,NO. 29(3卷5期)
陳慧坤,〈巴黎重遊感想〉,雄獅美術,6期,1971.8,頁2-3。
陳慧坤先生畫藝,雄獅美術月刊,248期,1991,頁153。
深沉精神感覺的刻面「史丁回顧展」觀後,雄獅美術月刊,40期,1971,頁100。
讓我們一起閉著眼睛看,一起歡呼「快樂,快樂,快樂」──為陳慧坤九十歲畫展而寫(上),雄獅美術月刊,296期,1995,頁98。
陳美均,《從傳統山水畫之「空間表現」論李可染山水畫之突破》,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周志勇,《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理論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