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玟儒 |
---|---|
論文名稱: |
屏東地區封閉型河口水文之短期變化特性 |
指導教授: | 林雪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8 |
中文關鍵詞: | 封閉型河口 、水流 、水質 、短期變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河口為河海作用交互影響的區域,其水文情況較其他河段更形複雜,而屏東地區保力溪、四重溪、楓港溪、枋山溪等河口沙洲隨著河海營力的消長關係,呈現不同的出水口狀態,河口在年內常處於封閉或近乎沒口的狀態,河口水文明顯受到河水、潮汐、風浪的影響,也因為出水口寬度的不同而有差異;當河口封閉後,河川物質不易流出,常造成河口水質的惡化,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探討河口封閉與河口域水文間的關係,分析河口域水文的時、空間變化特性,並進一步了解影響河口域水文變化之原因。
依據文獻蒐集、野外實察、水質檢驗、土地利用調查、統計分析等方法,本研究獲致以下之結論︰
1、 屏東地區封閉型河川的河口水文變化有其不同的時間、空間上差異性。87年6月~88年3月實察期間,研究區河口域的出水口寬度逐漸變窄而最後封閉,其流速、流量均有明顯減少的趨勢。
2、 感潮作用明顯發生在保力溪、四重溪河口域,其水位隨潮汐漲落而升降;楓港、枋山溪河口域則無感潮作用的現象,其水位不隨潮汐而變動。
3、 電導度在河口趨近封閉的季節中有越高的值。保力溪河口域的電導度值最高,海水侵入的狀況最明顯;四重溪河口域的海水侵入較不如保力溪明顯;楓港、枋山溪則在河口完全封閉時,河口域無海水侵入的現象。
4、 保力、枋山溪河口域的汙染程度較高,其中感潮作用最明顯的保力溪河口域有較高的生化需氧量及氨氮值汙染情況;枋山河口域因人為的採砂活動而有較高的懸浮固體物汙染,四重、楓港溪河口域的汙染則較低。
5、 研究區河口域的汙染在87年夏季出現較高的汙染值,其後的汙染程度有減少的情況,到88年春季河口逐漸封閉,河口域汙染值才又有略增的趨勢,可見河口域汙染並不完全隨河口封閉而有增加的趨勢。但河口趨近封閉且氣溫回暖時,河口域的汙染會有略增現象。
6、 研究中的自然條件變數可以解釋河口域汙染原因的62﹪,其餘未計量的人為活動也是影響河口水文的重要因子。
關鍵字︰封閉型河口、水流、水質、短期變化
參考文獻
1、 王鑫(1993)︰陸海交互作用計畫,科學月刊,vol.24,no.8,pp.630-631。
2、 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連偵欽(1993)︰台灣西部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no.19,pp99-148。
3、 石再添、張瑞津、黃阿有(1986)︰基隆河的水汙染及其變遷,工程環境會刊,no.7,pp.55-66
4、 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劉明錡、陳政典(1995)︰臺灣西南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no.23,pp.109-150。
5、 沈煥庭、楊作升(1992)︰我國河口的開發利用,海洋與海岸帶開發,vol.9,no.1,pp.1-4。
6、 沈煥庭、李九發、肖成猷(1997)︰人類活動長江河口過程的影響,vol2,no.1,pp.48-54。
7、 李慶龍(1977)︰高雄地區河川沉積物及河水中重金屬之分布,臺大海洋研究所,56pp.。
8、 李鴻源(1995)︰河道變遷對感潮段移動之影響-以淡水河為探討對象(一),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pp1-3。
9、 李漢鏗等(1997)︰水體水質監測方便規劃及實施,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pp.二-3~三-11。
10、 吳啟南等(1997)︰河川水汙染遙測基本資料建立計畫,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pp1-12。
11、 何春蓀 (1975)︰臺灣地質概論 臺灣地質圖說明書,152pp。
12、 林雪美(1996)︰臺灣西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9pp.。
13、 林雪美(1997a):河口研究概觀,中國地理學會會刊,no.25,pp.65-88。
14、 林雪美(1997b):台灣西部河口堆積形態之地形學研究,雲南地理環境研究,vol.9,no.2,pp.27-31。
15、 林雪美(1998):台灣西部河口地形的短期變動,海峽兩岸環境地形研討會論文集,pp44-64。
16、 林昌善、吳聿明(1993):環境科學基本叢書4-環境生物學,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43pp。
17、 邵廣昭等(1996、1997、1998)︰曾文溪口海岸地區陸海交互作用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259pp、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化學所,167pp、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65pp。
18、 周建成、溫清光(1990)︰台灣河川水質指數之建立,第三屆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pp.1-12。
19、 高家俊(1995)︰八掌溪感潮河短段水位特性分析模式之建立,中興工程顧問社工程研究基金,30pp。
20、 高肇藩、葉宣顯(1994):水污染防治,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290pp。
21、 郝道猛(1992):科學圖書大庫-生態學概論,徐氏基金會,599pp。
22、 張瑞津、石再添、高麗珍、曾正雄(1986)︰基隆河感潮的研究,地理學研究,no.10,pp.1-20。
23、 張瑞津、石再添、曾正雄、陳美鈴、高鵬飛(1989)︰淡水河下游感潮的研究,師大地理學研究,no.13,pp.1-56。
24、 張立城、佘中盛、章申(1995)︰水環境化學元素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90pp。
25、 陳靜生(1992):水環境化學,曉園出版社,392pp。
26、 許銘熙、郭振泰、郭義雄、柳文成(1996)︰淡水河系潮流、河口環流與鹽分分佈之研究(一),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pp.1-33。
27、 梁興杰(1983)︰河口及港灣流場傳輸及擴散之數值模式,臺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論,122pp。
28、 梁蘄善(1991)︰地理學計量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635pp。
29、 曾四恭(1996)︰生活汙水最佳簡易處理與處置技術之研究期末報告,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pp.1-7。
30、 楊萬全(1993)︰水文學增訂版,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所,495pp。
31、 趙大衛等(1991)︰高屏溪水域生態調查及其汙染生物指標之建立,國立中山大學生物學系、海洋資源學系,pp.1-9。
32、 劉東山、黃政賢(編)(1989):環境工程學,曉園出版社,588pp。
33、 劉文俊(1996)︰台灣的潮汐,文英印刷有限公司,283pp。
34、 台灣省政府水利處(1997)︰海岸水文氣象年報 民國八十五年。
35、 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環境科學基本叢書,全套6冊。
36、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91)︰花蓮溪流域河川水質調查報告,pp.12-39。
37、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94)︰臺灣地區之水資源,286pp。
38、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1):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恆春半島。
39、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3):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枋寮。
40、 環保署(1995)︰八十四年度淡水河河川全潮水質採樣檢測計畫,精湛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41、 環保署(1996)︰淡水河系水體水質監測報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1-17。
42、 環保署(1996)︰淡水河系水體水質採樣技術手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1-15。
43、 環保署(1996)︰淡水河系水汙染防治決策系統之建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1-1~3-103。
44、 環保署(1997)︰85年版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環境資訊,786pp。
45、 環保署(1998)︰淡水河系汙染整治對生物相群聚動態影響,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0-1~9-4。
46、 環保署(1998)︰環境保護法令彙編(水汙染防治),pp.1-73。
47、 西田涉、野口正人(1995)︰本明川下流域水質及底泥卷上效果評價,第二回河口研究集會特集,pp.24-1~24-3。
48、 佐佐木幹夫、藤田豐(1995)︰岩木川水戶口、十三湖水理(2),第二回河口研究集會特集,pp.19-1~19-4。
49、 野口正人、西田涉(1994)︰本明川下流域水質現狀的諫早灣干拓事業,河口研究集會特集,pp21-1~21-2。
50、 黑木幹男(1994)︰北海道內諸河川和口閉塞,河口研究集會特集,pp.1-1~1-2。
51、 Brendan,B. & Robin,R.(1997)︰Phytoplankton and Particulate Matter in Carlingford Lough,Ireland︰An Assessment of Food Avaliability and the Impact of Bivalve Culture,Estuaries,vol.20,no2,pp.430-440。
52、 Brosnan,T.M. & Oshea,M.L.(1996)︰Long-Term Improvements in Water Quality Due to Sewge Abatement in the Lower Hudson River, Estuaries, vol.19,no.4,pp.890-900。
53、 Caffrey,J.M.(1995)︰Spatial and Seasonal Patterns in Sediment Nitrogen Remineralization and Ammonium Concentrations in San Francisco Bay, California,Estuaries, vol.18,no.1B,pp.219-233。
54、 Cowan,J.L.W. & Boynton,W.R.(1996)︰Sediment-Water Oxygen and Nutrient Exchanges Along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Chesapeake Bay︰Seasonal Patterns,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Estuaries, vol.19,no.3,pp.562-580。
55、 Fernandes,M.B.,Sicre,M.A.,Boireau,A. & Tronczynski,J.(1997):Aquatic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s in the Seine Estuary:Biogenic Polyaromatics and n-Alkanes,Estuaries, vol.20,no.2,pp.281-290。
56、 Giblin,A.E.,Horkinson,C.S. & Tucker,J.(1997):Benthic Metabolism and Nutrient Cycling in Boston Harbor,Massachusetts,Estuaries,vol.20,no.2,pp.346-364。
57、 Hopkinson,C.S. & Vallino,J.J.(1995)︰The Relationship Among Man's Activities in Watersheds and Estuaries,︰A Model of Runoff Effects on Pattern of Estuarine Community Metabolism,Estuaries, vol.18,no.4,pp.598-621。
58、 Kim,K.H.,Heo,W.M.& Kim,B.(1998)︰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ies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in the Nakdong River System,Korea,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vol.102,pp.37-60。
59、 Liirwani,A.,Razak,A.AB & Ni,F.(1998)︰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Milwaukee Harbor Estuary,Winconsin,U.S.A.,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vol.101,pp.417-434。
60、 Martinotti,W.,Camusso,M. & Guzzi,L. (1997)︰C,N and Their Stable Isotopes in Suspendend and Sedimented Matter from the Po Estuary(Italy),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vol.99,pp.325-332。
61、 Nagabayashi,H.,Masahiro,Y. & Kimura,K.(1997)︰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River Mouth on the Sea-shore of the Pacific in the Northeast of Japan,[Korea-Japan Estuary Workshop '97],pp.42-52。
62、 Ohrui,K. & Mitchell,M.J.(1998):Stream Water Chemistry in Japanese Forested Watersheds and Its Variability on a Small Regional Scale,Water Resources Research,vol.34,no.6,pp.1553-1561。
63、 Portnoy,J.W.,Nowicki,B.L.,Roman,C.T. & Urish D. W. (1998):The Discharge of Nitrate-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from Developed Shoreline to Marsh-Fringed Estuar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vol.34,no.11,pp.3095-3104。
64、 Prandle,D.(1992):Dynamics and Exchanges in Estuaries, and the Coastal Zone,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pp.135-154,155-172,209-230。
65、 Schlacher,T.A. & Wooldridge,T.H.(1996)︰Axial Zonation Patterns of Subtidal Macrozoobenthos in the Gamtoos Estuary, South Africa,Estuaries, vol.19,no.3,pp.680-696。
66、 Schwartz,M.L.(1982):The Encyclopedia of Beaches And Coastal environments,Hutchinson Ross Publishing Compy ,pp.393-402。
67、 Thompson,P.A.(1998)︰Spatial and Temporal of Factors Influencing Phytoplankton in a Salt Wedge Estuary ,the Swan River ,Western Australia,Estuaries, vol.21,no.4B,pp.801-817。
68、 Van,G.A.,Berg,D.,Loch,J.P.G. & Winkels,J.(1998)︰Effect of Fluctuating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on the Mo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of a Freshwater Estuary in the Netherlands,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vol.102,pp.377-388。
69、 Wolanski,E.,King,B. & Duncan,G.(1995)︰Salinity Intrusion In The Fly River Estuary,Papua New Guinea,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ol.13,no.4,pp.983-994。
70、 Wright,L. D. & Nittrouer,C.A.(1995):Dispersal of River Sediment in Coastal Seas:Six Contrasting Cases,Estuaries, vol.18,no.3,pp.494-508。
71、 Zhang,J.,Yu,Z.G.,Liu,S.M. ,Xu,H. & Liu,M.G.(1997):Dynamics of Nutrient Elerments in Three Estuaries, of North China:The Luanhe, Shuangtaizihe, and Yalujiang,Estuaries,vol.20,no.1,pp.1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