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榮捷 Tsai, Jung-Chieh |
---|---|
論文名稱: |
大溪干樂活動之研究—一個台灣民俗體育的發展與變遷 A Research on Top game in Ta-hsi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aiwan Ethnic Sports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Wen, Chen-Hua 方進隆 Fang, Chin-Lu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12 |
中文關鍵詞: | 大溪 、干樂 、陀螺 、民俗體育 、文化創意產業 |
英文關鍵詞: | Ta-hsi, Gan-le, Top, Ethnic sports, creative culture indust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4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干樂活動存在世界各國的文化中,臺灣的干樂活動也多采多姿。本論文採取歷史學與運動人類學研究角度,探討戰後桃園大溪民俗或民族體育—干樂的發展與變遷。大溪干樂活動的發展,以當地人簡武雄催生的「陀羅王」為關鍵,在地方廟會組織、興盛的木器業及其工藝技術的優厚背景下,再加上大溪人的創造力、勇於嘗試,使得原本僅各地一般童玩的干樂,由大溪發展出獨特的活動。這些條件匯集於福仁宮附近,使打干樂幾乎成為大溪的代名詞,並將日後的臺灣干樂活動推入新紀元。本研究發現:
1975年後,民俗體育在官方主導下,沈寂多時的干樂活動在大溪普濟堂繞境活動中復甦,「大溪一代陀螺王技藝俱樂部」成立,掀起了一股全國性的大溪干樂風潮。1981-1983年中秋節舉行盛大的干樂比賽,並在器材與打法上不斷的改良,歷經強化組織功能、各地展演、媒體傳播、及商業活動的涉入…等,轟動全國。後來,有些成員分道揚鑣,轉而干樂藝品創作、教學研究,或推展「制式陀螺」運動等,傳承並推展干樂活動使其發揚光大,甚至終生以此為業。
進而,臺灣本土化運動促使鄉土教育的理念逐步施行,王茂田等人承接大溪干樂活動的轉型角色,研發器材、打法與表演型態後,也加入小型干樂的展演。透過干樂教材教法的編擬成為學校教育一部份,再次活化干樂文化的傳統,成為臺灣民俗體育的特色,並在體育課程中傳承,最後成為全民運動會中的比賽項目。
1996年起,大溪的社區總體營造,在「造景、造產、造人」理念與認同地方文化的「尋寶、識寶、惜寶」呼籲下,「大溪陀螺節」因應而生。陀螺節有效地整合社會各界的資源,使干樂活動成為大溪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為促進地方產業升級和觀光收益作出貢獻。此時,美華國小在本位課程及學校社區化的理念下,負起傳承大溪干樂活動的使命,在干樂的器材、展演型態及理念上推陳出新,使大溪干樂活動再次迎向新頁。
大溪「創造」出獨特的干樂文化,是世界文化與國族歷史的一環,是E. Hobsbawm與B. Anderson等學者所主張的「發明傳統」、「想像共同體」論述之實踐。干樂在器材與型制及精神內涵上,緊密地與臺灣社會連結,干樂活動已成為社會中普遍認知、熟悉的社會現象。基於「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理念,並接續「大溪陀螺節」的效應,成為文建會所推動「地方文化館」的「美華陀螺展示館」因應而生。在永續經營理念下,透過干樂的教學與展演,不僅帶動社區新文化活力,並創建出干樂民俗體育與文化產業結合的獨特性,其後續發展依然值得吾人密切注意。
Abstract
The game of Top, or Gan-le(干樂)in Taiwanese, is shown in almost every culture in the whole world. Taiwan also has rich Gan-le activities which were quite well developed. My paper, taking post-war Taiwan 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s aimed at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Gan-le activity in Ta-hsi town. Chian, Wu-Syong(簡武雄), who gave birth to Top King, is the key person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a-hsi Gan-le activity. Moreover, due to the creative and courageous human resources, the temple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 prosperous wooden industry and art performance, the tradition of Gan-le finally got a new life again. The neighborhood of Fu-Ren Temple(福仁宮)offered opportunities mentioned above and then made Ta-hsi a substitute term of playing Gan-Le. Therefore Taiwan Gan-le‘s new page was opened. My study has found out facts as follows:
In the year 1985, the KMT government strongly advocates folk sports and then Gan-le activity got a new revival. ‘Ta-hsi Number One Top King Art and Show Club(大溪一代陀螺王技藝俱樂部)’ was established. As a result, Ta-hsi Gan-le activity became a nation-wide activity. In the years 1981-1983, the grand Gan-le games were held during moon festival. The equipments and the ways of playing were improved a lot. Afterwards, the club got a institute reform and the Gan-le show was shown everywhere around Taiwan. The media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to transfer the games and shows of it. The commercial activity involved in the activity too. Things went on and on, and Gan-le has become a national activity. Later, the club was split and some of the members tried to make Gan-le a kind of craft art; the others tried to help pupil to learn it and thus Gan-le became a subject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Taiwan localized movement made the idea of folklore education become reality. The masters , like Wang, Mao-Tian, Lin, Sin-Syong, Liou, Yong-He, and Cai, Bo-Ci all played important parts to the transition of Gan-le activity into one of Taiwan ethnic sports and Gan-le was been taught in PE classes since then. Now it has been seen in national competitions.
In 1996, Ta-hsi Top Festival was opened in cooperate with the Total Community Shaping idea. The idea made Gan-le activity the core value of Ta-hsi creative culture industry. And it consequently upgraded the local productive business and the sightseeing industry. Mei-Hua Elementary(美華國小) made it the characteristic subject of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us shouldered the load of passing Gan-le activity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a-hsi Gan-le’s new page was then been rewritten.
Ta-hsi created unique Gan-le culture. The culture not only linked worldwide culture with our national history, but also was the reality of E. Hobsbawm and B. Anderson’s invented tradition and imagination consortium. The materials, rules, and psyche aspects of Gan-le linked with Taiwan society tightly and made Gan-le activity the general knowledge and a familiar social phenomenon. Mei-Hua Top Display Cabinet, stands on the idea of culturalized industry and industrialized culture, has become a local culture cabinet. Hopefully, through Gan-le teaching, Gan-le show, and the new culture energy,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Gan-le activity can bring a new creative culture industry to whole Taiwan.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Charles Leadbeater,李振昌譯
2001《知識經濟大趨勢》時報文化。
Cohen, R. & Paul Kennedy 著,文軍等譯
2001 《全球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 Bammel ,涂淑芳譯
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遊戲》台北:桂冠。
Jeannette Vos and Gordon Dryden著,林麗寬譯
1997《學習革命》,中國生產力。
M. Bloch著,周婉窈譯
1989《史家的技藝》(The Historian's Craft)台北:遠流。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1991《社會變遷與教育發展》。台北:臺灣書店。
中國體育博物館,國家體委文史工作委員會編
1990《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廣西民族出版社。
中華民間藝術發展協會編
1996〈民間藝術的傳承者手冊〉。
中衛發展中心
2003《九十二年大溪陀螺節結案報告書》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六十七
1961 《番社采風圖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
文化環境基金會
1999,《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時報文教基金會
1997 《老街風華展》,台北:文建會、時報文教基金會。
文建會
1993a 〈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重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專 題報告,十月二十日。
1993b 《文藝季規劃作業手冊》,台北:文建會。
1994a 〈推動社區文化發展方案〉,立法院第二屆第三會期教育委員會報告,三月廿三日。
1994b 〈以文化建設進行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教育委員會報告,十月三日。
1994c 《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台北:文建會。
1995a 《社區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計畫參考資料》,台北:文建會。
1995b 《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文建會。
1995c 《「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1995d 《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1996 《歷史研究者交流活動─日本社區營造考察報告》,台北:文建會。
1998a 《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
1998b 《土地的智慧》,台北:文建會。
1999 《落實社區總體營造 建構鄉鎮文化特色》,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專題報告,二月廿四日。
2000 《監察院「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專案調查簡報資料》。
2001 《歷史都市文化遺產保存之相關憲章與全民參與》,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益田兼防教授來華訪問講稿。
2001,《90 年度社區總體營造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3,《社造全國年會.新願景的開創─社區文化產業》。台北:文建會。
2004,《文化創意產業手冊》。台北:文建會。
2005,http://www.cca.gov.tw。
毛維凌
2001〈推薦序—推動知識經濟的社會〉收於Charles Leadbeater著,李振昌譯2001《知識經濟大趨勢》時報文化。
王世慶
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研究所。
王永慶
1997《臺灣活水:市場經濟與社會力量》台中:臺灣日報。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
1999《臺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市:草根。
王宗吉等譯
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洪葉文化。
王振寰、瞿海源
1999《社會學與臺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嘉州
2000《臺灣選舉與政體轉型之研究》(33-3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族編校
1996《桃園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耆老口述歷史叢書13,1996)。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76《一年來臺灣省教育革新工作的重點一六十五年度重要工作檢討報告》。
1986a《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 體育教育篇(上)》。臺灣省教育廳。
1986b《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 體育教育篇(下)》。臺灣省教育廳。
1995《岱員傳新—臺灣省中小學傳統藝術教育成果專輯》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7a《臺灣省體育法規彙編(上冊)》。臺灣省教育廳。
1997b《臺灣省體育法規彙編(下冊)》。臺灣省教育廳。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9《閩浙總督伍拉納奏為籌一臺灣新設屯所分撥埔地事宜摺》。收入於《臺案彙錄甲集》第一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
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2a《雍正硃批奏摺選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
1972b《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
1972c《清高宗實錄選輯》,冊一。
伊藤潔
1994《臺灣─四百年的歷史與展望》,新遠東。
任繼愈編
1996《中國古代體育》,北京:商務印書館。
光華雜誌編輯部
1984〈大溪陀螺王〉《民俗采風》,光華書報雜誌社。
江良規
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臺灣商務。
艾耆
1981《大溪鎮誌》,大溪鎮公所。
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
1946《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
1999〈我國學校體育發展與策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
1999《我國民俗體育活動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何美玥
2004〈推薦序四—永續發展之資料彙整依據〉收於李誠等著2004《福爾摩莎報告2004》臺北市:天下維誌。
吳文忠
1957《體育史》,臺北:正中。1993《中國體育史圖鑑及文獻》,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發行。
吳田泉
1993,《臺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二版。
吳建五
2004〈美華陀螺隊組織與推廣活動〉收於《美華國小陀螺展示館專輯》桃園縣美華國小。
吳振漢總編纂
2004《大溪鎮志》(經濟篇、社會篇)桃縣大溪鎮公所。
吳密察
1995〈社會科-歷史〉,1995,收於吳密察、江文瑜編,《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
吳煥文
2003〈大溪盛衰記〉收錄於富永編2003《大溪誌》大溪鎮公所。
吳瀛濤
1969《臺灣民俗》台北市,古亭書屋。
李天鐸
2006〈文化不一定就是財富,除非要懂得…才行〉收於花建著《文化+創意=財富》帝國文化。
李亦園
198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台北縣:立緒文化。
李英明
2003《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北市:生智。
李秀梅
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簡編》北京體育大學。
李秉彝
1988 《抽陀螺》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李國鼎、陳木在
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冊,台北:聯經,初版。
李登輝
2005《新時代臺灣人》財團法人群策會。
李瑞騰
1991《臺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
李誠等著
2004《福爾摩莎報告2004》臺北市:天下維誌。
李筱峰
1991《臺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一版。
1999《臺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市:玉山社。
2003《臺灣史》台北:華立圖書。
谷世權‧楊文清編著
1981《中國體育史》,北京體育學院體育理論教研室,體育史教學組。
谷鳳翔
1968〈如何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如何認識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台北:文源書局。民57年7月再版。
阮志聰
1997《國民小學體育科教學資料(八)- 鄉土體育教學手冊》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周鐘宣
1958《諸羅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易劍東
1998《體育文化學概論》文津。
林一宏等
1999《大溪街的聚落與建築》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林玉体
1998〈二十世紀教育發展的重大事故〉,載於林玉体主編,《跨世紀的教育演變》,台北:文景。
1999《西洋教育史》,師大書苑。
2001《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市:三民。
林伯原
1996《中國古代體育史》,臺北:五洲。
林振春、王淑宜著
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陽昇教育基金會發行,師大書苑總經銷。
林瑞榮
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林滿紅
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
林玉茹
1996《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
邱淑貞、余鴻福
2004〈地方文化館計畫融入校園規劃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實例探討-以美華國小陀螺展示館九三年活動推廣計畫為例〉桃園縣美華國小。
邱淑貞
2004〈桃園縣美華國小大溪鎮陀螺展示館展望〉收於《美華國小陀螺展示館專輯》桃園縣美華國小。
金恆煒
2004〈萬丈高樓平地起〉《320後的威脅與挑戰—2004年總統大選後群策會論壇紀實》群策會。
姚嘉文
2003《十句話影響臺灣》台北:正中。
洪若烈
1995〈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科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收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洪敏麟
1969《臺灣堡圖集》臺灣省文獻會。
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二集)臺灣省文獻會。
胡小明
1999《體育人類學》,廣東人民出版社,中國:廣東。
胡小明等主編
2000《民族體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范 咸
1956〈卷十六:番俗通考〉《重修臺灣府志》。
唐諾‧里齊著、王芝芝譯
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
夏黎明
1996《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台北:知書房。
浦忠成
1997《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P139。
崔樂泉
2000《古代奧運》北京:大眾文藝。
崔樂泉‧孫葆麗主編
2000a《五環旗下的陰影》北京:大眾文藝。
2000b《歷屆國際奧委會主席與奧林匹克運動》北京:大眾文藝。
2000c《奧林匹克運動與文化藝術》北京:大眾文藝。
2000d《奧林匹克運動與現代科技》北京:大眾文藝。
2000e《奧林匹克運動與婦女》北京:大眾文藝。
2000f《奧林匹克大家庭》北京:大眾文藝。
張光雄、邱年永
1986-1995〈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2)(3)(4)冊,台北:南天。
張春興
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張祖恩
2004〈推薦序三—化理念為行動〉收於李誠等著2004《福爾摩莎報告2004》臺北市:天下維誌。
教育部
2002《教育政策白皮書》(初稿)。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
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主編
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商務。
曹永和
1995《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
盛琦、丁志名
1994《中國傳統體育風俗》百觀。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台北帝國大學。
許烺光著,張瑞德譯
1979《文化人類學新論》台北:聯經。
許義雄
1985《體育學原理》台北:人文書局。
陳丁林
1998〈廟會中的民俗藝陣〉《南瀛文獻》。
陳文騄修1895,蔣師轍纂
1987《臺灣通志》臺北:大通書局。
陳水扁
2001《世紀首航》台北:圓神。
陳正祥
1993《臺灣地誌》上冊,南天。
陳其南
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
陳奎熹
1998〈臺灣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社經背景分析〉,載於林玉体主編,《跨世紀的教育演變》,台北:文景。
陳柏州、簡如邠
2004《臺彎的地方新節慶》臺北縣:遠足文化。
陳培桂
1956《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4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捷先
1996《清代臺灣方志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陳第
1959〈東番記〉《閩海贈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壽祺
1972〈臺灣府山險水道關隘古寨疆域圖〉《重纂福建通志》成文。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
1996《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遠流。
富永編
2003《大溪誌》大溪鎮公所。
彭懷恩
1995〈社會學〉台北:風雲論壇。
曾永義等
1989《臺灣的民俗技藝》,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程大學譯
1990《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臺灣省文獻會,臺灣省文獻會。
黃世輝、宮崎清
2002〈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臺灣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收於黃世輝《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台北:建築情報。
黃叔璥
1957〈番俗六考〉《臺海使槎錄》,臺灣省文獻會。
黃厚源
1994《我家鄉桃園縣》桃園:桃園縣政府。
黃煌雄等編
2001《社區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黃建義
2004〈大溪陀螺的典故〉收於《美華國小陀螺展示館專輯》桃園縣美華國小。
新村出
2005《廣辭苑》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楊南郡譯
1996《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遠流。
溫振華、戴寶村著
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詹火生等
1993《社會學概論》臺北:匯華圖書。
賈思勰
1978《齊民要術》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鈴木質
1992《臺灣原住民風俗誌》臺原。
廖炳惠
1999〈西方眼中的東方〉收於王淑燕等譯,愛德華‧薩依德著1999《東方主義》臺北:立緒。(自由時報,2006-06-01)
劉永和
1991《陀螺運動介紹》尖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2《制式陀螺比賽規則暨基本技巧圖說》尖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制式陀螺運動規則》尖兵文化。
劉慕梧、李金康、閉錦源
1995《體育美學研究與應用》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劉還月
1999《臺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台北市:常民文化。
歐用生
1995〈展望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收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發表於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
潘英
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台北:自立晚報社。
編著者
1984《文史辭源》第四冊,天成出版社。
編著者
1991《牛津當代大辭典》旺文。
蔡伯期
1994〈高雄市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民俗體育陀螺教學研習手冊〉。
1996〈擲陀螺〉《國民小學體育科教學資料(七)—民俗體育教學手冊》臺灣省教師研習會。
盧建榮
2003《臺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臺北市:麥田。
霍斯陸曼、伐伐
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稻鄉。
戴天昭
1996《臺灣國際政治史》前衛。
戴寶村
1995〈國家認同問題〉,收於吳密察、江文瑜編,《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
臨時臺灣舊習調查會編
1918〈武侖族前篇〉《番族調查報告書》四,臨時臺灣舊習調查會。
曠文楠‧胡小明
1989《中國體育史話》,成都:巴蜀書社。
羅文嘉
2001《向前走吧!》寶瓶文化。
藤江勝太郎
1899〈臺北現外二縣下茶業〉《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報文》2:2,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
蘇起
2003《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
二、 論文
大溪一代陀螺王技藝俱樂部
〈民俗技藝陀螺王沿革〉大溪一代陀螺王技藝俱樂部。
大溪鎮公所
2003《大溪陀螺節》大溪鎮公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
〈普濟堂〉《桃園縣大溪鎮寺廟臺帳》無頁碼。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2002〈民俗體育規則〉 台北: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中華民間藝術發展協會編
1996《民間藝術的傳承者手冊》中華民間藝術發展協會。
公長明
1983〈地轉天旋賽陀螺〉《工廠之友》
方智玄、許哲岳
1995〈中小學鄉土體育的實施〉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漢文。
王汝霖
1981〈旋轉乾坤的民俗技藝-大溪鎮一代陀螺王的故事〉《桃園觀光 區運在桃園專輯》 156期。
王宗吉
1995〈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遊戲〉《國民體育季刊》二十四卷第三期,教育部體育司。
王定國
1996〈民俗體育運動比賽規則修訂之意義與特性〉《臺灣體育》。
王珩
2003〈永續發展與社區營造之探討〉,《蘭陽學報》,第2 期,宜蘭:蘭陽技術學院。
王國雄
2004〈後記〉收於《美華國小陀螺展示館專輯》桃園縣美華國小。
臺灣總督府(丸井圭治郎)編
1993《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捷幼。
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公文類纂》,臺灣省政府文獻委員會藏第09902卷。
本中心資料室
1986〈陀螺與一代陀螺王〉《桃園縣文化中心啟用一週年紀念專輯-耕耘的迴響》。
安藤靜原著、吳文星譯
1984〈神明會之性質〉《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灣省政府文獻委員會)
吳望如
2003〈臺灣童玩-陀螺〉《彰化藝文》(第二十期)彰化縣文化局。
2004〈臺灣童玩-陀螺在藝術與人文教學上的探索〉摘自:www.whes.tpc.edu.tw/groth/93/永續成長/ (臺灣童玩-陀螺在藝術與人文教學上的探索.doc)
吳清基
2000〈中華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與未來(上)〉《研習資訊》,17 卷5 期。
吳萬福
1995〈學校鄉土體育的課程與教材〉《國民體育季刊》二十四卷第三期,教育部體育司。
吳慧貞
2002《臺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1968-2000)》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吳錦珠
1994 〈打陀螺老少咸宜〉《清溪》10月號。
吳騰達
1995〈鄉土體育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漢文。
李壬揆
1996〈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張炎憲等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 》玉山社。
李文良
1996〈三層埔的土地拓殖過程與業主權取得-一個隘墾區的拓殖史研究(1790~1920)〉《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日治時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第3卷第1期。
李加耀
1998《南賽夏族運動文化的變遷》,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建興
1995〈鄉土童玩遊戲與運動文化的省思〉《國民體育季刊》二十四卷第三期,教育部體育司。
李登輝
1993〈臺灣區八十二學年度公私立國小校長會議致詞〉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
杜正勝
1997〈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三卷第四期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8〈《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一)〉《大陸雜誌》,第96卷第1期。
林文寶
1995〈元宵夜炸寒單爺迎財神--臺東民俗之一〉《臺東師院學報》。
林世山
1998〈大溪家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手工業》第65期,南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林建宏
1996〈鄉土體育課程設計〉《中華體育》。
林莊生
1995〈「民俗臺灣」與金關丈夫〉《臺灣風物》。
林瑞榮
1996〈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實施與發展〉¬《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師範學院。
社區發展季刋
2004〈社論: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之植基土地與關照人民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刋》第107 期。
邱秀堂(編著)
1986《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邱坤玉
1997〈從推動傳統民俗藝術教育談落實鄉土教育的省思〉《國教輔導》。
施翠峰
1993〈鄉土藝術〉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
施添福
1963〈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88〈「臺灣地圖」的繪製年代〉《臺灣風物》,第38卷第2期。
1989〈臺灣歷史地理研究記(一)〉:39卷第2期。
1991〈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第19期。
1996〈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與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收入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冊,台北:玉山社。
洪嘉文
2003《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博士學位論文。
紀慧玲
1992〈民間藝人的褓姆﹣﹣中華民國民俗藝術基金會〉《文訊月刊》。
胡天玫
1992〈遊戲的現象〉《師大體育》。
夏黎明
1994〈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鄉土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桃園廳編
1985《桃園廳志》台北:成文。
殷登國
1979〈陀螺〉《中國童玩》漢聲。
翁佳音
1998a《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88b<清嘉慶朝前的臺灣土地糾紛>,《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近史所。
2001〈臺灣基督教奠基者康德牧師—荷蘭時代臺灣教會史〉《臺灣文獻》52(2)。
2002〈十七世紀西拉雅族的社會與宗教試論—歷史學的解釋〉,未出版。
高麗珍
1996〈淺談民俗宗教空間組織的形成過程--以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祭祀活〉《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國民體育季刊編輯委員會
1995《國民體育季刊》二十四卷第三期,教育部體育司。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尋根探源:臺灣開發史蹟展攬專輯》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夾頁彩圖。
張見都
1995〈民俗體育運動「風箏」之檢討與展望〉《臺灣體育》。
張威克
2000〈從傅柯的權力觀談運動中的權力現象〉,《體育學報》第29輯,臺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2〈身體/知識/權力:論我國學校體育演進的系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素玢
1995〈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收入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8〈南崁地區的平埔族〉收入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愚
1992a〈中國的民俗雜技 -1-〉《復興劇藝學刊》。
1992b〈中國的民俗雜技 -2-〉《復興劇藝學刊》。
盛清沂
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
許義雄
1995〈中小學鄉土體育的理念與設計〉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漢文。
2003〈臺灣百年身體運動文化之建構〉《運動文化與運動教育—許義雄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國良
1998〈臺中市民俗公園營運的省思與未來經營走向〉《大墩文化: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季刊》。
陳世榮
1998〈北桃園地區的區域地方公廟〉《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1999《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
1995〈鄉土課程的設計原則〉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漢文,。
陳秋坤
1988〈清代前期對台少數民族政策與臺灣土著的傳統土地權利(1690-1766)〉,收於《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近史所編。
1996〈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臺灣史論文精選》上,玉山社。
陳國雄
1994〈從民俗看文化〉《教師之友》。
陳登風
1993〈「陀螺」昔時市郊部落裏慣見的一種童玩〉《台南文化》35期。
陳萬益
1993〈鄉土文學〉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
陳薏平
1999《大溪傳統家具研究一以供桌為例》台北: 國立藝術學院傅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冶
1994〈抽陀螺〉《民俗研究》(第一期,總第29期)。
寒川恒夫
2001〈運動人類學(Sport Anthropology)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2001年中日韓運動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體育運動史學會。
富 永
1985《大溪誌》成文出版社。
富田芳郎
1954〈臺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5:6。
掌慶維
1999〈一則躲避球新聞的省思〉《臺灣省學校體育》第九卷第二號。
曾梓峰
1998〈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文化視窗》,第2 期。
焦正一
1997〈童玩之美--竹陀螺製作〉《國教天地》。
程士毅
1994a〈軍工匠與臺灣中部的開發〉《臺灣風物》44卷3期。
1994b《北路理番分府的成立與岸裡社的衰微(1766-1786)》,清華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1994),未出版。
黃士洋
1995〈小學鄉土體育的實施-以安定國小為例〉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漢文。
黃典權
1992〈臺灣地區民俗的討論〉《臺南文化》。
黃厚源
1994《我家鄉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黃政傑
1993〈國小鄉土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展望〉《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淑芬總編輯
2001《神恩、豆香、木器馨》桃園: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黃富三
1980〈清代臺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黃富三、曹永和編《臺灣史論叢第一輯》。
1981〈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雜誌》復刊卷十一,期一、期二。
1995〈官紳關係與地方發展―板橋林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家族與臺灣地方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黃晴文
1996〈如何做好社區文化的總體營造工作〉,《文訊雜誌》9 月。
黃雯琳
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決定的個案研究:以一所「學校社區化」之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宗惠
1998〈小區域內部人口分布的時空變化:大溪鎮的個案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4期。
楊明
1991〈不問收穫, 只問耕耘﹣﹣郭立誠以民俗研究為畢生志業〉《文訊月刊》。
楊敏芝
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嵐雅 王濟昌
1994〈臺灣主要民俗活動應用於文化觀光方式之研究〉《規劃與設計學報》。
楊緒賢編
1979《臺灣地區姓氏堂號考》台中:臺灣省政府文獻委員會。
溫振華
1988〈卷一沿革志城市篇〉《台北市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1990〈日據時代的臺灣人口資料〉《臺灣史田野通訊》,第14期。
1994〈清代東勢仙師廟之建立及其發展〉《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5〈鄉土教育與新世界觀〉(原載1995.6.30臺灣時報第3版)
1996〈寺廟與鄉土史-以淡水福佑宮與鄞山寺為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清朝臺灣北部地區的拓墾〉從http://210.60.224.5/book4/00.htm下載。
葉憲峻
1993〈二次世界戰後初期臺灣之中國化教育—以初等教育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詹志禹
1998〈當前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22)。
詹德筠
1997《大溪煤礦誌》大嵙崁文化促進委員會,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僑務委員會編印
1997《僑務委員會簡介》。
廖希珍
1999〈大嵙崁沿革誌〉。大溪鎮,明治四二年。載於江宏一主持:《大溪鎮老城區歷 史資源調查計劃》大溪鎮,桃園縣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廖素香輯
1997〈臺灣地區各大學研究所有關臺灣史與臺灣民俗之博碩士論文選目〉《史聯雜誌》30/31。
廖達鵬
1991〈中國民俗運動在臺灣的發展記實〉《國民體育季刊》。
劉一民
1990〈遊戲的深層結構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十二輯。
1995《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台北:師大書苑。
劉旭東‧梅峰
2003〈承辦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對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寧夏社會科學》119期,寧夏大學。
劉峻驤
2001〈傳統人體表演技藝的美學比較〉《2001年亞洲東方人體文化研討會研習手冊》台北: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
劉還月
1998《凱達格蘭的文化與現況:田野調查與研究計畫》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影農
1979〈空竹〉《中國童玩》,漢聲。
歐用生
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漢文。
潘英海
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福建與臺灣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蔣玉嬋
2001a《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2001b〈社區總體營造與學習型組織之探討〉《社教雙月刋》105 期。
蔡長啟
1995〈我國『臺灣地區』鄉土體育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二十四卷第三期,教育部體育司。
蔡淑慎
1999〈臺灣民俗特技教育的現況與展望〉《復興劇藝學刊》。
蔡博任
2005《躍向世界的野球:戰後臺灣基礎棒球與國家機器―以美和中學棒球隊興衰(1970~1983)為例的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蔡禎雄
1993《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十五輯。
未出版《現代休閒活動的形成與發展之研究》。
蕭瓊瑞
1999《島民‧風俗‧畫》東大。
賴貫一
1999〈牽田、走鏢〉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活動手冊)。
駱木金
1995〈學校體育—鄉土遊戲教材介紹〉《國民體育季刊》二十四卷第三期,教育部體育司。
戴遐齡
2000〈中國童玩--地牛〉《國教新知》。
鍾淑姬
2002〈迢迢環保路〉《文化研究月報》(16期)2002年6月15日
藍植銓
1999〈大溪的詔安客―從福仁宮定公古佛談創廟的兩個家族〉客家文化研究通訊。
羅文興
1996〈民俗體育舞獅技藝更需要加強制度化與紮根工作--記於八十四年全省民俗體育運動錦標賽後〉《臺灣體育》。
三、 報章雜誌類:(依出版年代排列)
2006〈國、親逼迫政府開放「直航」藉以提高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度是要把臺灣推向中國的「黑洞」〉《臺灣日報》2006-05-16。
古蒙仁
1981〈勇猛地旋轉-大溪出了一個陀螺王〉《時報周刊》(181)。
1982〈勇猛地旋轉-大溪一代陀螺王復出〉《蓬萊之旅》時報出版社。
臺灣日報《臺灣日報》 2006-05-17
黃光男2000〈美術課〉《國語日報》,2000年3月31日,第五版。《中國時報》1980年8月31日,十一版。
曾永義1990〈尪仔標、陀螺與地雷〉《中央日報》1990.1.30。
張建騰〈金管處帶領農工學生登五虎山接受生態教育〉金門日報 - 2006年3月20日見http://www.kmdn.gov.tw/shownews.asp?newsid=26934
四、秩序冊
1.1995年臺灣省南部七縣市社教杯民俗運動錦標賽秩序冊。
2.1998年國慶「體委杯」臺灣省民俗體育運動錦標賽秩序冊。
3.台北縣八十七學年度新莊區陀螺比賽秩序冊。
4.2002學校民俗體育觀摩賽秩序冊。
5.2003學校民俗體育觀摩賽秩序冊。
五、研習手冊
1.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八十三學年度國民中學鄉土藝術研習」研習手冊。
2.高雄市八十三學年度民俗體育運動(打陀螺)教學研習會研習手冊。
3.屏東縣八十三學年度體育教學觀摩研討會研習手冊。
4.一九九七年國際體育教學研討會研習手冊。
5.台中縣八十五學年度體育教學觀摩暨研習會研習手冊。
6.台北縣體育科教學觀摩研討會研習手冊。
7.台北縣八十六學年度民俗體育研習會研習手冊。
8.台東縣八十七學年度民俗體育研習活動研習手冊。
9.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八十七學年度學校體育休閒化教學研習會研習手冊。
10.彰化縣教育局「臺灣干樂」教師進修研習研習手冊。
11.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製《民俗體育教學手冊》,1996,pp70-83。
12.2004年國際體育教學研討會研習手冊。
13.楊政宗1999〈干樂研習手冊〉。
六、教學影帶
康軒出版社發行
2000〈國民小學體育科教學錄影帶〉第八冊,康軒。
蔡伯期
1997〈創意擲陀螺〉,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製作,(錄影帶)。
蔡榮捷
2005a〈體育教學媒體系列—民俗體育之干樂〉國立教育資料館。
2005b〈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二之干樂教學〉國立教育資料館。
七、 教學指引
仁林出版社編印
2000《國民小學體育科教學指引》第七冊,仁林,。
南一書局編印
2000《國民小學體育科教學指引》第二冊南一。
康軒出版社編印
2000《國民小學體育科教學指引》第八冊,康軒。
蔡伯期編著
1996《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指引》第四冊(四下),第五冊(五上),南一。
八、手稿
王茂田〈大溪陀螺王〉手稿。
蘇建鴻〈1998年僑委會派外文化教師派赴澳洲教學報告書〉未出版。
蔡榮捷〈1997年僑委會派外文化教師派赴加拿大教學報告書〉未出版。
貳、日文部分
黃連發
1943〈臺灣の童戲〉《民俗台彎》第二卷第二號,東都書籍。
井上俊、龜山佳明編
1999《スポ—ツ文化を学ぶのために》,京都:世界思想社。
井上俊
2000《スポ—ツと藝術の社會學》,京都:世界思想社。
安藤正樹
2002《独樂》,東京:文溪堂。
湯淺浩史
2000《瀨川孝吉 臺灣先住民寫真誌》,南天書局。
楊金坡
1945〈兒童の玩具‧その過去と現在〉《民俗台彎》第五卷第二號,東都書籍。
國分直一
1981〈臺灣原住民族工藝圖譜〉《台彎考古民族誌》東京:開明堂。
廣井道顯,廣井政招編著
1993《江戶独樂-EDO TOPS》,東京:日貿出版社。
體育原理專門分科會編
1984《運動の概念》,東京:不昧堂。
西尾達雄
1995《体育・スポーツの戦争責任──植民地・朝鮮の体育政策》,東京都:樹花舍
齊藤良輔編
1997a《鄉土玩具辭典》,東京:東京堂。
1997b《日本人形玩具辭典》,東京:東京堂。
參、歐文部分
一、專書:
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 New York : Verso
Blanchard , Kendall
2000 ’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 In: Jay Coakley and Eric Dunning eds., Handbook of sports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Crabtree, H.
1909 Spinning Tops and Gyroscopic Motion. Longmans, Green. London.
Culin, Stewart
1895 Korean Games, Dover Publications, New York.
1958 Games of The Orient – Korean China Japan,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Tokyo Japan.
Olney, Don
1993 TOPS, Philadelphia Running Press.
Daken, L.
1949 Children's Games Throughout the year, B T Batsford ,London.
Dryden, Gordon and Vos, Jeannette
2005 The new learning revolution : how Britain can lead the world in learning,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Stafford, UK : Network Educational Press
Evans-Pritchard, E.E.
1962 Social Anthropolog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Free Press.
Guttmann, Allen
1993 ‘The diffusion of sports and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imperialism,’The Sports Process: A Comparative and Developmental Approach,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1994 Games and Empires: Modern Sports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ould, G. W.
1973 The Top, Clarkson N Potter. New York.
Grunfeld, V. Frederic (ed.)
1975 Games of the World, NY: Ballantine Books.
Haan, Tjaard de.
1979 Onze Volkskunst, Elsevier Nederland B.V.
Hargreaves, Jennifer
1982 Sport, culture, and ideology, London Bost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Hobsbawm, E. and Ranger, T., (eds.)
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izinga, J.
1980 Homo ludens : 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Kettlekamp, L.
1966 Spinning Tops, Morrow, New York,
Perry, J.
1929 Spinning Tops. Sheldon Press. London.
Rinehart, Robert E.
2000 ’Emerging Arriving Sport: Alternatives to Formal Sports,’ In: Jay Coakley and Eric Dunning eds., Handbook of sports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Wolf, E.
1964 Anthrop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Zubroweski, B.
1989 Tops- Building and experimenting with spinning tops, Morrow Junior, New York.
二、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列)
Ayrton, M. Chaplin
1901 ’Childlife in Japan,’ NY. DC. Heath.
Bridgewater, Alan and Gill
1989 ’Making Movable Wooden Toys,’ Tab Books, Blue Ridge Summit.
1994 ’Mushroom Tops,’ Australian Woodworker, Nov. Dec. 1994.( And in the next issue, Sep Oct.)
Barton, F.R
1908 ’Childrens Games in British New Guinea,’ 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GB and Ireland, Vol. 38.
Best, Eldon
1901 ‘Mario Games,’ Transaction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New Zealand Institute, Vol. 34.
Ethridge, R. Jr
1896a ’The Game of Teetotum as Practised by certain of the Queensland Aborigines,’ 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GB and Ireland,Vol. 25.
1896b ’Curious Tops,’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74.
Griffiths, W. E.
1874 ’Games and Sports of Japanese Children,’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Vol. 2.
Griffiths, William Elliot
1900 ’Mikado Empire,’ NH. Harper Press.
Hall, Katherine S.
1912a ’Children at Play in Marylands,’ NY. Missouri Education Movement of the US and Canada.
1912b〈Chicago Tops Spinners Life.〉Vol. 19 (Sept 10 1945).
Holmes, J. H.
1908 ’Introductory notes on Toys and Games of Elema,’ Papuan Gulf. J of the Anth Inst of GB and Ireland, Vol. 38.
Jackson, Emily
1908 ’Toys of Other Days,’ Laden Country Life.
MacFarlane, Wm. H.
1949 ’The Stone Spinner of Murray Island,’ Cummins and Cambells Monthly Magazine》Jan..
Jacobs, J.A.
1952 ‘Notes on the behavior of certain symmetrical top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Vol.20.
Pliskin, W. A.
1954 ’The Tippe Top,’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Vol. 22.
Read, C. H.
1887 ’Stone Spinning Tops from the Torres Straits,’ New Guinea - 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Vol. 17.
Read, A. H etc.,
1963 ’An Illustrated Encyclopaedia of Maori Life,’ Wellington NZ. AH and AW Read》.
1964 ’Report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thropological Expedition to the Torres Strait, Vol. 4., Pp. 314-317 and Vol. 6. Pp. 12-15.
Regester, David
1995a ’Great Little things to make on a Small Lathe,’ Batsford, London.
1995b ’Turning a Spinning top,’ Woodwork, Oct. 1995, Pp. 40-41.
1996a ’Hummer,’ Practical Woodworking, July 1996.
1996b ‘Making a wooden Gyroscope,’ Good wood working, June 1996, Pp. 46-49.
1996c ’How to turn tops,’ Good Woodworking, April 1996. Pp. 46-51.
Ratner, Carl
1996 ’Activity as a Key Concept for Cultural Psychology’, Culture and Psychology, (2).
1997 ’In Defense of Activity Theory,’ Culture and Psychology, (3).
Sterling, E.C.
1896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Horne Scientific Expedition to Central Australia,’ Pt. IV Anthropology, London. Dalau.
Sonoki Kyoshi and Sakanoto Kazua
1965 ’Japanese Toys’ Rutland, VI. Tuttle.
1985 ’The Mysterious Celt- This is a different king of "Top",’ Fine wood working, July August.
1988 ’The Remarkable Japanese Spinning top,’ Australian Woodworker, May June 1988. And July August 1988.
Veurman, B.W.E.
1979 ’Kinderfolksprenten,’ In: Dr. Tjaard De Haan ed, Onze Volkskunst, Elsevier Nederland 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