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淑女
Liang Shwu-Neu
論文名稱: 高雄市後期中等教育學生 政治社會化與政黨認同之研究
A Survey Study 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cond-yea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
指導教授: 曲兆祥
Chu, Chao-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後期中等教育學生政治社會化政黨認同
英文關鍵詞: second-yea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arty identifi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8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政黨認同是個人對一個政黨所存在的一種歸屬感及心理認同,形成於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它是政治態度與選舉投票研究中,學者最重視的焦點之一。而根據政治社會化研究理論,一般咸認為子女藉由「認同」、「模仿」等學習模式,學習父母的政黨認同,因此子女的政黨認同很大部分會受到父母政黨認同的影響,而與父母政黨認同一致。
    本文除想瞭解子女的政黨認同是否受父母的影響外,也想瞭解是否受到其他個人背景變項以及政治社會化機購的影響。因此,以高雄市後期中等教育學校學生為對象,藉由問卷調查研究法,探討後期中等教育學生政黨認同與個人背景變項及政治社會化機構的相關差異。
    本研究獲得如下的結果:
    一、 個人背景變項中就讀學校、父親籍貫、父母親學歷、父母親職業、主觀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政黨支持等均與家庭政治社會化有顯著差異。
    二、個人背景變項中就讀學校、父母親學歷、父母親職業、主觀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政黨支持等均與學校政治社會化有顯著差異。
    三、個人背景變項中就讀學校、父母親學歷、主觀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政黨支持等均與同儕團體政治社會化有顯著差異。
    四、個人背景變項中就讀學校、父親學歷、父親職業、主觀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政黨支持等均與傳播媒體政治社會化有顯著差異。
    五、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就讀學校、父母親籍貫、父母親學歷、父親職業、主觀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政黨支持等均與學生政黨認同具有顯著關聯性。
    六、政治社會化機構包括家庭政治社會化、學校政治社會化、同儕團體政治社會化、傳播媒體政治社會化程度均與學生政黨認同具有顯著關聯性。
    本文僅以初探性的研究出發,期待透過本文之發現,使得相關研究學者能在往後研究中,更為深入瞭解個人背景變項與政治社會化機構對後期中等教育學生政黨認同之影響,更希望藉由學生政治社會化與政黨認同現況之潛藏問題,提出建議供政府相關單位、家庭、學校、傳播媒體參考。

    Party identification, form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s a sense of classification and mental identity to a party of each individual. It has being paid much attention by the scholars who study the topics relative to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the voted elections. Moreover, it has been general accepted that children learn the party identification from their parents through several learning styles such as “identification” and “imit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refore, children’s party identification is influential mostly by their par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tends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ir par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swer whether the children’s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addition to being affected by their parents,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using questionnaires obtained from second-yea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 City.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below: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rsonal backgrounds (under variation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ying, father’s province-born, parents’ degrees, parents’ occupations, subjective family social-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s’ preference parties) and family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rsonal backgrounds (under variation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ying, parents’ degrees, parents’ occupations, subjective family social-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s’ preference parties) and school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rsonal backgrounds (under variation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ying, parents’ degrees, subjective family social-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s’ preference parties) and peer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rsonal backgrounds (under variation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ying, father’s degree, father’s occupation, subjective family social-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s’ preference parties) and media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rsonal backgrounds (under variations of sex, senior high school studying, parents’ province-born, parents’ degrees, father’s occupation, subjective family social-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s’ preference parties)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6.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which includes family, school, peer and media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summary, although this was just a primitive study, we anticipated that these findings could provide research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n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in second-yea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urthermore, we hoped to offer the perspective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related department, family, school and media via uncovering the current potential problems between student’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政治社會化涵義 ......................................11 第二節 政治社會化理論 ......................................15 第三節 政黨認同的概念與適用性 ...... ........................23 第四節 政治社會化與政黨認同的實證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73 第一節 研究樣本及變項的基本統計 ............................ 73 第二節 政黨認同傾向調查結果分析 ............................ 86 第三節 政治社會化差異分析 ................................. 89 第四節 政黨認同傾向相關分析 ..............................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3 第一節 結論 ............................................ 153 第二節 建議 ............................................ 165 參考文獻 .... .......................................... 173 壹、中文部分 .............................................173 貳、英文部分 ............................................ 177 附錄 ................................................... 180 附錄一:後期中等教育學生政治社會化與政黨認同問.............. 180 圖 次 圖1-4-1:研究流程圖 ....................................... 9 圖3-1-1:研究架構圖 ...................................... 54 表 次 表3-3-1:高雄市後期中等教育學生人數統計表 .................. 57 表3-3-2: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北、中、南三區學校分佈表 ......... 58 表3-3-3:高雄市北中南三區高中職、綜高、專科學生取樣人數依據表 59 表3-3-4:有效樣本分佈表 .................................. 61 表3-3-5:有效樣本適合度考驗結果摘要表 ...................... 62 表3-4-1:政治社會化量表之題目分配與題數表 .................. 66 表3-4-2:政治社會化預試項目分析表 ..........................67 表3-4-3:政治社會化量表之Cronbach’s α係數表 .............. 68 表4-1-1:性別之次數分配表 ................................ 73 表4-1-2:就讀學校屬性之次數分配表 ......................... 74 表4-1-3:父母親籍貫之次數分配表 ........................... 75 表4-1-4:父母親最高學歷之次數分配表 ........................ 77 表4-1-5:父母親職業之次數分配表 ........................... 79 表4-1-6:家庭社經地位(五級)之次數分配表 .................. 80 表4-1-7:家庭社經地位(三級)之次數分配表 .................. 80 表4-1-8:父母親所支持政黨之次數分配表 ...................... 81 表4-1-9:政治社會化之描述性統計量表 ........................ 82 表4-1-10:家庭政治社會化積分表 ............................ 83 表4-1-11:學校政治社會化積分表 ............................ 84 表4-1-12:同儕團體政治社會化積分表 ........................ 85 表4-1-13:傳播媒體政治社會化積分表 ........................ 86 表4-2-1:學生政黨認同(依五個主要政黨)次數分配表 ........... 87 表4-2-2:學生政黨認同(依支持程度與比較偏向)次數分配表 ...... 88 表4-2-3:學生政黨認同(依泛藍、泛綠、中立不偏)次數分配表 .... 89 表4-3-1:性別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t檢定摘要表 ................. 92 表4-3-2:就讀學校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4-3-3:父親籍貫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t檢定摘要表 ............. 99 表4-3-4:母親籍貫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t檢定摘要表 ............ 100 表4-3-5:父親學歷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4-3-6:母親學歷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7 表4-3-7:父親職業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4-3-8:母親職業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2 表4-3-9:社經地位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3-10:父親政黨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9 表4-3-11:母親政黨不同學生政治社會化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3 表4-4-1:性別與政黨認同的卡方考驗摘要表 ................... 129 表4-4-2:就讀學校屬性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31 表4-4-3:父親籍貫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32 表4-4-4:母親籍貫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33 表4-4-5:父親學歷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134 表4-4-6:母親學歷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35 表4-4-7:父親職業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37 表4-4-8:母親職業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138 表4-4-9:家庭社經地位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40 表4-4-10:父親政黨支持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41 表4-4-11:母親政黨支持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43 表4-4-12:家庭政治社會化程度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46 表4-4-13:學校政治社會化程度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47 表4-4-14:同儕團體政治社會化程度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49 表4-4-15:傳播媒體政治社會化程度與政黨認同的卡方檢定摘要表 .. 150 表5-1-1:後期中等教育學生之個人背景變項與政治社會化的假設考驗 164 表5-1-2:後期中等教育學生之個人背景變項與政黨認同的假設考驗 . 165 表5-1-3:後期中等教育學生之政治社會化程度與政黨認同的假設考驗 165

    壹、中文部分
    古珮琳 (1998),《家庭溝通型態與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雲漢 (1996),〈台灣選民在國會選舉中的政黨選擇:二屆國大選舉之個案分
    析〉,《選舉研究》,第3 卷第1 期,頁17-48。
    呂亞力(1993),《政治學》,台北:三民。
    何思因 (1990),〈比較政黨認同研究〉,《問題與研究》,第29 卷第13 期,頁62-72。
    何思因 (1994),〈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第1
    卷第1 期,頁39-52。
    李文政(1997),〈兒童的政治社會化〉,《國教世紀》,第176 期,頁19-26。
    李文政(1999a),〈教科書在學校政治社會化中的功能〉,《國教世紀》,第185 期,
    頁35-41。
    李文政(1999b),〈政治社會化的理論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學報》,第2 期,頁127-147。
    李玉瑞(2005),《吞世代政治態度之分析─以台北縣樹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育任(2006),《家庭父母政黨態度一致性與大學生政黨傾向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乃德 (1993),〈國家認同與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 期,頁33-61。
    吳乃德(1994),〈社會分歧和政黨競爭:解釋國民黨為何繼續執政〉,《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8 期,頁101-130。
    吳乃德 (1999),〈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
    灣社會學研究》,第3 期,頁53-85。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 年台灣地區選民
    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18 期,頁101-140。
    易君博 (1970),〈政治社會化的分析〉,《憲政思潮》,第12 期,頁1-15。
    易君博 (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邱賢俊 (2003),《國小學童政黨政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龍(1988),《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
    (1983-1986 年)》,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
    林瓊珠 (1998),《台灣政黨體系重組過程之研究: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六年》,政治
    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瓊珠 ( 2005),〈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 年的變動〉,《選舉研究》,第
    12 卷第1 期,頁147-171。
    林水波(1973a),〈家庭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思與言》第11 卷第2 期,頁
    29-34。
    胡佛、游盈隆(1984),<選民的黨派抉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政
    治學報》第13 期,頁1-59。
    馬起華 (1981),《政治社會學》,台北:正中。
    徐火炎(1992),〈民主轉型過程中政黨的重組:台灣地區選民的民主價值取向、
    政黨偏好與黨派投票改變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 卷第1 期,
    頁213-263。
    徐火炎(1993),〈選舉競爭與政治分歧結構的變遷:國民黨與民進黨勢力的消長〉,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6 卷第1 期,頁37-74。
    徐火炎 (2002),〈台灣政黨版圖的重畫:民進黨、國民黨和親民黨的「民基」比
    較〉,《東吳政治學報》,第14 期,頁83-134。
    袁頌西(1969),〈政治社化:政治學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思與言》,第7 卷第
    4 期,頁19-29。
    袁頌西(1974a),〈我國家庭政治化與少年政治功效意識之研究(上)〉,《思與言》,
    第11 卷第5 期,頁1-13。
    袁頌西(1974b),〈我國家庭政治化與少年政治功效意識之研究(下)〉,《思與言》,
    第11 卷第6 期,頁12-19。
    袁頌西 (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陳文俊 (1983a),《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 ─ 青少年的政治社
    會化》,財團法人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印。
    陳文俊 (1983b),〈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群集分析的應用~〉,《政治學
    報》,第11 期,頁1-25。
    陳文俊 (1997a),《政治社會化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大(專)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價
    值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叢書。
    陳文俊(1997b),《台灣的族群政治》,台北: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文俊 (2001),〈政治的孟德爾定律?家庭與國小學童的政治學習〉 《誇越2000
    年的政治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叢書,高雄市中山大學政治
    所。
    陳陸輝 (2000a),〈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7 卷第2
    期,頁109-141。
    陳陸輝(2000b),(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形成),《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29。
    陳陸輝 (2006),〈政治信任的政治後果-以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灣民
    主季刊》,第3 卷第2 期,頁39-62。
    陳義彥(1978),《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
    陳義彥(1991),(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
    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陳義彥、蔡孟熹 (1997),(新世代選民的政黨取向與投票抉擇─首屆民選
    總統的分析)《政治學報》,第29 期,頁63-91。
    陳佳璟 (2004),《高雄市國中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禎元(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s 的實例操作》,台北:五
    南。
    黃德福 (1994),〈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
    究》,第1 卷第2 期,頁199-220。
    黃秀端、趙湘瓊(1996),〈台灣婦女近十年來政治態度的變遷-民國七十二年至八
    十一年〉,《問題與研究》,第35 卷第10 期,頁71-95。
    張春興 (1985),《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曾俊傑 (1995),《台灣地區專科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盈隆(1996),〈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1 期,頁
    41-84。
    游清鑫、蕭怡靖(2003),<台灣民眾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世局變動中的台
    灣政治》,台北:東吳大學。
    莊天憐(2000),<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31。
    傅曉芬 (2002),《台灣地區國小學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家庭與學童的政治學
    習》,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等 (199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
    楊婉瑩、劉嘉薇(2006),<探索性別差距的不同型態-以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為例>,
    《東吳政治學報》,第23 期,頁115-155。
    楊孝濚 (1997),《社會研究實務》,台北:正中。
    葉佳文 (2001),《台灣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以桃園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文勤 (1995),《台北市高一學生學校政治社會化成效的實證分析》,私立東吳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宏文 (1993),《政治社會化媒體對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影響:台灣地區大學生之
    個案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陽晟(1994a),《台灣民主轉型政黨競爭型態社會基礎(1986-1992)》,國立台
    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義周 (1987),〈選民的政黨偏好〉,《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台灣地區選民的
    科際整合(Ⅱ)》,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76-0301-H004-12。
    劉義周 (1994c),〈政治態度的性別差異:男女有別或男女不平等?〉,《政治學
    報》,第23 期,頁133-162。
    劉義周 (1995),〈台灣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4 卷第10 期,頁1-10。
    蔡璧煌 (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
    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蔡孟熹(1997),《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變遷之研究:1991-1996
    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鏞 (1970),《科學、人才與現代化》,台北:台灣學生。
    藍清彰 (1996),《台灣民眾政黨認同與其變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
    瞿立鶴(1985),《中等教育》,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Benden, G. J.(1967),〈政治社會化與政治變遷〉,《憲政思潮》,徐振國譯 (1973),
    第24 期,頁21-31。
    Devos T.,《政治學名著精選-政治社會化》,陳忠慶譯(1986),台北:唐山。
    Greenstin, F. I.(1966)著,陳漢卿譯 (1973 ),〈政治社會化〉,《憲政思潮》,
    第24 期,頁16-20。
    Ranney, A.,《憲政思潮》陳漢卿譯 (1973 ),(Gover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台北:正中
    Richard E. D. and K. Prewitt(1969),林水波譯(1973b)〈政治學習的方法-
    政治社會化的型態〉《憲政思潮》(Political Socialization),第24 期,頁58-64 。
    Schonfeld, W. R.(1971)呂亞力譯(1973)、〈政治社會化研究之重心〉《憲政思潮》,第24 期,頁32- 43。
    貳、英文部分
    Abramson, P. R. (1983), 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n: Formation and Change. San
    Francisco, CA: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Press.
    Almond , G. A. and S. Verba (1963), 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lmond, G. A. (1974),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Review. Boston, MA: Little
    Brown.
    Beck, P. A. and M. K.Jennings(1975), Parents as MiddlePersons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37(1): 83-107. Journal of Politics.
    Campbell, A., G. Gurin and W.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Campbell, A., P. E. Converse, W. E. Miller, and D.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awson , R. E. and K. Prewitt,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MA:Little
    Brown.
    Easton, D. and J. Dennis, (1969),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McGraw-Hill.
    Emery, E., P. H. Ault, and W. K. Agee (1965),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Dodd Medd And Company.
    Fiorina, M. P.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Froman, L. A., Jr., (1961), Personality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23(2), P.341-352,The
    Journal of Politics.
    Greenstein, F. I. (1966),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D.L.Sills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Hyman, H. H. (195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Behavior.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Jaros, D. (1973), Socializtion to Politics. New York, NY: Praeger Publishers. Jennings, M. K. and R. G. Niemi,(1968), The Transmission of Political Values from Parent to Child. 62(1), p.169-184.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Lane, R. E. (1959),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Langton K. P.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W. E. (1991),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L. S. Maisel (ed.), Political Parties and Elections in the U. S. N T: Garland Publishing. Miller, W. E. and J. M. Shanks (1996), The New American Voter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iemi, R. G. (1973),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J. N. Kauts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Pye, L. W. (1959),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13(3), p.25-28. Items. Schwartz, D. C. and S. K. Schwartz (1975), New Directions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Silbiger, S. L. (1977), “Peers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S. A. Rensh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a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Weisberg, R. (1974), Political Learning, Political Choice,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IN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