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智煌
Lin Chih Huang
論文名稱: 傳統加媒體教學對國小不同年級學童踢毽學習成就之研究
The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edia Teaching Method on Elementary Students’ Learning of Shuttle-cock Kicking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傳統加媒體教學踢毽運動踢毽認知踢毽動作技能
英文關鍵詞: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edia teaching method, shuttle-cock kicking knowledge, shuttle-cock kicking motor skill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5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傳統加媒體教學對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踢毽學習—認知、技能及情意之影響,以期瞭解國小最適合推展踢毽教學的年級,進而推展踢毽教學,弘揚此一我國固有傳統民俗體育。研究以139名四、五、六年級學童未學習過踢毽運動者為對象,其中四年級組55人,五年級組45人,六年級組39人,接受為期八週(每週一節)的踢毽實驗教學,並在實驗教學前後,施以踢毽認知學習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測驗,將測驗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及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實驗教學後,並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瞭解學童對以傳統加媒體教學進行踢毽教學的學習滿意度。研究結果如下:(一)學童踢毽認知學習成就不受年級的影響,四、五、六年級學童踢毽認知學習成就未有顯著差異。(二)四、五、六年級學童踢毽動作技能學習成就有顯著差異。六年級組顯著優於五年級組,六年級組亦顯著優於四年級組;五年級和四年級組則未有顯著差異。(三)以傳統加媒體教學進行踢毽教學,受到學童喜愛及肯定,學童並有持續學習的意願。(四)以傳統加媒體教學進行踢毽教學,有助於踢毽認知學習及動作技能學習。(五)以傳統加媒體教學進行體育教學較一般以老師示範講述的體育教學受學童喜愛。(六)六年級與四年級是實施踢毽教學適當的年級。根據結論,本研究建議在國小四年級和六年級實施踢毽教學,並培訓更多踢毽教師,發揚踢毽運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that combines traditional and media teaching on shuttle-cock kicking of three different elementary groups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shuttle-cock kicking, performance in motor skill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Therefore, the most suitable shuttle-cock kicking teaching grade could be identified, and to promote shuttle-cock kicking, a long-history traditional folk sport. The participants were 139 elementary students (55 4th graders, 45 5th graders, and 39 6th graders) who had no prior experience in shuttle-cock kicking.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all participants received eight 40-minute shuttle-cock kicking lessons as well as pretests and posttests on their knowledge and motor skills. The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ANOCVA and paired-samples t-test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s between and within the groups.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findings were: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on the achievement on students’ knowledge of shuttle-cock kicking.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on the achievement on students’ motor skills of shuttle-cock kicking. 6th grader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5th graders and 4th graders. (3) The teaching method that combines traditional and media teaching on shuttle-cock kicking teaching gained approval of students and motivated them to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shuttle-cock kicking. (4) The teaching method that combines traditional and media teaching on Shuttle-cock kicking teaching was effective for students’ learning of shuttle-cock kicking knowledge and motor skills. (5) The teaching method that combines traditional and media teaching was more favorable for students than traditional teacher-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physical education. (6) The more suitable shuttle-cock kicking teaching grades were grade four and grade six.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shuttle-cock kicking should be taught on grade four and grade six. In addition, more shuttle-cock kicking teachers should be trained to promote such a good sport.

    Key words: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edia teaching method,
    shuttle-cock kicking knowledge, shuttle-cock kicking motor skills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誌......................Ⅲ 目次......................Ⅳ 表次......................Ⅶ 圖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性..................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名詞界定......................5 第六節 研究限制......................7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踢毽歷史背景...................9 第二節 運動學習理論...................10 第三節 傳統教學、媒體教學與傳統加媒體教學.......16 第四節 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身心、智能發展狀況.....28 第五節 動作及技能的學習與教學..............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實施過程....................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52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54 第一節 踢毽認知學習成就之比較.............54 第二節 踢毽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比較...........59 第三節 學習滿意度訪談分析...............6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75 第二節 建議....................76 引用文獻....................79 中文部分....................79 英文部分....................85 附錄....................87 附錄一 踢毽基本動作..................87 附錄二 踢毽教練基本資料................91 附錄三 踢毽認知測驗..................92 附錄四 一分鐘踢毽測驗紀錄表..............94 附錄五 正踢動作技能測驗................98 附錄六 訪談內容大綱..................99 附錄七 傳統加媒體教學踢毽教學簡式教案.........100 附錄八 影片教學..................108 附錄九 學習滿意度訪談逐字稿..............111 表 次 表4-1 三組踢毽認知組間前測描述統表...........55 表4-2 三組踢毽認知組間前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5 表4-3 三組踢毽認知組間前測事後比較表...........55 表4-4 三組踢毽認知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56 表4-5 三組踢毽認知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6 表4-6 三組踢毽認知組內前後測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結果....57 表4-7 三組一分鐘踢毽測驗組間前測描述統計.........60 表4-8 三組一分鐘踢毽測驗組間前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表4-9 三組一分鐘踢毽測驗組間前測事後比較表........60 表4-10三組正踢動作技能組間前測描述統計.........61 表4-11三組正踢動作技能組間前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1 表4-12三組正踢動作技能組間前測事後比較表.........61 表4-13三組一分鐘踢毽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62 表4-14 三組一分鐘踢毽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63 表4-15 三組一分鐘踢毽測驗調整後平均數.........63 表4-16 三組一分鐘踢毽測驗組間後測事後比較表.......63 表4-17 三組正踢動作技能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64 表4-18 三組正踢動作技能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64 表4-19 三組正踢動作技能後測調整後平均數.........64 表4-20 三組正踢動作技能組間後測事後比較表........65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44 圖3-2 研究流程圖...........51 圖4-1 三組踢毽認知組內前後測進步圖...........57 圖4-2 三組一分鐘踢毽次數組內前後測進步圖........66 圖4-3 三組正踢動作技能組內前後測進步圖.........67

    中文部分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臺北市:教育文物出版社。
    王文科譯(1989)。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原作者:Pulaski, M.A.S.)。
    王秀玲(1988)。蓋聶的教學理論。載於黃光雄主編之教學原理(39-59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銘銖(2003)。多媒體運用於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鴻棋(1998)。睡獅猛醒—醒獅鑼鼓研究報告。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稚暉(1988)。吳敬恒序。載於褚民誼著毽子運動(1-5頁)。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文瑞(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坤展(2002)。扯鈴在台灣的文化傳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春芳(1988a)。媒體的運用。載於黃光雄主編之教學原理(327-358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宏室(1994)。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靈山、周宏室、徐武宏(2000)。多媒體電腦輔助體育教學以Mosston練習式為例。大專體育,51期,36-45頁。
    林文昌(2004)。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智煌(2000)。民俗體育踢毽子。高級中學體育,第四冊,130-137頁。臺北:龍騰文化。
    林貴福(2000a)。體育教學。載於林貴福主編之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19-33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2000b)。兒童運動機能。載於林貴福主編之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47-6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國立屏東師院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榮裕(1988)。歷史教學與教學媒體之認識。中等教育,39卷3期,21-22頁。
    邱襟靜(2004)。國小高年級性教育教學介入效果之研究—以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美雪(2004)。台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舞龍為對象。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南號(1996)。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婉靜(1994)。體育教學與媒體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卷3期,110-113頁。
    張子良(1980)。毽子運動與遊戲。臺北市:凌雲出版社。
    張春興、林清山(198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霄亭。(1991)教學媒體的基本認識。載於教學媒體研究(3-13頁)。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張豐盛(2004)。台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莊美鈴(1992)。有效教學的自我評量。台灣省學校體育,12期,15-21頁。
    許泰彰(2000)。建立教學情境。載於林貴福主編之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143-16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樹淵(2000)。運動生理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麗玲(1991)。由傳播學觀點探討教學媒體的重要性。教學媒體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五洲(1994)。多媒體科技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卷3期,103-109頁。
    陳永章(2002)。雲林大部花鼓陣發展過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豪、吳鐵雄、簡(1980)。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淑英(1988)。在教學上視聽媒體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39卷1期,35-38頁。
    陳靖(2003)。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地球科學」創意教學之研究—以921大地震虛擬實境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壁清、高實枚、史堪龍、李元墩(1997)。網際網路在英文寫作之應用。第六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80-112頁)。臺北:文鶴。
    曾佩宜(2004)。應用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設計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月嬋(2002)。運動教育學的教學理論。載於周宏室主編之運動教育學(181-20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1988)。精熟學習法。載於黃光雄主編之教學原理(126-136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秋芳、闕月清(2002)。體育教師回饋與學習成就。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77-85頁。
    黃秋芳(2003)。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行為與教學思考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振球(1991)。教學媒體與學生學習成效。載於教學媒體研究(15-30頁)。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國義(1985)。理想的體育老師。臺北市:體育出版社。
    黃朝恭(2000)。國民小學國語科多媒體線上測驗系統建置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懷濬(2003)。十二週踢毽訓練對年輕成人運動能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昌珣(2004)。資訊科技融入運動技能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麗雪(2004)。運用電腦輔助直笛合奏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書局。
    臺北市立體育場(2001)。台北市民俗體育示範教材。臺北市。
    廖介佑(2004)。跳繩運動對國小羽球選手基本體能上的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褚民誼(1988)。毽子運動。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有德(2000)。電腦科技與體育教學。八十八學年度學校體育改革策略研討會(14-18頁)。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劉信吾(1999)。教學媒體(第二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蔡耀宗(2004)。教學媒體的使用對運動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國小扯鈴教學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瑪麗(2004)。國小資訊教育融入網路英語專題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淑雲(2000)。體育教學管理。載於林貴福主編之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35-45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蕭秋祺(1999)。淺談提昇體育教學效能的技巧與策略。台灣省學校體育,52期,13-23頁。
    賴文成(2001)。十二週踢毽訓練對年輕成人健康體能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闕月清(1998)。教師回饋與體育教學:運動心理學研究委員會87學年度專書。臺北市:體育學會。
    顏欣加(2002)。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羅文崇(2004)。國小實施民俗體育教學的意義及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維漢(1968)。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蘇穎群(2000)。運動技能學習。載於林貴福主編之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77-102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英文部分
    Bilodeau, E. A., & Bilodeau, I. M. (1961). Motor skills learn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2, 243-280.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tts, P. (1962). Factors in complex skill training. In Glaser, R. (e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p. 177-197).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Fleishman, E. A. (1964). The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llison, D. R., & Templin, T. J. (1991). A refl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n IL: Human Kinetics.
    Moston, M. & Ashworth, S. (1994).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Rink, J. E. (1993).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Siedentop, D. (1983).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