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馬家融
Ma, Chia-Jung
論文名稱: 觀「情」:《情史類略》研究
指導教授: 李志宏
Li, Chi-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馮夢龍《情史類略》編輯博物思想情觀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40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3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馮夢龍《情史類略》以「情」為主題,蒐集周代至明代八百多篇文言短篇,重新輯錄並分成二十四類,除〈龍子猶序〉與〈詹詹外史序〉之外,每類有類末評,有些篇章更有篇末評;觀其「體例」、「屬性」、「內涵」皆有其特出之處,絕非馮氏其他作品或其情論之附庸。
    本文第一部分以「編輯意識」為題,歸納歷代圖書分類方法與要點,分析《情史》體例於圖書分類上的繼承與新意,提出內部分類所體現的價值新判,較明顯的有「以並列子類揭示『貞在情真』」、「以並列母類彰顯『私情化公』」、「以多個母類標明『貴賤等同』」及「以單獨立類肯定『男女皆情』」四種,再基於同一體例,比較《豔異編》與《情史》作為文言小說匯編在「分類出版」之異同,見《情史》積極的編輯意識,使其在當代博物類書中脫穎而出。第二部分以「博物思想」為題,整理先秦至晚明「博物」觀念之演變,由晚明「學者之言」與「圖書目錄與書籍題名」知當時「博物」與「格物」的觀念已相互融攝,進一步分析晚明博物類書有「傳知」、「好奇」兩種出版特性,討論《情史》除前述兩種出版特性,更受到「博物思想」之影響,呈現「知識體之保存」、「子類屬性之廣」與「基於情之博物」三種編輯樣態。第三部分以「情理觀念」為題,整理宋代理學到明代心學「格物致知」的內涵演變,將《情史》中「情」觀建構整理後分為「本體」、「生成」與「實踐」三種,最後結合晚明「言情」思潮,探討《情史》中「情」的價值與意義在於「有情無情」、「真情」及「情理欲的相互關係」三處,最後將《情史》與馮夢龍其他「情」著作比較,討論《山歌》、「三言」與《情史》,分別因立意與文體關係,呈現不同的情觀。

    謝誌 i 提要 i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就體例而言 3 二、就屬性而言 5 三、就內涵而言 7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1 一、《情史類略》及相關「情」著作 11 二、編目及類書研究 14 三、中西博物研究 17 四、情觀、情論研究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1 一、研究方法 21 二、研究步驟 21 第二章 分類著斷:《情史》的編輯意識 23 第一節 圖書分類與《情史》編輯方法 23 第二節 界線消弭:《情史》分類所體現的價值新判 29 一、以並列子類揭示「貞在情真」 30 二、以並列母類彰顯「私情化公」 31 三、以多個母類標明「貴賤等同」 31 四、以單獨立類肯定「男女皆情」 33 第三節 《情史》與《豔異編》之編輯異同 34 一、分類與序 35 二、編輯意識 38 第三章 「情」之為「物」:《情史》的博物思想 43 第一節 從先秦到晚明:「博物」內涵之演變 43 一、學者之言 47 二、圖書目錄與書籍題名 49 第二節 傳知、好奇:晚明博物小說出版特性 50 一、傳知 51 二、好奇 53 第三節 「情」為線索:《情史》博物思想之展現 55 一、多識:知識體之保存 56 二、博採:子類屬性之廣 56 三、格物:基於「情」之博物 57 第四章 格物致知:《情史》的情理觀念 61 第一節 「格物致知」的探索理路 61 第二節 《情史》中「情」觀的建構 66 一、本體 66 二、生成 68 三、實踐 70 第三節 窮情達理:《情史》中「情」的價值與意義 72 一、有情無情 74 二、真情 75 三、情理欲的相互關係 77 第四節 善讀廣情:《情史》與馮夢龍其他「情」作品之比較 80 第五章 結論 87 第一節 《情史》是部分類之書 87 第二節 《情史》是部博物之書 88 第三節 《情史》是部情理之書 89 徵引書目 93

    古籍
    一、原刻本(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3年。
    〔漢〕蔡 邕:《蔡中郎集》,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據海源閣本影印。
    〔宋〕陳景沂:《全芳備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
    〔宋〕鄭樵撰,〔明〕陳宗菱校:《通志二十略》,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元〕朱震亨著,毛俊同點注:《格致餘論》,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明〕于慎行:《穀山筆麈》,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王世貞:《豔異編》,國家圖書館館藏古籍特藏文獻資源,明刊本。
    〔明〕王世貞:《豔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日本藏明刊本影印,題新鐫玉茗堂批選王弇州先生豔異編。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書》,臺南:和裕出版社,2003年。
    〔明〕朱翊均:《明實錄(一〇〇)附錄・明神宗寶訓》,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電子書。
    〔明〕李流芳:《檀園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東山主人:《雲合奇蹤》,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袁宏道:《瓶花齋雜錄》,臺北:新興書局,1975年。
    〔明〕高 儒:《百川書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明〕張 琦:《衡曲塵譚》,臺北:新文豐出版,1996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
    〔明〕曾 棨:《剪燈餘話》,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臺北:新興書局,1972年。
    〔明〕詹詹外史評輯:《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藏明末立本堂刊本。
    〔明〕楊 慎:《升菴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
    〔明〕潘曾紘輯:《李溫陵外紀》,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祁理孫:《奕慶藏書樓書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據國家圖書館(大陸)藏抄本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抄本。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清〕龍文彬:《明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清〕戴震校:《算經十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二、點校本(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春秋〕孔鮒撰,白冶鋼譯注:《孔叢子譯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
    〔漢〕王充著,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中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0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顧實講疏:《漢書藝文志講疏》,臺北:廣文書局,2013年。
    〔漢〕桓寬著,白兆麟注譯:《鹽鐵論註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
    〔晉〕王肅注,楊朝明、宋立林編:《孔子家語通解》,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晉〕張華著,祝鴻杰譯注:《博物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梁〕蕭統著,周啟成等注譯:《新譯昭明文選》,臺灣:三民書局,1997年。
    〔唐〕牛僧孺:《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魏徵等撰,張海峰整理:《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宋〕朱 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宋〕程頤、程顥著,潘富恩導讀:《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朱國楨著,繆宏點校:《涌幢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明〕李贄,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 贄:《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明〕李 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吳大振:《廣豔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徐 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凌蒙初:《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明〕焦竑撰,李劍雄點校:《焦氏筆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長沙:嶽麓書社,1984年。
    〔明〕馮夢龍:《情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明〕馮夢龍:《情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
    〔明〕馮夢龍:《情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明〕馮夢龍:《馮夢龍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馮夢龍全集》,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校箋:《湯顯祖集全編》,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16年。
    〔明〕詹詹外史評輯:《情史類略》,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近人論著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大木康:《馮夢龍《山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日〕大木康:《馮夢龍と通俗文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出版,2018年。
    〔日〕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韓〕金源熙:《《情史》故事源流考述》,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王 珂:《《宋史.藝文志.類事類》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王鴻泰:《三言兩拍的精神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9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永熾:《歷史的跫音》,臺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李祥俊:《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與現時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吳全蘭:《劉向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杜亞泉:《博物學初步講義》,北京:中獻拓方電子製印公司,2009年。
    周山等著:《中國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
    周慶山:《文獻傳播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余慶蓉、王晉卿合著:《中國目錄學思想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苗 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姜椿芳:《從類書到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0年。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 : 中華書局,1982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唐光榮:《唐代類書與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孫永忠:《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孫遜、秦川合著:《明代文言小說面面觀》,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高 紅:《編目思想史》,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8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張廷興:《中國古代艷情小說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張鄉里:《唐前博物類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
    張蓓蓓:《認識國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張滌華:《類書流別》,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
    張聰、姚平合編:《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思想文化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商 傳:《走進晚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彭邦炯:《百川納海——古代類書與叢書》,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
    惠吉興:《中國哲學精神》,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傅 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傅承洲:《馮夢龍與侯慧卿》,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傅榮賢:《中國古代圖書館學思想史》,合肥:黃山書社,2016年。
    傅耀珍:《明代艷情小說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書局圖書出版,2009年。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劉天振:《明清江南城市商業出版與文化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劉天振:《明代類書體小說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劉師培:《劉師培書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華杰:《博物學文化與編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劉華杰:《博物自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
    劉華杰:《博物人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劉華杰:《中國博物學評論(第1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劉華杰:《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劉葉秋:《類書簡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韓 南:《中國短篇小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戴克渝、唐建華主編:《類書的沿革》,成都:四川省圖書館學會,1981年。
    繆咏禾:《中國出版通史・明代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羅伯特・休斯(Robert Scholes)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美〕Benjamin A. Elman:〈收集與分類:明代匯編與類書〉,《學術月刊》第15期,2009年5月,頁126-138。
    丁原基:〈宋代類書的文獻價值〉,《應用語文學報》第4期,2002年6月,頁29-56。
    于翠玲:〈從「博物」觀念到「博物」學科〉,《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頁107-112。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圖書館學報》第11期,1971年6月,頁109-122。
    王國強:〈關於《別錄》、《七略》和《漢書・藝文志》兩個問題的探討〉,《圖書館雜誌》第8期,2005年8月,頁72-75。
    代智敏:〈從《豔異編》、《廣艷異編》看明代中晚期小說審美觀念的發展〉,《蘭州學刊》2006年第2期,頁99-102。
    朱淵清:〈魏晉博物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頁43-51。
    朱義祿:〈論馮夢龍的情一元論〉,許蘇民、申屠爐明主編:《明清思想文化變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78-190。
    江曉原:〈中國文化中的博物學傳統〉,《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22-24。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8期,2008年9月,頁55-109。
    李 昕:〈中國古代國家圖書館館藏圖書目錄之起源——兼論《漢書・藝文志》〉,《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頁95-98。
    李宜欣:〈馮夢龍山歌中的偷情文學試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明清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10月,頁175-195。
    李賢中:〈中國哲學人文精神的直覺方法〉,《中西哲學的人文意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11月,頁73-100。
    何悅玲:〈馮夢龍《情史》評輯的理論內涵論析〉,《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頁14-18。
    杜澤遜:〈《四庫全書總目》類書類斠正〉,《書目季刊》第47卷第3期,2013年12月,頁15-21。
    范發迪:〈漢學與博物學〉,《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思想文化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395-435。
    姚政志:〈宋代類書中草木花果類敘述的演變〉,《政大史粹》第15期,2008年12月,頁53-90。
    高洪鈞:〈馮夢龍的俗文學著作及其編年〉,《天津師大學報》1997年第1期,頁53-58。
    胡萬川:〈傳說之定位與研究——從古代志怪到當代傳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計畫報告。
    唐君毅:〈中國哲學精神加值觀念之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33期,1982年7月,頁57-78。
    徐笑一:〈馮夢龍「三言」中的「以教寓情,以情演教」〉,《古今通俗文學演變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頁142-149。
    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他著述〉,《嶺南學報》1931年第2期,頁61-91。
    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他著述續考〉,《嶺南學報》1931年第3期,頁95-124。
    陳一弘:〈類書的體式、編輯作用、侷限與普遍性〉,《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9卷第1期,2000年6月,頁285-301。
    陳利娟:〈《情史類略》的編纂矛盾論析〉,《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頁110-114。
    陳明緻:〈編選與評點——《豔異編》的「豔」視角〉,《奇萊論衡》第2期,2016年6月,頁379-397。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晚明文學的情論」〉,《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頁297-308。
    張永葳:〈「事奇」、「文奇」和「人奇」——明清通俗小說尚奇論的三個層面〉,《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3期,頁39-42。
    張 典:〈作為歷史形態的物的秩序——對福柯《詞與物》的一種讀解〉,《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頁1-5。
    張鄉里:〈《博物志》的博物學體系及其博物學傳統脞論〉,《蘭臺世界》2016年第3期,頁130-132。
    張錦郎:〈類書的源流及用法〉,《教育資料科學》第19卷第4期,1982年6月,頁394-409。
    張 璉:〈《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12月,頁237-250。
    張曉芬:〈情為理之維——試論馮夢龍文學作品中的情與理〉,《靜宜大學第一屆明清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10月,頁257-269。
    張獻忠:〈科舉競爭壓力下底層文人的職業選擇及其生存境遇——以晚明職業出版人群體形成為中心〉,《社會科學研究》2015年第3期,頁6-9。
    張獻忠:〈文社、書坊與話語權利——晚明商業出版與公共空間的興起〉,《學術研究》2015年第9期,頁101-115。
    彭兆榮:〈《詞與物》:博物學的知識譜系〉,《貴州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頁33-38。
    勞 榦:〈說類書〉,《新時代》第1卷第7期,1961年7月,頁27-28。
    黃莘瑜:〈論中晚明情觀於社會經濟視野下的所見與侷限〉,《清華學報》第38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75-207。
    黃莘瑜:〈「情史」與「情」之知識型構〉,《漢學研究》第30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169-203。
    曾中輝:〈淺論明代文學尊情觀的發展脈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27-33。
    溫志拔:〈宋代類書中的博物學世界〉,《社會科學研究》2017年第1期,頁181-187。
    楊新賓:〈《七略》性質辨正〉,《管子學刊》2012年第3期,頁115-119。
    鄭毓瑜:〈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第1期,2001年3月,頁3-37。
    雷雅淳:〈馮夢龍編撰文本的意識初探——以黃善聰相關文本為例〉,《中國文學研究》第37期,2014年1月,頁67-108。
    廖育菁:〈論明代文人情觀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思辨集》第10期,2007年4月,頁204-223。
    趙修霈:〈從「情史」看馮夢龍「發乎情」的文學觀〉,《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0期,2003年9月,頁255-269。
    蔣昕宇:〈淺談博物學復興背景下的圖書出版〉,《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第10期,頁114-120。
    劉天振:〈類書編纂與章回小說的編目〉,《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頁62-66。
    劉天振:〈類書體例與明代類書體文言小說集〉,《明清小說研究》2010年第3期,頁81-93。
    劉淑娟:〈論馮夢龍纂評之時調民歌審美意趣〉,《文與哲》第5期,2004年12月,頁279-324。
    劉華杰:〈博物學論綱〉,《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2-11。
    劉學倫:〈從「書目」中看「類書」的發展〉,《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論文集刊》第8期,2002年6月,頁147-164。
    潘千樺:〈儒與商之間:馮夢龍《三言》的編輯策略與商業出版〉,《國立屏東大學學報》第3期人文社會類,2018年8月,頁71-113。
    潘永鋒:〈「『類書』之名首見《崇文總目》說」補證〉,《書目季刊》第50卷第3期,2016年12月,頁79-83。
    韓結根:〈廣艷異編與「兩拍」——「兩拍」藍本考之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88-97。
    謝佳瀅:〈論馮夢龍〈簡帖僧巧騙皇甫妻〉與《情史・金山僧惠明》的局騙敘事之比較〉,《道南論衡:2013年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6月,頁149-165。
    謝碧霞:〈「豔異編」研究〉,《古典文學》第8集,臺北:里仁書局,1986年,頁287-311。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Hsu Hui-Lin,“Revision as redemption : a study in feng menglong’s editing of vernacular stories,” Ph. 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2010.
    丁 瓊:《馮夢龍《情史》研究》,武漢: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王愛華:《豔異編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尤麗雯:《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代智敏:《明代小說選本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何悅玲:《馮夢龍「情教觀」辨析——兼談其對《情史》輯評的影響》,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肖群霖:《王世貞《艷異編》「艷」「異」母題研究》,恩施:湖北民族學院文學人類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8年6月。
    林玉珊:《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金源熙:《《情史》故事源流考述》,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周 珊:《王圻《稗史匯編》初探》,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邱韶瑩:《馮夢龍《情史類略》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徐 昂:《《爾雅》的博物思想解讀》,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科學史碩士論文,2010年。
    涂 媚:《明代類書考論》,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年。
    陳秋蘭:《初唐詠物詩與類書關係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聖和:《「博物思維」與六朝文學》,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6年。
    張 三:《從《情史》看馮夢龍情學思想》,湘潭:湘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張 浩:《馮夢龍的「情教說」對其創作實踐的影響研究》,延吉: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張雪飛:《「三言」中的情教觀》,寧波:寧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張穗芳:《馮夢龍「情史類略」情論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黃蔚蓉:《《情史》人鬼婚戀故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曾禮軍:《《情史》研究》,金華: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楊 宏:《論《情史》的「情」與「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蔡佩潔:《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蔣淑婷:《馮夢龍的情教觀:以《情史》為中心的考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貝貝:《明代「豔異」類小說選本研究》,瀋陽:遼寧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羅 嫦:《馮夢龍山歌集《挂枝兒》、《山歌》「情教」觀研究》,蘭州:蘭州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