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蕎安
Wu,Chiao-An
論文名稱: 洪邁的東坡閱讀經驗研究
Research on Hong Mai's Reading Experience of Dong-Po
指導教授: 王基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洪邁容齋隨筆夷堅志典範閱讀經驗
英文關鍵詞: Hong Mai, Miscellaneous Notes, Yi Jian Zhi, reading experienc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92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7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記作者的知識體現,來自經史子集的閱讀經驗,透過其生命進程的理解,型塑了個人的生命思考、學識價值、文學觀點與生活嗜趣。洪邁對蘇軾的關注,反映於大量書寫與其相關的筆記條文,內容包含政事、生活與文學等面向,其著作《容齋隨筆》與《夷堅志》成為後人研究的重要資料。
    本文以東坡作品為典範文本,透過《容齋隨筆》與《夷堅志》所呈現的典範閱讀經驗與社會閱讀現象,解析洪邁在政事、文學與生活等面向對東坡的接受。筆記寫作背景乃南宋初年,偏安國是大致底定,具有堅強地緣後盾的南方士族得以介入朝廷政治,洪氏家學深厚,培養世家子弟保有昔人典範與文學傳承的使命。而鐫版印刷業的蓬勃與詞科取仕的重視,不僅帶動大量類書刊行,崇蘇熱潮亦隨之發酵。洪邁東坡筆記的寫作動機,不僅包含個人的閱讀喜好,尚有親友同好之影響、晚年訪仙求道的志趣與讀者回響之鼓舞。並且以士大夫與儒生、洪氏子姪與後學、好奇尚異的市井大眾為預期讀者。
    政事接受方面,基於洪邁個人的政事經驗、政務背景與政治理念,透過蘇軾作品閱讀心得的筆記書寫,可見對其品格之尊崇、對東坡經義之辨證,品評史事的觀點、申論蘇軾的老莊體悟與觀察檢討朝政吏事等。洪邁對東坡的文學接受,反映在「有意」學習東坡的作文之道,且隨著人生歷程的厚實,對其作品產生同情共感的生命體悟。洪邁繼承蘇軾的文藝觀,強調「意達」而「辭達」,用以評論不同文體的文學作品,亦反思時人對典範的學習,並反映於自身的文學創作上。生活接受方面,洪邁關注蘇軾書寫的歲月風俗、地方名物、異聞傳說、古玩珍藏、《金剛經》之理解與道士的交遊懷想等題材;對其作品的閱讀接受反映在以文字紀錄珍品以「得其彷彿」、自然名物的資料提領、對蘇軾生活的釋道想像,並記錄東坡身後傳聞。洪邁的筆記撰寫超越傳統「以作者為中心」的書寫模式。

    Having a great amount of experience on reading Dong Po, Hong Mai was very passionate for Dong Po’s works. His works, Miscellaneous Notes and Yijian Zhi, are regarded as important texts on research of Dong Po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ation on Hong Mai’s experience of reading Dong Po, especially aspects of the government affairs, literature and lives at that time.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reviewes current related studies, and proposes a hypothesis to explain why Hong Mai wrote numerous notes about Dong Po. Chapter Two will be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Hong Mai, including how his family influenced him, and the reason why he adored Dong Po. It will also summarize Hong Mai’s writing motivation and his potential readers.
    Focusing on Hong Mai’s perspective towards the government affairs, literature and lives, Chapter Three to Five will be 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how Hong Mai integrated his own experience and reading Dong Po’s works. Hence, we can conclude that how Hong Mai inherited the literary concept from Dong Po, and how he practiced on creative writing. Hong Mai’s reading experience toward Dong Po not only provides contemporary readers an innovative way of reading Dong Po’s works, but tells us how Dong Po influenced the readers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5 一、《容齋隨筆》的刊行與選用版本 5 二、《夷堅志》的刊行與選用版本 7 第三節 研究文獻回顧與探討 9 一、洪邁對東坡的接受 10 二、洪邁的文學觀研究 11 三、洪邁的閱讀心態研究 13 四、洪邁的生活觀研究 15 第四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 17 一、研究步驟 17 二、研究方法 17 第二章 洪邁東坡筆記的寫作背景 19 第一節 成書環境 19 一、由「北伐」到「偏安」 19 二、書籍的闕如與重整 25 三、朝廷對博學宏詞科的重視 32 第二節 洪氏家學與洪邁的筆記著述 39 一、洪氏家學之優勢 40 二、《容齋隨筆》與《夷堅志》的著述時間 46 第三節 寫作動機 49 一、親友同好之影響 50 二、晚年訪仙求道的志趣 52 三、讀者回響之鼓舞 53 第四節 預期讀者 54 一、士大夫與儒生 54 二、洪氏子姪與後學 55 三、好奇尚異的市井大眾 56 第三章 政事東坡的閱讀經驗 57 第一節 洪邁的政事經驗 57 一、戰事參與 57 二、外交議和 59 三、地方治理 60 四、在朝治學 62 第二節 政事筆記內容概述 64 一、《容齋隨筆》政事相關條文 65 二、《夷堅志》政事相關條文 66 第三節 洪邁對東坡的政事接受 66 一、尊崇東坡品格 66 二、辯證東坡經義 70 三、品評史事的眼光 73 四、申論東坡的《莊子》體悟 75 五、觀察檢討朝政吏事 77 第四章 文學東坡的閱讀經驗 85 第一節 文學東坡筆記概述 85 第二節 東坡作品與其文學面貌 86 一、外任期間的情感寄託 86 二、謫居期間的風格蛻變 95  第三節 洪邁對東坡文學觀的接受 101 一、「有意」學習作文之道 101 二、同情共感的生命體悟 105 三、強調為文「意達」而「辭達」 109 四、對典範學習的反思 112 第四節 洪邁的文學實踐 115 一、以經子史為使事的資料庫 115 二、詩文重情 117 三、意達與辭達兼具 119 四、以陶淵明為理想追隨 121 第五章 生活東坡的閱讀經驗 123   第一節 生活東坡筆記概述 123   第二節 東坡作品及其生活風貌 124 一、博物異聞的關照 125 二、古玩珍藏的興味 129 三、《金剛經》的生命察照 135 四、神仙道士的交遊與懷想 137   第三節 洪邁對東坡生活觀的接受 140 一、文字紀錄珍品以「得其彷彿」 140 二、自然名物的資料提領 145 三、對東坡生活的釋道想像 147 四、紀錄東坡身後傳聞 150 第六章 結論 153 參考文獻 179

    壹、古籍文獻
    一、洪邁著作
    宋•洪邁撰,清•曹溶輯,清•陶越增訂:《容齋四六叢談》,學海類編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出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二、洪邁及其父兄年譜與近人相關編著
    清•錢大昕編:《洪文敏公年譜》,清嘉慶十二年刻本,《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二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8月。 
    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輯:《容齋隨筆五集綜合引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王德毅:《洪邁年譜》,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5月。 
    凌郁之:《洪邁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年雙:《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上)、(中)、(下)三冊,1987年博士論文,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3月。
    宋•洪適、洪遵、洪邁撰,凌郁之集校:《鄱陽三洪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三、蘇軾相關專著
    宋•蘇洵撰:《蘇洵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
    宋•蘇軾著,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詞集》,《蘇軾全集校注》,第九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王水照著:《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黃啟方:《東坡的心靈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0月。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點校:《欒城集》,下冊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宋•蘇轍撰,陳宏夫、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
    曾棗莊主編:《蘇詩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王水照編:《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彙刊》,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5月。

    四、其他相關古籍文獻
    (一)經部
    曾凡朝注譯:《周易》,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6月。
    春秋•孔子述、張挹國注評:《論語》,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6月。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8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王先謙漢書補注本,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月。
    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南齊書》,宋大字本,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月。
    宋•宋綬、宋敏求編,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北: 臺灣商務,1983年6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5月。
    宋.李心傳撰,徐規注解:《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繆鉞、胡昭曦、林萬清主編:《中國野史集成》,第九冊,四川:巴蜀書社,1994年3月。
    宋•潛說友撰,清.徐松輯:《咸淳臨安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7月。
    元•脫脫:《宋史》,元至正本配補明成化本,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月。
    元•脫脫:《金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69年12月。
    清•王先謙撰:《漢書補注》,據清光緒二十六年王氏虛受堂刻本影印,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1月。

    (三)子部
    王斐譯注:《山海經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1月。
    賴永海主編,陳秋平譯注:《金剛經•心經》,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7月。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12月。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宋蜀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楊時:《龜山語錄》,上海涵芬樓據宋福建漕治本,《叢書集成續編》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宋•趙令畤撰,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古書題跋叢刊》第二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宋•王灼:《糖霜譜》,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三集五輯,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5月。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元鈔本、盧校本,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宋•林洪撰,章原編著:《山家清供》,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0月。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79年11月。
    宋•佚名:《辨歙石說》,收錄於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三集三輯,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5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元•鄭起潛:《聲律關鍵》,宛委別藏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
    元•羅燁:《醉翁談錄》,據日本影印重加校訂排印,《中國通俗小說名著》冊一,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12月。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發行,2001年8月。 
    明•釋一如:《三藏法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
    清•永瑢等奉敕纂:《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12月。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清•葉德輝撰,李淶、長澤規矩也校補:《書林清話》,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2月。

    (四)集部
    唐•杜甫撰,瀟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1月。
    唐•韋應物撰,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
    唐•劉禹錫撰,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2月。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唐•柳宗元撰,尹占華、韓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0月。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
    唐•鄭谷撰:《鄭守愚文集》,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文忠公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宋•王安石著,宋•李壁點校、高克勤點校:《王荊公詩箋注》,卷三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宋•王直方撰:《王直方詩話》,收錄於宋•阮閱編,周本淳點校:《詩話總龜》,前卷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8月。
    宋•王十朋撰,梅溪集重刊委員會:《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宋•朱弁:《曲洧舊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3月。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宋•陳善:《捫蝨新話》,《叢書集成新編》第十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3月。
    宋•張鎡:《仕學規範》,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一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宋.張栻著,楊世文、王蓉貴點校:《張栻全集》,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年12月。
    宋•楊萬里:《誠齋集》,卷八十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王應麟:《詞學指南》,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一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2月。
    宋•陳起:《江湖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劉克莊撰,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1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二七七冊謝深甫文集、二三一冊周必大文集、二七五冊辛棄疾文集、一八八冊陳康伯文集、一八二冊王銍文集,上海:上海辭書,2006年8月。
    傅璇琮、孫欽善、倪其心、陳新主編:《全宋詩》,三八冊洪邁詩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元•吳澄:《吳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清•彭元瑞選,清•曹震鏞編:《宋四六選》,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5月。
    清.耿文光:《萬卷樓藏書記》,《古書題跋叢刊》第十七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新北:廣文書局,2013年4月。

    貳、近人著述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4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法]埃斯卡皮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1月。
    孫欽善:《中國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2月。
    孫康宜:《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1994年6月。
    張秀民:〈宋代刻書地域考〉,輯入程煥文主編:《中國圖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8月。
    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新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7月。
    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8 年5月。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王水照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6月。
    郭聲波:《宋朝官方文化機構》,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年6月。
    曾棗莊:《蘇軾研究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周慶華:《閱讀社會學》,臺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7月。
    鄭憲春:《中國筆記文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鍾書:《宋詩紀事補訂》,手稿影印本,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9月。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
    張海沙:《佛教五經與唐宋詩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1月。
    [美]高友工、[美]梅祖麟著、李世躍譯:《唐詩三論──詩歌的結構主義批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0月。
    王基倫:《宋代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2016年3月。

    參、碩博士論文
    劉雯鵑:《歷代筆記小說中因果報應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6月,頁37-38。
    張文飛:《洪邁《夷堅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蔡美端:《《容齋隨筆》研究—─洪邁的閱讀體驗與書寫建構》,國立成功大博士論文,2013年。 
    潘超:《洪邁文學思想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13。

    肆、期刊篇章
    王德毅:〈宋孝宗及其時代〉,《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卷第一期,1973年6月,頁1-28。
    劉德美:〈洪邁的史學〉,《歷史學報》,第10期,1982年6月,頁105-122。 
    李劍國:〈《夷堅志》成書考——附論「洪邁現象」〉,《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1991年,頁55-63。 
    王德毅:〈洪邁和他的「容齋隨筆」〉,《歷史月刊》,第73期,1994年2月,頁118-121。 
    蔡正發:〈蘇軾與白居易比較研究〉,《思茅師專學報》,第十一卷第一期,1995年6月,頁27-37。
    常曉雁:〈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修辭思想〉,《池州師專學報》2期,1997年4月,頁20-24。 
    江惜美:〈《容齋詩話》對蘇詩的評價〉,《宋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3月,頁383-408。
    凌郁之:〈洪邁著作繫年考證〉,《文獻季刊》第二期,2000年4月,頁65-83。
    周裕鍇:〈夢幻與真如──蘇黃的禪蛻傾向與其詩歌意象之關係〉,《文學遺產》3期,2001年6月,頁68-75。
    孔凡禮:〈略談《容齋隨筆》的版本〉,《古籍研究》,第2期,2003年,頁5-11。
    張元:〈簡析洪邁的歷史知識〉,《中華文化研究》,2003年春之卷,頁69-81。
    張祝平:〈《夷堅志》的版本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二期,2003年3月,頁66-77。
    曾棗莊:〈蘇軾研究史述略〉,《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7期,2003年5月,頁87-110。
    張海鷗:〈蘇軾對白居易的文化受容和詩學批評〉,《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6月,頁324-348。
    朱靖華:〈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建構—論蘇軾的「自己構成自己」〉,《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8期,2003年7月,頁1-48。
    盧慶濱:〈蘇軾與硯文化〉,《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8期,2003年7月,頁471-494。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總第八十一輯,2006年3月),頁125-171。
    曾維剛、鐵愛花:〈洪邁《野處類稿》辨偽〉,《文獻季刊》第三期, 2006年7月,頁51-61。
    李貞慧:〈蘇軾詩在北宋末年的流傳及其意義〉,《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 ,2007年9月,頁133-169。
    葉靜:〈論洪邁的民俗觀念及其學術史意義〉,《江西社會科學》3期,2009年3月,頁232-236。 
    蔡美端:〈論南宋追求典範的閱讀現象──以洪邁《容齋隨筆》的詩歌閱讀為例〉,《東方人文學刊》,第八卷第一期,2009年3月,頁47-80。
    蔡美端:〈論洪邁《容齋隨筆》的閱讀視野〉,《宋代文哲研究集刊》1期,2011年6月,頁197-258。 
    譽高懷、廖宏昌:〈從《萬首唐人絕句》看李白絕句的經典化歷程〉,《文藝評論》8期,2011年8月,頁4-8。
    張高評:〈「苕溪漁隱曰」論蘇軾、黃庭堅詩〉,《師大學報》,56卷第二期,2011年9月,頁33-66。
    朱潔、余悅:〈洪邁創作論主體解析〉,《暨南學報》5期,第一五四期,2011年9月,頁119-124。
    許凈瞳:〈《容齋隨筆》引賦研究〉,《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2013年5月,頁93-95。
    楊勝寬:〈關于洪邁《容齋隨筆》評價蘇軾的幾個問題〉,《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8卷第八期,2013年8月,頁1-10。
    李佑豐、李美陽:〈《容齋隨筆》關於作品風格探微〉,《邵陽學院學報》,第十四卷第四期,2015年5月,頁111-115。
    楊俊峰:〈紹興辛巳親征詔草的隱沒與再現──兼論和議國是確立後歷史書寫的避忌現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3期,2015年6月,頁1-4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