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瑤君
Yao-Jyun Liu
論文名稱: 敖幼祥《烏龍院》系列漫畫之研究-以社會批判為中心
指導教授: 蔡淵洯
Tsai, Yuan-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臺灣史漫畫敖幼祥《烏龍院》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7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漫畫是一種媒介,其娛樂的價值受到肯定,成為影響個人生活的重要形式。漫畫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的價值觀與信念,伴隨著視覺的訊息,可以將社會中的現象,以不同的類型與符號,表達所欲展現的意向。

      1980年代臺灣的民間運動風起雲湧,試圖擺脫政治力的束縛,帶領社會走向改革。而長期被臺灣社會所輕視的「漫畫」,也因此敖幼祥在《中國時報》上所創作的《烏龍院》漫畫,為臺灣漫畫開啟新頁。敖幼祥以中國式的武俠為框架,立足於對本土文化的關懷,故事題材以幽默詼諧為主,成為臺灣漫畫發展承先啟後的關鍵,對臺灣漫畫的貢獻功不可沒。

      漫畫作品受到當時社會環境與價值觀念的影響,具有反映時代的功能。《烏龍院》系列不僅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投影,敖幼祥亦透過漫畫對現代社會進行批判,其所呈現的題材內容也成為其成功的要件。本文探討《烏龍院》系列中出現年代較長、討論較多的議題,包括政治陋習、金錢崇拜、環境汙染、媒體亂象與教育問題,並且和當時的社會現象相互呼應。本文將以《烏龍院》系列為中心,討論《烏龍院》系列漫畫崛起的時代背景、內容與敖幼祥的漫畫風格,並觀察《烏龍院》漫畫系列如何運用幽默與諷刺的方式,將批判與娛樂融合,在消遣之餘,引領讀者對現代社會進行反思。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6 第二章 敖幼祥與《烏龍院》系列的創作 19 第一節 戰後臺灣漫畫的發展 19 第二節 敖幼祥的漫畫生涯及其作品(1956-2011) 34 第三章 《烏龍院》系列的風格呈現 45 第一節 體裁類別與漫畫風格 45 第二節 社會批判的圖像表現手法——幽默與諷刺 72 第三節 《烏龍院》系列社會批判的主題與內容 97 第四章 《烏龍院》系列對官場文化與拜金主義之譏刺 113 第一節 官場陋習 113 第二節 功利主義與投機行為 126 第三節 生態環境問題 136 第五章 《烏龍院》系列對媒體與教育問題之批判 147 第一節 媒體亂象 147 第二節 教育問題 157 第六章 結論 167   參考書目 173 圖目次 圖1-3-1:Wendy Griswold的文化菱形 14 圖1-3-1:Victoria D. Alexander修改的文化菱形 15 圖3-1-1:寫實型的實景 62 圖3-1-2:漫畫型的實景 62 圖3-1-3:動態線1 63 圖3-1-4:動態線2 63 圖3-1-5:對話框的造型變化1 64 圖3-1-6:對話框的造型變化2 64 圖3-1-7:擬音字1 65 圖3-1-8:擬音字2 65 圖3-1-9:無字漫畫 65 圖3-1-10:視角到視角的過渡 66 圖3-1-11:動作到動作的過渡 66 圖3-1-12:創意視框1 68 圖3-1-13:創意視框2 68 圖3-1-14:淡出鏡頭 68 圖3-1-15:俯角的鏡頭運用 68 圖3-1-16:交代場景的空鏡頭 69 圖3-1-17:象徵時間流動的空鏡頭 69 圖3-1-18:人物表情的特寫 70 圖3-2-1:火山爆發 75 圖3-2-2:見錢眼開 75 圖3-2-3:母老虎 76 圖3-2-4:待宰羔羊 76 圖3-2-5:噴火表演 77 圖3-2-6:貧與貪 77 圖3-2-7:管閒事 78 圖3-2-8:不記仇 78 圖3-2-9:毒藥 79 圖3-2-10:尋找雷音寺 79 圖3-2-11:入境隨俗 81 圖3-2-12:軍情緊急 81 圖3-2-13:太太大人 82 圖3-2-14:投筆從武 82 圖3-2-15:金光黨 83 圖3-2-16:同居 83 圖3-2-17:彩券 84 圖3-2-18:冤家路窄 84 圖3-2-19:現實 85 圖3-2-20:超生 85 圖3-2-21:盜版 87 圖3-2-22:向漫畫家抗議 87 圖3-2-23:《烏龍院》 87 圖3-2-24:政治人物的賭局 88 圖3-2-25:兩腳動物 89 圖3-2-26:學費單 90 圖3-2-27:抓狂 90 圖3-2-28:狗仔隊的職業病 91 圖3-2-29:沉睡的巨龍 91 圖3-2-30:前恭後倨 92 圖3-2-31:管閒事 92 圖3-2-32:言行不一 94 圖3-2-33:盜版商人 94 圖3-2-34:懸梁刺骨 95 圖3-2-35:代父從軍 95 圖3-2-36:保密費 96 圖3-3-37:母魨號潛艇 96 圖4-1-1:美國綠卡 116 圖4-1-2:斬雞頭 116 圖4-1-3:放鞭炮 116 圖4-1-4:金牛 118 圖4-1-5:不成敬意 118 圖4-1-6:知道就好 118 圖4-1-7:濫用私權 121 圖4-1-8:走後門 121 圖4-1-9:樂極登榮 123 圖4-1-10:服務百姓 123 圖4-1-11:回家吃晚餐 124 圖4-1-12:檢討會議 124 圖4-2-1:數羊 127 圖4-2-2:我佛慈悲 127 圖4-2-3:線民獎金 127 圖4-2-4:不要跑 128 圖4-2-5:擋路 128 圖4-2-6:炫富 128 圖4-2-7:財神 129 圖4-2-8:罪惡的小方塊 131 圖4-2-9:「六合事件」 132 圖4-2-10:彩票號碼 134 圖4-2-11:戒賭 134 圖4-2-12:股旺 135 圖4-3-1:何處是我家 140 圖4-3-2:動物也要保命 140 圖4-3-3:山豬的命運 142 圖4-3-4:逃避人類的迫害 143 圖4-3-5:《野生動物保護法》 144 圖5-1-1:出征記者會 151 圖5-1-2:女扮男裝 151 圖5-1-3:江湖周刊 153 圖5-1-4:聰明的狗仔隊 153 圖5-1-5:八卦新聞的竅門 154 圖5-1-6:桃花記者會 154 圖5-2-1:不成材 160 圖5-2-2:考生壓力 161 圖5-2-3:小抄 161 圖5-2-4:教育改革 162 圖5-2-5:補習 164 圖5-2-6:均衡教育的收費單 164 圖5-2-7:籌措學費 164 表目次 表1-1:《烏龍院》漫畫版本 4 表2-1:敖幼祥生平大事紀暨創作年表 42 表3-1:《烏龍院》主要角色介紹 60 表3-2:人物造型的演變 61 表3-3:多元的畫風 71 表3-4:《烏龍院》系列對現代社會的批判與作品時間 104 表3-5:《烏龍院》漫畫系列的內容與現實批判 109

    一、漫畫文本
    敖幼祥,《烏龍院》,《中國時報》(臺北),1983年1月1日至1984年2月28日。
    敖幼祥,《烏龍八部》,《中國時報》(臺北),1984年3月1日至1984年12月31日。
    敖幼祥,《烏龍院:四格漫畫精選》,臺北:時報文化,1986。
    敖幼祥,《敖幼祥漫畫十年傑作選》,1-16集,臺北:時報文化,1989。
    敖幼祥,《烏龍院20年精選紀念版》,臺北:時報文化,2007。
    敖幼祥,《烏龍院精彩大長篇:七鮮魚丸》,臺北:時報文化,2005。
    敖幼祥,《烏龍院精彩大長篇:御獸園》,臺北:時報文化,2006。
    敖幼祥,《烏龍院精彩四格:花花木蘭》,臺北:時報文化,2006。
    敖幼祥,《烏龍院精彩四格:迷途菜鳥》,臺北:時報文化,2007。
    敖幼祥,《烏龍院精彩四格:偷天換日》,臺北:時報文化,2008。
    敖幼祥,《烏龍院精彩四格:奧林霹客》,臺北:時報文化,2009。
    敖幼祥,《烏龍院精彩四格:墨汁拳王》,臺北:時報文化,2009。
    敖幼祥,《爆笑烏龍院》,1-5集,臺北:時報文化,2009。
    敖幼祥,《烏龍院前傳》,1-9集,臺北:時報文化,2009-2011。
    敖幼祥,《烏龍院精彩大長篇:活寶》,1-20集,臺北:時報文化,2006-2011。

    二、專書
    方成,《報刊漫畫學》,臺北:亞太圖書,1992。
    方成,《漫畫的幽默》,香港:三聯書店,2003。
    方成,《幽默藝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文賀、郭紅雨譯,《世界漫畫指南》,香港:三聯,2009。
    戈春源,《賭博史》,臺北:華成圖書,2004。
    中國時報編著,《臺灣:戰後五十年:土地.人民.歲月》,臺北:時報,1995。
    辛廣偉,《臺灣出版史》,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1。
    甘險峰,《中國漫畫史》,濟南:山東畫報,2008。
    白宇,《連環畫學概論》,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7。
    白安頤、林曜松,《臺灣野生動物保育史》,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9。
    田啟文,《臺灣環保散文研究》,臺北:文津,2004。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大家樂」問題成因及防制途徑專案研究綜
      合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0。
    宋明順,《現代社會與社會心理》,臺北:正中書局,1974。
    何新,《藝術現象的符號文化學闡釋》,臺北:明鏡文化,1988。
    周佳榮、丁潔,《連環圖畫與大眾閱讀——「公仔書」的文化史》,香港:新港文化,2010年。
    林語堂,《吾國吾民》,臺北:金蘭,1984。
    林語堂,《論幽默》,臺北:聯經,1994。
    李衣雲,《私の漫畫と同居物語》,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1999。
    李喬,《臺灣人的醜陋面》,臺北:前衛,1988。
    李闡,《漫畫美學》,臺北:群流,1998。
    邰寶林,《臺灣社會面面觀》,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吳非,《臺灣傳媒亂象》,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臥白雲,《漫畫的藝術》,臺北:藝術圖書,1980。
    洪德麟,《臺灣漫畫40年初探》,臺北:時報文化,1994。
    洪德麟,《風城臺灣漫畫五十年》,新竹:竹市文化,1999。
    洪德麟,《臺灣漫畫閱覽》,臺北:玉山社,2003。
    徐正光、宋文里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1990。
    袁建滔,《新漫畫語言》,臺北:尖端,1992。
    納蘭真,《漫畫編劇魔法書》,臺北:杜威廣告,2005。
    陳仲偉,《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臺北:杜威廣告,2006。
    陳仲偉,《臺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臺北:杜威廣告,2008。
    敖幼祥,《烏龍劇場》,臺北:聯豐,1990。
    敖幼祥,《腦筋急轉彎9》,臺北:時報文化,1991。
    敖幼祥,《腦筋急轉彎16》,臺北:時報文化,1992。
    敖幼祥,《紅族類》,1-7集,臺北:時報文化,1992-1997。
    敖幼祥,《一隻叫做扁食的貓》,臺北:時報文化,2001。
    敖幼祥,《阿咪子故事繪:短篇故事集》,臺北:時報文化,2005。
    敖幼祥,《敖幼祥漫畫30週年大全集》,臺北:時報文化,2010。
    敖幼祥,《漫畫中國成語》,1-3集,臺北:時報,2010-2011。
    施正鋒編,《生態環保》,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4。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編,《臺灣漫畫史特展》,臺北:歷史博物館,2000。
    黃光國,《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臺北:巨流圖書,1989。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五南,2002。
    黃炳煌,《教育與現代化》,臺北:文景,1989。
    黃茅,《漫畫藝術講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楊國樞、葉啟政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1991。
    楊鵬,《卡通敘事學》,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彭懷恩,《政治傳播與溝通》,臺北:風雲論壇,2002。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2005。
    葉俊榮,《全球環境變遷議題——臺灣觀點》,臺北:巨流圖書,1999。
    葉啟政,《臺灣社會的人文迷思》,臺北:東大,1991。
    萬書元,《幽默與諷刺藝術》,臺北:商鼎文化,1993。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
    傻呼嚕同盟,《因動漫畫而偉大》,臺北:大塊文化,2003。
    黎玲、張小元、張晶燕、李紅梅,《藝術心理學》,中和:新文京開發,2002。
    劉代洋,《彩券研究文集》,臺北:作者自印,1993。
    劉葦卿,《臺灣人的發財夢——愛國獎券》,臺北:臺灣書房,2008。
    劉興欽,《阿三哥大嬸婆遊寶島》,臺北:聯經,1990。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文化,2002。
    蕭新煌等合著,《永續臺灣2011》,臺北:天下文化,2003。
    蕭新煌、顧忠華編,《臺灣社會運動再出發》,臺北:巨流,2010。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幽默心理分析》,臺北:智慧大學,1999。
    顏艾琳,《漫畫鼻子》,新北市:探索文化,1998。
    蘇嘉猷,《連環圖畫視框的屬性意義與構成原理-以西方  COMICS&SEQUENTIAL ART為例-》,臺中:弘祥出版社,2001。
    豐子愷,《豐子愷漫畫文選集》下冊,臺北:渤海堂,1987。
    瞿海源、蕭代基、楊國樞編,《臺灣的社會問題研究》,臺北:巨流,2002。

    三、翻譯及外文專書
    Max J. Friedländer著,梁春生譯,《藝術與鑑賞》,臺北:遠流,1989。
    Mike Chinn著,張晴雯譯,《圖像小說的編寫與繪製:連環圖畫創意製作新知》,永和:視傳文化,2005。
    Paul Gravett著,連惠幸等譯,《日本漫畫60年》,新店:西遊記文化,2006。
    Sean Hall著,郭珊珊譯,《這是什麼意思?符號學的75個基本意義》,北京:中央編譯,2010。
    Steve Edgell, Brad Brooks, Tim Pilcher著,陳寬祐譯,《漫畫創作實務全覽》,臺北:視傳文化,2002。
    Victoria D. Alexander著,張正霖、陳巨擘譯,《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臺北:巨流,2006。
    Will Eisner著,忻雁譯,《威爾‧艾斯納漫畫教程——繪畫故事與視覺敘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手塚治虫,《漫畫家入門》,臺北:武陵,1979。
    石之森太郎,《漫畫家入門》,臺北:武陵,1997。
    Arnold Hauser, The Sociology of Art ,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2.
    Henri Bergson, Laughter: 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 Rockville, Maryland : ARC Manor, 2008.
    John Fisk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2.
    Scott McCloud, Understanding Comic,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1994.
    Steven Cohan and Linda M. Shires, Telling Stori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3.
    Tim Pilcher、Brad Brooks, The Essential Guide to World Comics, London: Collins & Brown, 2005.

    四、專書論文
    Alplus,〈火之七日間——臺灣篇〉,收入傻呼嚕同盟,《動漫2000》,臺北:藍鯨,2001,頁86-88。
    Alplus,〈美日動漫畫雜談〉,收入《動漫2000》,收入傻呼嚕同盟,《動漫2000》,臺北:藍鯨,2001,頁140-149。
    Jo-Jo,〈臺灣漫畫產業的開山霸主——東立出版社〉,收入《因動漫畫而偉大》,臺北:大塊,2003,頁116-120。
    王震武、林文瑛,〈升學制度與升學症候群〉,收入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編,《臺灣的教育改革》,臺北:前衛,1994,頁502-539。
    朱傳譽,〈連環圖畫六十年〉,收入張雪門編,《兒童讀物研究》,臺北:小學生雜誌畫刊社,1965年,頁119-213。
    羊憶蓉,〈「大家樂」問題成因及防制途徑專案研究報告〉,收入行政院發展
    考核委員會編,《「大家樂」問題成因及防治途徑專案委託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1990,頁255-302。
    林子倫,〈從抗議到審議——臺灣環境治理的變遷與挑戰〉,收入王宏仁、李
    廣均、龔宜君主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臺北:群學,2008,頁239-260。
    林俊秀,〈環境問題〉,收入楊國樞、葉啟政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臺
    北:巨流,1991,頁187-220。
    林俊義,〈臺灣公害問題〉,收入楊國樞、葉啟政主編,《當前臺灣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1979,頁293-307。
    林媛婉、王鵬舉,〈從創作風格看日本對臺灣漫畫的影響——以漫畫家鄭問
    為例〉,收入《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八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3,頁J77-J82。
    林曜松、趙榮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永續利用〉,收入施正峰編,《生態
    環保》,臺北:國展會、臺灣心會,2004,頁211-226。
    李季育,〈八十年代的臺灣紙上電影〉,收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編,《臺灣
    漫畫史特展》,臺北:歷史博物館,2000,頁36-39。
    茅盾,〈連環圖畫小說〉,原載《文學月報》,1卷5、6期合刊,1932年12月, 收入《茅盾全集》,卷1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頁340。
    陳錦忠,〈圖像和語文語言的結合——漫畫語言〉,收入《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6,頁1-23。
    曹俊漢,〈臺灣地區民眾的政治評估:從溝通行為與意識形態對公共政策影響
    的觀察〉,收入楊國樞、瞿海源編,《變遷中的臺灣的社會(下冊)》,臺
    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8,頁355-367。
    溫曼英,〈賭錢.賭命.賭品格——社會價值迷失了〉,收入柴松林、謝金河
    編,《金錢遊戲——一九八七年臺灣財經批判》,高雄:敦理,1988,頁
    17-26。
    黃光國,〈貪污問題〉,收入楊國樞、葉啟政編,《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1991,頁483-508。
    楊國樞、葉啟政,〈升學主義下的教育問題〉,收入楊國樞、葉啟政主編,《當前臺灣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1979,頁73-93。
    魯迅,〈漫談「漫畫」〉,收入《魯迅全集》,卷6,臺北:谷風,1989,頁234。
    蔡嘉駿,〈臺灣漫畫的現況(一九九○~一九九九)〉,收入李賢文編,《漫畫百寶箱:自編.自導.畫漫畫》,臺北:雄獅美術,2000,頁80-81。
    蕭新煌、張笠雲,〈社會問題的事實建構:民眾對社會問題認知的分析〉,收
    入楊國樞、瞿海源編,《變遷中的臺灣的社會(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8,頁133-158。
    瞿海源,〈「大家樂」防治問題專案研究綜合分析報告〉,收入行政院發展考
    核委員會編,《「大家樂」問題成因及防治途徑專案委託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1990,頁1-28。
    瞿海源,〈賭博與投機問題〉,收入楊國樞、葉啟政編,《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1991,頁545-575。

    五、期刊論文
    〈行政與司法人員的貪污與反貪污問題座談會:貪污與反貪污〉,《中國論壇》,291期,1987年11月,頁30-44。
    王錫賢,〈沒落中的連環圖畫〉,《藝術家》,17期,1976年10月,頁118-121。
    古采豔,〈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上)〉,《幼獅文藝》,第517期,1997年1月,頁87-91。
    古采豔,〈What’s So Funny About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下)〉,《幼獅文藝》,518期,1997年2月,頁86-90。
    池宗憲,〈為什麼不能大家樂〉,《聯合月刊》,57期,1986年4月,頁72。
    朱善傑、鐘世凱,〈動畫中漫畫表現形式研究——以漫畫造型和漫畫符號為中
    心〉,《藝術學報》,75期,2004年12月,頁121-142。
    林文昌,〈漫畫教育的功能及其影響〉,《文訊雜誌》,136期,1997年1月,頁32-34。
    林忠正、黃璀娟,〈補習文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卷4期,2009
    年12月,頁587-643。
    林保淳,〈成人的童話世界——武俠小說的「本體論」〉,《政治大學中文學
    報》,9期,2008年6月,頁189-212。
    林思平,〈《壹週刊》現象與消費文化政治:權力、真相、八卦〉,《中外文
    學》,31卷4期,2002年9月,頁21-28。
    林德姮,〈圖畫故事書中的諧擬〉,《兒童文學學刊》,12期,2004年12月,頁163-206。
    李闡,〈早期臺灣漫畫發展概況〉,《文訊雜誌》,136期,1997年1月,頁
    26-28。
    南方朔,〈人名譯成狗名 狗仔隊讓攝影槍手變質〉,《新新聞》,548期,
    1997年9月,頁78-79。
    邱子恆,〈公共圖書館與漫畫館藏〉,《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8卷2期,2000年12月,頁32-38。
    洪德麟,〈出神入化的妙筆——赫希費德的人物漫畫〉,《藝術家》,16卷4期,1983年3月,頁195-201。
    洪德麟,〈臺灣漫畫八十年〉,《新活水》,23期,2009年4月,頁12-18。
    郭玉梅,〈敖幼祥:老夫聊發少年狂〉,《新聞人物》,2007年8期,頁86-87。
    陳芳蓉,〈漫畫出版知多少?〉,《出版家雜誌》,51期,1976年6月,頁93-99。
    陳逢申,〈抗戰中的漫畫.漫畫中的抗戰〉,《近代中國》,143期,2001年6月,頁47-79。
    張立夫,〈狗仔隊在臺灣〉,《新使者雜誌》,72期,2002年10月,頁5-7。
    張宏庸,〈中國諷刺小說的特質與類型〉,《中外文學》,5卷7期,1976年12月,頁22-36。
    張世熒,〈臺灣公職人員賄選現象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16卷2期,2008年6月,頁49-72。
    彭國棟,〈臺灣自然保育簡要回顧〉,《臺灣文獻》,52卷3期,2001年9月,頁1-17。
    湯芝萱,〈漫畫閱讀行為調查報告〉,《文訊雜誌》,136期,1997年1月,頁44-47。
    黃旭輝,〈中國大陸發行體育彩票的探討〉,《大專體育》,60期,2002年6
    月,頁67-72。
    黃秋芳,〈漫畫國住民注〉,《文訊雜誌》,136期,1997年1月,頁42-43。
    黃健和,〈一個漫畫編輯的喃喃自語——兼論臺灣漫畫與外國漫畫的交流情形
    及意義〉,《文訊雜誌》,136期,1997年1月,頁39-41。
    黃國鐘,〈賄選——臺灣民主的夢魘〉,《律師通訊》,158期,1992年11月,頁10-14。
    傅杰,〈連環漫畫小史〉,《兒童與教育雜誌》,2卷3期,1982年3月,頁4-5。
    董雲霞,〈從牛伯伯到烏龍院——中國漫畫何處去?〉,《新書月刊》,7期,1984年4月,頁19-23。
    劉阿榮、謝登旺,〈臺灣永續發展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辯證〉,《國家與社會》,6期,2009年6月,頁1-49。
    楊莉,〈敖幼祥:不僅僅成就《烏龍院》〉,《全國新書目》,2009年23期,頁18-19。
    趙輝,〈敖幼祥:未來的漫畫市場在大陸〉,《臺聲》,2007年8期,頁85-86。
    管中祥、張時健,〈新自由主義下的臺灣媒體改革運動〉,《臺灣史料研究》,24期,2005年3月,頁196-236。
    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出版業(1945至1949年)〉,《國史館學術集刊》,9期,2006年9月,頁145-181。
    蔡盛琦,〈臺灣流行閱讀的上海連環圖畫〉,《國家圖書館館刊》,98年1期,2009年6月,頁55-92。
    鄭欽龍,〈臺灣的環境問題〉,《經濟前瞻》,10卷3期,1995年5月,頁96-99。
    鄭國興,〈漫畫三十五年〉,《文訊雜誌》,136期,1997年1月,頁29-31。
    劉宗銘,〈動畫的基本造型與創意——《談四格漫畫》〉,《藝術欣賞》,3
    卷1期,2007年2月,頁54-61。
    蕭湘文,〈漫畫消費行為與意義:漫畫迷與非漫畫迷之比較〉,《民意研究季刊》,213期,2000年7月,頁55-89。
    蕭嘉猷,〈人物插畫造型的「誇張」與「變形」表現類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3期,1999年7月,頁185-196。
    顏艾琳,〈誰來接通文學與漫畫的網絡?〉,《文訊雜誌》,136期,1997年1月,頁34-36。
    蘇岱崙,〈孤獨專注的漫畫人敖幼祥〉,《Cheers:快樂工作人》,12期,2001年9月,頁192-195。
    蘇新益,〈臺灣漫畫家的養成教育〉,《文訊雜誌》,136期,1997年1月,
    頁36-38。
    蘇蘅,〈青少年閱讀漫畫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新聞學研究》,48期,1994年1月,頁123-145。
    蘇蘅,〈漫畫世界——文本、解讀與想像〉,《近代中國》,143期,2001年6月,頁14-23。

    六、學位論文
    丁時達,〈臺北市升大學文理補習班變遷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王振勳,〈三十年來臺灣地區兒童讀物出版發展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王華理,〈以公民權視野檢視臺灣媒體改革運動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大
    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古采豔,〈臺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古蕙華,〈日治後期臺灣皇民化運動中的圖像宣傳與戰時動員(1937-1945) ——以海報和漫畫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朱善傑,〈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和漫畫符號為中
    心〉,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垠慧,〈臺灣當代藝術作品中的漫動畫圖像:以楊茂林、洪東祿的作品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宋育泰,〈初探漫畫中的圖像敘事:社會符號學的觀點〉,臺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09。
    周文鵬,〈臺灣漫畫審查制度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影響之研究〉,臺北: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志展,〈漫畫、意識形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佳叡,〈製造英雄——以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臺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李美慧,〈日本與臺灣少女漫畫的內容分析〉,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威翰,〈臺灣地區選舉風氣之研究——民國七十四年臺北市議員選舉個案分
    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李登燦,〈公務機關貪污問題與防治策略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邱英智,〈臺灣地區公職人員選舉賄選問題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邱景墩,〈金錢與慾望1980年代末期臺灣社會「金錢遊戲」社會心理試探〉,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柯瓊閔,〈朱德庸漫畫之性別再現〉,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洪瑞鴻,〈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196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徐佳馨,〈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仲偉,〈日本漫畫400年:大眾文化的興起與轉變〉,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09。
    陳培煌,〈臺灣《蘋果日報》頭版新聞與其發行數據之關係探討〉,臺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康芬,〈古龍武俠小說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9。
    紀淑玲,〈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教育改革滿意度及其子女補習行為關係之
    研究〉,臺中: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游珮芸,〈幻滅與重生——手塚治虫《火之鳥》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黃春木,〈臺灣社會升學主義的發展與解決對策(1945-200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黃雅芳,〈臺灣漫畫文化工業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7。
    楊登凱,〈臺灣保護動物法制之演進——探索法律對動物管制或保護之歷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廖君豪,〈產品設計的幽默屬性與認知歷程〉,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
    研究所,2003。
    廖麗慧,〈約翰伯寧罕圖畫書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0。
    歐陽瑜,〈我國日報政治漫畫的內容分析——民國七十五年七月-七十八年六
    月〉,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賴怡伶,〈臺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劉平君,〈解讀漫畫《城市獵人》中的女性意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鄭俊皇,〈漫畫於視覺上的應用研究——以擬音字與閱讀順為中心〉,雲林:
    國立雲林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9。
    鄭素美,〈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課後補習之調查研究〉,臺中:靜宜大學管理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鍾敻洋,〈鄭問漫畫視覺語彙風格研究——以《深邃美麗的亞細亞》為例〉,
    臺中: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蘇新益,〈臺灣漫畫出版品文化意涵及產業發展議題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七、報紙
    邱祖胤,〈烏龍院30年 敖幼祥想開漫畫巴士〉,《中國時報》(臺北),2010年1月16日,版A18。
    陳惠芳,〈大學教漫畫 敖幼祥打頭陣〉,《中國時報》(臺北),1999年11月7日,20版。
    紫翔,〈臺灣國語推行的回顧與展望續〉,《公論報》,1949年2月15日,3版。

    八、網路資源
    中國新聞,〈敖幼祥:漫畫創作讓我感到幸福 〉: http://blog.readingtimes.com.tw/ao/archive/2007/09/06/3023.aspx
    《烏龍院,第1卷,狂師猛徒》,作者簡介:  
    http://www.bookssearching.com/product/100001/118520/
    時報閱讀網: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ao/index.htm
    《教改萬言書》:http://www3.nccu.edu.tw/~iaezcpc/c-edu%20reform.htm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http://blog.roodo.com/floratien/0b7ed745.pdf
    鍾起惠,〈小報新聞學:當代新聞媒介公共角色的迴光返照〉,臺北:中華傳播學會 2005年年會:http://cc.shu.edu.tw/~e01/download/chungch2005ccs.pdf
    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簡介:http://www.mediawatch.org.tw/about
    蘇蘅,〈報紙新聞「小報化」的趨勢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2-H-004-031,2001/8/1-2002/7/31: http://nccui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658/1/892412H004031.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