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尹蕙智
yunhyeji
論文名稱: 明代洪武至嘉靖年年間女詞人詞作硏究
A study on women Ci-poets in the Ming Dynasty from Emperors
指導教授: 林佳蓉
Lin, Jia-Rong
高秋鳳
Kao, Chiu-Fe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3
中文關鍵詞: 女詞人明詞女性詞洪武嘉靖
英文關鍵詞: Women Writers, Ci-poets in Ming Dynasty, Women poets, Hongwu, Jiaji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0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3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洪武(1368~1398)至嘉靖(1522~1566)年間女詞人詞,是宋元女詞人詞寫作傳統的延續,同時又是晚明清初女詞人詞蓬勃發展的基礎。但此一時期不僅沒有著名女詞人,所留存的詞作亦不多,在女性詞研究上向來被忽視,是為女性詞史研究上的空白期。本文則針對此一女性詞的空白期進行硏究,以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間女詞人25 位詞作116 首為對象,就詞作形成的內外背景,詞作主題內容以及形式技巧、情緒特色等層面,來考察這時期女詞人詞作的面貌,同時對此時期的詞作賦予在詞史上的價值,以及在女性文學史上的意義。
    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間,由於禮教思想束縛,明代社會極度重視貞節,而盛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想法。再加上當時科舉制度影響,詞體已不再是文學界的重要文體,且被排擠的文人醉心於散曲等的民間文學。這些外部的時代背景因素,亦影響到女詞人作詞的不振,也是女詞人詞至明初中期暫時衰落的原因。
    其次,這時期女詞人詞作帶有憂鬱情緒。當時女詞人受到社會壓迫而與現實生活脫節,需要些什麽來安撫心中的惶惶不安,所以她們盼望透過與同性朋友的詞作交流,能使自己得到安慰。此外,她們將壓抑的欲望發展為文學的創作動機,試圖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以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於此同時,也盼望透過詞作,讓自己不幸的人生省察能受到人們的認同,所以她們詞作也有著期望他人的眷顧與垂憐,以及焦慮與悔恨的情緒。
    在前述背景下所形成的明初中期詞作,依主題內容可分爲抒情詠懷、自然風光、生活情趣、寄贈酬和等四類。其中抒情詠懷,是此時期女詞人詞作主題內容中最具特色的一類。因爲詞人抒發的都是以愛情為主軸所產生出的感情,即離別、孤獨、懷念、等待、虛無等情感,一個牽動出另一個。
    再次,將明初中期的女詞人詞作按形式技巧劃分,可分爲聲情部分以及言詞部分來探討。聲情的部分,她們善用小令爲主的熟調,且宋以來逐漸消失的詠調名詞作,也頻繁地出現在她們詞作當中。而在詞韻上,她們平仄韻均勻地使用,且善用第七部韻。句法上則善用複遝與疊唱、對仗的方法。至於言詞方面,她們常用感情語及感覺語,以情景交融的方法、視聽觸覺的方法、對比的方法、虛實結合的方法,來構成悲哀美、柔軟美、色彩美等的審美特色。此外,她們還多用典故及意象,尤其是月、樓閣、深閨、窗、欄杆、花、鳥、夢等的意象,在她們的巧筆之下,別具特色風情。
    另外,明初中期女詞人詞作帶有沉鬱悲涼、溫柔敦厚、舒緩質樸的風格。其中沉鬱悲涼的風格是由於憂鬱情緒所造成的,為此時期女詞人詞作特有的表現。最後,對比此時期的女詞人詞作,與同時期的男詞人詞作。兩者在創作題材、創作方式、創作內容、創作風格上,都有不同的面貌。女詞人詞作題材以愛情爲主,強化抒情深度的表現,刻畫自己難得而嚮往的生活,因此帶有生動傳神的自傳性色彩。
    以上的分析,能賦予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間女詞人詞作的詞史上的價值。這些詞作不僅延續宋元女詞人創作的傳統,且開啓晚明女詞人群體創作的風潮。此外,她們詞作繼承抒情爲主的文學傳統,引起男性文人的注目。至於從女性文學文本的角度而言,她們詞作繼承中國女性文學發展,顯出「自發」初步階段的女性意識形態。

    During the reign from Emperor Hongwu( 1368~1398 ) to Emperor Jiajing(1522~1566)in the Ming Dynasty, the anthology of Chinese women advanced from the former reigns of Song and Yuan. Moreover, it was also the basis for prosperity in the early-Qing and late-Ming reigns. However, there was also a lack of representativeness, since not many women poets were allowed to write under the ruling of the above Emperors. As a result, women have mostly been excluded and ignored from the study of poet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d subsequently this period in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s poetry has been left blank.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al point in the period that was discontinued from the Song Dynasty until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context of this study gives consequence to the anthology of Chinese women writers in the early and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examines the content, form, and emotional features; it also
    provides value to the history of women's poetry, as well a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women’s literature.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centred theory of Neo-Confucianism(宋明理學) during the reign from Emperor Hongwu to Emperor Jiajing of the Ming Dynasty,「women with no talent or virtue」were surging in the society. In the literary circle, poetry was no longer a crucial style of writing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lso, writers (scholars) excluded from politics preferred to go with the popular styles of writing such as Sanqu(散曲). This background naturally influenced female writers, and made them become involved in creating poetry passively. In time, this caused women poets to enter a period of decline for a while in the early and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is period, women writers’ works of poetry revealed distinct depressive emotions. This represents that women writers of the time needed something that they could rely on, transcending the reality of social suppression and wanting to be comforted by their female friends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current affairs and writings. Also, their suppressed desire led to their passion to create, works which could disclose reason for their presence, and they wanted awareness of their miserable lives to be acknowledged. So, this study has found that women’s poetry from this period revealed depressive emotions such as willingness to gain attention and sympathy from others
    and also restlessness and regret.
    The women writers’ poetry created in the early and the middle of Ming under this background can be examined according to their themes: lyricism and chanting(抒情
    詠懷), natural scenes(自然風光), life and sentiment(生活情趣), and exchange of poems(寄贈酬和). Among these, lyricism and chanting was the most noticeable theme selected by the women writers for their poetry works in that period. It is because they were composed of feelings about love; therefore, in their poetry works,feelings like parting after love, solitude, missing, waiting, or futility continued like a skein of thread.
    Nex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women writers’ works in the early and the mid-Ming through the parts of sound and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formal techniques. First, in
    terms of sound, they enjoyed using Musical Mode(詞調) in their poetry, mostly Xiao-Ling(小令), which was familiar to them. And also, the transcription was based on the names of musical modes (詞調名)which started to disappear from the Song Dynasty. In reference to Word rhyme(詞韻), level and oblique tones(平仄聲韻) were employed in a well-distributed way, and 7 word rhyme was often the style. In therms of syntax,they enjoyed using FuDa(複遝) and Stacked sing(疊唱) antithesis(對仗). Regarding the language, the women used emotional words and sensory words directly to show the beauty of sorrow, fragility, and colour in the way of feelings and settings happily blended in the poems(情景交融),sensual combination, contras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ruth and falsehood. They also employed a variety of old idiomatic expressions and images. Particularly, images of the moon, palace, arcaneness, flowers and dreams,birds and windows, or banisters were very often and uniquely depicted by women writers.
    Also, the women’s works in the early and the mid-Ming show the styles of gloomy desolation(沉鬱悲涼), tender, gentle(溫柔敦厚), and soothing simplicity(舒緩質樸). Among these, the style of gloomy desolation was formed by the feelings of depression mentioned earlier; this was a unique style for the women writers’ works in that period.
    Lastly, in comparison with anthologies by men in the early and the mid-Ming, the women’s works in that period revealed very different aspects in terms of subject
    matter and forms, and content and style. Using subject matters associated with love,the women tried to express feelings about their helplessness in their lyrical life vividly,longing for an ideal life.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ve,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poetry provided by women writers’ works during the years from Hongwu to Jiajing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valuable for connecting the periods from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o the Ming and also opening a start of Collaborative writing.
    These works also add the value of drawing attention away from male writers by transmitting the tradition of lyrical literature for Ci-poets(詞). Also, the women writers’works in the years from Hongwu to Jiajing in the Ming Dynasty have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women’sliterature. And from these, we can discover the symptoms of「self-activity(自發)」in women’sconsciousness and see how women’sliterature developed in China.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現況的回顧與前瞻 5 一、詞史評述 5 二、女性文學研究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 13 一、研究範圍 13 二、研究步驟 16 第四節 洪武至嘉靖年間女詞人概述 17 一、女詞人數量及分佈情況 17 二、女詞人生平 19 第二章 女詞人詞作產生的內外背景 35 第一節 時代、社會、學術背景 35 一、理學發展與社會風尚 36 (一)理學發展對女性的影響 37 (二)女性教化及教育普及 40 二、禮教思想束縛 44 (一)崇尚貞節 45 (二)「女子無才便是德」 48 三、詞壇發展不利的環境 51 (一)明代科舉制度 51 (二)散曲代替詞體的趨勢 53 第二節 女詞人填詞的個人因素 54 一、女詞人個人遭遇 55 (一)不幸的婚姻生活 55 (二)青春早逝 55 二、心靈依托的尋覓 55 (一)超脫現實心態 56 (二)女性同儕的安慰 57 三、成長需要的表現 58 (一)潛在自我實現 58 (二)自憐自艾的人生 60 第三章 女詞人詞作的主題內容 61 第一節 抒情詠懷 61 一、離別 62 (一)送別 63 (二)留別 67 二、孤獨 70 (一)春怨 71 (二)秋悲 73 三、懷念 76 (一)回憶 77 (二)思念 79 四、等待 83 (一)快樂的等待 84 (二)痛苦的等待 85 五、虛無 90 (一)傷時 91 (二)空虛 93 第二節 自然風光 95 一、詠物 96 二、詠景 99 第三節 生活情趣 103 一、讀書 103 二、針綉 105 三、郊行 106 四、其他 106 第四節 寄贈酬和 108 一、寄夫 109 二、寄親 110 三、寄友 111 第四章 女詞人詞作的形式技巧 114 第一節 聲情部分 114 一、詞調 114 (一)善用小令,少用長調 115 (二)善用調名,吟詠本意 129 (三)善用熟調,少用僻調 134 二、詞韻 137 (一)平仄韻使用均勻 142 (二)善用第七部韻 143 三、句法 145 (一)句式 147 (二)複遝與疊唱的詞調 152 (三)對仗 155 第二節 言詞部分 158 一、語言特色 159 (一)善用感情語(愁、思、恨、憂、怨)159 (二)善用感覺語(冷、寒、涼) 165 二、意境營造 167 (一)營造意境的手法 167 (二)構成意境的審美特色 178 三、藝術表現手法 183 (一)典故的使用 183 (二)意象的使用 190 第五章 女詞人詞作的情緒特色 200 第一節 情緒內容 200 一、期望他人的眷顧與垂憐 201 二、焦慮與怨恨 203 第二節 情緒風格 205 一、沉鬱悲涼 205 二、溫柔敦厚 211 三、舒緩質樸 213 第六章 男女詞人詞作的差異 216 第一節 創作題材:以愛情爲主 216 第二節 創作方式:加深抒情深度 217 第三節 創作內容:無奈的人生與嚮往的生活 220 第四節 創作風格:自傳色彩濃厚 221 第七章 女詞人詞作的價值與意義 223 第一節 在詞史上的價值 223 一、延續女詞人詞創作的薪火 223 二、開啓晚明女詞人群體創作的風潮 224 三、繼承抒情爲主的文學傳統 232 四、引起男性文人的注目 233 第二節 在中國女性文學史上的意義 235 一、繼承中國女性詞學發展 235 二、顯出「自發」初步階段的女性意識 236 三、為排解鬱悶、休閒活動而作詞 237 第八章 結論 239 參考文獻 242 一、專書類 242 (一)詞相關論著 242 (二)其他論著 244 (三)外文論著 248 二、期刊論文類 249 (一)明代女詞人 249 (二)明詞 250 (三)女性詞 250 (四)婦女文學 250 (五)其他 252 三、學位論文類 252 附錄一、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間女詞人詞數量及分佈情況表 254 附錄二、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間女詞人詞調使用情形一覽表 255 附錄三、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間女詞人詞作主題分類表 258 附錄四、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間女詞人詞作校釋及韓譯 262 後 記 333

    (依出版順序排列,同年則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筆畫少者在前)
    一、專書類
    (一)詞相關論著
    徐乃昌,《閨秀詞鈔》,(出版社不詳),1909 年
    吳灝編,《歷代名媛詞選》,(出版地不詳:木石居校本),1927 年
    夏敬觀,《詞調溯源》,(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年
    徐樹敏、錢岳,《眾香詞》,(上海:大東書局),1934 年
    譚正璧,《女性詞話》,(香港:中央書店出版),1958 年
    夏承燾,《作詞法入門》,(臺北:啟明書局),1961 年
    聞汝賢,《詞牌彙釋》,(臺北:作者自印本),1963 年
    王 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
    吳藕汀,《詞名索引》,(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年
    汪祖華,《中國女性詩詞雜鈔》,(臺北:大衆時代出版社),1983 年
    王文才,《楊慎詞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年
    陳延焯,《詞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嚴建文,《詞牌釋例》,(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 年
    劉毓盤,《詞史》,(上海:上海書店),1985 年
    徐 釚,《詞苑叢談》(《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徐 咸,《西園雜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宛敏灝,《詞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張 炎,《詞源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年
    吳 梅,《詞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臺北:宏業書局),1988 年
    蘇者聰,《歷代女子詞選》,(成都:巴蜀書社),1988 年
    王步高,《金元明清詞鑑賞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年
    馬興榮,《詞學綜論》,(濟南:齊魯書社),1989 年
    陳振寰,《讀詞常識》,(上海:上海出版社),1990 年
    劉慶雲,《詞話十論》,(長沙:岳麓商務印書館),1990 年
    沈立東、葛汝桐,《歷代婦女詩詞鑒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2 年
    段躍慶,《歷代婦女詞百首選注》,(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 年
    屈大均,《女官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年
    曹樹銘校譯,《李清照詩詞文存》,(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 年
    趙尊嶽,《明詞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劉引、孫安邦,《歷代名妓詩詞三百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
    繆 鋮、葉嘉瑩著,《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 年
    錢鴻瑛,《詞的藝術世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年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
    方智範,《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年
    潘 慎、梁海主編,《明清詞賞析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尤振中、尤以丁,《明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 年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業文化),1995 年
    李勤印,《中國詞曲史》,(臺北:問津堂),1996 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 年
    王 昶,《明詞綜》,(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年
    顧璄芳等編選、王兆鵬校點,《蘭臯明詞匯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陳延焯,《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唐圭璋,《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年
    況周頤,《蕙風詞話輯注•蕙風詞話讀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2000 年
    周 銘,《林下詞選》(《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邱世友,《詞論史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
    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
    黃拔荊,《中國詞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祁光祿,《詞藝術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年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孫康宜、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陶子珍,《明代四種詞集叢編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 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王國維,《人間詞•人間詞話》,(杭州:浙江敎育出版社),2006 年
    朱惠國、劉明玉,《明清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
    周明初、葉曄,《全明詞補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年
    田玉琪,《詞調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
    陶俊新,《歷代詞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年
    趙雪沛選注,《倦倚碧儸裙–明清女性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年
    (二)其他論著
    [清]聖祖仁皇帝御定,《御選歷代詩餘》,康熙46 年
    [清]蔡殿齊,《國朝閨閣詩抄》,(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道光年間
    謝无量,《中國婦女文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26 年
    孟 森,《明代史》,(臺北:中華書局),1927 年
    張 澍,《三輔舊事》,(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王秀琴編集、胡文楷選訂,《歷代名嬡文苑簡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46 年
    江采蘋,《歷代女子文集》,(臺北:新興書局),1956 年
    巴烏斯托伕斯基,《論寫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年
    梁啟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8 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下,(上海:上海古典出版社),1959 年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4 年
    申時行,《明會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王端淑,《名媛詩緯初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5 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6 年
    蘇之德,《中國婦女文學史話》,(上海:上海書局),1977 年
    洪慧貞、高登偉,《美人文學愛情》,(臺北:金林書局),1980 年
    李葆瑞,《詩詞語言的藝術》,(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年
    沈 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批評》,(臺北:華正書局),1981 年
    周宗盛,《中國才女》,(臺北:大林出版社印行),1981 年
    張玉法、李又寧,《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
    黑格爾,《美學》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年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年
    馮夢龍,《情史類略》,(長沙:岳麓書社),1984 年
    孟 棨,《本事詩》(《叢書集成初編》卷2546),(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高毓麟,《詞牌故事》,(臺北:常春樹書坊),1985 年
    陶淵明,《陶淵明詩文校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
    蘇 顎,《杜陽雜編》下卷(《叢書集成初編》卷2835),(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董 穀,《碧里雜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任平安、趙艷屏,《婦女心理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 年
    英文《中國婦女》,《古今著名婦女人物》,(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龔顯宗,《明洪、建二朝文學理論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6 年
    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年
    孫紹光,《女性主義文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年
    王 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 年
    箱崎總一、李輝譯,《孤獨心理學》,(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年
    C.S. Hall & V.J. Nordby,《榮格心理學入門》,(臺北:文笙書局),1988 年
    武 舟,《中國妓女生活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 年
    梁乙眞,《中國婦女文學史網》,(上海:上海書店),1990 年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下,(臺北:五南出版社),1990 年
    趙毅衡,《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 年
    魯樞元、錢谷融,《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1990 年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明代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年
    殷 偉,《中華五千年藝苑才女》,(臺北:關雅文化),1991 年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 年
    趙仲邑,《文心雕龍譯註》,(臺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1 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 年
    李 漁,《李漁全集》第九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
    屈大均,《女官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年
    嚴 明,《中國名妓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張明葉,《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簡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年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年
    劉 辰,《國初事跡》(《中國野史集成》本),(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
    徐 君、楊 海,《妓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年
    葛曉音,《中國歷代女子詩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
    趙麗明,《女書與女書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年
    趙元信、何錫蓉著,《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臺北:旺文社),1995 年
    鍾 惺,《名媛詩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事業文化),1995 年
    朱光潛,《論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6 年
    宋佩韋,《明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6 年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錢 杭、承 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
    譚正璧,《中國女詞人故事》,(臺北:華嚴出版社),1996 年
    夏承燾,《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顧起元,《客座贅語》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98 年
    朱彜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年
    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戚世隽、董上德《明清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年
    戚宜君,《中國歷代名女人評傳》,(臺北:花田文化),1999 年
    葉舒憲,《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年
    錢基博,《明代文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年
    凱特•米利特著、鐘良明譯,《性的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年
    嚴 明、樊 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1999 年
    余佳明,《中國情詩文選》,(臺北:漢湘文化),2000 年
    吳秀華等著,《楓冷亂紅凋–葉氏三姐妹》,(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1 年
    龔顯宗,《女性文學百家傳》,(臺南:真平企業公司),2001 年
    鄧紹基、史鐵良,《明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
    王 立、劉衛英著,《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張宏生、張雁編,《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張宏生,《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
    龍榆生,《中國韻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胡傳淮,《新世紀曲學研究文存兩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2003 年
    修 君、鑒 今,《中國樂妓史》,(北京:中國恩聯出版社),2003 年
    舒配麗,《女性與情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宋致新,《長江流域的女性文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
    周曉琳、劉玉平著,《中國古代作家德文化心態》,(成都:巴蜀書社),2004 年
    陳寳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胡文楷藏並編:《崑山胡氏懷琴室藏閨秀書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 年
    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莊等譯,《綴珍錄》,(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楊文生,《詞譜簡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年
    談 遷,《棗林雜俎》,(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佩鳳峨選析,《歷代女性詩詞曲精粹》,(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7 年
    趙崇祚編、周奇文注釋,《花間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年
    方孟式,《清芬閣集》(《歷代婦女著作考》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羊基廣,《詞牌格律》,(成都:巴蜀書社),2008 年
    周鸞昌,《詩詞平仄韻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康 螞,《歷代女詩人的詩生活》,(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
    鄭光儀,《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鑒賞》上下冊,(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 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歷代婦女著作考》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顧若璞,《閨晚吟》(《歷代婦女著作考》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李紹先、李殿元,《古代巴蜀婦女的文學生活》,(成都:巴蜀書社),2009 年
    張麗傑,《明代女性散文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09 年
    蔡石山,《明代的女人》,(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年
    陳寳良,《中國婦女通史》明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年
    高小慧,《楊慎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齋籐茂著、申荷麗譯,《妓女與文人》:(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年
    譚正璧,《譚正璧學術著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宋克夫,《宋明理學與明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年
    陳才生,《才女之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 年
    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年
    (三)外文論著
    한스 마이어 호프지음, 김준오 옮김,『문학과 시간현상학』, 서울:삼영사, 1987
    (Hans Meyerhoff 著、金俊晤譯:《文學與時間現象學》,(首爾:samyong),1987 年)
    김태련외,『여성심리』, 서울:이화여자대학교출판부, 1996
    (金泰蓮等:《女性心理》,(首爾:梨花女子大學出版部),1996 年)
    Brook Timothy,『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김용훈,『색채 매카니즘』, 서울:법문사, 1998
    (金龍勛:《色彩機制》,(首爾:bobmunsa),1998 年)
    질 드뢰즈, 이경신역,『니체와 철학』, 서울:민음사, 1999
    (Gilles Deleuze 著,李敬臣譯:《尼采與哲學》,(首爾:Minumsa),1999 年)
    팽철호, 『중국고전문학 풍격론』, 서울:책과사람, 2001
    (彭鐵浩:《中國古典文學風格論》,(首爾:人與書),2001 年)
    정재서,『동아시아 여성의 기원』, 서울:이화여자대학교출판사, 2002
    (鄭在書:《東亞洲女性的起源》,(首爾:梨花女子大學出版部),2002 年)
    곽소우교석, 김해명역,『창랑시화』, 서울:소명출판사, 2006
    (郭紹虞校析、金海明譯:《滄浪詩話》,(首爾:紹明出版社),2006 年)
    Sternberg, Robert、Weis, Karin, 김소희역,『심리학, 사랑을 말하다(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 서울:21 세기북스, 2010
    (Sternberg, Robert、Weis, Karin 著, 金素姬譯:《心理學,說愛情(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首爾:21 世紀書),2010 年)
    Gerard Macqueron,정기헌역『, 고독의 심리학(Psychologie dela Solitude)』,
    서울: 뮤진트리, 2010
    (Gerard Macqueron 著,鄭基銜譯:《孤獨心理學(Psychologie dela Solitude)》,(首
    爾:Mujintree),2010 年)
    조성환,『중국 역대 여성작가 사전』, 서울:학고방, 2011
    (趙誠煥:《中國歷代女性作家詞典》,(首爾:hakgobang),2011 年)
    Robert Plutchik,박권생역,『정서심리학』, 서울:학지사, 2011
    (Robert Plutchik 著、朴權生譯:《情緒心理學》,(首爾:hakjisa),2011 年)
    이종진,『중국시와사의 미적경계를 찾아서』, 서울:학고방, 2012
    (李鍾震:《中國詩與詞的審美境界》,(首爾:學考坊),2012 年)
    하문환엮음,김규선역,『역대시화 1』, 서울:소명출판, 2013
    (何文煥編、金奎璇譯:《歷代詩話》卷一,(首爾:昭明出版社),2013 年)
    二、 期刊論文類
    (一)明代女詞人
    陳廷樂,〈楊升菴和黃峨的愛情悲劇〉,《旅遊天府》,1983 年第5 期
    張思齊,〈端淑卿的兩首詞〉,《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 年
    鄧元煊,〈黃峨(寄外) 箋注〉,《川北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 年第1 期
    趙一玲,〈德垂青史話黃峨〉,《文史雜誌》,1995 年第3 期
    謝 瑜,〈文質相稱華實相扶—讀端淑卿的詩〉,《南平師專學報》,1995 年第3 期
    高宗愷,〈楊慎與黃峨〉,《中華文化論壇》,1996 年第4 期
    蔡一鵬,〈林鴻、張紅橋事跡考〉,《中州學刊》,1997 年第7 期
    劉揚忠,〈填補詞史空白的力作一評鄧紅梅《女性詞史》〉,《文學評論》,2001 年第1 期
    阿 潔,〈家庭失和狀態下女性心態的真切表現——李清照、朱淑真、黃峨詩詞
    意蘊新探〉,《求索》,2003 年第1 期
    宋子堯,〈黃峨(寄外) 詩講析〉,《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 年第1 期
    郭孝儒,〈關于黃峨研究幾個問題的淺見〉,《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 年4 月
    蔡 忠,〈論黃峨的生平與創作〉,《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 年4 月
    徐東樹,〈幽蘭如詩-馬湘蘭藝術中的「比德」意識〉,《國畫家》,2005 年第3 期
    李建強,〈試析黃峨詩詞曲的典故運用〉,《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年2 月
    胡傳淮,〈明代遂甯黃氏家族詩人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年第1 期
    王金星,〈國際黃峨學術研討會綜述〉,《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年第2 期
    萬偉成、賀仁智,〈黃峨學術研討會暨第八屆中國散曲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
    韻文學刊》,2006 年第2 期.
    戴松岳,〈錦字何由寄永昌一楊慎、黃峨的生死之戀〉,《文學港》,2006 年第3 期
    羅 瑩,〈建國以來黃峨研究述評〉,《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年第3 期
    萬偉成、賀仁智,〈黃峨〈仕女圖〉之體制特色與其淵源〉,《中國韻文學刊》,
    2007 年第2 期
    羊玉祥,〈《黃峨詩詞曲賞析》注釋勘誤〉,《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年第1 期
    成鏡深,〈黃峨的悲劇人生淺論〉,《名作欣賞》,2009 年第2 期
    葉嘉瑩,〈明清之際的女性詞人〉,《中國文化》第三十二期,2010 年第2 期
    薛青濤,〈論明代閨秀詞人的「女性書寫」及其詞史意義〉,《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 年6 月第3 期
    余 意,〈論明代女詞人的懷親詞〉,《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1 年8 月
    高 峰,〈明清女性詞人的易安情結〉,《南京師大學報》,2011 年9 月
    歐陽貞,〈明代妓女詞人研究〉,《中北大學學報》第27 卷,2011 年第1 期
    劉萱儀,〈明代女性詞初探〉,《文學界(理論版)》,2012 年8 月
    (二)明詞
    鄭 賽,〈明詞衰落的原因〉,《大陸雜誌》,1957 年10 月
    張 璋,〈聽我說句公道話一論明代的詞及《全明詞》的編纂〉,《國文天地》,1990 年7 月
    孫家政,〈論明詞衰數的原因〉,《寧波大學學報》(人科版),1999 年12 月
    鄧紅梅,〈明詞綜論〉,《中國韻文學刊》,1999 年第1 期
    孫克強,〈20 世紀的明詞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 年1 月
    張仲謀,〈《全明詞》補輯〉,《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 年1 月
    王兆鵬,〈《全明詞》漏收1000 首補目〉,《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 年1 月
    王育紅,〈明人的宮詞觀念與宮詞創作〉,《廣西社會科學》,2010 年第6 期
    宋瑞芳,〈明代詩詞關係與詞體演進〉,《內蒙古財經學院》,2011 年第2 期
    沈松勤,〈明清之際詞的中興及其詞史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11 年第2 期
    史華娜,〈明代追和詞的興盛及原因〉,《北方論叢》,2011 年第4 期
    汪 超,〈明代娛樂書刊與詞的民間傳播〉,《圖書與情報》,2011 年第4 期
    武錦輝,〈淺論《花間集》與明代的詞學〉,《青年文學家》,2011 年第11 期
    (三)女性詞
    孫康宜,馬耀民譯,〈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輯策略〉,《中外文學》,1994 年7 月
    吳秀華,〈詩論古代女子詩詞作品中的苦悶情緒〉,《河北學刊》,1997 年5 月
    劉 坡,〈秦淮馬湘蘭考略〉,《華夏文化論壇》,2007 年
    甘 松、丁放,〈女性意識的增長與女性詞選的出現〉,《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09 年9 月
    張 靜,〈詞「被女性作」之後〉,《中國讀書評論》,2010 年10 月
    歐陽珍,〈明妓詞人現象探析〉,《河池學院學報》2011 年2 月
    歐陽珍,〈論明妓詞作的風流清婉〉,《長城》,2011 年第2 期
    (四)婦女文學
    羅溥洛作、梁其姿譯,〈明清婦女研究:評介最近有關英文著作〉,《新史學》,1991 年12 月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1993 年11 月
    Dorothy Ko,〈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Stanford Univ,pree,1994
    JudithT.Zeitlin,〈Shared Dreams: The Story of the Three Wives’Commentary on The
    Peony Pavilio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54,No.1,1994
    楊卓仁,〈略論中國古代詩歌中流露的孤獨感〉,《武陵學刊》,1995 年
    戴慶鈕,〈明清蘇州名門才女群的崛起〉,《蘇州大學學報》,1996 年第1 期
    Widmer and chang eds,〈Writing Women in Late Imoerial China〉,Stanford Univ,Press,1997
    尋 霖,〈湖南歷代婦女著述考〉,《圖書館》,1998 年第2 期
    Kang-I Sun Chang and Haun Saussy,eds,〈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Stanford Univ,pree,1999
    劉淑麗,〈古代女性創作的憂患意識〉,《大連大學學報》1999 年2 月
    陳志斌,〈中國古代女性詩人創作的憂患意識特徵〉,《湖南商學院學報》,1999 年10 月
    楊麗瑩,〈從明人女子詩集的編撰看明代婦女文學現象〉,《華夏文化》,2001 年第1 期
    陳書錄,〈德、才、色主體意識的復蘇與女性群體文學的興盛〉,《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1 年第5 期
    蔡 鋒,〈古代女性家庭文化教育的形式〉,《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2 年6 月
    鄭善龍,〈玄采薇與馬湘蘭真跡〉,《前進論壇》,2002 年第4 期
    郭延禮,〈明清女性文學的繁榮及其主要特徵〉,《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2 年第6 期
    宋新致,〈長江流域女性文學通觀〉,《江漢論壇》,2002 年第12 期
    郝麗霞,〈吳江沈氏女作者群的家族特質及成因〉,《山西大學學報》,2003 年12 月第6 期
    王 緋,〈最後的盛宴、最後的聚餐─關於中國封建末世婦女的文學/文化身份與
    書寫特徵〉,《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 年第3 期
    朱成實、伍純初,〈試論中國古代「母親」概念的異化–以服母喪的變化為視角〉,
    《女性文化》第63 期,2004 年第3 期
    黃建軍,〈關於明代中後期女性畫家現象的思考〉,《故宮文物》第21 卷,2004 年第3 期
    Wilt Idema、Beata Grant,〈The Red Brush-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 Press. 2004
    최수경,〈명청시기 여성 글쓰기의 의미 해석에 관한 시론(2)〉,《중국문학이
    론》제 6 집,2005 年8 月
    鄧紅梅,〈紅橋考證與四庫館臣的疏誤〉,《北京大學學報》,2005 年第1 期
    王豔紅,〈名媛詩歸〉,《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 年第1 期
    王瑞慶,〈明清江南的士女結社〉,《保定師專專科學校學報》,2006 年第4 期
    陳靜梅,〈重塑明清婦女的生活空間一評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
    化》〉,《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 年5 月
    劉 莉,〈明代女官詩歌創作初探〉,《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年第6 期
    葉嘉瑩,〈良家婦女不成家教的婦女哀歌〉,《中國文化》,2008 年第2 期
    莫立民,〈明人所纂女子詩集及其主要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 年第3 期
    甘 松,〈女性意識的增長與女性詞選的出現〉,《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09 年5 月
    程傳榮,〈從中國文學作品看女性意識發展的兩個階段〉,《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0 年第1 期
    郭海東、牛東業,〈明代社會女性思想控制成因探析〉,《黑龍江史志》,2010 年第13 期
    陳寶良,〈明代婦女的社會經濟活動及其轉向〉,《中州學刊》,2011 年1 月
    張少婷,〈淺談明代女性貞節觀背後的失貞現象〉,《絲綢之路》,2011 年第12 期
    김수희,〈<동귀기사(東歸記事)로 본 명대 여성여행과 여행의식〉,《중국어문
    학지》제 42 집,2013 年
    (五)其他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 卷2 期,1992 年10 月
    三、學位論文類
    張夢機,《詞律探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1 年6 月
    Li Yu,〈A History of Read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000-1800〉,Ph. D. The Ohio State
    Univ. 2003
    林惠美,《楊慎及其詞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年7 月
    王秋文,《明代女詞人群體關係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7 月
    王豔紅,《明代女性作品總集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梁 蓓,《明代女詩人黃峨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5 月
    陳麗禎,《晚明清樓才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6 月
    趙秀麗,《「禮」與「情」:明代女性在困厄之際的抉擇》,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8 年8 月
    歐陽珍,《明代妓女詞人硏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9 月
    蘇菁媛,《晚明女詞人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年7 月
    楊燕麗,《明宮詞硏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3 月
    張 麗,《女性文學文獻的相關性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
    王雨容,《明末淸初詞人社集與詞風嬗變》,廣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 年8 月
    陳小香,《明代的知識女性》,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1 月
    蔡依玲,《明代伎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2 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