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孟慶明 Meng, Ching-Ming |
---|---|
論文名稱: |
在美國非華語環境下中文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y in Non-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 |
指導教授: |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行動研究 、非華語環境 、教學策略 、教學活動 、混班學習 |
英文關鍵詞: | Action research, Non-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activities, Learning in mixed class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7 下載:1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行動研究,目的是要解決研究者在美國加州大學此非華語環境下教授中文課程時,所面臨的三大教學困境,包括:(一)大班短時(每日50分鐘)(二)在非華語環境(三)華裔與非華裔混班學習。研究者採行動研究法進行教學試驗,從發現問題、假設原因、發展教學策略、實際驗證、到反省修正等一連串教學歷程,除了期望在改進本身教學方法後,能提昇教學品質外,更期望在非華語環境下學習中文之學習者在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上能全面提高。
教學試驗過程是按著課程規劃及教學目標來實施教學活動,而其過程主要包括兩部分:課程實施及學習評鑑。課程實施之重點為藉由教材中詞彙、語法點、課文等內容來設計教學活動,以培養及訓練學生獲得中文各項語言技能;學習評鑑乃經由考試、作業、課堂表現等方式來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及獲得教學反饋與反省。至於教學活動之設計,皆以學生之現況、學校要求,以及美國外語教學協會(ACTFL)公布之外語學習目標及能力標準為依據。強調師生與生生語言互動,給予學生較多的思維空間,並配合各種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
根據試驗教學評估顯示,研究者使用所發展的教學策略後,確實改善在美國此一非華語環境下從事中文教學時所面臨的困境,並提出解決這三大困境的初步建議:(一)以媒體輔具提高教學效率、以互助合作提高學習興趣,來解決大班短時教學上的困難(二)以「全中文環境」提高聽力、以「溝通式教學」培養口語能力,以及利用網路資源培養自學能力,來解決在非華語環境下教學的困難(三)以「合作學習法」相輔相成來進行學習任務,以及依學生不同背景適時安排學習任務,來解決華裔與非華裔混班的教學困難。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solve three teach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Chinese under non-target language (NTL) environ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such as: 1) large-class, short-section courses, 2) non-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3) mixed classes of heritage and non-heritage learners. This research’s experiment applies “Action Research,” which starts from exploring the problems and digging into possible causes, to develop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eory and doing a series of amendments. The expectation is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t also to enhance students’ achievements i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under NTL environment.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was guided by curriculum and objectives. It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s used to organize and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by focusing on vocabulary, grammar, text etc., so that the learner can acquire Chinese language ability efficiently. Learning evaluation includes examinations, homework, and class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evaluation, the instructors will obtain feedbacks from the students. The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students’ needs, school’s requirements, and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 standards, and should emphasi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structor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offer more rooms for creativity and active learning supported by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his pilot teaching assessment, properly designed teaching strategies will indee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Chinese in the USA under NTL environment. The three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1) employing multi media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mo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liminate the difficulty of large-class, short-section course; 2) building a Chinese-only environment to improve listening ability; using “Communi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to enhance the oral ability; and encouraging the use of Internet resources to cultivate self-learning and to resolve the teaching difficulty in NTL environments; 3) adopting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arranging different tasks for students of varying backgrounds to eliminate the difficulty raised by mixed classes of heritage and non-heritage learners.
一、中文部分
王立非(2001)。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問題與對策。國外外語教學。4,5-13。
王安紅(2006)。漢語聲調特徵教學探討。語言教學與研究。3,70-75。
王建勤(2005)。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展模擬研究。世界漢語教學。4,5-17。
王建勤(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王建勤 主編(200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習得過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海燕、李芒、時俊卿(2001)。課堂教學設計的學習者分析流程。中國電化教育。172,31-34。
王添森、錢旭菁(2006)。淺析美國國家漢語學習目標。漢語教學學刊。2,256271。
王榮生、張孔義(2004)。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語文學習。4,17-21。
王碧霞(1993)。談非視覺信息的培養─基礎階段漢語閱讀教學探討。世界漢語教學。4,309-313。
方虹婷、郭芳君(2006)。短期華裔班課程的發展要項與實施─以僑務委員會海外華裔青年語文研習班為例。第四屆台灣華語文教學討論會論文集。239-250。
尹斌庸(2003)。成語故事100則。台北:靈活文化事業。
余光雄 譯(2002)。Brown, H. Douglas著。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培生教育出版集團。
呂必松(2005)。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李宗薇(1994)。教師與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18,13-17。
李明芬(2001)。教學設計的多元思維。教學科技與媒體。55,2-16。
李俊紅、李坤珊(2005)。部首對於漢字認知的意識─杜克大學中文起點班學生部首認知策略測查報告。世界漢語教學。4,18-30。
李英哲(2001)。網上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播:現況與展望。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李漢文(1998)。如何增強華裔子弟中文語法能力─中文學校華語句型教材製作研究。華文世界。89,24-27。
李嘉郁(2000)。華裔學生歷史文化教育方法淺談。華文教學與研究。1,62-65。
李曉琪(2003)。母語為英語者”再、又”習得過程的認知心理分析。對外漢語研究的跨學科探索。272-281。
李曉琪 主編(2006)。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明清(200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吳劍雄(1993)。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允晨文化事業。
吳建玲(1996)。對一百名華裔學生語言文化情況的調查報告。語言教學與研究。4,122-132。
吳勇毅(2006)。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TCSL)與漢語作為外語教學(TCFL)。漢語教學學刊。2,22-38。
杜英起、馮富榮(2003)。多媒體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存在的問題。第七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4,71-85。
何寶璋(2000)。美國大學華裔子女漢語課程教學探討。第六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3,134-139。
沈鐘偉 譯(1985)。曾志朗、王士元著。人腦對書面文字的處理。語言研究。1,15-23。
孟虹(2000)。成人學習漢語之特點及教師行為準則。第六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3,79-91。
孟慶明(2005)。華裔初級閱讀課之教學策略。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經營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孟慶明、盧令玉(2007)。華語文課室中電化教學之應用與省思─以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為例。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419-424。
東定芳(2005)。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邱連煌(2005)。教室裏的笑聲─幽默與教學、課程、管教及輔導。台北:文景書局。
信世昌(2001)。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信世昌(1997)。華語文教學與媒體。教學科技與媒體。36。
信世昌(2000)。「斷句分詞」的閱讀策略訓練─文句認讀的教程發展與實踐。第六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4,192-203。
姜松(2003)。中文第二語言閱讀策略教學與閱讀能力。第七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7,10-31。
柯傳仁(2006)。OPI和SOPI:兩種口語測試法的相關研究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漢語教學學刊。1,229-245。
柯傳仁、沈禾玲(2003)。回顧與展望:美國漢語教學理論研究述評。語言教學與研究。3,1-15。
姚道中 等編(2006)。中文教材與教學研究:劉月華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姚道中、劉月華 等 (2005)。中文聽說讀寫(Level I, Part II)。波士頓:Cheng & Tsui Company。
徐子亮(1999)。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世界漢語教學。4,75-85。
徐家禎(1991)。華裔學生學習華語文時常見用詞造句錯誤支分析。第三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上冊)。47-60。
夏林清 等譯(2002)。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海迪˙布瑞克遜多夫(Heidi Brexendorff)(1996)。幾種用於強化班的教學方法及練習形式。世界漢語教學。3,94-99。
孫德坤(1992)。關於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研究的一些設想。世界漢語教學。2,125-131。
秦麗花(2001)。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北:翰林出版。
張玉成(2002)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世忠(1999)。教材教法之實踐─要領、方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張在雲、張在楠(2003)。如何儘快幫助海外華人、外國人認讀和書寫漢字的教學設想。第七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6,47-62。
張和生 主編(2006)。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圓(2006)。高級口語課堂的實踐探索─對建構主義理論的應用。漢語教學學刊。2,165-179。
張霄亭 總校閱(1998)。Barbara B. Seels & Rita C. Richey著。教學科技的定義與範疇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張霄亭 總校閱(2002)。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著。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書廊。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
張麗君(2004)。國客雙語幼兒語言能力與創造力之關係。台北:客家知識論壇。
陳正昌 等譯(1996)。Gagné, R. M., Briggs, L. J. & Wager, W. W.著。教學設計原理。台北:五南圖書。
陳立元(199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華語教學與媒體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6,50-54。
陳忠(1994)。電視教學:從認知心理學談訊息的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13,45-47。
陳淑英(1993)。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務。台北:陳淑英個人發行。
陳麗美(1998)。全方位的互動教學設計。華文世界。89,13-18。
崔永華(2005)。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崔永華(2004)。教師行動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3,89-95。
梁新欣(1997)。眾口難調?─美國高年級中文課程教學的新挑戰。華文世界。86,16-30。
梁榮基(1985)。如何加強閱讀教學與寫作的關係。第一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B組)。737-743。
許淑良(2001)。在華語與非華語的環境下華語教與學現象之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麥禮謙(1992)。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
國家漢辦教學處 編(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桂英(2007)。短期華語師資培訓之探究─泰國華語教師師資儲訓班。台北:台師大華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碧雲(1990)。通過「漢字部件分色教學法」開拓華文教學與華文研究的新境界。第二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中冊)。221-228。
靳洪剛(2004)。語言定式教學法在中文習得和中文教學中的作用。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39,45-62。
楊美雪(2002)。教學媒體訊息設計之研究。台北:漢文書店。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芻議。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2)。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鄧守信(200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鄭旺全(2004)。漢語將成為美國首選「外語」。世界教育信息。6。
劉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蔡清田(2004)。課程行動研究。McKernan, James著。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霍秉坤 主編(2004)。教學方法與設計。香港:商務印書館。
蕭惠媛(1994)。從中文學校、高中中文、到大學中文。第四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51-61。
魏獻俊(1990)。美國華裔子女學習中國語文之障礙與困難。第二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下冊)。71-82。
嚴棉(1985)。華僑與非華僑「聽」「說」「讀」「寫」教學之比較研究。第一屆世界華文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B組)。719-725。
二、西文部分
Brown, H. Douglas.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 Hall
Brown, James Dean.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Boston: Heinle & Heinle
Ellis, Rod.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dley, Alice Omaggio. (2000).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Boston: Heinle & Heinle
Haley, Marjorie Hall & Austin, Theresa Y. (2003).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Allyn & Bacon
Krashen, Stephen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ergamon Press
Larson-Freeman, Diane and M. Long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Larson-Freeman, Diane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ack C. & Rodgers, Theodore S. (2003).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 H. 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Oxford Universisty Press.
三、網路部分
竹露茜(2000)。全美中小學中文學習目標大綱。文教新潮。5,4。2007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tw.org/newwaves/54/home.html。
周王淑涵。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4/4/n1667615.htm。
林遊嵐。2007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2/23/n1628467.htm。
麥克‧萊文(Michael H. Levine)。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news.epochtimes.com.tw/7/4/9/52607.htm。
楊孟麗(2004)。教育成就的價值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央研究院。2007年3月15日,取自www.teps.sinica.edu.tw/report/Paper4.pdf。
僑務委員會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2006年9月15日,取自http://edu.ocac.gov.tw/index.htm。
薇薇安.斯圖爾特(Vivien Stewart)。2007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1348&charid=2。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FTL Proficiency Guildlines。2006年9月25日,取自 http://www.actfl.org/i4a/pages/index.cfm?pageid=4236
College Board, AP Central。2007年10月20日,取自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apc/members/exam/exam_questions/185501.html。
Jack C. Richards;尤菊芳譯(2003)。英語教學三十年之回顧。2006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avesbooks.com.tw/e_magazine/e_magazine_article.aspx?sn=166&language1=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ealc.berkeley.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2006年9月1日,取自http://www.ucdavis.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chinese.ucdavis.edu/FrontP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humanities.uci.edu/eastasian/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les。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alc.ucla.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Merced。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ssha.ucmerced.edu/2.asp?uc=1&lvl2=78&lvl3=78&lvl4=103&contentid=14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complitforlang.ucr.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chinesestudies.ucsd.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eastasian.ucsb.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Cruz。2007年9月15日,取自http://history.ucsc.edu/undergraduate/eastasian/index.php
Universisty of Virginia。2006年9月30日,取自http://faculty.virginia.edu/cll/。
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2007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1348&charid=2
Xiao, Yun (2006). Heritage Learner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Home Background. Heritage Language Journal。2006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heritagelangua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