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真熙
JUNG JIN HIE
論文名稱: 默照禪與看話禪比較研究
The Research Of Comparison Between MO-Chao Chan and Kang-Haw Chan
指導教授: 王開府
Wang, Kai-F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默照禪看話禪真歇清了宏智正覺劫外公案
英文關鍵詞: Mo-Chao Chan, Kang-Haw Chan, Tzen Se-Chin Liau, Hung Chi-Chien Chue, Chie Wai, Kon-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67下載:2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菩提達摩開始的中國禪宗,到宋代以默照禪和看話禪為代表。默照禪基於本證妙覺立場,主張坐禪就是顯現本具佛性,看話禪也基於本有自性清淨佛性,主張目前現實上是迷惑,所以經由看話頭來證悟自己本來是佛的事實。
    一般人一說「默照禪」就聯想到宏智正覺,忽略真歇清了。其實默照禪的奠基者,筆者認為是真歇,確立者才是宏智。
    「劫外」可謂代表真歇的宗風,劫外宗風是世界成立以前的消息,產生分別意識之前,則顯現威音那畔空劫已前的消息是真歇所主張的「劫外」。到宏智時默照禪達到頂峰,宏智在本覺的立場上,主張「本證妙覺」「修證不二」。默照禪並非忽略修行,修與證之間毫不留思量分別的空隙而已,這就是默照禪的「歇須歇得靈,用須用得密」雖然在「粗」但求「密」的坐禪特色。
    大慧所主張之看話禪,是在歷代祖師公案上起大疑團,話頭一念,而成熟機緣時「大悟」。
    默照禪與看話禪的修行方便差異,在於對公案的看法不同。默照禪主張坐禪就是現成公案,把公案方便化。默照禪強調「顯現」父母未生已前之事,看話禪強調「證悟」本分事,兩禪都基於本來具有「佛性」或「如來藏」而說。「顯現」與「證悟」之差異,造成大慧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批評默照禪的結果。大慧所批評默照禪成為《大慧書》全篇的一貫重點,其對象是其所認為的當時「諸方漆桶輩」,針對默照禪法所引起的弊端而說的,並非針對真歇和宏智兩位禪師
    不論當時默照禪對當時禪風造成多少的弊害,但也有適合修默照禪的人。默照禪對中國禪宗史上也有貢獻,大慧批評默照禪為「邪」「魔」禪,筆者認為這過其實。
    默照禪在宋代盛興一時,之後漸漸失去其勢;大慧宗杲把無字公案發展成看話禪主要修行方便,南宋以後無字話頭便穩定的成為禪修行方便。到無門慧開時,看話禪達到顛峰,在中國禪宗史上不斷的維持生命力,成為禪修行方便門。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概史 ……………………………………………………1 第二節 研究之問題、範圍與方法 …………………………8 一、 研究之問題 ………………………………………………8 二、 研究範圍、方法與論文結構 ………………………10 第二章 宋代禪宗的特色 ………………………………………15 一、 五家七宗之演進 ………………………………………16 二、 禪教結合……………………………………………………20 三、 禪淨合修……………………………………………………22 四、 士大夫好禪 ………………………………………………23 五、 文字禪盛行 ………………………………………………24 第三章 默照禪探源 ………………………………………………27 第一節 默照的意義 ………………………………………………27 第二節 默照禪的思想淵源 ……………………………………29 一、 弘忍的禪思想─《修心要論》……………………29 二、 慧能的禪思想─《六祖壇經》 ……………………33 三、 《參同契》與《寶鏡三昧》 ………………………36 (一) 《參同契》 …………………………………………36 (二) 《寶鏡三昧》………………………………………41 四、 曹洞五位思想 ……………………………………………44 第三節  真歇清了與默照禪……………………………………… 47 一、 生平 …………………………………………………………47 二、 著作 …………………………………………………………51 (一) 《劫外錄》 …………………………………………51 (二) 《一掌錄》 …………………………………………58 (三) 《信心銘拈古》……………………………………60 (四) 四種新資料 …………………………………………60 三、 真歇清了與「默照邪禪」 …………………………63 第四章 宏智正覺與默照禪 …………………………………71 第一節 宏智正覺的生平與著作 ……………………………71 一、 宏智正覺的生平…………………………………………71 (一) 出生 …………………………………………………72 (二) 出家受戒 ……………………………………………73 (三) 得法與弘化 ………………………………………76 (四) 示寂 …………………………………………………79 二、 宏智正覺的著作…………………………………………80 (一) 《宏智錄》版本 …………………………………80 (二) 《宏智錄》內容結構 …………………………83 第二節 默照禪思想的要旨 ……………………………………86 一、 本具佛性……………………………………………………86 二、 空劫前事……………………………………………………95 三、 本證自覺 …………………………………………………100 四、 非思量處 …………………………………………………106 五、 修證一如 …………………………………………………111 六、 至游禪………………………………………………………114 七、 宏智四借 …………………………………………………115 第三節 默照禪的修行方法 ……………………………………118 一、  默照坐禪 …………………………………………………118 二、  現成公案 …………………………………………………121 三、  默照悟境……………………………………………………126 第四節 宏智正覺的弟子…………………………………………130 第五章 看話禪釋義 ………………………………………………139 第一節 看話禪的語源與定義 …………………………………139 一、 看話的語源 ………………………………………………139 二、 看話的定義 ………………………………………………143 第二節 看話禪的成立……………………………………………144 第三節 看話禪與公案……………………………………………148 一、 公案的語源 ………………………………………………148 二、 公案的定義與目的 ……………………………………152 三、 看話禪與公案的關係…………………………………156 第六章 大慧宗杲與看話禪 …………………………………159 第一節 大慧宗杲的生平與著作 ……………………………159 一、 大慧宗杲的生平 ………………………………………160 (一) 出生 …………………………………………………160 (二) 出家受戒  …………………………………………161 (三) 遊方尋知識 ………………………………………163 (四) 得法與弘化 ………………………………………165 (五) 示寂 …………………………………………………168 二、 大慧宗杲的著作 ………………………………………169 (一) 三十卷本《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170 (二) 四卷本《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173 (三) 三卷本《正法眼藏》 …………………………175 (四)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176 第二節 大慧宗杲的看話禪 ……………………………………177 一、 大慧看話禪與《碧巖錄》 …………………………178 二、 大慧宗杲對默照禪的批評 …………………………179 三、 大慧宗杲禪學特色 ……………………………………191 第三節 看話禪思想的要旨 ……………………………………197 一、 始覺合於本覺……………………………………………197 二、 斷絕思量分別……………………………………………200 三、 大疑則大悟 ………………………………………………203 第四節 看話禪的修行方法 ……………………………………206 一、 參究無字公案……………………………………………206 二、 無字公案與看話禪修行 ……………………………208 三、 看話十種病痛 …………………………………………213 第五節 大慧宗杲的弟子 ………………………………………219 第七章 默照禪與看話禪比較 ……………………………227 第一節 禪學思想的比較 ………………………………………227 第二節 修行方法的比較 ………………………………………240 第三節 士大夫關係的比較  …………………………………250 第四節 默照禪與看話禪的異同 ……………………………256 一、 相異…………………………………………………………256 二、 相同…………………………………………………………259 第五節 默照禪與看話禪的開展 ……………………………261 一、 默照禪的開展 …………………………………………261 (一) 中國 …………………………………………………261 (二) 韓國 …………………………………………………268 (三) 日本 …………………………………………………271 二、 看話禪的開展 …………………………………………276 (一) 中國  ………………………………………………276 (二) 韓國  ………………………………………………282 (三) 日本  ………………………………………………287 第八章 結 論 …………………………………………………………289 附錄一 新校黑水城本《真歇清了禪師劫外錄》 ……………………………………………297 附錄二 直柔《長蘆覺和尚語錄序》…………………337 附錄三 開東井發願文……………………………………………338 附錄四 證道歌…………………………………………………………339 附錄五 宋敕撥賜官田永充常住 …………………………340 附錄六 敕免差借人船等 ………………………………………341

    編排體例:
    藏經部分依編纂或譯者時代先後排序,專著、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部分依出版年代排序;若一人多部著作時,則併一處,再依出版年代排序。
    引用藏經版本,如:
    《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1月修訂版。
    《卍續藏經》:簡稱《卍續》,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佛光大藏經.禪藏》:簡稱《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一、 古 籍

    1. 藏經、語錄集或文集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卷9。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卷9。
    後秦.僧肇:《肇論》,《大正》卷45。
    後秦.僧肇:《寶藏論》,《大正》卷45。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卷12。
    劉宋.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卷12。
    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譯:《十地論》,《大正》卷26。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卷32。
    陳.真諦譯:《俱舍論》,《大正》卷29。
    隋.灌頂:《涅槃經疏》,《大正》卷38。
    隋.僧璨:《信心銘》,《大正》卷48。
    唐.佛陀多羅譯:《圓覺經》,《大正》卷17。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首楞嚴經》,《大正》卷19。
    唐.弘忍:《修心要論》,《大正》卷48。
    唐.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大正》卷12。
    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卷48。
    唐.招慶寺靜、筠:《祖堂集》,《禪藏》
    唐.永嘉:《證道歌》,《大正》卷48。
    唐.希遷:《參洞契》,《大正》卷51。
    唐.裴休集:《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大正》卷48。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卍績》卷69。
    《臨濟義玄禪師巷語錄》,《卍續》卷69。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廣錄》,《大正》卷47。
    《雲門文偃禪師廣錄》,《大正》卷47。
    唐.洞山:《寶鏡三昧》,《大正》卷47。
    唐.淨覺集:《楞伽師資記》,《大正》卷85。
    宋.延壽集:《宗鏡錄》,《大正》卷48。
    宋.延壽:《萬善同歸集》,《卍續》卷63。
    宋.釋道原編著:《景德傳燈錄》,《大正》卷51。
    宋.王隨:《傳燈玉英集》(殘卷),《宋藏遺珍》卷3。
    宋.李遵勖編:《天聖廣燈錄》,《卍續》卷78。
    宋.惟白集:《建中靖國續燈錄》,《卍續》卷78。
    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禪藏》。
    宋.契嵩:《傳法正宗記》,《大正》卷51。
    宋.頤藏主集:《古尊宿語錄》,《卍續》卷68。
    宋.惠洪:《石門文字禪》,臺灣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5,第1116冊。
    宋.淨善重集:《禪林寶訓》,《大正》卷48。
    宋.重顯頌古、克勤評唱:《碧巖錄》,《大正》卷48。
    宋.志磬:《佛祖統記》,《大正》卷49。
    宋.智昭集:《人天眼目》,《大正》卷48。
    宋.曇秀輯:《人天寶鑑》,《卍續》卷87。
    宋.普濟、寶祐編:《五燈會元》,《卍續》卷80。
    宋.楚圓編:《汾陽無得禪師語錄》,《大正》卷47。
    宋.法演:《法演禪師語錄》,《大正》卷47。
    宋.慶預校勘:《丹霞子淳禪師語錄》,《卍續》卷71。
    宋.圓悟:《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心要》,《卍續》卷69。
    宋.圓悟:《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大正》卷47。
    宋.無門撰、普敬等錄:《無門慧開禪師語錄》,《卍續》卷69。
    宋.高峰撰、持正編、洪喬組編:《高峰原妙禪師語錄》,《卍續》卷70。
    宋.枯崖編:《枯崖和尚漫錄》,《卍續》卷87。
    宋.宗法、集成、宗榮等編:《宏智禪師廣錄》,《大正》卷48。
    宋.德初、義初等編:《真歇清了禪師語錄》,《卍續》卷71。
    宋.德初、義初等編:《真歇清了禪師語錄》,《俄藏黑水城文獻(3).漢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卷47。
    宋.宗杲:四卷本《大慧普覺禪師普說》,《禪學典籍叢刊》卷四,日本:臨川書店,2000年4月初版。
    宋.祖詠編:《大慧普覺禪師年譜》,《中華大藏經》第二輯第四冊。
    宋.祖詠編:五山版《大慧普覺禪師年譜》,《禪學典籍叢刊》卷四,日本:臨川書店,2000年4月初版。
    宋.道謙編:《大慧宗門武庫》,《大正》卷47。
    宋.宗紹編:《無門關》,《大正》卷48。
    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卍續》卷68。
    宋.了廣編:《自得慧暉禪師語錄》,《卍續》卷72。
    宋.文素、妙宗、唯敬等編:《天童如淨禪師語錄》,《卍續》卷72。
    宋.義遠編:《天童如淨禪師語錄》,《卍續》卷72。
    宋.正覺頌古、元.行秀評唱:《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大正》卷48。
    宋.正覺拈古、元.行秀評唱:《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庵錄》,《卍續》卷67。
    宋.法應集、元.普會續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卍續》卷65。
    宋.子昇、如祐錄:《禪門諸祖師偈頌》,《卍續》卷66。
    《雲外雲岫禪師語錄》,《卍續》卷72。
    日本.道元:《正法眼藏》,《大正》卷82。
    日本.道元:《永平廣錄》,《大正》卷82。
    明.大佑集:《淨土指歸集》,《卍續》卷61。
    明.明河:《補傳燈錄》,《大正》卷51。
    明.圓極:《續傳燈錄》,《大正》卷51。
    明.文琇集:《增集續傳燈錄》,《卍續》卷83。
    明.如惺:《大明高僧傳》,《大正》卷50。
    明.圓信、郭凝之編:《洞山良价禪師語錄》,《卍續》卷69。
    明.圓信、郭凝之編:《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卍續》卷69。
    明.圓信、郭凝之編:《法眼文益禪師語錄》,《卍續》卷69。
    明.通問編定、施沛彙集:《續燈存稿》,《卍續》卷84。
    明.祩宏:《禪關策進》,《大正》卷48。
    韓國.休靜撰:《禪家龜鑑》,《卍續》卷63。
    清.通容集:《五燈嚴統》,《卍續》卷80-81。
    清.元賢輯:《繼燈錄》,《卍續》卷86。
    清.聶先編集:《續指月錄》,《卍續》卷84。
    清.超永編輯:《五燈全書》,《卍續》卷81-82。
    清.燈來:《五家宗旨纂要》,《卍續》卷65。
    清.行策:《寶鏡三昧本義》,《卍續》卷63。

    2. 史傳

    梁.慧皎:《高僧傳》,《大正》卷50。
    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卷50。
    唐.淨覺集:《楞伽師資記》,《大正》卷85。
    唐.無住弟子:《歷代法寶記》,《大正》卷51。
    唐.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卍續》卷63。
    《曹溪大師別傳》,收錄於駒澤大學禪宗史研究會編《慧能研究》。
    唐.智炬:《寶林傳》,《宋藏遺珍》卷2。
    宋.贊寧:《宋高僧傳》,《大正》卷50。
    宋.契嵩編:《傳法正宗記》,《大正》卷51。
    宋.惠洪集:《林間錄》,《卍續》卷87。
    宋.惠洪:《禪林僧寶傳》,《卍續》卷79。
    宋.道謙編:《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卍續》卷83。
    宋.宗杲集並著語:《正法眼藏》,《卍續》卷67。
    宋.宗杲:三卷本《正法眼藏》,《禪學典籍叢刊》卷四,日本:臨川書店,2000年4月初版。
    宋.宗監集:《釋門正統》,《卍續》卷75。
    宋.紹曇記:《五家正宗贊》,《卍續》78。
    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卷49。
    元.智門:《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輯釋》,《禪學典籍叢刊》卷四,日本:臨川書店,2000年4月初版。
    元.覺岸編:《釋氏稽古略》,《大正》卷49。
    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大正》卷49。
    元.祩宏輯:《緇門崇行錄》,《卍續》卷87。
    明.如惺:《大明高僧傳》,《大正》卷50。
    明.朱時恩:《居士分燈錄》,《卍續》卷147。
    明.道忞編修、吳侗集:《禪燈世譜》,《卍續》卷86。
    明.幻輪:《釋氏稽古略續集》,《大正》卷49。
    明.明河:《補續高僧傳》,《卍續》卷77。
    清.自融撰、性磊補輯:《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卍續》卷79。
    清.明喜撰輯:《緇門世譜》,《卍續》卷86。
    清.彭紹升編:《居士傳》,《卍續》卷150。

    3. 目錄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卷55。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大正》卷49。
    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卷55。
    釋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七月初版。

    4. 其他

    唐.獨孤沛:《菩提達摩南宗是非論》,收錄於《神會和尚遺集》。
    唐.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卍續》卷63。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抄》,《卍續》卷9。
    五代.文益:《宗門十規論》,《卍續》卷63。
    高麗.知訥:《看話決疑論》,收錄於海印寺本《禪門攝要》。
    高麗.知訥:《法集別行錄節要》,日本:中文出版社。
    宋.樓錀:《攻媿集附拾遺》,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宋.朱子:《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明.大建較:《禪林寶訓音意》,《卍續》卷64。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9月,五版。
    清.翟灝:《通俗編》,台北:大化書局。
    民.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志.天童寺志》,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
    楊家駱主編:《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8版。
    《全唐文》:台北:大通書局,1979年7月4版。
    楊家駱主編:《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8版。
    羅願:《新安志》,收錄於《宋元地方志叢書》卷一,台北:大化書局,1980年。
    揚州阮元編錄:《兩浙金石志》,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卷14,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二、 工具書

    駒澤大學圖書館編:《禪籍目錄》,日本:佛書刊行會,1928年。
    望月《佛教大辭典》,日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73年1月8版。
    駒澤大學圖書館編:《禪籍目錄》,日本:佛書刊行會,1962年。
    鈴木哲雄編:《中國禪宗人名索引》,日本:中文出版社,。
    西谷啟治、柳田聖山編:《中國禪宗史系圖.禪籍解題》,日本:筑摩書房,1984年3月2版。
    駒澤大學禪學大辭典編纂所編:新版《禪學大辭典》,日本:大修館書店,1985年11月。
    山崎宏、笠原一男監修:《佛教史年表》,日本:法藏館,1994年11月6版。
    織田德能:織田《佛教大辭典》,日本:大藏出版社,1995年3月新訂8版。
    入矢義高監修、古賀英彥編著:《禪語辭典》,日本:思文閣出版,1999年9月5版。

    三、 近代之專著

    1. 中國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印順法師:《大乘記信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52年。
    《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八版。
    褚柏思:《中國禪宗史話》,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0年初版。
    《佛教的文化思想與藝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年。
    《禪宗學與禪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再版。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台北:黎明出版社,1978年12月再版。
    馬定波:《中國佛教心性說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7月再版。
    郭 朋:《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
    《中國佛教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再版。
    《中國佛教思想史(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
    陳援庵:《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初版。
    楊家駱主編、劉雅農總校:《朱子年譜》,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3月3版。
    黃寬重:《南宋史研究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初版。
    王治心編:《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台北:中華書局,1986年六版。
    何國銓:《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版。
    林天蔚:《宋代史事質疑》,台北:商務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
    冉雲華:《宗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初版。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初版。
    周中一:《禪話》,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4版。
    曾錦坤:《儒佛異同與儒佛交涉》,台北:谷風出版社,1990年初版。
    鄧克銘:《大慧宗杲之禪法》,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初版。
    《法眼文益禪師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六月再版。
    《張九成思想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初版。
    《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洪修平、孫亦平:《如來禪》,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的考證》(原《新訂中國禪宗史の研究》,日本:誠信書房,1963年),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熊 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再版。
    柳田聖山著、吳汝均譯:《中國禪思想史》(原《無の探求》中譯第一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日文7版,1992年中譯再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7版。
    黃寬重:《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10月初版。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中.下)》,台北:天華出版社,1993年再版。
    吳汝均:《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2月初版。
    楊惠南:《惠能》,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年初版。
    《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初版。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初版。
    顧吉辰:《宋代佛教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顧偉康:《禪宗六變》,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年初版。
    忽滑谷快夫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原《禪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25年日文出版,1994年中譯初版。
    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九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
    龔 雋:《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吳經熊著、吳怡譯:《禪學的黃金時代》,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初版。
    開 濟:《華嚴禪─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初版。
    隋唐佛教學術討論會編:《隋唐佛教研究論文集》,陝西:三秦出版社1996年3月再版。
    楊曾文:《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再版。
    《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
    楊曾文、源了圓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年初版。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初版。
    陳光天編著:《曹源一滴水─介紹禪宗》,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3版。
    王志躍:《分燈禪》,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梁曉紅:《日本禪》,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董 群:《祖師禪》,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初版。
    吳立民主編:《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初版。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顏尚文:《隋唐佛教宗派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11月再版。
    屈大成:《中國佛教思想中的頓漸觀念》,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宗派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高雄:佛光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

    2. 韓國

    金東華:《禪宗思想史》,韓國:寶蓮閣,1985年7月初版。
    真覺國師編著:《禪門拈頌》,韓國:佛書普及社,1991年10月再版。
    佛教史學會編:《高麗初期佛教史論》,韓國:民族社,1992年11月3版。
    韓國史學會編:《韓國佛教禪門의形成史研究》,韓國:民族社,1992年11月初版。
    黃壽永編著:《韓國金石遺文》,韓國:一志社,1994年1月5版。
    蔡尚植:《高麗後期佛教史研究》,韓國:一潮閣,1996年1月再版。
    韓國歷史研究會編:譯註《羅末麗初金石文(上.下)》,韓國:慧眼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許興植:《高麗佛教史研究》,韓國:一潮閣,1997年1月再版。
    印鏡:《蒙山德異와高麗後期禪思想研究》,韓國:佛日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3. 日本

    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37年3版。
    《第三禪宗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37年3版。
    市川白弦:《大慧》,東京:弘文堂書房,1941年8月初版。
    鈴木大拙:《臨濟の基本思想》,東京:春秋社,1961年。
    《鈴木大拙全集第二卷─禪思想史研究第二》,東京:岩波書店,1982年1月再版。
    《鈴木大拙全集第十六卷─禪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2年1月再版。
    《禪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7年。
    西谷啟治:《講座禪第一卷─禪の立場、第二卷─禪の實踐、第三卷─禪の歷史、第六卷─禪の古典》,東京:筑摩書房,1968年。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東京:春秋社,1968年。
    《宗密教學の思想史的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年。
    《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78年10月初版。
    忽滑谷快天:《朝鮮禪教史》,東京:名著刊行會,1969年10月初版。
    柳田聖山:《禪の語錄1─達摩の語錄(二入四行論)、2─初期の禪史Ⅰ、3─初期の禪史Ⅱ、6─頓悟要門》,東京:筑摩書房,1970年。
    《六祖壇經諸本集成》,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年。
    《語錄の歷史》,京都:東方學執第57冊,1986年。
    《柳田聖山集第一卷─禪佛教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99年11月初版。
    《柳田聖山集第六卷─初期禪宗史書の研究》,京都:法藏館,2000年1月初版。
    《柳田聖山集第二卷─禪文獻の研究(上)》,京都:法藏館,2001年10月初版。
    朝鮮總督府編:《朝鮮金石總覽(上.下)》,東京:國書刊行會,1971年11月。
    葛城末治:《朝鮮金石攷》,東京:國書刊行會,1974年5月。
    平井俊榮:《中國般若思想史研究─吉藏と三論學派》,東京:春秋社,1976年3月初版。
    駒澤大學禪宗史研究會編:《慧能研究─慧能の傳記資料に關ついて基礎的研究》,東京:大修館書店,1979年。
    鈴木泰山:《禪宗の地方發展》,東京:吉川弘文館,1983年3月再版。
    田中良昭:《敦煌禪宗文獻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年。
    桵井秀雄監修、石井修道編輯:禪籍善本古注集成《宏智錄(上.中.下)》,東京:名著普及會,1984年5月初版。
    鈴木哲雄:《唐五代の禪宗─湖南江西篇》,東京:大東出版社,1985年。
    《唐五代禪宗史》,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86年。
    入矢義高:《馬祖の語錄》,京都: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1985年。
    石井修道:《宋代禪宗史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87年初版。
    《道元禪の成立史的研究》,東京:大藏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椎名宏雄:《宋元版禪籍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禪文化研究所編集部編:《大慧普覺禪師書拷栳珠》,京都: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1997年3月初版。

    四、 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

    1. 中國

    吳汝鈞:〈南宗禪簡史〉,《佛光學報》,3期,1978年8月。
    楊白衣:〈看話禪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4期,1980年10月。
    蔡仁厚:〈禪宗話頭證會舉隅〉,《鵝湖》,7卷5期,1981年11月。
    高柏園:〈試析論禪宗話頭之義理結構及其發展〉,《中國文化月刊》,61期,1984年。
    蔣義斌:〈朱熹排佛與參究中和的經過〉,《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1987年。
    〈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疑與信〉,《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1991年。
    高本漢:〈剖析禪宗話題之義理結構與發展〉,《中國佛教》,4期,1988年。
    魏道儒:〈宋代禪學的主流─宗杲的看話禪體系〉,《中國主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2期。
    〈宋代禪宗的文字禪〉,《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1期。
    〈禪宗看話禪的興起與發展〉,《中國文化》,6期,1992年。
    艾德金著、徐進夫譯:〈「無」字公案的督參─「無門關」第一則的提唱〉,《十方》,9卷5期,1991年2月。
    方 興:〈看話禪及其它〉,《閩南佛學院學報》,6號,1991年。
    傅偉勳:〈禪道與中國文化〉,《禪學研究》,第1輯,1992年。
    潘桂明:〈論大慧宗杲〉,《禪學研究》,第1輯,1992年。
    呂有祥:〈禪門公案剖析〉,《禪學研究》,第1輯,1992年。
    賴永海:〈從祖師禪到看話禪〉,《中國文化》,6期,1992年。
    蔡惠明:〈看話禪與默照禪〉,《十方》,11卷9期,1993年6月。
    陽 力:〈漫談看話禪與默照禪〉,《內明》,262期,1994年1月。
    蕭 玫:《臨濟義玄禪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6年6月。
    鄭真熙:《馬祖道一及其禪學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7年5月。
    麻天祥:〈宋代禪宗史的新視向─惠洪與文字禪〉,199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年初版。
    李作勛:〈論朱熹的排佛思想〉,《禪學研究》,第3輯,1998年。
    楊維中:〈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禪─論文字禪的起因〉,《禪學研究》,第3輯,1998年。
    林義正:〈儒理與禪法的合流─以大慧宗杲思想為中心的考察〉,《佛教研究中心學報》,4期,1999年。
    黃青萍:《宏智正覺禪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6月。
    黃連忠:《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6月。
    吉廣輿:〈禪宗公案雅俗兩端轉〉,《禪學研究》,第4輯,2000年。
    伍先林:〈正學的默照禪思想〉,《佛學研究》,9期,2000年。
    法 緣:〈略述曹洞宗之五位說〉,《閩南佛學院學報》,24期,2000年。

    2. 韓國

    蔡楨洙:〈大慧宗杲의思想研究〉,《東亞論叢》,13號,1976年。
    許興植:〈高麗中期禪宗의復與과看話禪의展開〉,《奎章閣》,6,1982年。
    高翊晉:〈普照禪脈의淨土思想受容〉,《佛教學報》23輯,1986年。
    崔成烈:〈看話十種禪病의體系分析〉,《佛教學報》28號,1991年。
    權寄悰:〈慧諶의看話禪思想研究〉,《普照思想》7集,1994年。
    尹永海撰:《朱子의佛教批判研究》,西江大學校宗教學科博士學位論文,1997年1月。
    崔玄覺:〈韓國의話頭의淵源〉,《佛教學報》35集,1998年。
    서윤길:〈高麗臨濟宗法의受容과展開〉,《普照思想》8集,1995年。
    길희성:〈지눌선사상의구조─지눌의사상과현대적의미〉,《한국정신문화연구원》,1996年。
    金鎬貴:〈大慧의默照禪批判에대하여〉,《普照思想》13集,1999年。

    3. 日本

    榑林皓堂:〈雪竇頌古と宏智頌古─宏智頌古製作の意義〉,《日本佛教學會年報》,22號,1956年。
    石井修道:〈大慧宗杲とその弟子たち(一-九)〉,《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2號、19-2號、20-2號、21-2號、22-1號、23-1號、24-2號、25-1號、26-2號,1961年-1968年。
    〈宏智廣錄考〉,《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30號,1972年。
    〈攻媿集にみられる禪宗資料─投子義青の法系を中心として〉,《東方學報》,39號,1972年。
    〈宏智錄の歷史的性格(上)─宏智頌古拈古を中心として〉,《宗學研究》,14號,1972年。
    〈宏智錄の歷史的性格(中)─道元和尚廣錄の引用をめぐって〉,《宗學研究》,15號,1973年。
    〈大慧語錄の基礎的研究(上.中.下)〉,《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31-33號,1973-1975年。
    〈宋代禪宗史より見たる道元禪の位置〉,《南都佛教》,39號,1977年。
    〈宏智錄の歷史的性格(下)─心塵脫落をめぐって〉,《宗學研究》,20號,1978年。
    〈慧照慶預と真歇清了と宏智正覺と〉,《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36號,1978年。
    〈駒澤大學圖書館所藏の俊昶手澤の《宏智廣錄》について〉,《宗學研究》,21號,1979年。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の研究(上.中.下)〉,《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37號.38號.40號,1979年.1980年.1982年。
    〈中國の五山十剎制度の基礎的研究(一-四)〉,《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13-16號,1982-1985年。
    〈秋月龍の本證妙修說への批判〉,《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47號,1989年。
    〈大慧宗杲の看話禪と「磨塼作鏡」の話〉,《駒澤大學禪研究所年報》,9號,1998年。
    鎌田茂雄:〈道生の頓悟思想とその展開〉,《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20號,1962年。
    柳田聖山:〈看話禪における信と疑の問題〉,《日本佛學會年報》,28號1963年。
    〈看話と默照〉,《花園大學紀要》,6號,1975年。
    〈佛教と朱子の周邊〉,《禪文化研究所紀要》,8號,1976年。
    〈雪竇頌古の世界〉,《禪文化研究所紀要》,10號,1978年。

    武田 忠:〈大慧の默照禪批判と曹洞宗〉,《東北福祉大學論叢》,第6卷,1966年。
    關口真大:〈公案禪と默照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6-2號,1968年。
    石附勝龍:〈默照禪五位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1號,1968年。
    原田弘道:〈公案禪の成立について─公案禪の成立發展と日本禪〉,《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30號,1972年。
    小川弘道:〈大慧、宏智にみられる如來藏、佛性〉,《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30號,1972年。
    田中良昭:〈敦煌禪宗資料分類目錄〉,《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22號,1974年。
    平田祖英:〈公案參禪〉,《禪文化》,73號,1974年。
    黑丸寬之:〈道元禪師と宏智廣錄(一-三)〉,《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7-9號,1976-1978年。
    石川力山:〈《義雲錄》における《宏智錄》引用の意義〉,《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35號,1977年。
    〈靈竺淨慈自得禪師錄抄の研究─洞山抄物(語錄抄)研究序說〉,《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28號,1997年。
    中川 孝:〈《修心要論》とその著者に就いて〉,《禪文化研究所紀要》,10號,1978年。
    藥師寺普:〈竺道生の頓悟說について〉,《禪學研究》,62號,1984年。
    吉田道興:〈天童寺世代考(一-十一)〉,《禪研究所紀要》,12號.14號.17號.18、19合併號.21-26號.28號,1984年.1985年.1989年.1990年.1992-1997年.1999年。
    佐滕秀孝:〈南宋末曹洞禪僧列傳(上)〉,《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22號,1991年。
    〈南宋末曹洞禪僧列傳(下)〉,《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50號,1992年。
    〈自得慧暉の活動とその禪風─曹洞宗宏智派の源流として(上.下)〉,《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25-26號,1994-1995年。
    椎名宏雄:〈真歇清了撰述の新出資料四種〉,《宗學研究》,36號,1994年。
    何燕生:〈天童如淨禪師續語錄考〉,《駒澤大學禪研究所年報》,7號,1996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