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沛騏 Liu Peichi |
---|---|
論文名稱: |
現代漢語動名兼類和名物化用法之探討 Zero Conversion and Nominalization in Mandarin |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兼類 、名物化 、動名兼類詞 、名詞化 、華語教學 、轉類 |
英文關鍵詞: | zero conversion, nominalization, deverbal noun, derived noun, teach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convers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35 下載:8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現代漢語動名兼類和名物化用法,以Chomsky (1970)分析英語的動名詞組 (gerundive nominal)和衍生名詞組 (derived nominal)的分析為架構,從深層結構探討現代漢語名物化用法,從詞彙層面探討兼類。根據本論文的分析,兼類是從基底詞彙產生,可以受名量詞修飾和並列關係作為判斷依據,名物化是從深層結構的句子演變而來,以句子謂語替代整個句子所表達的語義,現代漢語名物化的主結構是 N的[S]NP。有上可知,兼類是詞彙層面的問題,名物化是結構層面的問題。
由於漢語是非型態語言,兼類和名物化用法容易相互干擾,造成區辨上的困難。本論文也整理出動名兼類詞和名物化用法,並提出現代漢語名物化程度的假設量表,假定從動詞轉類到名詞的過程為:動詞--> N的[S]NP--> N的V -->「對」介詞組 -->動名兼類 -->名詞。
對華語教學而言,名物化用法的教學重要性大於兼類。名物化以書面用法為主,而且使用普遍,若納入華語教學中,有助提升中高程度以上之外國學生的華語能力。
中文部分
王弘宇. 2001.〈教材中詞類標注的針對性原則〉. 於《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5期. 69-73。
王俊毅. 2001.〈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分類考察〉. 於《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5期. 17-23。
尹世超. 2002.〈動詞直接做定語與名詞中心語的類〉. 於《語文研究》. 第2期. 1-7。
朱德熙. 1982.〈3.3兼類,5.5名動詞〉. 於《語法講義》. 38-39, 60-61. 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 1980.《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 1983.《現代漢語八百詞》. 香港:商務印書館。
呂淑湘. 1989.〈漢語詞法分析問題〉. 於《呂叔湘自選集》. 93-180.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 1947.《中國文法要略上下集》. 1977. 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
肖建安. 王志軍. 2001.〈名物化結構的功能及變體特徵〉. 於《外語與外語教學》. 第6期. 9-11。
邵敬敏. 1990.《漢語語法學史稿》.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領順. 2000.〈英漢名—動轉類詞對比研究〉. 於《外語教學與研究》. 第32卷第5期. 340-344。
俞志強. 2001.〈古漢語教學中名物化的英譯問題〉. 於《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5期. 63-67。
胡裕樹. 1992.〈詞的分類〉. 於《現代漢語》. 326-341.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胡裕樹. 范曉. 1994.〈動詞形容詞的“名物化”和“名詞化” 〉. 於《中國語文》. 第2期. 81-85。
胡明揚主編. 1996.《詞類問題考察》.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學
院。
胡明揚. 2000.〈關於”名物化”問題〉. 於《廣州華苑學術版.華語教學與研究》. 第1期. 29-35. 廣州:暨南大學。
胡明揚. 1996.〈兼類問題〉. 於《詞類問題考察》. 215-257.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學院。
胡明揚. 1996.〈現代漢語詞類問題考察〉. 於《詞類問題考察》. 1-21.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胡明揚. 1996.〈動名兼類的計量考察〉. 於《詞類問題考察》. 258-285.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施春宏. 2001.〈名詞的描述性語義特徵與副名組合的可能性〉.於《中國語文》. 第3期. 212-224。
高云莉. 方琰. 2001.〈淺談漢語賓語的語義類別問題〉. 於 《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6期. 62-65。
陸儉明. 1994.〈關於詞的兼類問題〉. 於《中國語文》. 第1
期. 28-34。
黃宣範. 1983.(中譯本)《漢語語法》. Li &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台北:文鶴。
黃宣範. 1983.《語言哲學 : 意義與指涉理論的研究》. 台北:文鶴。
黃苕冠. 2000.《現代漢語徒手動作動詞<打>字的語意、語法探析》. 碩士論文.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郭永松. 2000.《從認知觀點檢視現代漢語名動化與動名化的限制與路徑》. 碩士論文.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許斐絢. 1999.《台灣當代國語新詞探微》. 碩士論文.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湯廷池. 1977. 《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第一集移位變形》.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 1988. 《漢語詞法句法論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 1978.〈國語、英語、日語句法的對比研究:存在句、準分裂句與關係子句〉. 於 《國語語法研究論集》. 240.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溫鎖林, 劉開瑛. 1998.〈漢語名、動、形兼類詞的兩種鑑別方法〉. 於《語文研究》. 第1期. 29-33。
楊育芳. 1999.《從內部時間結構看漢語的動詞》. 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趙元任. 1968. 《中國話的文法》. 丁邦新譯本. 1991. 香港:學生書局。
鄒溱. 2001.〈漢英詞兼類比較〉,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JCLTA), Vol 36:3, pp. 11-24.
鄧守信. 1984. (中譯本)《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 台北:學生書局。
劉月華等. 1983.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繁體字版. 1996. 台北:師大書苑。
蔣雅文. 2000.《漢語詞彙裡的基本層次效應》. 碩士論文.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韓玉國,2001,〈現代漢語形容詞的句法功能及再分類〉,《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47-54。
譚景春,2001,〈從臨時量詞看詞類的轉變與詞性標注〉,《中國語文》,第4期,291-301。
(排序依照作者姓氏之筆畫)
英文部分
Chomsky, Noam. 1970. 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 In Readings in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184-221. Jacobs and Rosenbaum, Waltham, MA: Ginn.
Cook, V.J. 1988.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UK: Basil Blackwell Ltd.
Grundy, Peter. 2000. Doing Pragmatics. London: Arnold.
Givón, T. 1993. English Grammar: A Function-based Introductio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Kubler, Cornelius C. 1985. A S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ar in Modern written Chinese. 《白話文歐化語法之研究》. Taipei: Student Book.
Maynard, Senko K. 1997. Shifting Contexts: The Sociolinguistic Significance of Nominalization in Japanese Television News. Language in Society. 26(3):381-99. Boulder, CO.
Maynard, Senko K. 1996. Contrastive Rhethoric: A Case of Nominalization in Japanese and English Discourse. Language Sciences. 18(3-4):933-46. Oxford, England.
O’Grady, Dobrovlosky. 1996. Contemporary Linguistic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Canada: Copp Clark Ltd.
Paris, Marie-claude. 1979. Nominal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The Morpheme ‘DE’ and the ‘Shi’…’De’ Construction. Paris: Universite Paris VII, Department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 J. Svarvik.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Saeed, John I. 1997. Semantics. Great Britain: Blackwell
Publishers.
Tai, James. 1986. Nominal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By Marie-claude Paris. Universite Paris VII, 1979. 168pp: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JCLTA), Vol. 21:1, pp. 79-83.
Teng, Shou-hsin. 1974. Verb Classifica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Extension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JCLTA). Vol.9:2, pp. 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