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祐寧
Tu, Yu-Ning
論文名稱: 清朝科舉考試與旗人的政治參與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and the Way to Governmental Officials of the Bannermen in the Ch'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葉高樹
Yeh, Kao-Shu
口試委員: 林士鉉
LIN, Shih-Hsuan
邱麗娟
Chiu, Li-Chuan
莊吉發
Chuang, Chi-Fa
張秀蓉
Chang, Hsiu-Jung
葉高樹
Yeh, Kao-Shu
口試日期: 2021/08/02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清朝科舉旗人鄉試會試入仕管道
英文關鍵詞: Ch'ing dynasty,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bannermen, provincial examination,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the way to governmental officials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44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6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所有征服王朝中,清朝是唯一以科舉為國家取才主要管道的政權,更讓統治民族――旗人,以科目為重要的入仕途徑,然而,旗人以國語騎射為根本,與以儒學為主的科舉考試互相牴觸,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旗人科舉制度的施行與運用勢必與漢人相異。因此,清廷一方面在旗人科舉制度中設置馬步箭考試的門檻,另一方面維持既有的旗人任官管道。旗人可將科舉與其他入仕管道交相運用,拓展參與政治的機會;朝廷則能同時獲得文、武人才,而與漢人政權專以功名為尚的任官制度迥異。故清朝旗人科舉制度雖源自於漢制,卻深具滿洲特色。

    Among all the dynasties of conquests, the Ch’ing dynasty was the only regime that took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as mainly channel to select governmental officials. Moreover, the bannermen were allowed involved with examination. However, the foundation of bannermen was Manchu language and the skills of equitation and archery, which conflicted with the Confucian-based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To strike a balance,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of bannermen must be differ from Han people’s. Thus, the Ch’ing government required the bannermen to pass archery test before entering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Furthermore, they kept the original way to governmental officials. Therefore, the bannermen had multiple ways to governmental officials and the government could both obtain literary and military talents. This system was originated from Han culture, but it had more Manchu characteristic.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旗人應試制度的變化 17 第一節 旗人考試辦法的建立 17 第二節 旗人應試規定的調整 32 第三章 科場競爭與旗人家族 49 第一節 旗人應科舉的取中率 49 第二節 旗人家族與科舉考試 62 第四章 旗人舉人的仕途發展 79 第一節 旗人應鄉試的地域性 79 第二節 旗人舉人的遷轉經歷 91 第五章 旗人進士的仕宦活動 105 第一節 進士除授的旗民差異 105 第二節 旗人進士與文武兼資 115 第六章 結論 129 附錄 133 徵引書目 147

    一、 檔案資料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整理,《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滿文老檔》,東京:東洋文庫,1955-1963。
    東洋文庫、清朝滿洲語檔案史料の総合的研究チーム譯註,《內国史院檔.天聰八年.本文》,東京:東洋文庫,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河內良弘譯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註──崇德二、三年分》,京都:松香堂書店,2010。
    季永海、劉景憲譯編,《崇德三年滿文檔案譯編》,瀋陽:遼瀋書社,1988。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大清國史人物列傳及史館檔傳包傳稿目錄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攝製,《軍機處錄副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6-1989。
    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庫勒納等奉敕撰,《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三代進士履歷》,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清.徐日晅、田軒來主考,《順天鄉試錄康熙甲午科》,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初編審八旗男丁滿文檔案選譯〉,《歷史檔案》,1988:4,北京,1988.11,頁10-1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8。
    《順天鄉試同年齒錄(乾隆甲寅恩科)》,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會試齒錄(嘉慶元年)》,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咸豐九年己未科會試齒錄》,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線裝書。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光緒二年丙子恩科會試同年齒錄》,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線裝書。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會試齒錄》,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線裝書。
    《(光緒辛丑壬寅恩正併科)會試同年齒錄》,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線裝書。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民國.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1977。
    《中國科舉文獻叢錄.中國科舉錄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
    《中國科舉文獻叢錄.中國科舉錄續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
    《進士三代履歷便覽》,收入《國立公文書館所藏書目(28)》,東京:國立公文書館,201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攝製,《內閣進士登科錄》,收入《清代譜牒檔案(B字號).縮影資料》,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198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攝製,《內閣鄉試題名錄》,收入《清代譜牒檔案(B字號).縮影資料》,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198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攝製,《內閣會試題名錄》,收入《清代譜牒檔案(B字號).縮影資料》,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1983。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
    Columbia University rare & special genealogies, New York: C.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

    二、 官書典籍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鄂爾泰等修,《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伊桑阿等纂修,《大清會典(康熙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72-73輯,第711-730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
    清.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77-79輯,第761-790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
    清.鄂爾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清.馬齊等修,《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鄂爾泰等修,《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允祹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0-6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素爾納等撰,《欽定學政全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傅恒等奉敕撰,《御製增訂清文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2-2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鐵保等奉敕撰,《欽定八旗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4-6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欽定宗人府則例》,乾隆五十七年纂修,嘉慶七年八月抄送,收入《清代各部院則例》,冊10,香港:蝠池書院,2004。
    清.法式善,《清祕述聞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法式善,《槐廳載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2輯,第315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70輯,第641-700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
    清.慶桂等修,《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恭阿拉等纂,《欽定學政全書(嘉慶朝)》,《清代各部院則例》,冊16,香港:蝠池書院,2004。
    《六部成語》,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清.曹振鏞等修,《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錢儀吉,《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昭槤撰,《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特登額等纂,《欽定禮部則例(道光朝)》,收入《清代各部院則例》,冊20,香港:蝠池書院,2004。
    清.杜受田等修、英匯等纂,《欽定科場條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29-8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文慶等修,《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承啟等纂,《欽定戶部則例(同治朝)》,收入《清代各部院則例》,冊39,香港:蝠池書院,2004。
    清.蔣啟勳、趙佑宸修,汪士鐸等纂,《同治續纂江寧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清.李玉宣等修,衷興鍵等纂,莊劍校點,《同治重修成都縣志》,收入《成都舊志叢書(12).成都舊志.通志類》,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
    清.福格,《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臺北:明文書局,1985,冊127-191。
    清.寶鋆等奉敕修,《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春光纂,馬協弟點校,《京口八旗志》,收入《清代八旗駐防志叢書》,瀋陽:遼寧大學,1994。
    清.希元等纂修,《荊州駐防八旗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長善等修,清.劉彥明纂,《駐粵八旗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59-8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崑岡等修,《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98-8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禮部纂輯,《欽定科場條例》,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48輯,第471-481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
    清.瑞聯編,《宗室貢舉備考》,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9輯,第381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張大昌輯,《杭州八旗駐防營志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禮部纂輯,《續增科場條例》,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49輯,第481-486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
    清.貽榖纂,《綏遠旗志》,收入《清代八旗駐防志叢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清.世續等奉敕修,《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張曜、楊士驤等修,孫葆田纂,《山東通志》,收入《山東文獻集成》,第一輯,冊24,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愛仁纂修,《重修京口八旗志》,收入董光和、齊希編,《中國稀見地方史料集成》,冊18,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愛新覺羅宗譜》,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漢文版)》,第42-51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陳衍、沈瑜慶纂修,福建省教育廳續修,《福建通志》,福州:福建通志局,1938。
    民國.張仲炘、楊承禧等撰,《湖北通志》,收入《中國省志彙編之五》,臺北:華文書局,1967。
    民國.吳廷錫纂,《續修陝西通志稿》,收入《中國省志彙編(十五).陝西通志續通志(二十)》,臺北:華文書局,1969。

    三、 專書著作
    卜永堅、李林主編,《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5。
    王秀芹,《清代京旗科舉制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3。
    王億超,《清代滿官仕進與遷轉路徑分析――以滿漢內閣大學士群體為樣本》,北京: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5。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江慶柏編著,《清朝進士題名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何炳棣著,徐泓譯,《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
    吳健,《駐防旗人科舉考試的若干問題研究――以《清代硃卷集成》為中心》,武漢: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7。
    宋夏,《乾隆朝漢軍旗官員群體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4。
    李世愉、胡平,《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李潤強,《清代進士群體與學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周遠廉,《順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遼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
    邸永君,《清代滿蒙翰林群體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科瓦利琴科主編,聞一、蕭吟譯,《計量歷史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美.安熙龍(Robert B. Oxnam)著,陳晨譯,《馬上治天下:鰲拜輔政時期的滿人政治:1661-166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美.拉鐵摩爾著,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馬鏞,《清代鄉會試同年齒錄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張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張振國,《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10。
    張晉藩、郭成康,《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馮爾康,《雍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
    黃麗君,《化家為國:清代中期內務府的官僚體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路康樂(Edward J.M.Rhpads)著,王琴、劉潤堂譯,《滿與漢――清末民族的族群關係與政治權力(1861-19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職研究》,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雷炳炎,《清代社會八旗貴族世家勢力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趙然,《康雍乾時期八旗滿洲進士述論》,瀋陽:遼寧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3。
    齊如山,《中國的科名》,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
    劉丹楓,《清代武進士仕途研究》,瀋陽:遼寧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
    劉世珣,《清中期以後的旗務政策(1780-191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滕紹箴,《清代八旗子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
    潘洪綱,《清代八旗駐防族群的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蔡松穎,《皇太極時期的漢官(1627-164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鄭若玲,《科舉、高考與社會之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蕭宗志,《候補文官群體與晚清政治》,成都:巴蜀書社,2007。
    蕭啟慶,《元代進士輯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
    賴惠敏,《天潢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賴惠敏,《清代的皇權與世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鍾毓龍,《科場回憶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韓曉潔,《清代滿人入仕途徑與清代政治研究》,瀋陽: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羅威廉(William T. Rowe)著,李仁淵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關文發,《嘉慶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杉山清彥,《大清帝国の形成と八旗制》,名古屋市:名古屋大學出版会,2015。
    村上信明,《清朝的蒙古旗人》,東京:風響社,2007。
    宮崎市定,《科挙――中国の試験地獄》,東京:中央公論社,1980。
    宮崎市定,《科挙史》,東京:平凡社,1987。
    Esherick, Joseph and Rankin Mary Backus.”Introduction,” Chinese Local Elite and the Pattern of Dominance, 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四、 期刊論文
    William O. Aydelotte著,康綠島譯,〈量化在歷史上的應用及其限制〉,《食貨月刊》,2:6,臺北,1972.09,頁34-47。
    王立剛,〈清代童試錄取率研究〉,《科舉學論叢》,2013:3(北京,2013.07,頁67-76。
    王凱旋,〈清代”國語騎射”與八旗科舉〉,《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6,瀋陽,2018.11,頁185-192。
    王凱旋,〈清代武舉與八旗科舉〉,《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6:6,瀋陽,2013.11,頁913-917。
    王凱旋,〈試論清代八旗的宗室教育與考試〉,《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6,瀋陽,2011.11,頁130-133。
    王德昭,〈明清制度的遞嬗〉,收入氏著,《清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頁17-54。
    王德昭,〈清代的科舉入仕與政府〉,收入氏著,《清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頁55-84。
    王鍾翰,〈清國史館與清史列傳〉,收入氏著,《王鍾翰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頁468-490。
    王鍾翰,〈清朝前期滿族社會的變遷及其史料〉,收入氏著,《王鍾翰清史論集》,冊1,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622-644。
    古偉瀛,〈史學量化及其應用於中國史料的一些考察〉,《食貨月刊》,10:1、2,臺北,1980.05,頁43-56。
    多洛肯、路鳳華,〈清朝駐防八旗科考的歷史考察〉,《科舉學論叢》,2018:1,上海,2018.05,頁39-48。
    多洛肯、路鳳華,〈清代八旗科舉考試歷史敘略〉,《科舉學論叢》,2019:1,上海,2019.05,頁50-80。
    吳吉遠,〈清代宗室科舉制度芻議〉,《史學月刊》,1995:5,開封,1995.09,頁39-44。
    吳建華,〈清代庶吉士群體簡析〉,《社會科學輯刊》,1994:4,瀋陽,1994.07,頁107-115。
    李弘祺,〈公正、平等與開放――略談考試制度與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收入氏著,《宋代教育散論》,臺北:東昇出版公司,1980,頁23-34。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臺大歷史學報》,32,臺北,2003.12,頁237-267。
    李治亭,〈清代基層官員銓選制考察――以《清史稿.循吏傳》為例〉,《社會科學戰線》,2008:3,長春,2008.03,頁232-240。
    李潤強,〈清代進士職官遷轉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3:2,蘭州,2006.03,頁60-67。
    杜家驥,〈清代八旗制度中的值年旗〉,《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1:11,天津,2011.11,頁3-11+20。
    沈一民,〈清初的筆帖式〉,《歷史檔案》,2006:1,北京,2006.02,頁58-61+71。
    沈一民,〈清入關前漢軍舉人群體考述〉,《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32:3,西安,2016.03,頁77-80。
    周遠廉,〈八旗制度和「八旗生計」〉,收入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第七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頁23-71。
    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0,臺北,1992.06,頁43-73。
    邸永君,〈清代的拔貢〉,《清史研究》,1997:1,北京,1997.03,頁97-102。
    胡雪豔,〈清代前期科舉制度上的滿漢文化衝突〉,《呼倫貝爾學院學報》,17:4,呼和浩特,2009.08,頁9-12。
    徐宏,〈論清代八旗科舉世家――嵩申家族〉,《鞍山師範學院學報》,4,瀋陽,2002.04,頁56-58。
    馬許(Rebert Marsh)著,古偉瀛譯,〈中國社會的政治組織與昇遷〉,《食貨月刊》,5:1,臺北,1975.04,頁23-32。
    馬鏞,〈清代的舉人大挑制度〉,《歷史檔案》,2011:1,北京,2011.02,頁66-70+75。
    馬鏞,〈清代科舉的官卷制度〉,《歷史檔案》,2012:3,北京,2012.08,頁79-85。
    張杰,〈清代科舉制度對滿族文化發展的多元影響〉,《學習與探索》,2004:4,哈爾濱,2004.04,頁129-133。
    張振國、王月,〈再論清代的舉人大挑制度〉,《歷史檔案》,2012:2,北京,2012.05,頁70-76。
    張森,〈清代順天鄉試舉人的家庭出身研究〉,《教育與考試》,2014:4,福州,2014.04,頁38-47。
    張瑞德,〈測量傳統中國社會流動問題方法的檢討〉,《食貨月刊》,5:9,臺北,1975.12,頁32-37。
    張瑞龍,〈中央與地方:捐輸廣額與晚清鄉試中額研究〉,《近代史研究》,2018:1,北京,2018.01,頁92-111。
    章廣,〈《清代八旗科舉述要》商榷〉,《科舉學論叢》,2017:2,上海,2017.09,頁165-172。
    章廣,〈功名的”代價”:八旗科舉與滿洲舊俗的轉變論析〉,《滿族研究》,2018:4,瀋陽,2018.12,頁52-60。
    章廣、王日根,〈清代八旗科舉制度述略〉,收入劉海峰、鄭若玲主編,《科舉學的系統化與國際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頁542-560。
    細谷良夫,〈清代八旗制度的演變〉,《故宮文獻》,3:3,臺北,1972.06,頁37-60。
    莊吉發,〈清高宗敕譯《四書》的探討〉,收入氏著,《清史論集(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61-76。
    莊吉發,〈傳統與創新――清朝國史館暨民初清史館纂修列傳體例初探〉,收入氏著,《清史論集(十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頁7-80。
    郭松義,〈清宗室的等級結構及經濟地位〉,收入美.李中清主編,郭松義主編,《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頁116-133。
    陳文石,〈清代的筆帖式〉,收入氏著,《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599-621。
    陳文石,〈清代的侍衛〉,收入氏著,《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623-649。
    陳文石,〈清代滿人政治參與〉,收入氏著,《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651-754。
    陳文石,〈清代八旗漢軍蒙古政治參與之研究〉,收入氏著,《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755-818。
    陳捷先,〈從民族問題的處理看清朝政權的建立〉,收入氏著,《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頁1-40。
    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洲漢化〉,收入氏著,《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頁119-135。
    程偉,〈清代八旗進士考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福州,2015.09,頁157-167。
    葉高樹,〈「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臺北,2006.12,頁153-192。
    葉高樹,〈最近十年(1998-2008)臺灣清史研究的動向〉,《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0,臺北,2008.12,頁137-193。
    葉高樹,〈滿洲親貴與清初政治:都英額地方赫舍里家族的個案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3,臺北,2010.06,頁173-230。
    葉高樹,〈清朝的旗學與旗人的繙譯教育〉,《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8,臺北,2012.12,頁71-154。
    葉高樹,〈清朝的繙譯科考制度〉,《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9,臺北,2013.06,頁47-136。
    葉高樹,〈繙譯考試與清朝旗人的入仕選擇〉,《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2,臺北,2014.12,頁95-132
    葉高樹,〈仰食於官:俸餉制度與清朝旗人的生計〉,收入旗人與國家制度工作坊編著,《「參漢酌金」的再思考:清朝旗人與國家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頁231-276。
    葉高樹,〈清朝部院衙門的翻譯考試〉,收入王宏志主編,《翻譯史研究.201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頁1-39。
    鄒長清,〈清代宗室鄉會試覆試制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舉版)》,51:2,桂林,2015.04,頁131-139。
    蒙林,〈綏遠城駐防八旗源流考〉,《滿族研究》,1995:2,瀋陽,1995.06,頁25-29。
    趙綺娜,〈清初八旗漢軍研究〉,《故宮文獻》,4:2,臺北,1973.03,頁55-66。
    劉世珣,〈封疆大臣 職任緊要:清代的旗人督撫〉,收入旗人與國家制度工作坊編著,《「參漢酌金」的再思考:清朝旗人與國家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頁131-184。
    劉海峰,〈科舉文獻與「科舉學」〉,《臺大歷史學報》,32,臺北,2003.12,頁269-297。
    劉海峰、韋驊峰,〈科舉家族研究:科舉學的一個增長點〉,《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1:3,石家莊,2019.05,頁22-27。
    劉鳳雲,〈清康熙朝漢軍旗人督撫簡論〉,收入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第七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頁350-372。
    劉鳳雲,〈從清代京官的資歷、能力和俸祿看官場中的潛規則〉,《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6,北京,2008.11,頁143-150。
    歐立德,〈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故宮學術季刊》,24:2,臺北,2006.冬,頁1-18。
    潘洪綱,〈由客居到土著――清代駐防八旗的民族關係問題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1,哈爾濱,2006.02,頁74-80。
    潘洪綱,〈清代駐防八旗與科舉考試〉,《江漢論壇》,2006:6,武漢,2006.06,頁85-89。
    蔡松穎,〈歷練有素 足備任使:清朝六部中的旗人〉,收入旗人與國家制度工作坊編著,《「參漢酌金」的再思考:清朝旗人與國家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頁83-130。
    蕭啟慶,〈第一章 中國近世前期南北發展的歧異與統合:以南宋金元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為中心〉,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1-22。
    蕭啟慶,〈第五章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117-145。
    謝海濤,〈中央與地方的交換:晚清咸同年間科舉錄取名額的增加〉,《清史研究》,2009:4,北京,2009.11,頁44-55;
    謝海濤、徐建國,〈清代八旗科舉考試錄取名額考論〉,《史林》,2012:5,上海,2012.10,頁75-87+190。
    魏復古(Karl A. Wittfogel)著,蘇國良等譯,〈中國遼代社會史(九○七~一一二五)總述〉,收入鄭欽仁、李明仁譯著,《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1-69。
    譚紅艷,〈清前期文鄉試解額變遷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2,北京,2015.03,頁86-96。
    鐵達,〈清綏遠城駐防八旗史實縱覽〉,《內蒙古文物考古》,2003:2,呼和浩特,2003.12,頁93-101。
    近藤秀樹,〈清代の捐納と官僚社会の終末(上)、(中)、(下)〉,《史林》,46:2、3、4,京都,1963.03、05、07,頁250-278;頁425-448;頁582-608。
    近藤秀樹,〈清代銓選:外補制成立〉,《東洋史研究》,17:2,京都,1958.09,頁158-179。
    神田信夫,〈清初の文館について〉,收入氏著,《清朝史論考》,東京:山川出版社,2005,頁78-98。
    谷井陽子,〈清朝入関以前ハン権力と官位制〉,收入岩井茂樹編,《中国近世社会の秩序形成》,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頁441-468。
    Rawski, Evelyn S.’’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5:4(1996), pp.829-850.

    五、 其他
    〈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庫〉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index.php(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