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程淑麗
論文名稱: 國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研究
指導教授: 程瑞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適應體育融合式適應體育
英文關鍵詞: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研究
    2007年5月 研 究 生:程淑麗
    指導教授:程瑞福
    摘要
      本研究是以質性取向半結構之深度訪談方式,透過三位專家學者及八位資深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深入蒐集其對於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課程規劃、教學需求及所面臨困難之經驗與看法。獲知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輕度障礙學生採融合安置並由體育教師擔任教學,但部分學校體育仍有代、配課問題;其中,曾接受適應體育訓練及具專業背景之比例甚少,師資不足問題亦未獲得改善;而教師的教學熱忱與任教意願會受到年資、教學經驗及是否曾參與研習或訓練等因素影響。
    二、適應體育課程規劃情形:體育教師以依據現行課程標準及原排定課程進度為主,且教學多以自身經驗再視情況修正;教學評量則依障礙學生努力程度、進步情形及情意整體表現作為評量依據。在教學需求方面,會主動提出、尋找支援的比例低。
    三、適應體育教學器材需求:學校因經費缺乏,以致教學設備仍以現有為主,而添購器材後也可能產生使用率不高、不知如何使用等問題。另外,多數教師雖表示有尋求適應體育教科書參考,及修習特教知能之必要需求,只是教師並未積極尋求此資源之管道及方法。
    四、實施適應體育所面臨之困難:因缺乏政策法令配套措施及經費的影響,特教與體育教師未有交集;中央與地方溝通執行不佳,種子教師亦無機會參與推廣;而回歸主流後學生需求相對增加,仍有部分體育教師對適應體育認知不足、缺乏熱忱、教學意願低落且在缺乏相關人員協助下實施傳統式教學以致同儕互動產生問題,障礙學生未能真正融入,學習權益遭受剝奪。

    關鍵詞:適應體育、融合式適應體育

    Research on Current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y, 2007 Graduate Student : Cheng Shu Li
    Professor : Cheng Ruei Fu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the semi-structural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in current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course programs and demands for education targeted by three experts and eight senior physical educator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 Current condition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adopting the inclusion as a method are educated by physical educators; however, partial schools still suffer from problems in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class arrangem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Furthermore, seldom physical educators have trainings and experiences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qualified teachers, and the problem has never been improved.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rs’ enthusiasm and desires for teaching will be affected in response to seniority, teaching experiences or whether the said educators were taking advanced courses or research, etc.
    II.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plan f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ors have their teaching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urse standards and the original class schedules. They are used to teaching by self experiences and judgment. Effort-making levels, learning advancement and the whole class performance are as the assessment for students. Seldom teachers suggest or look for resources in teaching actively.
    III.Demand for teaching materials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shortage of fund, teachers can just use those teaching materials on hand. Purchasing new materials may even cause low utility or the use problems. Though both textbooks and such special education training courses are required, teachers are inactive to search for these resources and methods.
    IV. Difficulties in carrying out the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1.Not only the deficiencies in practical policy but the shortages of fund mak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fail to be combined together.; 2.Efficient communications never exist between concerned authorities and local administration.;3. Seed teachers have seldom opportunities to join and spread the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round.;4.As students’ demand f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s increasing, yet physical educators still have traditional method in teaching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knowledge, enthusiasm, desire and no assistance, causing problems between students among the same a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were deprived of their rights to education.
    key word: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v 謝誌………………………………………………………………………………vii 目次 ……………………………………………………………………………viii 表次…………………………………………………………………………………x 圖次 ………………………………………………………………………………x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目的及問題………………………………………………………4 第三節、名詞釋義………………………………………………………………4 第四節、研究範圍………………………………………………………………5 第五節、研究限制………………………………………………………………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適應體育論述…………………………………………………………7 第二節、適應體育緣起與發展 ………………………………………………19 第三節、適應體育教學成效之相關研究 ……………………………………38 第四節、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調查分析……………………………………4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實施步驟 ………………………………………………62 第二節、研究對象 ……………………………………………………………65 第三節、研究工具 ……………………………………………………………65 第四節、資料分析方法 ………………………………………………………69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之探討 …………………………………………71 第二節、適應體育課程規劃情形之探討 ……………………………………88 第三節、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之探討 …………………………………………98 第四節、適應體育所面臨之困難……………………………………………10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119 第二節、建議 ………………………………………………………………123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127 英文部分 ……………………………………………………………………134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附錄二 訪談綱要(專家學者部分) 附錄三 訪談綱要(體育教師部分) 附錄四 參與研究邀請函 附錄五 參與研究同意書 附錄六 訪談資料檢核回饋表 附錄七 訪談逐字稿(內容摘要) 表 次 表2-1 國外學者對適應體育之見解…………………………………………10 表2-2 國外學者對適應體育之見解…………………………………………13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適應體育目的與目標闡述……………………………17 表2-4 美國適應體育之發展…………………………………………………22 表2-5 德國適應體育之發展…………………………………………………25 表2-6 日本障礙者體育、運動之發展………………………………………27 表2-7 台灣地區適應體育相關政策與發展…………………………………34 表2-8 台灣地區適應體育相關政策法令條文………………………………35 表2-9 適應體育教學成效相關研究論述……………………………………41 表2-10 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之文獻分析(一)…………………………58 表2-11 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之文獻分析(二)…………………………59 表2-12 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之文獻分析(三)…………………………60 表2-13 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之文獻分析(四)…………………………61 表4-1 身心障礙學生安置現況………………………………………………72 表4-2 身心障礙類別及程度對安置的影響…………………………………74 表4-3 適應體育教學師資現況………………………………………………77 表4-4 體育教師適應體育教學意願…………………………………………81 表4-5 體育教師適應體育專業知能…………………………………………88 表4-6 適應體育課程規劃情形………………………………………………89 表4-7 規劃適應體育課程應注意之問題……………………………………93 表4-8 障礙類別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97 表4-9 添購專業器材之需求…………………………………………………99 表4-10 適應體育教學用書之需求 …………………………………………101 表4-11 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修習之必要性 …………………………………105 表4-12 適應體育政策推動之困難 …………………………………………108 表4-13 適應體育種子教師參與推廣之情形 ………………………………111 表4-14 體育教師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面臨之困難 …………………………114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62 圖3-2 實施步驟………………………………………………………………64

    [參考文獻]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苓華(2001)。從(Forrest Gump)看適應體育教學。成大體育,35,25-26。
    王智畇(2005)。射箭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及社會技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2000)。中華民國89年4月25日華總(一)義字第8900108350號令修正公布。
    內政部(2006)。內政統計通報。2006年8月17日,取自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朱敏進(1985)。殘障者運動國際間未來發展趨勢。殘障體育運動會刊,1,10-12。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1986)。中華民國75年2月3日教育部台(75)參字號第04597號訂定發布。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2002)。中華民國91年6月25日教育部台(91)參字號第91091848號令增訂發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8)。中華民國87年7月13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87)台體委全字第005691號令發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策略(初稿)。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運動參與之研究。台北市:作者。
    汪宜霈(2004)。融合情境中腦性麻痺兒童之體育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仁德(1995)。改進特殊體育教學實施計劃。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李美玲(1996)。特殊體育之有效教學法。1996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頁2-1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李偉清(1997)。國中教師對特殊體育的態度與適性教學實施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秋慧(1997)。南亞工商專校特殊體育教學分析。南亞學報,17,167-182。
    林玲君、林曼蕙(2001)。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緣由與經過。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手冊,7-9。
    林曼蕙、張翠萍(2001)。我國適應體育現況簡介-身心障礙者篇。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手冊,20-21。
    林晉榮(2002)。體適能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1),52-59。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吳昇光(2000)。適應體育運動學的研究發展與方向。國民體育季刊,29(2),105-113。
    吳德城(2000)。適應體育教學應有的動作技能評量觀念。學校體育,11(1),42-47。
    吳泰億(2005)。高雄市國民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英華(2005)。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與適應體育教學現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明發(1982)。談特殊體育。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的發展。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1997)。中華民國86年4月26日華總(一)義字第860010119 號令公布。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2004)。中華民國93年6月23日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62號令公布。
    尚憶薇(2003)。探討體育活動與智障成人學生行為模式之影響─花蓮啟智學校成人學生個案研究。2003國際適應體育研討會論文手冊(頁31-42)。台北市:國立體育學院。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市:巨流。
    施大立(1997)。國中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特殊教育法(1997)。中華民國86年5月14日華總(一)義字第8600112820 號令公布。
    特殊教育法(2004)。中華民國93年6月23日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551號令增訂公布。
    許銘松(2000)。國小啟智班體育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在頤(1982)。特殊體育。台北市:健行文化。
    陳弘烈(1991)。適應體育暨群性體育運動教學對下肢殘障學生的人格特質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2,125-176。
    陳昱儒(1996)。工作與家庭:女性生活場域中的成就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福順(2002)。國小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理哲(2002)。國民小學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月嬋(1997)。智能障礙學生之體育教導策略。特殊教育季刊,62,6-9。
    黃文盛(2003)。長期游泳訓練對智能障礙者生活適應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春莉(2003)。游泳教學活動對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明霞(2004)。台灣地區啟智學校適應體育教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莊燿洲(2003)。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訓練對智能障礙者體適能及職業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1983)。高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1988)。啟智學校(班)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社教司。
    教育廳(1988)。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篇(下)。台灣省:作者。
    教育部(1992)。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5a)。1995特殊體育教師專題研討會報告書。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5b)。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充分就學,適性發展。台北市:教育部社教司。
    教育部(1995c)。全國身心障礙教育會議參考資料暨分區會議建議彙編。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6a)。1996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6b)。推廣特殊體育行政人員座談會報告書。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6c)。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現況專題研究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7a)。全國各級學校障礙學生普查暨體育課安置狀況調查。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7b)。國內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場地設施現況調查。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7c)。國內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現況調查。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9)。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中華民國92年12月11日台體字第0920182285號公布。
    教育部(2005)。九十四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教育統計摘要。2006年6月21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php
    教育部(2007)。適應體育人力需求及人才培育現況分析期中報告。未出版論文,台北市:作者。
    國民中學體育特別班實施計畫(1977)。中華民國66年1月14日教育部台(66)體字號第1253號公布。
    國民教育法(1979)。中華民國68年5月23日(68)台統(一)義字號第2523號公布。
    國立台灣師大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8)。適應體育導論。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6)。九十四年度適應體育人力資料庫成果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姬重慶(1997)。對肢體障礙學生所編排的身體活動課程之基本概念。八十五學年度肢體障礙類特殊體育教師研習會報告書(頁106-116)。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
    葉宏達(2006)。國民小學普通班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楊忠和(1985)。特殊體育教學之探討。台灣教育,419,34-38。
    楊秀珠(2000)。融合式特殊(適應)體育教學。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3,25-36。
    鄭光慶(1996)。如何發揮特殊體育的功能。竹縣文教,12,37-41。
    蔡銘坤(2005)。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適應體育簡訊(2000)。「特殊體育」改名為「適應體育」。適應體育簡訊,10,第一版。
    劉仙湧(1995)。國小體育科輔導員之教學行為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明儒(2005)。台中市國小適應體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賴復寰(1998)。殘障體育運動概論。台北市:正中。
    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5 (2),38-42。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概論。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闕月清(2000)。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學校體育,10(5),2-4。
    闕月清(2002)。適應體育教學與課程。教育部九十一年度適應體育種子教師研習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簡清得(2005)。國中健體領域教師對實施適應體育之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念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份
    Arnheim,D.D., & Sinclair,W.A.(1985).Physical education for special
    populations:A developmental,adapted and remedial approach. N.J.:Prentice-Hall.
    Berliner, D. C. (1988). In pursuit of the expert pedagogue. Educational Researcher,15(7),5-13.
    Berken, S. B., Heyne, L. A., & Schleien, S. J. (1988). Integr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to teach appropriate play skills to learners with autism.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5 (3), 182-192.
    Budoff, M., & Gottlieb, J. A. (1987). A comparison of EMR children in special classes with EMR children who have been registered in regular classes. Studies in Learning Potential, 1, 50.
    Clarke,H.H., &Clarke,D.H. (1978).Developmental and adapted
    physicaleducation. (2th ed.).N.J.:Prentic-Hall.
    Cluphf, D.,O Connor, J.,& Vanin, S.(2001). Effects of aerobic dance on the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of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8 (1), 60-71。
    Dunn,J.M., &Fait,H. (1989).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al.(6th ed.).Iowa:Wm.C.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College Division.
    DePauw, K. P. (1986). Toward progressive inclusion and acceptance
    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13(1), 1-5.
    Karper, W. B., & Martinek, T, J(1983). Motor performance and self-concept of handicapped and nonhandicapped children in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merican Corrective Therapy Journal. 37(3), 91-95.
    Nixon II, A. (1989). Integration of disabled people in mainstream sports: Case study of a partially sighted child.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6(1), 17-31.
    Rudhart,Kurt(2001):Vom Versehrten-zum Behindertensport Chronil von 1951 bis 2000 In:Deutscher Behinderten-Sportverband
    e.V.2001,Festschrift 50 Jahre“Sport der Behinderten”in Deutschland
    Sailor, W.(1991).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restructured school.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2(6), 8-12.
    Sherrill, C. (1986).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sports for disabled atheletes.,Sport and disable C.IL:Human Kinetics.
    Sherrill, C.(1994).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 sport . Dubuque, IA: McGraw Hill.
    Sherrill, C. (1998).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 span (5th ed.).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
    Texas Education Agency. (1978).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EDRS Price Texas. Texas Education Agency Austin. Division.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for Research Service No.ED164449).
    UNESCO (1978). Internatio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Winnick, J.P.(1990).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ll :Human Kinetics Books.
    Ysseldyke.J. E., Algozzine.B.,& Thurlow. M.L.(2000).Critical issues
    in special education. Placement controversy.3r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