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霆羽 Tseng,Ting-Yu |
---|---|
論文名稱: |
離開水墨繪畫的水墨-八零後世代的文化翻譯 Ink art after ink painting-Culture translation of 1980 generation |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後殖民主義 、後現代主義 、水墨繪畫 、水墨藝術 、離開水墨繪畫的水墨 |
英文關鍵詞: | Post-colonialism, Post-modernlism, Ink painting, Ink art, Ink art after ink painting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97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5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研究探究1980後之世代和「水墨繪畫」之間的關係,並在這樣的架構下,更聚焦在「水墨繪畫」離開平面性、繪畫性之後的可能。論文共分為四個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創作研究方法建構,主要針對「水墨繪畫」作一概括性的爬梳,並概述研究理論及定義研究範圍;第二章針對1980年代之前的「水墨繪畫」,以後殖民主義觀點爬梳之,另一方面,探究幾個過去西方當代藝術發展中的重要觀念,諸如後現代主義等;第三章則是著重於1980年代之後的「水墨繪畫」發展,在「後殖民主義下的主體建構」和「後現代主義下的文本解構」兩大架構下,提出筆者觀點暨創作方法論「離開水墨繪畫的水墨」,並舉例呼應其觀點;第四章則是爬梳個人2008至2016年之創作,並說明創作和理論「離開水墨繪畫的水墨」之間的關係。
Abstract
The thesis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1980s generation and ink painting,in the structure,more focus on the possibility that ink painting leave flatness and painting afterward.The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the description is as follows:
Chapter One,the “construction of artwork research”stage,focus on general description of ink painting mainly, describe the theory generally and define the research range;Chapter two focus on ink painting before 1980s,and research it on the view point of post-colonialism.in the other hand,research several important concepts in west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past,like as post-modernlism;Chapter three focus on ink painting after 1980s.Betweed the two struction,”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of post-colonialism” and “text deconstruction.I mention “Ink art after ink painting”, my view point and the theory of creative method,and give some examples to respond my view point;Chapter four research my creations from 2008 to 2016,and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 works and the theory, ”ink art after ink painting”.
參考文獻
一、 引用文獻
《台灣文獻叢刊》(27),(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台灣文獻叢刊》(83),(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台灣文獻叢刊》(186),(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南朝唐五代人畫學論著》,(台北市:世界,1975)。
王伯敏,《中國繪畫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5)。
王耀庭,〈日治時期台灣水墨繪畫的「漢與和」〉,《日治時期台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台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0,3)。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蕭勤的歷程1953-1944》,(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4)。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1)。
何政廣主編,李家祺等撰文,《美國滴彩畫大師–帕洛克》,(台北:藝術家,2001)。
何政廣主編,陳其相等撰文,《波依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
何政廣主編,曾長生等撰文,《現代藝術守護神–杜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何政廣主編,劉永仁著,《空間主義大師–封答那》,(台北:藝術家,2003)。
吳超然,《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水墨與書法》,(台北市:文建會,2003)。
李進發,《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6)。
李筱峰,《台灣史一百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1999),頁35。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增訂本),(台北市:聯經,2009)。
林明賢主編,《台灣美展80年》,(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10)。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1)。
段義孚,《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10)。
洪華長等編輯,《文房四寶》,(彰化: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2008,12)。
倪再沁,《台灣美術論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孫立銓,《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媒材篇–裝置與空間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12)。
徐恩存,〈現代水墨藝術-焦慮與突圍〉,《中國當代美術現象批評文叢》,(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高千惠,《藝種不原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1)。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畫史叢書》,(津逮秘書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2.2)。
郭藤輝,《美術論叢:伊弗•克萊因–與其非物質繪畫敏感性的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2000)。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臺灣 : 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
陳淑玲主編,《台北市立美術館 閱覽1983-2008》,(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8,12)。
陳琰玉、胡惠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3)。
陳漢光,〈台灣移民史略〉,《中原文化與台灣》,(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1972,5),頁349。
黃文捷譯,〈杜象〉,《百匠每述周刊》,(第52期),(台北:錦繡出版,
楊墀,〈不滅的青春:記南海路五十四號「台北美國文化中心」〉,《大趨勢》,(台北:立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10)。
董其昌,《畫旨》,式古堂書畫彙考本。轉引自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台北市:鼎文書局,民61.9)。
熊鈍生主編,《辭海》,(中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5)。劉芳如,《家庭美術館前被美術家叢書–飛瀑•煙雲 黃君璧》,(台北:雄師圖書,1991,8)。
劉國松,《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文星書店,1965)。
魯虹,《現代水墨二十年》,(台北市: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頁60。
蕭瓊瑞編,《李仲生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謝碧娥,《杜象–從反藝術到無藝術》,(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顏勇、黃虹編著,《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製作藝術的歷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顏英娟,《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市:雄獅美術,2001)。
羅青,〈臺灣後現代文化與美學之反思--以新詩與墨彩畫為例〉,《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2002,6)。
Andy Warhol著,盧慈穎譯,《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台北:三言社,2006)。
Arthur Danto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
Heiner Stachelhaus著,吳瑪悧譯,《波依斯傳》,(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Jean-Luc Chalumeau著,陳英德、張彌彌譯,《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台北:藝術家,2002)。
Jeanne Siegel著,林淑琴譯,《藝聞錄:六、七零年代藝術對話》,(台北:遠流出版,1996,3)。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有線公司,2004,4)。
二、參考畫冊
李振明,《2015水墨正修‧振明給你看 李振明個展》。
袁金塔作品集《人性進化論》。
袁金塔作品集《不紙這樣–水墨紙藝多媒材作品》。
莊連東,《莊連東旅美繪畫創作記錄展專輯》。
二、 期刊雜誌
木下靜涯,〈東洋畫審查雜感〉,《台灣時報》(昭和2年11月)。轉引自林皎碧譯《藝術家》(第324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5)。
王嘉驥,〈心印觸跡-論張羽的水墨藝術〉,《藝術家》,(台北市:藝術家,2009)。
王耀庭,〈李霞的生平與藝事–兼記「閩習」在台灣畫史上的一頁〉,《台灣美術》,(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1991,7),頁47。
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1988,2)。
李俊賢,〈建構台灣藝術的主體性〉,《藝術家》,(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7)。
李敏勇,〈台灣文化邊緣化及主體性返復〉,《現代美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2)。
阮慶岳,〈與經典傳統水墨畫的對話〉,《藝術家》(台北市:藝術家雜誌,2011)。
林柏賢,〈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八)–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藝術欣賞》,(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06,11)。
邱貴芬,〈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中外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92,8)。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92,7)。
倪再沁,〈中國水墨•台灣趣味–台灣水墨發展的批判〉,《雄獅美術》,(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6)。轉引自蕭瓊瑞,〈台灣當代水墨的類型分析〉,《現代美術》,(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8)。
島子,〈約瑟夫•波依斯–前衛藝術的啟示與反觀〉,《藝術潮流》,(台北:藝術潮流,1992,10)。
張羽,〈「終結水墨畫」!創造自己的當代藝術–從「水墨畫」到「水墨」〉,《典藏今藝術》,(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0)。
郭少宗,〈八零年代現代美術史新頁–裝置藝術的多元面貌〉,《現代美術》,1985,8期。
陳孝信,〈大陸轉型期水墨藝術生態報告〉,《藝術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7)。
陳芳明,〈台灣的族群飄移與民國記憶〉,《傳記文學》,(第99卷 第四期),(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1,10)。
陳芳明,〈台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第105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10)。
陳長華,〈南海路五十四號〉,《藝術家》,(第54卷第2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2)。
陳瑞文,〈當代藝術的曖昧特徵與假性跡象〉,(台北:雄獅美術,1991.8)。
森正夫,〈從明末清初中國的「文人畫」到江戶時代日本的「南畫」–關於它的時間間隔〉,《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三號),(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07,12),頁8。
廖新田,〈台灣美術的主體性想像與抉擇〉,《台灣美術》,(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1)。
廖新田,〈進鄉情怯:台灣近現代視覺藝術發展中本土藝事的三種面貌〉,(第2期)《文化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3)。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台北市:藝術家,民89.3)。
劉昌漢,〈傳統水墨畫進入現代美術館〉,《藝術家》,(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2001)。
劉國松,〈抽象繪畫與水墨表現〉,《現代美術》,(第82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2)。
鄭惠華,〈水墨寫生、印象素描〉,《典藏今藝術》,(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1)。
蕭瓊瑞,〈「閩習」與「台風」–對台灣明清書畫美學的再思考〉,《台灣美術》,(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1)。
蕭瓊瑞,〈水墨DNA--張永村的水墨變法〉,《藝術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7)。
蕭瓊瑞,〈台灣當代水墨的類型分析〉,《現代美術》(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8)。
薛龍春,〈應酬與表演:有關王鐸創作情境的一項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9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0,9)。
羅門,〈筆墨紙消失的水墨畫〉,《典藏今藝術》(台北市:典藏今藝術,2007)。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第二版),(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4,4)。
三、 學術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5)。
石育民,《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蔣渭川(1945–1947)》,(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2006)。
西川長夫著,李姵蓉譯,〈新殖民主義之射程〉,《文化研究》,(第14期),(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9)。
邱誌勇,〈安迪•沃荷的連續性設計技法與晚期資本主義的消費意象〉,《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四卷第一期),(台中:靜宜大學,2006)。
陳永賢,〈乘著身體的翅膀–談行為藝術的多元樣貌〉,《藝術欣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05)。
黃琪惠,《日治時期台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2)。
廖新田,〈由內而外或由外而內?台灣美術的後殖民主義觀點評論狀況〉,《美學藝術學》,(宜蘭: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2009,1),頁72。
趙嘉華,《1998-2008台北雙年展策展論述脈絡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2009。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伊萊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3)。
蔡文汀,《複合型態水墨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2016)。
四、 網路資源
〈霍米•巴巴文化翻譯思想對全球化背景下漢譯英的啟示〉,《中國論文網》:http://www.xzbu.com/4/view-6695908.htm。
〈殖民主義〉,《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E%96%E6%B0%91%E4%B8%BB%E4%B9%89。
《姚瑞中》:http://www.yaojuichung.com/htdocs/?page=artworks&artworks_id=68 。
陳浚豪創作過程,圖片來源:
https://flipermag.com/wp-content/uploads/2015/09/%E6%B5%9A%E8%B1%AA%E5%B7%A5%E4%BD%9C%E5%AE%A4-1.jpg。
《HIHEY.COM》: http://www.hihey.com/artwork-3407.html
《吳季璁》:http://wuchitsung.com/archives/79。
《大未來林舍畫廊》: http://www.linlingallery.com/artists-d.php?id=16。
〈文化工具箱〉,《文化部》:http://toolkit.culture.tw/artinfo_185_307.html。
〈古文达的当代艺术探索〉,〈北京文藝網〉:http://www.artsbj.com/Html/art/mxxf/80359_10.html。
《邱志傑》:http://www.qiuzhijie.com/worksleibie/calligraphy/lanting.htm 。
〈王川 歸途〉《HI藝術》:http://www.hiart.cn/feature/detail/97fgxst.html
《詩書畫》:http://www.shishuhuazazhi.com/Part.aspx?nid=4&pid=24&id=777。
《張羽》:http://zhangyu.artron.net/works。
〈《字球组合》中的“格林伯格”〉,《藝術國際》: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263371。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Art in the Life”Group Exhibition〉《藝術國際》: http://en.artintern.net/index.php/exhibition/main/image/2047/2。
〈現代書法–從批判的形式到形式的批判〉《中國藝術批評家網》: http://www.ysppj.com/shownews.asp?news_id=7113。
〈陳孝信:水墨何以會與裝置發生了關係〉,《新浪收藏》:http://collection.sina.com.cn/dfz/henan/yj/2016-11-11/doc-ifxxsmic5989400.shtml。
《台灣當代水墨作品展覽》:http://art.lib.pu.edu.tw/2002-12-03/c3.htm#。
《蔡國強》:http://www.caiguoqiang.com/projects/performing-chinese-ink-paintings 。
〈吳味〉《藝術國際》: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376602。
〈吳味〉,《雅昌博客》:http://blog.artron.net/space-91248-do-album-picid-522468.html 。
〈毛筆在吳味的語境中〉,《518創意園》:http://www.cnf518.com/content-7-2916-1.html。
〈吳味〉,《雅昌博客》: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376602 。
〈流水政治相:張健君的個展現場及其針對性〉,《藝術國際》: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272381。
〈2009張永村個展〉,《名冠藝術館》:http://www.sunnyart.com.tw/exhibitions_details.php?eId=32 。
〈玫瑰花與子彈:個體經驗的表達〉,《藝術國際》: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242811。
〈拓印乾旱:王南溟的理論與實踐〉,《品博藝術網》:http://www.ccarting.com/review/works/2012-05-21/1337626874d32995.html 。
〈王南溟作品展–拓印乾旱〉,《崇真藝客》:http://atmanone.trueart.com/ex_item_2576.shtml?p=1#p1#p1。
〈冰逸《风的形状》在柏林圣约翰斯大教堂展出〉,《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7/04/15779676_0.shtml。
〈冰逸〉,《INK STUDIO》):http://www.inkstudio.com.cn/zh/video/20/。
〈冰逸雲中作畫–在懸置中自由〉,《壹讀》:https://read01.com/jE3xO3.html 。
《ART LINK ART》:http://www.artlinkart.com/cn/exhibition/overview/e21cxApo。
〈黃色小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BB%84%E9%B8%AD。
〈當不成第一 台中不爭黃色小鴨〉,《中央通訊社新聞》: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9270047-1.aspx。
〈太陽花學運〉,《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9%99%BD%E8%8A%B1%E5%AD%B8%E9%81%8B。
〈2015年11月巴黎襲擊事件〉,《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5%E5%B9%B411%E6%9C%88%E5%B7%B4%E9%BB%8E%E8%A5%B2%E6%93%8A%E4%BA%8B%E4%BB%B6。
〈恐怖主義〉,《維基百科》(2017/03/1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1%90%E6%80%96%E4%B8%BB%E4%B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