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麗滿
論文名稱: 從「鄭和下西洋」看華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書寫
指導教授: 朱鴻
Chu, 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歷史教育鄭和下西洋教科書比較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3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處於國際交流頻繁的時代,各國歷史教科書的改革蔚然成風,本文希望透過觀察各地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鄭和下西洋」的教材書寫,探討不同華人地區編寫教科書的特色。本研究先透過觀察台灣、大陸、香港以及馬來西亞華文獨中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發展過程,了解各地歷史教育的改革方向。再回歸學術層面,鎖定「鄭和下西洋」為範圍,分析各地華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編寫,探討四地歷史教科書對鄭和下西洋事件的觀點有何不同?各地教科書的編修是否能夠反映較新的學術 研究成果?教材內容是否有所爭議?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何透過鄭和下西 洋事件的書寫與作業的練習達成教學目標?
    最後歸納出四個地區關於「鄭和下西洋」教材的書寫特色:台灣-從正面的書寫轉向多元角度的觀察。大陸-強調和平外交的特色,重視教材的趣味性與啟發性。香港-引用最新資料,加強技能訓練與愉快學習。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採用傳統書寫方式,廣列各家說法。並且提出下列教科書編寫建議:
    1、教科書編輯時,史實的認知、歷史能力的培養與情意的薰陶三者並重。
    2、隨時補充新知,使歷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互銜接。
    3、將教材內容與當前時事、日常生活相互結合。
    4、注重教科書內容的趣味性。
    5、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6、解決國、高中教科書內容過度重複的問題。
    7、需有課程發展以及評鑑機構做全盤的規劃與監督。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科書相關研究………………………………………9 第二節 鄭和下西洋相關研究…………………………………14 第三章 台灣關於「鄭和下西洋」之教材探討 第一節 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演變………………………………33 第二節 關於「鄭和下西洋」教材之分析比較………………43 第四章 中國大陸關於「鄭和下西洋」之教材探討 第一節 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演變………………………………85 第二節 關於「鄭和下西洋」教材之分析比較………………99 第五章 香港與馬來西亞華文獨中關於「鄭和下西洋」之教材探討 第一節 香港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探討與關於「鄭和下西洋」 教材之分析比較………………………………………121 第二節 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歷史教科書的探討與關於「鄭和 下西洋」教材之分析比較 …………………………146 第六章 結論 ……………………………………………161 徵引書目 ………………………………………………………173

    徵引書目
    壹、教科書及課程標準
    勞榦主編,《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4年8月初版。
    夏德儀主編,《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等,1967年8月4版。
    夏德儀主編,《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2年1月4版。
    王德毅主編,《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年1月初版 。
    王壽南主編,《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起重編,此為1984年1月重編4版。
    王文發主編,《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初版,此為1989年1月3版。
    王文發主編,《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初版,此為1994年1月改編本5版。
    林麗月主編,《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初版,此為2002年正式本3版。
    李淑美等編寫,《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臺北:仁林,2004年1月2版。
    王志嫻等編寫,《國中歷史教科書2下》,臺北:康軒,2004年2月初版。
    王靜新等編寫,《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南一,2003年8月初版。
    丁珊珊等編寫,《國中歷史教科書2下》,臺北:翰林,2004年2月初版。
    丁珊珊等編寫,《國中社會2上》,臺北:翰林,2006年8月修訂1版。
    王安泰等編寫,《國中社會2上》,臺北:康軒,2006年二版。
    王靜新等編寫,《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南一,2007年8月修訂版。
    張峻嘉等編寫,《國中歷史教科書第四冊》,臺北:仁林,2007年1月4版。
    郭廷以主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臺北:正中書局等發行,1964年12月再版。
    夏德儀主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74年1月3版。
    蔡學海主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93年1月9版。
    李東華主編,《歷史(上)》,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8月,修訂三版四刷。
    王仲孚主編,《歷史(上)》,臺北:康熙出版社,2002年8月修訂2版。
    林能士主編,《歷史(上)》,臺北:南一書局,2005年8月再版。
    張元主編,《歷史(上)》,臺北:龍騰出版社,2003年6月7版。
    姚秀彥等主編,《歷史(上)》,臺北:正中書局,2005年初版六刷。
    陳豐祥主編,《歷史(上)》,臺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8月修訂版3刷。
    王健文等主編,《歷史3》,臺北:翰林出版社,2007年初版。
    周樑楷主編,《歷史3》,臺北:龍騰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林能士主編,《歷史3》,臺北:南一書局,2007年初版。
    古偉瀛等主編,《歷史3》,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8月修訂初版二刷。
    《中國歷史第二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一刷,2000年8刷。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版2003年3刷。
    《中國古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2版,1997年6月6刷。
    《中國古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2版,2002年7月1刷。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周佳榮,《中國歷史》2,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86年初版,1995年重印。
    杜振醉主編,新理念《中國歷史》中二,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7年初版。
    周佳榮等,《中國歷史》5,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88年初版,1989年重印。
    杜振醉主編,新理念《中國歷史》中四下,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4年初版,2007年訂正重印。
    馬來西亞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課程局編纂初中《歷史》第二冊,2006年9月第15刷。
    馬來西亞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課程局編纂高中《中國歷史》,2005年9月第7刷。
    馬來西亞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課程局編纂高中《世界歷史》,1995年10月第1版。
    馬來西亞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課程局編纂高中《馬來西亞及其東南亞鄰國史》,2005年9月第6刷。
    教育部,《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與文化社,1952年。
    教育部,《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與文化社,1956年。
    教育部,《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2001年1月。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2003年。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1996年。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2005年6月。
    1986年《全日制中學歷史教學大綱》。
    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歷史卷)》,200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貳、專書
    于友西、葉小兵、越亞夫,《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京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一版。
    于友西等著,《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年~1982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
    王鐸全,《比較歷史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北京師大歷史教學法教研室等編著,《中學歷史教學法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3月。
    朱鴻,《明成祖與永樂政治》,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年2月。
    吳文侃、楊漢清主編,《比較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7月。
    李培德,《香港史研究書目題解》,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李露曄(Louise Levathes),邱仲麟譯,《當中國稱霸海上》,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2月。
    汪學文,《中共教育評析》,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1987年7月。
    貝磊、古鼎儀編著,《香港與澳門的教育與社會-從比較角度看延續與變化》,台北:師大書苑出版,2005年11月。
    周鈺森,《鄭和航路考》,臺北:中國航海技術研究會,1959年。
    邱炫煜,《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關係的演變》,台北:蘭臺出版社,1995年8月。
    夏子賢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
    徐玉虎,《明鄭和之研究》,高雄市:德馨室出版社,1980年。
    國立編譯館海峽兩岸國民(初級)中學歷史類科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小組主編,《海峽兩岸國民(初級) 中學歷史類科教科書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3月。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張奕善,《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出版,1964年1月。
    張研,《鄭和下西洋》,臺北:雲龍出版社,1992年。
    張健主編,《中國教育年鑑( 1949-198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編,《教材大綱文集》,台北:1987年5月。
    陳偉國、何成剛,《歷史教育測量與評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初版。
    彭明輝,《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1年。
    曾慶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發行,2002年1月。
    黃政傑,《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歷史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3年4 月。
    黃浩炯、何景安編著,《今日香港教育》,廣州市: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楊少平、李軍主編,《鄧小平執政黨建設思想研究》,北京:中國卓越出版社,1989年。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市:昭明出版社,1999年9月。
    廖隆盛,《大陸高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歷史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4年4月。
    歐用生、楊慧文,《新世紀的課程改革一一一兩岸觀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鄭一鈞,《鄭和下西洋簡論》,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一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4年7月。
    鄭鶴聲、鄭一鈞編纂,《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上、中、下冊,濟南市:齊魯書社,1980、1983、1989年。
    蕭曦清,《鄭和船隊創世奇航:中國海權的崛起與沒落》,臺北市:牧村出版社,2006年。

    參、期刊論文
    干樹德,〈歷史圖示教材與右腦功能的開發〉,《中學歷史教學》,1991年第5期。
    孔遠志,〈論鄭和與東南亞的伊斯蘭教〉,《東南亞研究》,2006年1月。
    王北固,〈古代世界貿易的香料與絲綢價格-鄭和下西洋「厚往薄來」論之商榷〉,《歷史月刊》,第210期,2005年7月。
    王北固,〈傳統中國海洋觀念薄弱的原因〉,《歷史月刊》,第210期,2005年7月。
    王民同,〈鄭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駁潘輝黎、阮文勝等人的侵略論〉,《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1994年2月。
    王仲孚,〈談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與教科書的編輯〉,《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0卷5期,1999年3月。
    王仲孚,〈歷史認同與民族認同 〉,《歷史教育論集二編/增訂版》,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王宏志,〈新中國歷史教科書在不斷改革中前進一五十年來的中小學歷史教材〉,《歷史教材的改革與實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桂巖,〈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及其在航海史上的偉大貢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5年8月。
    王健,〈鄭和研究百年狀況述論〉,《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王翔,〈對鄭和下西洋和平外交政策的探究〉,《中國水運(理論版)》,2006年3期。
    王麗錦,〈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與作用〉,《中學歷史教學》,2005年第1-2期合刊。
    包啟昌,〈教科書是教學的依據又是教學工具〉,《面向21世紀歷史教材和歷史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申海田,〈鄭和下西洋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動與的影響〉,《山東社會科學(雙月刊)》,1995年第6期。
    白月橋,〈對歷史教科書改革的幾點意見〉,《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1997年9月。
    向達,〈關於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幾種資料〉,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安煥然,〈先民的足印-鄭和在馬來西亞的史實與神話〉,《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朱伯康,〈關於鄭和七下西洋〉,《復旦學報》,1984年第3期。
    朱亞非,〈鄭和外交成就之思考——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朱煜,〈中國大陸初中歷史課程與教材改革述論〉,《歷史教育》,第九、十期合刊,2003年12月 。
    朱煜,〈台灣高中新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及其理念試析-以「龍騰本」為例〉,《歷史月刊》,第180期,2003年1月。
    朱鑑秋,〈鄭和七次下西洋航路〉,《經典雜誌》,第14期,1999年9月。
    江政寬、陳秀卿,〈歷史與傳說:鄭和船隊到過臺灣?〉,《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何鳳瑤,〈東西洋的界域和演變〉,《上海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吳鴻麗,〈鄭和下西洋與福建〉,《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月。
    吳晗,〈明初的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呂芳上,〈新編國中歷史課本第二冊的撰寫構想〉,《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7卷第5期,1997年2月。
    李士厚,〈《鄭氏家譜首序》及《賽典赤家譜》新證〉,《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1985年。
    李才俊,〈關於歷史學科能力培養目標的回顧與反思〉,《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l卷第3期,2002年9月。
    李安山,〈論鄭和遠航在中非關系史上的意義〉,《東南亞研究》,2005年6月。
    李宗薇,〈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卷第1期,1998年1月。
    李東華,〈從媽祖信仰與鄭和遠航看海洋文化的發展〉,《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2005年12月。
    李東華,〈梯山航海-海外貿易的發展〉,《中國文化新論 經濟篇 民生的開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李波,〈鄭和之路與中國近代航海科技發展〉,《現代企業教育》,2006年5月。
    李金明,〈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東南問題研究》,1997年2期。
    李金明,〈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海洋文化的發展〉,《文化雜誌》,2005年6月。
    李金明,〈鄭和船隊有可能發現美洲嗎〉,《鄭和遠航與世界文明-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李國祁,〈我國中學歷史課程及教材之檢討與建議〉,《台灣教育》,第445期,1988年1月。
    李國祁,〈當前中學歷史教育所遭遇的困難及其改進之道〉,《人文及社會學科展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10月。
    李國祁,〈談國中歷史科教科書編寫的理想與認知〉,《國立編譯館通訊》,第十卷第一期,1997年。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近代中國》,第三期,1977年9月。
    李國祁,〈歷史教學中的人物介紹〉,《歷史教學》,第1卷第l期,1988年7月。
    李清升,〈鄭和航海研究之我見——英國學者孟席斯鄭和環球航行說質疑〉,《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
    李菁菁,〈三寶山上的歷史見證-麻六甲的鄭和餘韻〉,《經典雜誌》,第14期,1999年9月。
    李群,〈鄭和下西洋業績及其前因後果試析-間與鄭培凱教授、翟若夫先生商榷〉,《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八期。
    李慶西,〈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相關問題的探討〉,《中學教育學報》,第2期,1995年6月。
    沈福偉,〈鄭和寶船隊的東非航程〉,《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沈慕羽,〈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奮鬥史篇〉,《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屏東師範大學出版,1995年。
    汪瀛,〈新編歷史教材圖畫教學探析〉,《中學歷史教學》,1994年第4期。
    辛元歐,〈鄭和下西洋的重大意義與歷史源流〉,《社會觀察》,2005年7月。
    周孟玲,〈知識與實際:英國歷史教學改革的成果與問題淺析〉,《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1996年8月。
    周思敏,〈從儒家思想角度解讀鄭和下西洋〉,《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0期,2006年10月。
    林山太,〈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的問題分析〉,文收入《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的主要問題》,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12月。
    林友華,〈中國古代國際地位的歷史轉折-鄭和下西洋意義新探〉,《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一期。
    林松,〈剖析航海家鄭和的伊斯蘭教信仰-兼論鄭氏奉佛崇道說〉,收錄於《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林慈淑、劉靜貞,〈他山之石-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寫理念簡介〉,《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4期,1997年3月。
    林綺慧、蔡淑芳,〈新舊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中共建黨初期教材之比較一一以審定本大同資訊版為例〉,《歷史教育》,第九、十期合刊,2003年12月。
    林翠茹,〈制度與調適——鄭和下西洋和朝貢體系下的東南亞華僑〉,《南方文物》,2005年第4期。
    林德民,〈明代獨創的官方交易-朝貢貿易〉,《經典雜誌》,第13期,1999年8月。
    林獻瑞,〈追索鄭和行旅之謎-東非的中國傳奇〉,《經典雜誌》,第14期,1999年9月。
    邱榮裕,〈歷史教學與媒體之應用〉,收於《教學媒體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7月。
    金秋鵬,〈迄今發現最早的鄭和下西洋船隊圖像資料-天妃經卷首插圖〉,收錄於《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金秋鵬,〈征服汪洋之術〉,《經典雜誌》,第14期,1999年9月。
    金國平、吳志良,〈500年前葡萄牙史書對鄭和下西洋的記載〉,《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3期。
    金國平、吳志良,〈鄭和航海的終極點-比剌和孫剌考〉,收錄於《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侯仁之,〈所謂“新航路的發現”的真相〉,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洪煥椿,〈明初對外友好關係與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1985年。
    胡昌智,〈歷史教育目標的理論與實際 從實踐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 的觀點論歷史教育〉,《史學評論》,第11期,1986年1月。
    范文濤,〈《鄭和航海圖考》地名考釋〉,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范金民,〈鄭和下西洋與南洋華僑〉,《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
    范金民,〈二十世紀的鄭和下西洋研究〉,《九州學林》,2004年秋季二卷三期。
    范金民,〈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范金民,〈鄭和下西洋動因初探〉,《鄭和下西洋論文集一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籌備委員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范金民,〈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發現美洲了嗎?〉,《南洋問題研究》,2004年第3期。
    夏勁,〈中西兩種科學文化背景下的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之比較〉,《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年4月。
    夏維中,〈眾說紛紜的歷史動因-鄭和為何下西洋〉,《經典雜誌》,第13期,1999年8月。
    夏璧,《鄭和七使西洋往返年月及其所經諸國》,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孫文彬、沈懷岩,〈教材插圖在教學中的運用〉,《歷史教學》,1992年第4期。
    孫恭恂、馬衛冬、邢曉鳳、張增強,〈對編寫九年義務教育「五、四」制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研究和體會〉,《面向21世記歷史教材和歷史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席龍飛、何國衛,《試論鄭和寶船》,收錄於《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徐孟延,〈瞭解高中歷史課程暫行綱要〉,《人本教育雜誌》,188期,2005年2月。
    徐泓,〈鄭和下西洋目的與性質研究的回顧〉,《東吳歷史學報》,2006年12期。
    徐雪霞,〈大陸高中歷史教科書評析〉,《中等教育》,46卷第1期,1995年2月。
    徐雪霞,〈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歷史意識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卷3期,1994年5月。
    徐雪霞,〈光復以來初級中學歷史教科書變遷及歷史意識〉,《臺南師專學報》,20期下,1987年4月。
    徐勝一,〈北風去南風回-論鄭和七下西洋之新說與舊說〉,《地理研究》,第43期,2005年11月。
    耿昇,〈法國漢學界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研究〉,《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袁筱梅,〈歷史人物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一卷六期,2001年4月。
    袁嘉谷,〈昆明馬哈只碑跋〉,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馬執斌,〈圖畫在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地位、功能及運用〉,《歷史教學》,1996年第1期。
    區潔珍,〈歷史教育〉,《中學教育課程發展》,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
    崔存嶺,〈鄭和下西洋之推動力〉,《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6月。
    張之傑,〈鄭和下西洋與麒麟貢〉,《自然科學史研究》,2006年4月。
    張文,〈略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增刊。
    張妙娟,〈從人文主義教育觀點看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歷史教科書〉,《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年6月。
    張良君,〈論鄭和下西洋中的宗教文化傳播〉,《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3月。
    張桂林,〈鄭和下西洋與福建歷史文化的關係〉,《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張彬村,〈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鄭和下西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2期。
    張雲翔,〈試論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大同本南一本及龍騰本之比較---以「太平天國」為例〉,《歷史教育》,第8期,2001年12月。
    張煒,〈鄭和下西洋前後中國造船業之盛衰分析〉,《鄭和研究》,1998年第1期,1998年2月。
    張箭,〈從考古文物實驗辨析鄭和寶船的噸位〉,《華夏考古》,2005年4月。
    張箭,〈鄭和下西洋與西葡大航海的比較研究〉,《中西文化研究》,2004年12月第2期。
    張曉旭,〈鄭和下西洋之動機考略〉,《南方文物》,2005年第3期。
    張應龍,〈鄭和下西洋與滿剌加的中國移民〉,《學術論壇》,2006年第3期。
    梁向明,〈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諸國的影響〉,《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梁炳華,〈香港史教學的前瞻〉,《中國史新課程及香港史教學研討會論文》,1999年3月。
    梁啟超,〈祖國偉大航海家鄭和傳〉,原載於《新民叢報》,第三卷第二十一號,1904年,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梅顯仁,〈鄭和在海外華人中的影響〉,《八桂僑史》,1997年第2期。
    莊國土,〈論鄭和下西洋對中國海外開拓事業的破壞-兼論朝貢制度的虛假性〉,《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三期。
    郭全強,〈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展望〉,《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屏東師範大學出版,1995年。
    郭琳、趙志輝,〈鄭和下西洋目的辨析〉,《淮北煤師院學報》,1999年第1期。
    陳三井發言,〈歷史研究與歷史教育〉專號第一次研討會之「討論」部份,《思與言》,第20卷第4期,1982年。
    陳日升,〈鄭和下西洋與福建人的海外遷移〉,《閩江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年6月。
    陳玉女,〈鄭和施印佛經與興建佛寺的意義〉,《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陳志宏,〈爪哇三寶壠記事〉,《經典雜誌》,第14期,1999年9月。
    陳尚勝,〈鄭和下西洋與東南亞華夷秩序的建構〉,《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05第4期。
    陳延杭,〈神奇的編隊〉,《經典雜誌》,第14期,1999年9月。
    陳信雄,〈談鄭和論美洲〉,收錄於《孟席斯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外評論集》,基隆:台灣海洋大學,2003年。
    陳信雄,〈鄭和船隊究竟到過那些地方〉,《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陳信雄,〈鄭和熱還沒有退燒-有感於新近報導的「鄭和環球航行」地圖〉,《歷史月刊》,2006年第3期。
    陳冠華,〈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2003年7月號。
    陳政宏、許智超,〈鄭和寶船復原模型與等排水量福船及沙船的性能比較〉,《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陳雪娥等,〈現行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附圖之探討〉,《中等教育》,第46卷第1期,1995年2月。
    陳惠芬,〈對新編國中歷史第三冊的幾點看法〉,《教學與研究》,第四期,1982年6月。
    陳新民,〈英國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經驗與啟示〉,《歷史研究》,2002年11月。
    陳鴻瑜,〈明代鄭和下西洋之先行者-尹慶〉,《歷史月刊》,第221期,2006年6月。
    陳豐祥,〈歷史學科的課程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一卷六期,2001年4月。
    陶松云,〈鄭和與哥倫布航海比較研究〉,《復旦學報》,1994年第1期。
    傅朗,〈福建與鄭和下西洋的船隻〉,《東南學術》,2006年1月。
    彭永貞、胡君儒、莊德仁、李慧珠,〈台灣、香港、大陸三地國中歷史教科書明史內容之比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五卷五期,1995年2月。
    彭超,〈省思鄭和七航--經略海洋國土〉,《太平洋學報》,2005年10月。
    童書業,〈重論鄭和下西洋事件之貿易性質〉,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馮承鈞譯,〈伯希和撰《鄭和下西洋考》序〉及〈《瀛涯勝覽》校注序〉,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黃光成,〈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華人移民的影響〉,《東南亞》,1996年第4期。
    黃秀政,〈「鄭和到台灣」傳說考釋〉,《台灣文獻》,2005年9月。
    黃秀政,〈四十年來我國國(初)中歷史料教育-以教科書的編纂為討論中心〉,《教育資料集刊》,第十六輯,1991年6月。
    黃秀政,〈高中歷史教科書的開放與審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0卷5期,2000年2月 。
    黃秀政,〈淺談國中歷史教科書的編纂〉,《中等教育》,第36卷第2期,1985年4月。
    黃雲、郭秀清,〈鄭和與台灣關係考〉,《閩江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3年12月。
    黃順力,〈明成祖「開海」遠航的真相〉,《歷史月刊》,2004年1月號。
    黃榮村,〈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民87年7月6日於總理紀念月會專題報告〉,《教育改革的理想與展望》,台北:教育部出版,1999年6月。
    黃慧珍、宣金度,〈鄭和研究八十年〉,《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黃绣媛,〈近十餘年來中國大陸初級中學歷史教育內涵的變遷:以民族主義的課題為探討中心〉,《中學教育學報》,第三期,1996年6月。
    楊洋,〈鄭和、馬可•波羅、哥倫布之比較研究——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5年11月。
    楊國賜,〈從比較教育的觀點論各國教育改革的方向與策略〉,文收入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的展望》,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10月。
    楊樵,〈對鄭和下面洋一些問題的思考〉,《紀念鄭和下面洋600周年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2003年。
    萬明,〈明前期海外政策簡論〉,《學術月刊》,1995年第三期。
    萬明,〈從“西域”到“西洋”-鄭和航行與人類文明史的重大轉折〉,《河北學刊》,第25卷第1期,2005年1月。
    萬明,〈傳播中國文明的偉大使者-紀念鄭和下西洋600 週年〉,《求是雜誌》,2005年13期。
    萬明,〈鄭和下西洋終止相關史實考辨〉,《暨南學報》,2005年第119期。
    萬明,〈鄭和下西洋與亞洲國際貿易網的建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第6期。
    萬明,〈釋“西洋”——鄭和下西洋深遠影響的探析〉,《南洋問題研究》,2004年第4期。
    葉小兵,〈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發展及所面臨的問題〉,《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2期。
    葉芳如,〈新版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附圖之研究〉,《歷史教育》,第6期,2000年6月。
    葉洵灶,〈航海家鄭和與哥倫布〉,《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董秀娜,〈試論大陸初中歷史教科書第一、二冊的編寫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6卷5期,1996年2月。
    頓賀,〈鄭和下西洋船舶結構與製造工藝探討〉,《上海造船》,2005年2月。
    廖大珂,〈鄭和與東南亞華人穆斯林〉,《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廖隆盛等,〈大陸高中教育政策與內容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卷6期,1995年11月。
    管勁丞,〈鄭和下西洋的船〉,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趙令揚,〈論鄭和首次下西洋之原因〉,《第二屆中外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出版,1992年9月。
    趙君堯,〈鄭和下西洋與15—16世紀中西海洋文明模式比較〉,《職大學報》,2005年第3期。
    趙明海,〈從古代國人大地觀看鄭和船隊環球航行新說〉,《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3期,2006年5月。
    劉孔伏,〈鄭和下西洋所用船隻與寶船辨析〉,《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6月。
    劉城譯,Rosalyn Ashby,〈歷史課堂的史料教學〉,收入在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研究會、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編,《面向21世紀歷史教材和歷史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劉昭弘,〈教科書的選擇與設計〉,《國立編譯館通訊》,第22期,1993年12月。
    劉新慧,〈略論鄭和崇拜與媽祖信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9期,2006年9月。
    劉德美,〈談歷史教學外國史圖片之編選與運用〉,《歷史教育》,第7期,2000年12月。
    劉璞,〈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對外政策〉,《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2期。
    歐素瑛,〈銜接性課程的探討-以現行中學歷史教科書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五卷五期,2001年4月。
    談譚,〈鄭和下西洋動因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2月。
    鄭一省,〈印尼的鄭和遺跡與印尼華人的“鄭和祟拜”〉,《東南亞研究》,2005年5月。
    鄭永常,〈從東亞的發展看大馬華文教育的契機〉,《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屏東師範大學出版,1995年。
    鄭永常,〈鄭和東航日本初探〉,《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鄭富森,〈教學評量: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台灣教育》,第604期,2001年4月。
    鄭鶴聲、鄭一鈞,〈鄭和下西洋史事新證〉,收錄於《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盧泰康,〈海外遺留的明初瓷器與鄭和下西洋之關係〉,《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蕭弘德,〈鄭和艦隊於忽魯謨斯五十二天--鄭和遠航原始動機的探尋〉,《成大歷史學報》,2006年6月。
    龍村倪,〈迷人的貢禮-龍延香〉,《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龍村倪,〈鄭和航海圖導讀-對景觀星,帆滿風馳〉,《科學月刊》,2004年2月。
    謝方,〈鄭和生卒年及賜姓小考〉,收錄於《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謝台喜,〈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及其在航海史上的偉大貢獻〉,《歷史文物》,第129期,2004年4月。
    謝琇玲,〈插圖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研究〉,《高雄工學院學報》,第三期,1996年6月。
    韓振華,〈論鄭和下西洋的性質〉,《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8年第1期,收錄於《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韓振華,〈論鄭和下西洋船的尺度(上)〉與〈論鄭和下西洋船的尺度(下)〉,收錄於《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藍順德,〈從教科書開放談教科書的定位〉,文收入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3年10月。
    羅榮渠,〈十五世紀中西航海發展取向的對比與思考〉,收錄於《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羅謐、肖季文,〈試論鄭和下西洋的軍事貢獻——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軍事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
    嚴翼長,〈西德課程與教科書之一般概念及其編輯原理〉,收錄於《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1989年。。
    蘇明陽,〈「鐵口直斷」說美洲〉,收錄於《孟席斯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外評論集》,基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出版,2003年10月。
    蘇明陽、陳信雄,〈英國引起了全球性「鄭和狂熱」〉,收錄於《孟席斯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外評論集》,基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出版,2003年10月。
    蘇啟明,〈鄭和下西洋史事考述〉,《鄭和與海洋文化-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特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5年。
    蘇壽桐,〈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的回顧與展望〉,《課程‧教材‧教法》,第10期,1988年。

    肆、 學位論文
    王如茵,《海峽兩岸前期中等教育本國史教科書政治議題之比較研究》,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呂秀萍,《最近30年大陸地區中學歷史教科書演變與歷史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8月。
    李志賢,《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歷史課本之分析 (1975-1999)》,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1年7月。
    李寶鑽,《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之研究(1957-200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研所博士論文,2005年。
    林旻憲,《我國古代海圖的研究》,文化大學地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火慶,《三寶太監下西洋研究》,東吳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盛蕙珍,《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現代史重大事件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盈穎,《台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歷史課程的演變與教科書的編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彭德全,《「審定本」高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關於「國共關係」教材部分》,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葛康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中的歷史作業研究設計-以《社會》第三冊歷史教材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賴怡靜,《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人物描述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戴淑貞,《海峽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
    顏慶祥,《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魏素玲,《香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香港歷史與認同塑造(1991-2003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

    伍、網路及報紙參考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關於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http://www.moe.edu.cn,2001年。
    朱漢國,〈淺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新變化〉,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0322.htm。
    石筠弢,〈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發展變化的歷史軌跡〉,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70258.htm。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歷史課程標,http://www.pep.com.cn/czls/jszx/kcjc/kbd/kcbz/200211/t20021116_ 2384.htm。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歷史課程標準,http://www.pep.com.cn/dy/。
    香港教育局,〈香港中國歷史課程綱要〉,http://www.china10k.com/trad/main/index.htm。
    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社會學習領域,http://teach.eje.edu.tw/9CC/context/97-03-4.html。
    張筱雲,〈鄭和下西洋一偉業還是假高塔〉,中國時報,慕尼黑報導,2003年2月15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