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立儀 |
---|---|
論文名稱: |
嘉慶初年川陝楚白蓮教之役(1796-1804):以天時、地利、人和為中心的再檢討 |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川陝楚 、白蓮教 、嘉慶 、軍事地理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4 下載:1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往研究嘉慶初年爆發的川陝楚白蓮教之役的學者多將此役視為中衰的象徵,因此在研究論述上,大部分認為鄉勇團練與堅壁清野的策略是此次戰役平定的主力,並進而否定清朝經制兵的作戰能力,認為八旗早已不堪為用,綠營也不能成事。但這樣的說法並不能解釋為什麼被稱為盛世的乾隆中期,所發生的大小金川之役同樣也是耗費七、八年。因此本論文想要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為主軸,以探討檢視清軍在進剿教徒時的得失利弊。
本論文的第一個重點是探討自然環境的特徵對戰爭所造成的影響,以此觀點切入川陝楚白蓮教之役的前人研究成果並不多,因此本論文使用當事人的奏摺、供詞等原始資料,還原作戰環境。正如題目中所提的天時與地利,正是在探討自然環境對戰爭造成的主要影響。
本論文的第二個重點是重新檢視清軍進剿教徒時的策略運用。藉著檔案資料的彙整與分析,以及當時論者的評析,鄉勇團練與堅壁清野等策略的施行效果並不如預期,大部分只能從事消極性的防守工作。因此,不能否認清朝的經制兵的持續進剿對戰事的平定是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圈圍教徒,縮小教徒活動的範圍。
因此,本論文希望能以上述的研究方向對川陝楚白蓮教之役的得失利弊重新檢討。
徵引書目
一、檔案資料
1.《上諭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2.《金川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3.《軍機處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出版。
5.《清中期五省白蓮教起義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室,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6.《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7.《教匪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8.《剿捕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9.《嘉慶帝起居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1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二、官書典籍
1.《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民國53年。
2.吳德準纂修《達縣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0年。
3.周克堃纂修《廣安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7年。
4.周駿富輯《國史列傳(二)》,《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出版社,民國74年。
5.姚雨薌原纂、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會通新纂》,卷十五,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2年4月。
6.昭槤撰《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民國69年。
7.徐本等纂《大清律例》,臺北,臺灣商務書局,民國72-74年。
8.《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民國75年。
9.《清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0.(清)孫銘鐘修、彭齡纂《沔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光緒九年刊本。
11.(清)張森楷纂修《合川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6年。
12.(清)黃世崇纂修《興山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光緒十一年刊本。
13.(清)楊延烈修、郁方董纂《房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同治五年刊本。
14.(清)嚴一修纂修《白河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嘉慶六年刊本。
15.《欽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中國方略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
16.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臺北,國風出版社,民國52年7月。
17.趙雲崧編《戡靖教匪述編》,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民國59年。
18.蔣良麒原纂,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嘉慶朝》,臺北,文海書局,民國52年。
19.魏源著《聖武記》,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8年。
20.嚴如煜撰《三省山內風土雜識》,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5年。
三、專書著作
1.王兆祥著《白蓮教探奧》,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
2.王益厓著《中國地理》,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46年7月。
3.王嗣芬,《清代中期川陝楚流動人口與社會案件分析(一七三六~一八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4.王魯編著《中國區域地理》,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民國78年4月。
5.王爾敏著《淮軍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11月。
6.田震亞著《中國近代軍事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2月。
7.任德庚著《中國地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8月。
8.吳玲青著《嘉慶川陝楚白蓮教亂與清代中葉的地方控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9.李昭賓著《清代中期川陝楚地區流動人口與川陝楚教亂(一七三六~一八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1月。
10.克勞塞維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戰爭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11.李澍田主編,尹郁山編著、李宏光整理《吉林滿俗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12.李澍田主編,金恩暉、梁志忠校釋《打牲烏拉志典全書—打牲烏拉地方鄉土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13.李劍農著《中國近百年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10月。
14.辛鍾靈著《方輿紀要輯要》,上海,正中書局,民國36年。
15.林世明著《清代鄉團之研究》,臺北,東華書局,民國82年3月。
16.邱麗娟著《設教興財:清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經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1月。
17.洪美華著《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18.徐文助編注《新編孫子兵法》,臺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9年10月。
19.馬西沙著《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20.馬西沙、韓秉方著《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1.秦寶琦著《中國地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22.莊吉發著《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1年6月。
23.莊吉發著《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91年。
24.喻松青著《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喻松青著《民間祕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3年。
26.辜海澄著《川陝楚白蓮教亂始末》,臺中,藍燈文化事業,民國65年9月。
27.黃靜華著《川楚白蓮教亂中的堅壁清野及其主體—堡寨與團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
28.赫治清著《幽暗的力量—古代秘密結社》,臺北,萬卷樓,民國88年10月。
29.赫治清、王曉衛著《中國兵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
30.鄭志明著《臺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原出版社,民國81年。
31.魏汝霖、劉仲平著《中國軍事思想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
32.蔣維明編〈川湖陝白蓮教起義資料輯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微縮資料。
33.劉慶、皮明勇著《中國文化通志第六典—學術—軍事學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4.劉鴻喜著《中國地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3年11月。
35.賴福順著《乾隆重要戰爭之軍需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3年3月。
36.濮文起著《民間宗教與結社》,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37.濮文起著《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臺北,南天,民國85年8月。
38.戴玄之著《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12月。
39.羅爾綱著《綠營兵志;湘軍新志》,《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
四、期刊論文
1.方行撰〈清代前期湖南四川的小農經濟〉,《中國史研究》,第2期,1991年。
2.王竹樓撰〈一七九六〜一八○五年的白蓮教大起義〉, 《中國農民起義論
集》,北京,三聯書局,1958年。
3.王鈺欣撰〈清代中葉白蓮教起義軍的階級階層分析〉,《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
4.王爾敏〈清代勇營制度〉,《清季軍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69年。
5.石立撰〈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歷史研究》,第4期,1975年。
6.白綱撰〈清中期白蓮教起義的社會後果〉,《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第四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
7.李健民撰〈清嘉慶元年川楚白蓮教亂起事原因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民國82年6月。
8.呂實強撰〈近代四川人口密度與人口壓力的分析〉,《師大歷史學報》,第5期,民國66年4月。
9.呂實強撰〈近代四川的移民及其發生的影響〉,《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第6期,民國66年6月。
10.周忠慶撰〈嘉慶年間白蓮教在漢水流域的反清鬥爭〉,《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65卷,第1期,2001年。
11.柯上達撰〈四川盆地漢水谷地地理上的軍事意義〉,《黃埔學報》,第36輯。
12.野口鐵郎撰,李秀石譯、米慶余校〈關於白蓮教運動性質的考察〉,《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秘書處論文組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莊吉發撰〈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9年。
14.莊吉發撰〈戰爭與地理—以清朝嘉慶初年川陝楚白蓮教之役為例〉,《清史論集(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1年5月。
15.莊吉發撰〈清代嘉慶年間的白蓮教及其支派〉,《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編 教亂與民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8月。
16.郭松義撰〈清代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流遷〉,《清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7.張建民〈清代秦民山區的經濟林特產開發與經濟發展〉,《武漢大學學報》,第55卷,第2期,2002年3月。
18.張書才撰〈關於劉之協在葉縣被捕的考察—白蓮教反清鬥爭探微之一〉,《歷史檔案》,第2、3期,1982年。
19.許曾重撰〈試論評價王聰兒的幾個問題〉,《清史論叢》,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0.許曾重、林易撰〈劉之協在川楚陝農民大起義中作用的考察〉,《清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1.陳詩啟、鄭全備撰〈試論清代中葉白蓮教大起義〉,《廈門大學學報》,第3期,1956年。
22.華立〈清代保甲制度簡論〉,《清史研究集》第六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23.馮佐哲撰〈嘉慶年間五省白蓮教大起義〉,《清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4.馮佐哲撰〈王聰兒是"八路兵馬總指揮"嗎?〉,《歷史研究》,第1期,1978年。
25.喻松青撰〈明清時代民間的宗教信仰和秘密結社〉,《清史研究集》第一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
26.董群慶撰〈清朝中期川陝楚白蓮教之亂探源—從災荒角度觀察〉,《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6期,民國88年6月。
27.董蔡時撰〈試論川楚白蓮教農民大起義〉,《文史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第7期,1958年。
28.楊國安撰〈社會動蕩與清代湖北鄉村中的寨堡〉,《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4卷,第5期,2001年9月。
29.鄭亦芳撰〈清代團練的組織與功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5期,民國66年4月。
30.樊樹志撰〈明代荊襄流民與棚民〉,《中國史研究》,第3期,1980年。
31.蕭正洪撰〈清代陝南的流民與人口地理分布的變遷〉,《中國史研究》,第3期,1992年。
32.韓書瑞著、陳仲丹譯〈中華帝國後期白蓮教的傳播〉,《清史論叢》,第四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33.藍勇撰〈清代四川土著和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徵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期,1995年。
34.龔勝生撰〈清代兩湖人口發展的時空差異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4期,1993年。
35.龔勝生撰〈清代兩湖地區人口壓力下的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期,1993年。
五、外文資料
1.佐佐木正哉撰〈嘉慶年間の白蓮教結社—林清‧李文成集團の場合〉,《國學院雜誌》,第77卷,第3期,1976年。
2.鈴木中正著《中國史における革命と宗教》,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年。
3.野口鐵郎著《明代白蓮教史の研究》,東京,雄山閣出版,昭和61年。
4.C.K. Yang,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1.
5.Daniel L. Overmyer,Folk Buddhist religion : di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ional China,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